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研究实践

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思维训练研究实践

摘要:文章立足于国内艺术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创新思维训练,希望通过整理归纳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等设计类院校环艺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总结出创新思维训练的练习方法,并将其结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课堂实践。从学生、授课教师的角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意见,进而获得一些有价值的反馈,亦可作为今后教学改革的实际依据。

关键词:环境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改革;设计教育

一、现状与问题

我国环境设计教育规模虽然逐年扩大,但在当今国际化与城市化日趋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艺术类院校长期以来以传统美术基础训练为依托而成长起来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显露出对于培养优秀设计人才而言的局限与不足;尤其是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还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设计思维训练体系。我国艺术类院校在设计训练课程教学上也进行过诸多尝试,如借鉴德国包豪斯的构成设计基础训练,或是以“类型学”为主线的设计选题训练,但课程的实际操作大多变成了造型语言的公式化教条,或是对类型化设计的简单模仿与复制,导致学生个体习惯于封闭式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其思维的开拓,逐渐失去创造力。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大平行专业方向的专业共性进行梳理,借鉴国外优秀设计院校设计思维训练课程的实例,结合本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围绕设计思维传导、空间与尺度、表达与表现三大设计基础版块,以“切片”解读的方法来强化“方法论”,展开创新思维训练模式的研究,并通过教学实践加以反馈,探讨适用于平行专业方向教学中的通用型设计思维训练的模式与方法。创新思维训练是设计教育的根基,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设计工作的重要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是设计师在应对问题时尝试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源。创新思维训练主要体现在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目的是为了在学生开始接触专业学习时养成一种思维模式,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再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文章是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从课程实践中寻找探索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的意义,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所能带来的可能性。

二、探寻与借鉴

历史上常常认为1851年伦敦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为现代设计的开始。约翰•拉斯金于1862年发表讲话质疑展览成为提出“设计”概念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提出现代设计教育的理论家。设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了贸易竞争所采取的重要手段,多是国家干预的行为。1892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以GovernmentSchoolofDesign(政府设计学校)建校。后来穆特休斯(HermanMuthesius)在德国将设计教育进一步发展,直至格罗皮乌斯创立包豪斯。包豪斯打破了学院派美术(BeauxArt)教育体系,开创了以“基础课+理论课+专业课”的设计教育体系。此后,世界上多数艺术院校延用至今。而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设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设计人才的教育培养也必然面临着改革。当代的设计教育应该将设计看成一种以整合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思考形式和论证过程,同时,寻找一种实验性的和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的方式。[1]徐丰在《从包豪斯的构成课谈设计基础训练思维方式的转变》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设计院校开始借鉴德国包豪斯的基础训练课程。在西方设计教学中,强调创新思维是设计之根本,创新与发明能力的培养重于一切,这一点从包豪斯开始,至今创新与开拓精神仍被视为艺术设计的灵魂。国外设计教学的主流把超越现存规矩、开发想想作为主要目标,使设计学科更具创新特征[2]。通过收集整理和归纳总结一系列院校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发现一些共性,详细罗列如下:

1.注重逻辑培养与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学习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的景观设计系研究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的studio课程是脱离了常规设计课题的设计创新思维训练课,依据抽象到具象,具象到抽象的相互转换对学生思维产生的影响,设计了一系列紧凑的训练单元,并与设计传达的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创造性思考,准确地传达。为学生在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专业全球排名前几,它的课程设置也是各大艺术类院校参考的标准。国外的艺术类院校除了需要基本的语言成绩以外,主要是以作品集申请的方式录取。申请罗德岛设计学院的本科课程需完成它出的题目,并提交作品集。从201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题目也可以看出国外艺术类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它给出了三个词汇:error、verify、forge,要求是选择其中一个词语,结合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做出两种“回应”,形式不限。要求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创作,不再以传统二维图面表达为主。提交作品的方式也不再要求寄送纸质作品而是转为线上提交,从上传作品的格式种类可以看出对于本科一年级的学生的期待。其考核方式也不以国内传统的审美作为评判标准,更多在意的是创意、思考方法、逻辑和表达方式。

