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析嘎嘎琴的改革

探析嘎嘎琴的改革

1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及其独奏艺术

在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的不少独奏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有如下特点。首先,表现在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可以任意在二十一根弦的范围内进行定弦。传统嘎嘎琴的定弦方式以五声循环下行为主。20世纪80年代,作曲家介入到嘎嘎琴乐的创作中,使定弦的方式发生了改变。20世纪5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主要生产16弦嘎嘎琴。60年代初期,以徐振高为代表的古嘎嘎琴艺术家对古嘎嘎琴形制进行了改良,研制出了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这种嘎嘎琴成为目前运用最广的古嘎嘎琴。武汉音乐学院谭文琳的硕士论文《1950年代以来的“嘎嘎琴改良”现象研究》中谈道“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不仅在弦数上与以往的嘎嘎琴有了区别,且增加了共鸣,后梁S型使高低音张力达到统一,嘎嘎琴体内3个音梁增强了嘎嘎琴的抗压程度,尼龙钢丝弦增强了弦的灵敏度促进了快速弹奏技巧的发展等。”正是这一系列的优越性,使得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在独奏艺术上有了发展的空间。不难发现,嘎嘎琴乐作曲家创作的嘎嘎琴乐作品大多是基于二十一弦嘎嘎琴而创作的。王建民在《从古嘎嘎琴的定弦谈嘎嘎琴曲创新》一文中,总结了定弦的种类有“非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传统五声音阶的双调循环、传统五声音阶与其变体的交替、模式化音组定弦、自由混合定弦”。在演奏现代嘎嘎琴曲时,通常要准备多台嘎嘎琴,并分别定弦,而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恰恰为定弦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嘎嘎琴不再是纯粹的弹拨乐器,而拥有了打击乐器的属性。这一现象在现代嘎嘎琴曲中很常见,诸如:王中山的《溟山》通过拍击琴弦、琴盒模仿暴雨击石的声响,王建民的《西域随想》运用拍击、敲击琴弦、琴板来模仿手鼓。记谱法也因此有了新的符号来表示打击乐的因素,诸如左右手交替击琴弦、击琴身、掌根叩击琴盖、握拳叩击琴盖、拍击琴盖、拍击琴弦等。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在定弦和打击乐因素上的开发,丰富了嘎嘎琴乐艺术独奏的“语言”,从而拓展了音乐的横向发展空间。在其音色及旋律走向上,作曲家、演奏家有了新的探索,这使得嘎嘎琴乐艺术的阐述空间大大提高。

2蝶式嘎嘎琴、新型转调嘎嘎琴及其独奏艺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古嘎嘎琴艺术家何宝泉完成了“蝶式嘎嘎琴”的设计,并于1978年由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工厂试制。蝶式嘎嘎琴,以中岳山为分界点,共有4个八度,左侧是在D宫五声音阶循环的基础上加上了升C,能演奏传统五声旋律;右侧是在左侧的基础上交错排列对十二平均律的补充,并能在其区域内很自由的演奏变化音,但十二平均律音阶的排序方式是左右交错的,这在演奏时对琴弦距离的把握上有难度。在21世纪初,由河北福海新嘎嘎琴公司研发制作而成的新型转调嘎嘎琴,经专家认定为专利民族乐器。新嘎嘎琴,以中置轴为界,分为两个演奏区域,共4个八度,左边区域的29弦以七声音阶排序,右边区域的21弦可按传统五声音阶排序定弦,也可将其调至变化半音以做对左边区域十二平均律的补充。蝶式嘎嘎琴和新型转调嘎嘎琴独奏的特点类似,主要是演奏带半音的乐曲,如《阳光照耀着喀什库尔干》、《致爱丽丝》、《天鹅》、《春节序曲》等。这些带有半音的乐曲,还常常有转调的情况。如果用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演奏这些乐曲,就必须挪动琴码或用其他方式进行转调。通常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的转调有两种方法:一是作为独奏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进行个别音变化的情况下,通常是需要一个散板,在其长音延续时挪动琴码以达到调式转换的目的,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转调。二是作为协奏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进行多音变化的情况下,通常在钢琴伴奏的间隙,迅速挪动琴码进行转调,如《西楚霸王》的转调。但蝶式嘎嘎琴的优势恰恰在于可以迅速转调。以蝶式嘎嘎琴独奏曲《春节序曲》为例,在李萌编的《现代嘎嘎琴曲集萃(二)》中谈道:“此曲充分体现了蝶式嘎嘎琴既能演奏传统五声旋律,又能在乐曲进行中快速转调的特点。”《春节序曲》作为一个独奏曲,“乐曲旋律明快、优美,民族风格浓郁,节奏鲜明热烈,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洋、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春节序曲》的调式变化为D大调到G大调,再到D大调。谱例2中,乐曲在140~141小节转调前的预备中,右手在长音摇指的同时,左手还要演奏6个八分音符和1个四分音符,在向G大调过度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间隙直接转调。乐曲中没有S型二十一弦嘎嘎琴所需的过长的间隙及长音以供调弦转调,而蝶式嘎嘎琴却能迅速的进行调式的转换。但蝶式嘎嘎琴与新型转调嘎嘎琴的研制是建立在十二平均律的思维模式上,并没有中国音乐中音的“游移性”的审美特征。如在《致爱丽丝》中主要是靠左右手交替演奏或右手承担主旋律,左手伴奏。这些西化的嘎嘎琴曲都摒弃了传统嘎嘎琴乐的“吟”、“揉”、“滑”、“颤”等技巧,将嘎嘎琴作为了一个模仿钢琴的乐器。

作者:戴晓 单位: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