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选课走班下的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分析

选课走班下的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分析

[摘要]选课走班教学的施行,为教师的教学生活迎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要求,具体体现在教师角色、教师结构以及教学文化三个方面。为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这些转变,文章从三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学校层面创设条件,提供教师教学制度支持;教师层面完善自身,积极践行选课走班教学机制;学生层面快速进入走班情景,积极配合教师教学。

[关键词]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高考改革;教学转变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鼓励并促进学生自由选择和优势发展,是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促进新高考改革顺利落地,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印发,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成绩以及三门纳入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的三门科目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学习兴趣、学习特长,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自主选择,学生有20种或者35种选择科目的组合。很显然,行政班教学难以满足选科的需要,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对于已经习惯于行政班教学的教师来说,适应选课走班这一“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项从心理到能力的巨大挑战。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各方面的转变要求进行剖析,并寻求应对策略,以期能为教师更好地适应选课走班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的转变

选课走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虽然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它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暗含了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契合了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未来发展的新特点[1],进而倒逼教师教学发生改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将不得不与具有多种背景、需要、期望、动机和志向的学生建立关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扮演不同的角色,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角色要求。1.学科教学者固然重要,学科教育者更要体现学科教学是教学历史上最古老、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教学类型。发展至今天,不仅关于学科教学自身的价值功能、性质特点、组织结构、实施途径、评价策略等都为教师所熟知并为公众所认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多环节紧紧相扣、多要素紧密配合的运作机制。可以说,学科教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成熟、成功且可以信赖的。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学科教学者的代言人。在漫长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皆将分数看作是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成就高低的风向标,教师也逐渐淡忘了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其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但却忽视了“育”学生的“初心”。而正是因为认识了现行教育的弊端以及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高考制度一直致力于转变以分数、升学论学生的发展倾向,力图引导教师教学的转变。新高考政策的不分文理科、学生自主选科,可谓是颠覆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从理念到实践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灌输知识,而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帮助学生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这一要求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科发展学生的认识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科教学中还要兼顾学生的德育、美育等。也即是说,教师要从一个“单纯”的学科教学者走向融各种职责于一身的学科教育者。2.学习指导者天经地义,全面管理者崭新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被人们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对教师的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不同于在行政班教学的境况下学生只需做好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准备,其课程、教学、学习都有固定的“轨迹”可寻,选课走班背景下的学生不得不在提前做好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高中学习生活规划的基础上,慎重作出选科的决定,这对于身心发展并不完全健全的高中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完全清晰与笃定的。其次,在学生选科之后,便开始了没有班主任、没有三年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的日子,“一人一表”的生活状态倒逼着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自主、主动起来,但这对习惯于“被安排”的学生来说压力很大,他们极有可能会处于充满失落感、无力感、盲目感的恐慌当中。为此,大多数试行学校所认可的方法是建立学生导师制,来指导学生适应学习上的转变。在内容上,一位导师负责十几名同学的选课、学习、生活、管理、评价、德育等方面工作。学生导师从集合型的办公室中走出来,以学科教室为办公室,在与学生沟通方式上,也体现出全面、方便、快捷的特征,不论是QQ群、微信群还是其他网络平台都成为导师与学生间作业布置、解答疑难、生活交流的重要媒介。很明显,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将会更加饱满,而以往仅仅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已远远不够,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面管理者则是崭新的要求。3.课程执行者名正言顺,课程建设者尤为关键选课走班制的实施,让学生除了拥有选择纳入高考总成绩的学科科目的权利外,还获得了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其他选修课的机会。但这有一个前提性条件,即学校应该“开好课”,这样学生才能“选好课”。因此,一方面大部分试行学校并没有将眼光仅仅停留在“高考科目”的课程发展上,而是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同时推动学校走上特色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实施新高考后,报考相同专业的学生,所选考的科目可以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绩就不能像现在一样将各个科目的高考成绩直接相加,部分地区采取将学生高考成绩进行换算的做法:首先将考生的成绩按照实际得分进行排队,然后划定百分比,如前1%得满分等,如此做法,学生的高考总成绩就会决定于学生在群体中的位次。[2]这样一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就会呈现出扁平化、区分度不高的情况,而此时如果学生的高考成绩相同,部分高校的录取就会根据学生的相关选修课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定夺。以上两方面的现实要求均使学校不得不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校的课程建设最为合适的人选则是教师,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使教师已经不能仅仅作为既有课程的执行者,还必须承担起学校课程建设者的重任。

