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翻译伦理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困境与走向

翻译伦理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困境与走向

[摘要]随着翻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翻译需求的不断增长,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普遍应用于翻译工作中。但受到市场和商业利益的驱使,滥用翻译技术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严重违背译者伦理,影响翻译行业秩序。透过翻译伦理学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当下面临困境,重视译者,回归伦理,探寻计算机辅助翻译未来方向。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伦理学;困境与走向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计算机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它综合了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优势,能够帮助译者高效、便捷地完成翻译任务,因此在翻译行业中甚为流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自诞生之日起便饱受争议,行业内对其优缺点的探讨研究不胜枚举。但从翻译伦理学角度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十分不成熟,成果仍然较少。本研究运用翻译伦理学的观点探讨计算机辅助翻译面临的困境,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给翻译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主张用伦理学来约束和指导翻译活动。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定义顾名思义,计算机辅助翻译即计算机辅助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工作,其主要特点为以人为主,计算机为辅[1]。狭义概念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区别于机器翻译,常定义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充分运用数据库功能,将语料和参考译本的内容加以存储,形成语料记忆库。在翻译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工具将自动进行文本对比,并根据语料库记忆的内容向用户提供翻译建议,让用户自行决定是否接受该译文或用户可自行编辑译文,其技术核心为语料库和术语库。但随着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流行和推广,广义上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除了传统的翻译记忆功能外,还融合了自动排版、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等功能,旨在最大程度为译者提供翻译辅助便利。因此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翻译由机器翻译发展演变而来,两者一脉相承,机器翻译若不能达到完美翻译水平,需要人工进行少量修改,那么机器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仍起辅助作用,属于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辅助部分。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优势最近几年,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的技术突破,让计算机辅助翻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计算机语言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最开始是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方式(RBMT),通过对语言转换设定一个规则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后来发展为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SMT),通过搜索和对比语料库中的相似文本,实现翻译功能;以及近几年出现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基于分析大量的训练数据来学习并执行翻译任务。经过迅速的发展,机器翻译技术已是日新月异,目前正朝着人工智能(AI)和深度学习技术而发展。实践表明,当下结合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MTPE),译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在保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完成较大工作量的翻译任务,这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翻译工作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得益于对翻译技术的整合和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极大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优化译文输出质量:其一在于借助语料库和术语库,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翻译工作量。其二在于可自动让译文输出格式符合原文,免去了重新进行排版编辑的操作。其三在于可多人合作一个翻译项目,利于团队共同协作。其四在于利用先进的机器翻译技术,为翻译提供译文初稿以供参考,并且机器翻译的质量正在逐步提升。其五在于通过对比多种不同的译文版本,这些译文或许与译者本身思路不同,但有可取之处,因而可以供译者参考,打开译者思路,推敲出更好的译文。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优势使用情况随着翻译技术能力成为译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辅助翻译正逐渐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中国翻译协会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受访的语言服务自由从业者对“翻译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翻译质量”的认可度高达67%,对“翻译技术的使用能够提高翻译技能”的认可度为58%;另外54%的语言服务提供方对目前机器翻译质量比较满意;四分之三的语言需求方比较相信未来机器翻译会取代人工翻译。为了研究国外的情况,笔者对ProZ翻译社区的译员进行了投票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6.67%的人群认可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而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人群中,近五分之一人群使用机器翻译技术。综上所述,国内外翻译行业对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使用度和接受度都相对较高,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翻译技术在现代翻译行业内已经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翻译伦理角度看计算机辅助翻译

(一)翻译伦理学翻译学与伦理学相互交叉形成了翻译伦理学[2],主要研究伦理学规范在翻译领域里的具体应用,规范翻译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主张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秉持的“德性”。翻译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的一种,主要研究在翻译活动和研究过程中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3],也就是说,在翻译这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和传递过程中,如何去确立符合伦理原则的道德规范。译者作为两种语言转换者、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为客户提供翻译的职业人员,应该如何去遵循的一些固定的规范和规则。包括译者须具备的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负责任的翻译态度、译文具有现实意义、正确对待稿酬和其他权利、正确对待客户的反馈等。翻译伦理学强调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操作者,对翻译过程有决定性的把握,必须受到翻译伦理的约束。翻译伦理作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伦理准则,包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遵守的个人伦理,以及翻译结果是否符合社会伦理。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困境1.语料和参考文本的滥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项目涉及的专业领域都超出了译员知识范围,参考文本和语料在这个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在传统翻译活动中,绝大数的平行参考文本都有明确的作者和出处,译者通过借助参考文本和语料,对翻译的文本和文本风格有一个大致了解和基本把握。但是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导入系统的参考文本和语料已经数字化处理及翻译记忆软件不断地存储和刷新,译者在利用这些语料文本时已经无法辨识该参考源自何处,作者是谁。尤其是一些基于语料统计技术的翻译平台或语料库提供平台的语料和参考文本大都是其他翻译者之前的劳动成果,无论免费或者付费让其他译员使用都是不可取的。这些经过处理的“无主语料”作为原译员的劳动结晶,若未经授权许可,就将其导入翻译记忆库进行二次商业利用,属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但违背了翻译伦理,甚至涉及违规违法。2.翻译主体界限模糊随着翻译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对于一些规范文本的翻译,机器翻译的准确度已经有了大的飞跃,尤其随着机器翻译深度学习算法的日趋优化以及可学习文本数量的增加,不少翻译活动越来越依靠翻译技术的帮助,甚至一些翻译行为直接从“机助人译”演变为“人助机译”[4]。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就像病毒一样在翻译行业大肆蔓延,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使用人群的扩张,更体现在翻译操作使用频率的增加。这导致部分翻译初学者开始过度依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翻译过程中不进行学习和吸收,结果自身翻译能力得不到提高,违背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初衷;而翻译公司利用计算机翻译技术交付的译文中已经很难判断哪些部分是人工翻译、哪些是语料填充、哪些是机器翻译。只要翻译的内容忠实,质量合格,翻译发包商大都不会在意翻译的主体究竟是“人”还是“计算机”。

