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帝王肖像绘画艺术及传承发展

帝王肖像绘画艺术及传承发展

摘要:在我国古代,传统人物肖像画作品极其丰富,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帝王肖像画,而明代帝王肖像画则是经典中的极品。明代帝王肖像画之所以具有这么高的成就,不仅仅是因为它在视觉、造型和文化方面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其中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论文通过对明代肖像画不同方面价值的分析,挖掘明代肖像画中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明代帝王;帝王肖像画;绘画艺术发展

一、帝王肖像画基本概述

(一)帝王肖像画的起源

帝王肖像画在我国古代肖像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帝王的肖像画在人物刻画、性格特征等方面完全体现出当时绘画技术的高超。我国最早的帝王肖像画据说是蚩尤的画像,他的画像被挂在了旗帜上,以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后来,在周朝,出现了一些前朝帝王的画像,主要目的是用来教育当朝皇帝。之后在五代至隋唐时期,帝王肖像画的功力性作用更突出,不再仅仅用于识别,更主要的目的是要让人思贤戒恶。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帝王画像自诞生之日就有着“教化”的功能,肖像画主要就是要传达帝王的意识,有着自身的文化取向。帝王肖像的发展,对我国古代人物肖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明代帝王肖像画发展概述

由于元朝末期皇帝昏庸无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不断。随着元朝的灭亡,又经历了一系列战争,朱元璋终于建立了明朝。在建国初期,明王朝政治相当不稳定,经济水平低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朱元璋巩固君主集权制,将所有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为了加强统治,皇帝对思想文化进行限制,因此当时肖像画的创作也受到一定的政治影响。在当时,很多绘画艺术家因为绘画而遭遇灾难。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画家所创造的艺术价值也是不一样的。明代的帝王肖像画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开国即洪武时期,繁盛时期即宣德至弘治时期,衰落阶段即正德以后。1.洪武时期历书记载,明朝初期,朱元璋的统治非常残暴,为了巩固统治,以各种荒唐的借口杀害其认为威胁到统治的人。在这种极度恐怖的政治背景下,稍有不慎,就很可能被牵连杀害,当时很多画家也不幸遇难,因此,画家不敢在思想上有更多的创造,墨守成规,作品缺少艺术性,题材和内容都显得单一,主要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喜好。2.宣德至弘治时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社会已经比较稳定,文化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绘画领域也人才辈出。由于皇帝本人比较喜欢绘画,同时想要恢复到两宋时期的画院繁荣局面,因此,此阶段帝王画像发展较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宫廷画的发展也在这个阶段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绘画题材丰富,内容多样。3.正德之后的阶段随着明朝政权的衰败,宫廷绘画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逐渐没落。帝王肖像画的发展开始衰落,直到后来的消失,虽然绘画机构仍然存在,但是,很少有优秀的肖像画家,肖像绘画转入到民间。

(三)明代帝王肖像画的成就

我国的封建社会在明朝时期出现了重大的变革,肖像画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也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和画家。从这些作品中的绘画特色来看,明朝的肖像画起着衔接的作用,不仅仅承接了前几个朝代肖像画中的成就,同时也对清朝肖像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言:伴君如伴虎。由于宫廷中帝王画的作者多是比较小心谨慎,思想上面有较大的压力,虽然帝王肖像画中的立意结构、宫廷规模、山川形式等具体内容刻画技术高超,但是在艺术创造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明朝帝王画中“尊”的等级体现

(一)标准帝王肖像画

帝王肖像画在古代一直是经久不衰的,不仅肖像画数量巨大,这些画作也明显受到统治者的意识支配。由于帝王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所以他们的帝王画也分为多种,像半身、全身等等。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帝王画中,正面坐像数量最多,同时都突出帝王的庄严神圣。在明朝之前,帝王画多是从四分之三的侧面角度来对帝王进行绘画,而之后,到了明朝,完全以正面的坐姿出现,在明英宗之后,帝王画几乎都是正面的。

(二)明朝帝王画非标准像

“非标准像”主要是刻画以皇帝为中心的生活场景的绘画,例如帝王行猎图等等,反映了帝王的生活。此类帝王肖像绘画从侧面体现出当时天下太平,生活富足。帝王在管理国家之余,还可以有闲暇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这其实也是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表达出国家安宁、人民生活富足的目的,体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而帝王画就是对当朝皇帝的赞美。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画也可以看出明朝皇帝开始纵情享乐,在此之后的明朝皇帝,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政绩可言,都是碌碌无为,疏于对国家的管理。与此同时,宫廷绘画也逐渐走向没落,无法达到之前鼎盛时期的水平。同时,帝王肖像画的作品也越来越少,然而也有当时的特色,在一些行乐图中,皇帝总是位于画像的最中间,突出而又显眼,皇帝的形象也明显高大于其他人,以彰显皇帝天子的地位。这种体现等级制度的画法,在后来成为宫廷绘画的原则,影响深远。

