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高校教工党员教育管理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教工党员教育管理途径

【内容摘要】党是由党员组成的,党员是党的肌体中的细胞,党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是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工党员;教育管理

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在各项工作和任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委的指示、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党员教育与党员管理互相依存,教育要寓于管理监督之中,不可分割。

一、当前高校教工党员教育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党员教育情况调查看,落实不够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时间没有保障。党课教育常常被事务性工作冲击,有的一个季度都安排不上一次党内教育,时间上保证不了。二是“大锅菜”没有味道。有的部门党员少,不分党内党外,不分层次内容[2],没有“党味”,缺乏党内的特殊教育。三是应付式不深入。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书记看来,党员教育就是上党课,就是一人讲大家听,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要么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要么漫无边际,缺乏思想性。四是“一言堂”现象。每次党员教育活动,都形成一种自然的习惯,好象基层党组织书记就是教育者,其他党员就是受教育者,长此以往,形成了支部书记跳“单人舞”。五是有“盲区”严得不够。有的单位总有个别人长期借故不参加教育,有的党员自身要求不严,不积极参加教育。六是过分强调所谓的“严肃性”,不敢接触现实矛盾,不能充分引导党员敝开思想进行民主讨论。上述问题虽非主流,但如不注意解决,支流也会变为主流。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抓好教工党员教育,要坚持各项制度,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保证党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高校教工党员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员教育,是指从思想上对党员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的特殊教育活动。只有不断提高党员的素质,才能提高党的战斗力,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制度,增强规范性

党员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不是短期行为,也不能靠临时应付,一定要有计划和安排,长期坚持,落到实处,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一方面,要坚持党课制度。一般情况下,每两个月上一次党课。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减上课次数。不过,至少每个季度一次。同时注意坚持三项制度:一是教育计划制度。根据上级有关安排,各党支部应根据计划,制定出本单位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二是登记补课制度。每次上党课要登记教育内容、时间、授课人、到课人数等,缺课党员要写明原因,并及时组织补课[2]。登记要及时、准确。三是考核检查制度。每次系统教育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考核,通常应由上级机关统一组织。教育成绩作为考察党员和支部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要坚持小组生活、民主评议、报告工作、讲评党员等制度,使每个党员时时在组织的教育、培养、监督之中。

(二)改进方法,增强激励性

党员教育必须贯彻改革精神,抛弃空洞乏味的党八股做法,努力探索和创造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使之适应思想变化的规律,并为广大党员所喜闻乐见。为此,应注意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集中教学与指导自学相结合。集中教学是党员教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形式,就是通过上党课,向党员讲授党的基本知识。要从根本上提高党员的觉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通过集中教学的方法对党员进行灌输教育。但灌输教育不等于“满堂灌”,不等于“填鸭式”,而应贯彻民主精神,与指导党员自学结合起来。引导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从根本上增强教育的活力。当然,自学不能自流,要实施正确的指导,安排一定的时间,规定学习的内容,提出学习重点和要求,定期组织讨论和检查教育,保证自学的效果。二是课堂施教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集中讲好党课,并注意思想性、生动性和针对性,是提高党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三是规范性教育与激励性教育相结合。党员教育必须注意系统性、规范性,坚持用大道理管小道理,通过系统的、鼓舞人心的正面教育,打牢思想理论根底和基础。

(三)教管结合,增强实践性

党员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半靠讲,一半靠做,不能光讲不做。因此,必须同对党员的管理结合起来,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一是要有意识地把党员放到艰苦的环境中、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磨练,以优异的政绩展现党员的风采,提高党员的威信。二是要坚持定期讲评党员制度,对先锋模范作用好的党员理直气壮地表扬奖励;对模范作用差的党员指名道姓地批评帮助;对有明显违纪行为的党员,要实施纪律约束;把干部党员作为教育的重点,严格要求,不能迁就照顾,充分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当然,批评要有证据,要坚持实事求是,注意党内党外有别,给党员以改正错误的机会。三是要活跃党内民主生活,坚持每月汇报一次思想,鼓励党员在党内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党员有说话的机会,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调动党员内在的积极性,增强党内监督。

三、教工党员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途径

只有把党员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建立一种教管合一、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才能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新形势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党员的管理与监督。

(一)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

建立“两学一做”的长效机制,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只有落实好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党员的思想觉悟和自我管理意识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保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力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严重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反对讲空话、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的庸俗作风;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

(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不谋私利,遵纪守法,勇于抵制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在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和影响群众,成为群众的表率;发挥骨干作用,在群众中主动热情地工作,具体组织和团结群众共同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奋斗,取得群众的依赖和拥护,成为群众中的中坚力量;发挥桥梁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情绪、疾苦、愿望和要求,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议、决定,使之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成为密切党和群众关系的联结者。

(四)加强党员管理与监督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党的各项组织生活制度

这是因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在党员管理与监督中具有组织作用、协调作用和制约作用。组织作用,是指按照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1]。协调作用,是指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调整支部内部关系的重要措施,通过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协调各种关系,调解党内矛盾,使党支部保持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约作用,是指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内的法规,体现了党章对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党支部、支委会还是党员个人,都要认真遵守,坚决执行,绝不允许有违反制度的现象存在。谁违反了制度,就要根据情节,受到批评教育,甚至党的纪律处分。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强化制度观念,掌握运用制度的方法,不断提高落实制度的水平,以更好地加强对党员的管理与监督,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

【参考文献】

[1]崔琦.组织生活创新与党的先进性[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

[2]李晓强.党课应当姓“党”[J].政工学刊,2001.

作者:朱卫中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安全工作处安全宣传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