(二)教师结构的变化

1.从静态安排到动态生成,体现随机性在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决定,学生的选课是动态的,教师的安排也会体现随机性,但这会产生一定“隐患”。比如,会导致部分学科教师比较紧缺,有些学科教师则比较富余的情况。这在物理学科体现较为明显。众所周知,物理跨越很多自然学科,它不仅能解答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对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3]但是,物理学科难度较大,在文理分科时,物理就是让不少学生“头疼”的科目,一旦可以自由选择,很多同学会青睐于难度较小、易得高分的科目,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高考“弃物理”现象。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3]这样一来,物理教师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师来说,很可能面临较少人选择甚至是没人选择的窘境;无独有偶,地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也是让众多文科生“犯难”的科目,学生拥有选择权后,地理科目很有可能落入跟物理学科一样的境地。一言以蔽之,在动态的选课走班面前,既定性的教师结构已不适应现实需求,走向随机性的“按需分配”是必然路径。2.经验型教师“火热”,新手型教师被“冷落”,体现等级性在不少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地区,学生不仅具备自选科目的权利,还有选择教师的权利。习惯了“被分配”的学生和家长们,一旦拥有这种权利,他们的第一反应则是选择教龄较长、年纪较长的经验型教师,访谈中发现,他们认为这样就能保障孩子“得高分”。这导致经验型教师变得异常“火热”,而部分新手型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如何,都有可能被冷落。不仅如此,部分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将选考某一科目的学生,分成A、B、C三层进行教学,而任教于A层教学班的教师往往是历届高考尖子班的教师,也即经验型的教师,而处于C层的往往是比较年轻的新手型教师,这样很容易致使这些教师产生自己“不被重视,技不如人”的心理。[4]久而久之,教师结构的等级性会越来越明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教师结构的变化情况需要我们特别注意。新高考政策中规定,让学生自主选择选考科目以及选修科目,这样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但由于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最终的成绩将会以“合格”“不合格”“等级”的形式出现,而囿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难以量化,只是高考录取的参考等症结,学生会将更多甚至于全部的精力放到选考科目上。学考科目,尤其是音乐、美术、社会实践等科目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副科”,而这些科目的教师,也无疑会被冷落。3.从“孤独的教学者”到“合作的指导者”,体现团队性目前的选课走班教学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全员全科走班、选考科目走班、走班不分层、走班且分层等。以最后一种为例,如教某学科A层的教师有三人,B层有四人,C层有四人。针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前不仅要做到备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不仅要设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还要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心理,如有调查表明,在218名C层学生中,有30.28%的同学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努力,分在哪个层无所谓,但是仍有45.88%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是有歧视看法的,他们认为C层就是被抛弃的。[5]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学校采取学校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来平衡不同层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首先,根据各门课程标准制订基本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这是三个层次学生都应该达到和掌握的;其次,各层次的教师针对不同教学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分层教学实行“同教材、同时间、异要求”[6],这样一来,学校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走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集教师团队智慧,为学生的选课、学校课程、教学、管理、评价等“出谋划策”,也能够让教师们尤其是新手型教师迅速成长,并倒逼部分教师从“孤独的教学者”逐步走向“合作的指导者”。

(三)教学文化的转变

教学文化是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软环境,教学组织形式转变了,教学文化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1.知识传输难以否定,彰显对话更为迫切传授知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尽管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对教师“以知识为本”的做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提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主张,即传授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应当承认‘掌握某一具体知识的重要性确实比会学习要小’,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学习能力正是而且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果掌握知识成为次要的,那么即便再强调学会学习是首要的,也不可能真正学会学习”[7]。知识之于人(尤其学生个体)的发展,就如同经济之于社会发展一样,是基础、是中心,是水之源、木之本。[8]知识传授不能被轻视,但教师要注意知识传授的方法,避免将课堂教学完全变为枯燥无味的硬性知识灌输的现象出现。在此前提下,选课走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了解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优势学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教师必须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了然于心。而对话是了解一个人最为关键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发挥对话精神,通过与学生的深入对话,了解学生不同阶段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关于未来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背景下“一生一表”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与凸显。2.教的“课堂”名正言顺,学的“课堂”不容忽视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乃至人生规划选择纳入高考的科目,这种形式比固定文理科教学先进在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但是有一点却不容忽视,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不仅要自主选科,还要在没有固定班主任、固定同桌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与生活,而对于大部分从小就习惯于各方面被安排好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新高考已经来了,选课走班也以难以阻挡之势进入高中学校,学生们没有选择,只能在理念上接受它,在行动中拥抱它,并发挥其最大价值。虽然学生没有选择,但教师的教学文化却有选择。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挥自主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绝不能是“说说而已”。首先,教师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一生一表”的作用,深入钻研,根据学生发展的层次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辅导方案。其次,要考虑如何传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地进入走班教学的情境与氛围,适应走班教学“动”起来的节奏,让学生学会学习。概而言之,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教师要做到有意识地转变课堂教学的逻辑,从过多地关注“教”的逻辑转变为重视并体现“学”的逻辑,使课堂成为教与学的“统一体”。