三、明朝肖像画对帝王形象的刻画分析

(一)从构图角度上分析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在明朝之前,帝王肖像画多是四分之三的侧面角度,而在明朝之后这种角度的帝王肖像画几乎消失,这跟明朝的皇帝明英宗的悲惨遭遇有着莫大的关系。明英宗当年亲率大军攻打蒙古瓦刺,结果完败,作为皇帝本人,还在“土木堡之变”中成为人质。而当时他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成为景帝。后来经过了“北京保卫战”,英宗被送还,但是皇位早已经落入到了其弟手中,他的回归威胁到了其弟的皇位,因此一直被囚禁在皇宫中,忍辱负重。在景帝继位的第八年因病重而卧床不起,趁此机会,明英宗被旧臣救出,并重新登上了宝座。有了这样曲折悲惨的经历,明英宗对皇位非常珍惜,同时他也想重新树立起自己正面辉煌的形象,让人忘记他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为了改变之前的形象,他要求画家在对自己进行肖像绘画时统统采用完全的正面形象,突出庄严、肃穆、不可侵犯的帝王形象。正是这种改变,对后世的宫廷的绘画影响深远,从此之后,侧面四分之三角度的帝王肖像画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的正面肖像画。从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明英宗此举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做个明君的态度,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正面的肖像画更有利于画家对帝王相貌的刻画,同时也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帝王的威严,更能突出皇帝不可侵犯的天子地位。

(二)从绘画技巧上分析

明朝的帝王肖像画是我国古代帝王肖像画的鼎盛时期,继承了唐宋时期帝王肖像画的精髓,自身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刻画明朝皇帝体貌形象特征方面水平较高,对人物气质的刻画也非常成功。明朝初期就出现了大批的宫廷画家,他们引导着主流的绘画风格。该时期的帝王肖像画多是写实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也注重“神识风采”之美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帝王外在肖像的绘画,体现出他们的个人性格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情况。明朝帝王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1.绘画笔法明朝的绘画笔法传承了唐代的特点,细而匀,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时代特点,明朝的帝王肖像画中线条更加流畅有力。跟唐代不同的是用笔用墨,明代的帝王肖像画中用笔浓淡结合,边缘线与形体完整融合,立体感较强。另外,前朝的用线特点是高度概括,而明朝用线则更加细致。2.晕染技法在晕染技法方面,明朝也跟前几代的绘画有所不同。之前的绘画晕染风格简约,缺少层次感,而到了明代,人物的血肉、肌肤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晕染,层次感更强,绘画出更加传神的特点。然而在手部和身体等其他地方没有进行较多的晕染,这样通过对比更能凸显出头部的主体部分。在服装的绘画技术上与前朝相同,趋于平面化的表现方式,只是体积不同。3.人物身体比例在明朝的帝王肖像画中有个特点,人物的身体所占比例较大,这个跟前几代不同。通过调整人物身体的比例,使人物的形象显得高大,增加魁梧、端庄的气势,彰显帝王高大的形象。除了在面部的晕染上更加细致外,对环境和服饰上的刻画也更加细致,加强了写实的特点。

四、从帝王肖像画中看我国古代肖像画的深刻内涵

(一)肖像画的功能

中国古代的肖像画作非常多,历史较悠久。而其中画像都有着他们各自的目的和用途,像记功、颂德、教化等功能,其中帝王肖像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化和辅助政治。帝王图多是体现出威严的形象,庄重,形象高大,体现出皇帝的形象的不可侵犯,利于统治。而在教化方面,也有很多贤者、圣人的肖像画,这些画作也是为了让后人瞻仰,能够对其进行教育,学习他们的思想。这些肖像画所体现出教化特点,“成教化,助人伦”,也对我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也出现了很多的伟人的肖像画作,其目的就是要起到教化的作用。

(二)透过帝王肖像画看肖像画的审美意识

我国现在的领袖肖像画同古代的帝王肖像画有着相似的地方,他们都属于公共形象的艺术,不仅在绘画上要表现出人物的形象特点,同时还要传神,表达出领袖的气质和风采,达到政治艺术性。要做到形似对画家来说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而难点就在神似的刻画。

(三)看“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深远。在肖像画中,体现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也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儒家文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到统治者,他们重视帝王肖像画,就是为了通过肖像画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来加强统治。

五、结语

我国古代的帝王肖像图非常多,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值得我们后人的学习。明代帝王肖像画不仅传承了唐宋元时期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清朝及后世影响深远。古代帝王肖像画在绘画的艺术上具有较高的价值性,绘画的技术和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后世的画家进行研究和学习,同时帝王肖像画的传神的特点,通过绘画表达出气势和风采,起到教化的目的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当代画家学习。

参考文献:

[1]刘璐.中国古典人物画的构图与技能技巧[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1).

[2]李杰.“成教化,助人伦”———试论中国传统肖像画的主要功能[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4).

[3]唐鼎华.明代宫廷人物画对人物画发展的影响关[J].新美术,2005,(4).

作者:柳菁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