而在市场和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些翻译工作者在面对翻译过程中行为主体模糊的问题时显得无能为力,使得译者责任感和使命感降低,偏离了译者伦理。3.译者价值贬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拓宽翻译方式的同时,也降低了翻译门槛,翻译技术带来的便利正通过互联网普惠每一位受众。越来越多的非专业译者也可以进行简单的翻译工作,这使得翻译市场越来越混乱。首先,翻译技术的普惠,加上注册翻译公司的门槛很低,非专业译者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便利进入翻译行业。市场上大大小小的翻译公司不胜枚举,鱼龙混杂;其次,一些质量不高、责任心不强、专业化配备低下的翻译公司也在翻译行业中占了一席之地之后,翻译行业充斥着质量低劣的译作,导致整个翻译业的译作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翻译行业相关标准尚未能完全实施,有效监督无法实行,一些专业性不强的翻译公司虽然译作质量低下,但是他们降低价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从而造成翻译价格走低,市场价格混乱;最后,市场混乱影响到专业翻译公司的利益,致使职业译员的译者角色多元化———除了担任翻译任务外,还常常兼职对接客户、排版等其他工作,译者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贬低。4.翻译行业性质变化翻译技术让翻译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契机,由于翻译不受地理因素的发展限制,翻译公司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宽、翻译行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翻译行业”逐渐呈现出向“语言服务业”靠拢并全面趋同的形势。[4]竞争之下,客户受益,“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业特征将深入翻译工作者的理念,这时候,翻译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活动。安德烈•勒菲弗尔认为,翻译内部的控制者是译者,而翻译外部的控制者是赞助人。翻译市场的客户就是赞助人,他们可以从经济上、或者意识形态上对翻译起着操纵作用。当翻译行业因翻译技术而变得竞争激烈,被贴上更多“服务业”标签时,这反而不利于译者建立良好的职业操行,更不利于翻译行业的良性发展。5.翻译教学的问题当下,从事职业翻译工作的译员大都是从高校翻译专业毕业,但是翻译教学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为了收取更多学费而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学校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学生管理和教学却存在较大的不足。尤其是师资队伍水平良莠不齐,学生虽然渴望学习翻译技术,但是部分老师对翻译技术的掌握又相对滞后,导致很多翻译专业学生并没有受到完整且全面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教育,间接引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滥用。

三、思考与启示

(一)重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教学全球化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如滚滚浪潮一般,以无法阻挡的势头向我们奔涌而来。既然不可阻挡,则要求我们需要利用好这门技术。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是翻译行业未来的新鲜血液,高校翻译专业须全面化、系统化地向学生教授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重视课程教育,加大培养力度,促进高校翻译技术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行业输送专业化认证合格的翻译技术人才。首先,高校的翻译教师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术,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其次,翻译专业的学生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紧跟老师的步伐,用先进的翻译技术武装自己,提高综合翻译能力。

(二)规范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5],所以在重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教育推广的同时,还必须规范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使用,技术只有得到规范和约束才能发挥其价值,这种规范包括两方面:规范翻译技术研发和提供机构,他们在市场上推出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须合理合法,符合翻译伦理。其翻译工具需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科技。同时在语料库和参考文本的使用上,须注明出处或提供者,需要拿到他们的授权或买下语料的版权;约束翻译技术的使用者,引导用户合理适当地借助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翻译操作,译者为主,工具为辅,不断在翻译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水平。

(三)加强译者伦理建设译者的基本伦理是指译者作为两种语言转换者、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为客户提供翻译的职业人员应该遵循的本行业的一些规范和规则[2]。译者作为两种语言的转换者,在翻译中必须对源语文本有优秀的理解能力,对目的语有扎实的表达能力;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甚至对将要翻译的涉及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文本,须要掌握相关知识;作为客户的翻译人员,需要做到按时交稿并保证译文的质量,完成翻译后虚心接受客户的反馈,尤其是负面反馈。此外,译者在处理自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时,需在“尊重他方”与“不失自我”之间取得平衡,成功化解各种冲突和摩擦,顺利完成翻译任务。作为翻译活动的具体操作者,译者加强自身伦理建设的同时,要做到“德性”和“德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树娟.浅谈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优势与劣势[J].海外英语,2015(19):100-101.

[2]彭萍.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3]王克明.翻译与伦理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45-48.

[4]任文.机器翻译伦理的挑战与导向[J].上海翻译,2019(5):46-52.

[5]杨慧.计算机辅助翻译对初学者的利与弊[J].电脑迷,2018(10):94.

[6]张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伦理约束[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105-108.

[7]杨清珍.加强翻译伦理教育促进翻译职业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33-36.

[8]沈蔼亲.浅议翻译伦理学对MTI教学的启示[J].学周刊,2013(31):9.

作者:汤航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