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主题性绘画的局限性研究

主题性绘画的局限性研究

由于主题性绘画强化的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倡导社会正能量,艺术家通过那些重大的或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历史、文化、政治事件,表现其中积极的、有益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以视觉语言的形式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从中受到启示、教育与鼓舞,为强化国家与民族意志,统一全体民众的意识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主题性绘画具有引导性、号召性

主题性绘画传递信息,普及知识,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凝聚力,可产生广泛的社会认同感,符合上层建筑与阶级社会的需要,为体现其阶级意志,对主题性绘画价值与功能的挖掘与利用,便成为这一类绘画的主题。在关乎国家、民族、民生的重大历史节点,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表现某些社会化问题,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抗震救灾,号召、引导并唤起民众普遍的共识。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叔宝等,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倡引全社会以之为楷模,号召全体臣民向他们学习,对封建王权的加强与巩固,对开创大唐盛世的到来有着极其积极的意义。而后世的历代帝王也多效仿唐太宗的这一做法。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从侧面体现出后代人的价值观念,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同样,创作于1965年6~10月现代大型主题性泥塑群像《收租院》,曾经是全国闻名的阶级斗争教育基地,它以另一种艺术视角,以情节连续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手段———收租的全过程,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迫使他们走向反抗道路的历史事实。

二、主题性绘画的时代意义

鉴于主题性绘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积极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大力扶持的与提倡,故此,被认为是一个不朽的题材。一直以来,它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不会随便的消失,它本身不带有主义,不带有阶级,不过由于使用者的意识、目的的性质,便具有了不同的阶级属性,形成不同的艺术思想性。

三、主题性绘画的局限性

艺术强调的是审美,只有美的东西才被认为有资格上升到艺术的层面。对于主题性绘画而言,它常常以描绘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题材,揭示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并结合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视角,展现题材中最能触动心灵的部分,在接受者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但在具体塑造形象的时候,艺术家往往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在表现与塑造家喻户晓的刘胡兰这个形象时,在敌人面前面,刘胡兰对死亡的威胁是什么形象?她害怕吗?她有没有犹豫?有没有恐惧感?她对即将消逝的年轻生命有没有惋惜之情……。如果单从艺术上考虑的话,对人物内心世界、精神情感的准确把握,更能体现出主体形象在特殊环境中的真实社会自然属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如果这样做,一方面我们无形中加大了在艺术表现上的困难性;另一方面,一旦这样做,所创造的形象势必与其他媒体塑造的心理形象有较大的出入,达不到主流意识所需要的社会宣传效应,无法更好地为上层建筑与统治阶级服务,也混淆了社会大众的视听感受,产生挑战并动摇阶级意志的风险,这是统治阶级不支持、不愿意看到的,也是普通社会大众所不容易接受的。

今天,我们再次提出、认识并关注这一艺术形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主题性绘画特有的视角和表现力,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加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既有助于加深并提高对于主题性绘画的正确认识,又有助于配合我们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那些民众普遍关注关切的社会化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以特定的历史题材,来勾起我们的危机感与历史责任感,杜绝骄傲与自大,头脑清醒地继续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长征。正是由于主题性绘画对现代社会具有的积极意义,我们有必要老题重谈,不但再次更深入地认识它,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它,使之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作者:苗志林 单位:陕西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