二、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转变的应对

上文论述了在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角色、教师结构以及教学文化诸方面产生的变化,这些变化虽指向于教师,但却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寻求应对策略。

(一)学校层面:创设条件,提供教师教学制度支持

学校是选课走班的“总设计师”,教师的工作更多的是将这种理念和机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为使教师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转变,学校要积极创设条件,提供完善的硬件支持。1.加强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创设科学的选课走班机制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动机”,多样、优质的课程是学生进行选课走班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师应对选课走班教学的关键媒介和条件。有鉴于此,首先,学校要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还要对学校课程发展的文化之根和学生发展的现实基础进行全面梳理,对学校的育人目标与核心教育理念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各层次、各环节、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这样不仅能为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方向和思路,有助于教师在进行课程建设时有目标、有抓手。最为关键的是,能够实现让学生真正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有针对性的学校“课程超市”中挑选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的科目,这样才能有效辅助教师的因材施教工作。其次,创设科学的选课走班机制。一方面,学校要健全导师制,帮助导师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在负责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能不断地完善并提升自己作为导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选课、分班、教学、评价、管理等机制,使教师的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导师工作更科学、更有效率。2.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实行教师动态、交叉分层任教制度选课走班教学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毕竟是“新事物”,教师要摒弃习惯多年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去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是一件易事,它需要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转变。因此,学校要寻求有效策略,帮助教师实现观念的转变与技能的提升。首先,建立健全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机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要体现“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重视教师作为培训行为主体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激励教师、发展教师的理念和要求。其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适应、掌握选课走班教学理念与实践要求为培训目标。其三,实行层级型的教师培训制度,就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采取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走班名师、走班名校长、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培训团体,以确保能使教师从理论到实践层面更好地理解选课走班,明确选课走班的价值意蕴与落实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建立健全教师合作机制,包括集体备课、定期交流走班教学经验、分享团队智慧等,使学校的选课走班始终处于团队化、交流型与透明化的发展路径之中。其次,实行教师动态、交叉任教策略。主要包括:其一,在教师分配上,教A层学生的教师要同时兼顾B层或者C层学生的教学;其二,注意经验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教学中的合理搭配。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创新学生管理办法“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只有评价方式变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才能彻底的变革。”[9]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针对选课走班教学机制的教师评价制度,才能促进教师真正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具体应做到三个方面。首先,完善教师评价理念,突出评价激励功能。转变将教师评价指标的建设过多地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教师出勤、坐班、教学事故、作业量、公开课次数等内容,而是更多地根据实施选课走班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选课走班精神、要求的契合度上;将具体的关注点放在教师的育人理念、教学方式、教研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等选课走班亟需的内容层面上。其次,在教师评价主体上,建设多元评价主体结构,不仅包括教师自己,还包括同伴、学生、家长等相关选课走班教学利益群体;在评价方法上,根据选课走班的特征,建构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将质性与量化进行很好的结合。最后,创新学生管理办法。一方面,学校要建设选课走班学生日常学习、作业、生活、德育等管理规章;另一方面,还应制订《学生课程手册》《学生选科指南》《学分认定办法》《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等文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选科,科学规划学习进程,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导师工作以及日常教学工作。

