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

探析高校垃圾的分类体系及优化

一、校园垃圾的特点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以下数据:从整体上来看,校园垃圾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餐厨垃圾,所占比重约为71%,生活垃圾中可用于回收利用的废纸约占11%,塑料包装则占8%左右,废电池、碎玻璃等有害垃圾约占4%,其他占6%。从局部来看,在教学区、办公楼,垃圾主要以废纸为主;学生寝室则集中了食品的塑料包装以及少部分的食品;而食堂则以餐饮垃圾为主,包括了一次性的饭盒、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总的来说,相比城市垃圾,校园垃圾在分类上更为简单,在组成上层次分明,没有太多特殊的有毒有害垃圾;同时,在校学生相较于一般社会群体,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也有着更多的了解。因此,校园垃圾实现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的潜力很大。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进行,是为了佐证当大学生在受过相当程度的垃圾分类回收的相关知识的公益宣传后,会形成一种较好的思想意识,这种基于政策环境而产生的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垃圾分类回收这一有利的活动中来。进而论证在大学校园内从大学生群体意识上来说,推行垃圾分类回收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实验内容

问卷的设计该问卷总共包括了14个选项,除第1题生源地选择外,其余13题均为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一般符合、较为符合、完全符合的五分法选项。例如以下选项:4.你的家乡随处能见到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相关宣传画册、海报或公益广告。5.你认为日本、瑞士等等强制要求公民进行家庭垃圾分类,未进行分类时可能受到处罚,是合理而且有效的管理方式。6.你家乡的同学、朋友以及家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都有较全面的了解。7.在你周围,有能够将垃圾分类行动贯彻得很好的个人或者家庭。8.如果要求公民都对其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再做丢弃将会增加公民的负担,而这种负担将超过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9.你觉得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活动付出的成本将会大于它的收益。10.你能够较好第对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判断。11.在扔垃圾时,你会有意识地根据垃圾桶上的分类回收标识(如果有的话)进行分类。13.如果要求你们对寝室的垃圾先进行初步分类再进行丢弃,这对你来说将是是困难的。14.你认为进行了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后对你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第4、5、6、7题为一个体系,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对被测者所在环境的判断,具体来说,将其赋值并统计后可以看出被测者生活环境中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并通过得分的分数段0~10,10~12,12以上将其分为环境较差、环境中等和环境较好;其余题目为一个体系,亦通过赋值的方式,根据上一组数据的分组,将其数据录入,其设计主要是针对于测量被测者对于垃圾分类回收的态度和意识,若其具有较高的态度得分,则我们认为该名被测者在垃圾分类回收的实现过程中更有可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如果分数较低,则可能性亦会降低。从上述陈述中不难看出,被测者的生活环境中政策宣传的力度与其最终持有何种态度情感可能存在联系,因而在回收问卷后,我们通过将赋值后的数据录入到spss软件中,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环境较差”、“环境中等”和“环境较好”三组进行比较,查看其方差以及显著性以得出其关系。

三、实验结论

只有当政策宣传到达一定的程度,人的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才能符合垃圾分类回收的要求,该地区政策宣传、相关知识覆盖得更好,该地区的人们总体上来说就会更倾向于认同并且落实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才能认识到他们为此做出的付出对其本身是利大于弊的。从问卷本身的回收情况来看,来自农村地区的被测者分数往往低于来自城市的,表明其所在环境的相关政策宣传及知识的普及力度欠缺,导致了其对于垃圾分类回收不能在态度上和行动上积极配合;而城市地区一般较农村地区得分高。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有关垃圾分类回收的政策宣传力度和教育普及还远远不够。

四、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对校园垃圾的状况、疑难点的分析以及相关实验,不难看出,要想着手解决校园垃圾分类回收这一问题,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从政府层面来看,必须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

(2)从学校层面来看,需要在校园内加强垃圾分类回收知识的宣传,多举办与之相关的公益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相关活动,从而提高其在垃圾分类相关方面的素质。刘芬,等:高校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优化及其可行性分析933)从硬件设施上看,学校需要考察垃圾桶的分布密度,合理规划垃圾桶的布局。同时,在选购垃圾桶时,购买具有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

(3)从软件方面看,学校应该多印发相关的宣传资料,在校报及bbs等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普及相关知识。

五、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优化

(一)校园垃圾的分类

1.分类方案

可回收垃圾:报纸、信封、纸板、纸质包装盒、塑料、废金属、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茶叶渣、过期食品等;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旧灯管、日用化学品等;尘土及其他。