2.注重选题方向,重视设计调研与过程在过去几十年,国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的设置试图去囊括这四种专业,并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尽可能多地去接触这四种专业。国内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许多院校一直徘徊在整合专业和细分专业之间,也一直在尝试学习和借鉴国外的课程体系,但却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国外高校一般设置规划、景观、建筑、室内四种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甚至会在此基础上更加细分具体的研究方向。罗德岛设计学院室内建筑系(InteriorArchitecture)、建筑系(Architecture)以及景观建筑系(LandscapeArchitecture)会共同制定设计工作室的选题,并设置宣讲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对应的工作室,也可以在不同专业的工作室有侧重点的完成相关专业的学习。每个设计工作室周期为一个学期,以学期中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前半个学期为设计调研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课题方向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并深入调研,在期中汇报时提出一套初步的设计方案。通常情况下,为了提高调研的效率,调研工作常常以小组形式进行,随后再单独完成设计工作。后半学期根据期中汇报得到的反馈建议,进一步研究、修改和调整,最终完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除了相对正式的期中、期末两次汇报外,开放讨论式的上课模式也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思维。

3.课程形式多样,互动环节多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除了常规的设计训练之外,紧扣学生的兴趣点,采取Unit教学制度,致力于建筑相关的专门化研究,如参数化设计、建筑表皮等,能够实现建筑技能专场的深透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性认知与应用。还有就是设计中的团队合作完成设计题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每个队员发挥特长,学生能够取长补短,促进不同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求异思维和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认知风格的形成。[3]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A)2018/19和2019/20两年的课程简章以及对在校生的采访中了解到该校本科学多为5年,其中本科一年级为专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由设计工作室、历史、媒介、专业技术学习(DesignStudio、History&Theory、MediaandTechnicalStudies)四部分组成。他们希望在第一年的学习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制作和辩论的(Writing、MakingandArguing)能力。课程形式以研讨会、工作坊、辩论会为主,工作室辅导多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最新的课程介绍中在第三学期增加了以当下最流行的领域为背景的研究讨论课(SpeculativeStudies),主要是以实事来探讨新的解决策略,让学生从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艺术、诗词、社会科技多角度的了解专业知识。此类课程的设置优势尽显无疑。

4.重视课程成果,摆脱作业样板的束缚上课过程中,经常遇到学生寻要作业模板的情况。以优秀作业为学习目标,应向学生讲述具体思路而非鼓励学生停留在形式上。同时,把设计表现的课程提前,让学生养成重视设计表达的习惯。国外艺术类院校大一基础课程中就让学生接触AdobeInDesign这种专业排版软件,通过每学期结束提交的作品集来帮助学生培养和练习视觉表达能力。李涵与金秋野两位老师的《胡同蘑菇》是一个以胡同为主体的城市研究课题。课题的成果包含了精细的模型和完美的图纸,然而这些模型和图纸不只是为了知识生产而存在的,它们就是为作品生产而存在,它们本身就是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随后以出版物和展览的形式呈现,也是为了让学生爱上这些课题,更好地完成研究。

三、实践与成果

通过对创新思维训练课程模式的研究,探讨可操作的分别针对建筑、室内、景观三个专业方向特点的通用型设计思维教学训练模式,在保证践行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加以教学实践来检验课程教学改良效果,论证创新思维训练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模式与方法。立足于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系的专题类设计课程教学实例,围绕教学改革创新的历史背景下对当下建筑艺术、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内容及专业共性进行梳理,分析创新思维训练模式的价值和重要性。以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为基础,阐述当前国内外关于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研究和相关的创新思维的训练模式及方法,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思维教学训练提出适应性的改良方法。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快题设计》课程为期四周,设置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最后。其目的一是为了帮助需要考研、找工作的同学提供应试训练,二是为即将进入的毕业设计做准备。该课程授课及训练重点不在于如何做设计,而是着重于主题的内容和快速表达。《快题设计》作为一门综合专业课,在实际操作上更适合此次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实验。创新思维是学生的创造作品的源泉,将创新思维训练以头脑风暴、抽象空间表达、分时速写等小练习的形式植入在《快题设计》的方案构思阶段。每一次具体的练习过程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学生们通过完成不同的小练习最终推导出设计方案。课程作业一改往年千篇一律的固定板式,成果显著。教学是双向的,教育者除了从教学成果中获得结论也应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认知。结课后对6个班,共145名学生以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并收集了反馈建议。《空间》课程为期五周,是学生从基础课部进入专业的第一门课程。该课程让学生掌握从自然的景观肌理到建筑语言逻辑的表达转换,用符号图形表达平面和立体空间,建立初步的尺度感。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要求学生有建筑语言的转换能力、视觉表现能力以及模型制作的动手能力。将创新思维训练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设置在《空间》课程的每一项练习之前,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展出其个人独特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建筑制图与识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第一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在课程中增添测绘的部分,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图解空间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三维形体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开放的、自由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与同样自由性很强的审美能力密不可分。实地测绘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制图表达也离不开审美能力。在掌握制图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制图作业提交的要求,鼓励学生将绘制的图纸进行排版练习达到审美能力的训练。