(二)教师层面:完善自身,积极践行选课走班教学机制

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要以饱满的热情悦纳选课走班教学,还要能有意识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积极有效地践行选课走班教学。1.正确认识选课走班价值,配合学校推进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诸多次的高考改革、课程改革收效甚微的最为关键原因是,没有更多地将教师考虑进去。而教师“不作为”或者“小作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从观念上接受改革,所以实践中的行为也就难以跟上改革的要求和节奏。有鉴于此,为贯彻落实考试制度改革的措施,推动选课走班教学的纵深化发展,教师必须先完善自身。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选课走班教学的价值意蕴。只有明确选课走班教学的重要意义、实践机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等,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与方式的积极调整,才能给学生选科与走班以科学的意见和建议,也才能更好地开展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沟通、交流以及自身的教学工作。其次,配合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主要包含:其一,配合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包括了解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基本方法、具体机制等;其二,配合学校的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突出表现在做好导师及担负学生的德育、社会实践等工作;其三,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不仅包括选课走班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展开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还包含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师培训、学生选课指导工作、导师制的建设与完善等。2.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素养,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教师教学专业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方式与能力。[11]在教师教学专业技能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学科教学技能,而学科教学技能的高效能运作还必须辅之以较娴熟的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识转化技能以及人际交流技能,它们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师专业核心技能系统。因此,在选课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通过专业培训、听课、实地调研、自我钻研等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技能。其次,还要从一个单纯的学科教学者走向一个全面性学科教育者,要能融会贯通教育教学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做一个与选课走班教学要求相符合的“全面发展”的教师。最后,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与能力。经验型教师们要主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帮助新手型教师快速成长;而新手型教师们也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名师课堂、地区交流、国际交流等活动,虚心接受前辈们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团队中有效交流与交往的能力,做一个有团体观念、团体协作能力的发展型教师。3.彰显学生生命价值,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是素质教育的内在旨意,但素质教育推行这么些年来,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虽然有所改观,但力度还不够。最为主要的原因是,考试制度改革并没有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考试依旧是固定的科目、既定的分数排序。学生很难拥有自主选择权,而社会也多以“状元”、升学率、分数等,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判学校,以至于学生的发展总是以片面追求分数、以应试为前提条件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发挥的空间微乎其微,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关注也难以做到全面。所以,才会有“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说法。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有了上文所论述到的,新一轮的考试招生制度通过给予学生发展方向的选择权,促使学校推行选课走班教学来激发学生生命价值的改革策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以学生的生命为起点和基点,以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真实、具体的人为教学根本。其次,确立全面、完整的生命教育价值观,不仅要认识到生命的自然属性,也要看到生命的社会属性。再次,学生的发展是独特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科学化的全面教育,避免走学科知识一元化与绝对化的老路。同时,还应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方法,突出全面和完整的生命关怀。

(三)学生层面:快速进入走班情境,积极配合教师教学

1.积极配合学校选课走班制度,慎重选科学生选择纳入高考的科目,关乎高中三年的学习与生活,关乎与教师的合作,关乎自己大学所学习的专业以及高校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因此,学生在选科时应做到以下两方面。首先,基于兴趣进行科目选择。学生要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有理性的认识,所选择的一定是自己乐在其中的科目,而非出于得高分的功利性想法,否则会频繁出现学习一阶段后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该科目而导致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改科的情况。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还会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教师的教学计划。最为关键的是,学校难以做到给每位学生很多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故而,学生要在对自己的优势学科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了解与规划的基础上,“负责任”地进行选科。其次,基于招生要求的科目选择。上文已经论述到,对于不少学生来说,物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人选科时有意识地避开了物理,产生了选考“弃物理”现象。但是诸如复旦大学等高校对先行试点选课走班教学的省市提出了专业(类)考试科目要求,如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必须要选考物理,数学类专业必须要选考物理、化学,历史学类专业必须要选考历史、政治、地理等。因此,学生一定要对自己将要报考的学校与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有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谨慎选科。2.加强与导师的沟通与交流,有效自主学习行政班取消后,班主任角色已经不存在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事情都由导师负责。在试行选课走班教学的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做法是一个导师负责十几位学生,导师负责的范围包括学生的选课、学习情况、作业辅导、心理辅导、校内外活动等,不仅如此,每位导师还有自己的教学任务。因此,即便是实行导师制,每位导师的工作量也较大,大部分时候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难以及时、有效地顾及每位学生的发展状况。这时候,学生就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遇到生活、心理、学业上的问题时,能积极与导师沟通和交流,寻求解决策略,以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其次,学生要在导师以及学科教师的引导下,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与效率。再次,提升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这包括与导师在学习与生活上的合作、与学科教师课上与课下的合作、与走班同学的合作,并要在合作中准确定位自己、认识他人,不断地进行补缺补差、优势互补,实现选课走班教学对自我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润,周先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走班制机制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6(6):49-53.

[2]薛红霞.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J].山西教育,2017(8):7-8.

[3]李艳.新高考“弃物理”成趋势物理界很心塞[N].科技日报,2017-9-11(1).

[4]冯文全,李瑞香.论分层走班制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7(3):61-66.

[5]张孝军,李莉.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0(3):124-125.

[6]施媛媛,郑友训.分层跑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4):48-50.

[7]刘硕.传授知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试论知识传授的作用与价值[J].中国教育学刊,2004(5):28-31.

[8]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5-23.

[9]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14-15.

[10]王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实施走班制的问题审视与路径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29-35.

[11]李玉峰.论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核心成分及其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07(1):74-77.

作者:王润 章全武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