2.分类思想

(1)可回收垃圾

①废纸的回收。由于学习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是纸制品的主要消费者之一,对学习资料、报纸书刊以及各种包装纸的消耗很大。以西南大学为例,生活垃圾中废纸的比例在10%以上。随着书刊印刷、新闻出版、商品包装等行业的发展,纸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森林资源的匮乏使得其原料短缺,废纸作为造纸原料也就显得愈发重要。回收1t废纸能生产好纸0.8t,相当于17棵大树的产纸量,节省3m3的垃圾填埋空间,减少造纸的污染排放75%,节省木材2~3m3,水100m3,化工原料0.3t,煤1.2t,电600kWh。因此,废纸造纸不仅可以保护森林资源,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每张纸可回收利用至少两次,第一次回收后可印刷成稿纸、便条等,第二次回收后可制成卫生纸。

②废塑料的回收。由调查结果可知,高校生活垃圾中塑料所占比例相当大,其中很多废塑料还可以还原为再生塑料,而所有的废塑料,如废餐盒、塑料瓶、食品袋、软包装盒等都可以回炼为燃油。1t塑料至少能回炼600kg汽油,热解可得到苯、甲苯等芳香烃,加入化学制剂可合成粘合剂,还可生产建材等。若将其填埋处理则需占用大量土地,且难降解;焚烧则会释放有害气体。而回收塑料制品可以变废为宝,既减少了白色污染,又节约了资源。

③废金属的回收。废金属的回收利用工艺简单,有害杂质少,且许多废金属均可直接利用,减少污染,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如生产1t再生铝与生产铝相比,可以节省投资87.5%,降低成本40%~58%。

④废玻璃的回收。利用废玻璃再生玻璃,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长石粉等,节省电力消耗,减少大约32%的能量消耗,以及减少50%的水污染和20%的空气污染。回收利用1t废玻璃可生产篮球场面积大小的平板玻璃,还可节约1t煤炭和0.25t纯碱。而回收一个玻璃瓶所节省的能量可使一只60W灯泡发亮4h。

(2)不可回收垃圾

①餐厨垃圾。包括剩饭剩菜、果皮、菜叶、茶叶渣、过期食品等,通过堆肥发酵的方式可将其处理为有机肥料或饲料。用100万t餐厨垃圾加工饲料,可节省36万t饲料谷用物,生产45000t以上的猪肉。将餐厨垃圾单独收集投放,不仅能够减少环卫部门在垃圾清运过程中能源与人力的消耗,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蚊蝇的滋生。康奈尔大学的校园垃圾一直采用填埋处理,直到1997年才开始进行堆肥化处理,每年处理包括餐厨垃圾等校园垃圾3000~3800t,初始建立系统、购买设备共花费67000美元,但每年节省清运与填埋处理费用11250美元。

②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旧灯管、日用化学品等。以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为例。据统计,大学生对电池的消耗量占全国电池消耗量的1/8以上,而这些废旧电池大部分均未得到分类收集。电池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未经处理进入环境会对环境与健康造成威胁。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废碱、废酸等可回收再利用。以西南大学为例,以人均年消费电池12节计算,年消费量则为60万只以上。以1#锌锰电池为例,若每年收集30万只废旧电池,可节省1.7t碳、0.17t铜、2.3t锌、8.2t锰及一些重金属,同时避免了重金属污染。

③尘土及其他。炉灰和煤渣在垃圾中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在北方。综合利用这部分垃圾将成为北方提高垃圾处理率的重要内容。在适当的地方有目的、有步骤地堆放或填埋这部分垃圾,可以达到造田、堆山造园、填海造岛等多种目的。

3.分区收集

(1)学生寝室:学生寝室的主要垃圾为餐厨垃圾和塑料制品,而西南大学学生寝室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为由学生自行将寝室内的垃圾全部投放至垃圾桶中,未进行分类收集。在落实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时,首先应对学生进行足够的宣传教育,并为每栋寝室提供相应的供垃圾分类的数个垃圾桶,并写明所盛放垃圾的类别并派出指定人员进行收集。

(2)学生食堂:学生食堂的主要垃圾集中为餐厨垃圾和一次性的纸质餐具或塑料餐具,西南大学的各大食堂在出口收集餐盘处都设有食堂工作人员,因而只需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学生配合工作即可实现食堂方面的垃圾分类。

(3)办公区、教学区、校园主干道:这一块区域的垃圾主要为可回收的废纸以及饮品包装,因而可采取的措施可为在教室、办公室外合理布局带有垃圾分类功能的垃圾桶,引导学生、教职工积极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理垃圾即可。

(二)其他优化

在项目的进行当中,我们小组调查并分析了西南大学的校园垃圾桶分布情况,并结合实际人流量等情况,提出了本校垃圾桶分布点优化的建议。希望能为营造更美好的校园环境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现阶段所处的物质环境还不是十分有利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实施。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在典型地区建立试点,总结经验,在不断实践中尝试与创新,号召社会各界一致行动,早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与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变。

作者:刘芬 李瑞杰 韩瑞霞 单位:西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