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浅析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如何保障资源的节约、合理开采,处理社会垃圾产物以及使用过程当中资源的控制已经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研究课题,从循环经济的研究意义、特点、我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循环经济;原则;对策建议

一、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的不断强大,各个层面的资源正在迅速地减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给社会环境以及资源也带来很大的损失,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资源约束性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首先,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问题可以解决环境问题减少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后,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

二、循环经济的特点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

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线性形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循环经济的模式

所谓循环就是要将线性生产转换为圆形生产模式,从源头、过程以及结尾全程控制废物的产生以及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一个基本模式是资源→生产→消费→利用→资源,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三)循环经济的3R原则

所谓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所谓减量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但是要达到与原来一样的目的和效果,这是从源头就实施的措施。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为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2、再利用(reuse):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产品可以被重复使用,从而达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的目的。如我们气场使用的玻璃瓶就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塑料制品应该减少使用次数,一次性用具应避免使用。这是从循环的过程方面来说。3、再循环(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这是从产物再利用方面提出的,要求产物是可以被重新使用的,而不是直接当作废弃物排除。但是要做到绿色产物很困难,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我国也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以及条例,但是各个条例都是独立发挥作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法律之间不能相互协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远远不及预期的,且内容也不完善,没有与时俱进。应该从整体规划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二)社会各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都不够,而群众的认识就更加缺乏,认为那些都是国家、政府需要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垃圾乱扔乱放随处可见,对垃圾分类置放更是知之甚少。应该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引导公众养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三)缺乏技术的支撑

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但是在资源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还比较欠缺。在资源开采方面,开采技术不高,导致开采率低,资源利用率不高,节能效果不明显。生活中有明显表现的地方是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还有污水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

四、循环经济发展的改进方面

(一)形成系统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基本法及配套法规,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政府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规定,将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转换成管端防治,有了法律法规的约束,群众的保护环境意识就会有所提高,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二)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共同行动,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社会基础。首先应加强学校教育,从孩子接收教育开始就要培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让他们有种资源危机意识。国家从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资源循环教育要全面贯穿,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好的习惯,深入环保意识。除此以外还应该组织在职教育、网络媒体宣传以及开展公众活动,大范围地渲染群众环保意识。

(三)提高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无害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来从技术层面减少环境的污染,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开发循环经济先进技术从而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

[2]宋红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大学,2008.

[3]张莹.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经济性分析[D].吉林大学,2009.

[4]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5.

[5]叶红升.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效益分析[D].吉林大学,2015.

[6]杨建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2006.

[7]杭卓珺.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J].成功(教育),2007(7):138-139.

[8]张远军.建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J].经济师,2006(11):64-65.

[9]刘庆国.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

作者:王蓓蓓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