四、总结与反思

教学实践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提升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一方面将专题类设计课程内核提炼整理,细化基础教学内容,形成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亦可作为平行专业的设计思维训练方法论参考,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以上实验以及一年半的教学实践,教学团队总结出以下思考,亦可作为课题继续研究下去的方向。

1.自我表达是专业基础课的核心Searching,questioning,making和experimenting是英国建筑联盟学院用来描述本科一年级学习的内容的。其共同点在于,需要自我表达。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建筑评论”中,即以思辨性思维训练为核心目标。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结合建筑评论本身的特点和任务,课程的最终写作(而不是阅读)所针对的对象为现当代中国建筑的现象与观念。希望通过阅读、写作和研究,使学生逐渐建立对中国现当代建筑某些议题和问题的独立认识。[4]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的训练模式,激发教学环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开拓创造性的思维,把握自身思维意识,培养客观的挖掘设计灵感,表达设计思维的能力。

2.课程的本质是激发禀赋罗振宇2019年跨年演讲中有一个板块探讨了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总结的《全球教育报告》中有一句话值得深思,即“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来组织的”。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教育这个词的范畴在今天已经变了。列入学校教学大纲的内容一般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而学生们从大学进入社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事情,有哪些挑战是只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能直接应对的?所以学校应及时进化,不能只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应该让课程直接对应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他在演讲中还提到:教育本来的意思,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这件事在教育界,其实已经是一个共识了。大学是培养设计类学生创造性素质最宝贵的时期和场所。一些观点担忧,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创造性设计的要求,难免会使学生出现不切实际的设计,将来步入社会能否适应?一位美国普林顿大学的教授说:“设计类的学生出了校门将一辈子从事实际的项目,而创造性的素质如果不在学校里造就的话,那将是社会的损失。AA在课程介绍中强调一年级的学了要给新生们提供建筑学习的入门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同时开发他们的潜力。学校设置的课程只是一个切入点,帮助学生进入到一个平台,认识自己,自我提升。

3.注重课程成果形式与展示环境设计不同于其他设计类专业,作业成果形式多为图纸类展板,同时,学生数量较多导致课程中或是结课时的手工模型难以保存。结合其他高校现状和实际情况,归纳总结如下:①课程成果记录作为课程打分的标准之一当代的设计需求中,成果展现与设计方案同样重要。在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结课时,带领学生完成记录和整理工作。除了最基础的摄影与扫描外,重视排版。②结课展览作为课程的最后环节选择适合做展示的课程举办结课展览,以展览的形式鼓励学生。将成果展示设计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以小组形式轮流完成策展工作。鼓励学生参加展览活动,提高专业认同感、成就感。③建立官方平台,制作个人作品集罗德岛设计学院将Behance作为官方对口的线上个人作品集。鼓励学生们打破作业版的束缚,将自己每一次课程作业整理上传,让学生直接对接真实的商业社会。官方的线上作品集成为学校宣传的窗口,同时也方便学生找工作,成为校园招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鲁安东.“设计研究”在建筑教育中的兴起及其当代因应[J].时代建筑,2017(3):46-49.

[2]徐丰.从包豪斯的构成课谈设计基础训练思维方式的转变[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60-161.

[3]郝赤彪.建筑学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9):186-187.

[4]李华,沈旸.概念辨析:建筑评论的思辨实践[J].建筑师,2019(05):4-6.

[5]蒋博雅,刘少瑜,刘昇阳,陈天一.“设计研究”在当代建筑教育学中的发展与应用——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院、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为例[J].建筑师,2019(2):80-88.

[6]陈瑾羲,刘泽洋.国外建筑院校本科教学重点探析——以苏高工、巴特莱特、康奈尔等6所院校为例[J].建筑学报,2017(6):94-100.

[7]王伯伟.设计约束条件与创造性思维的强化训练[J].建筑学报,1997(5).

作者:晏以晴 单位: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