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

摘要:课程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融合学校、专业、教师、学生的重要载体,因此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是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直接举措。文章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为例,从课程诊改背景、课程诊改思路、课程诊改实施、课程诊改成效方面,详细介绍了课程诊断与改进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课程诊改;高职院校;石化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课程诊改背景

2015年6月和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要求各高职院校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2]。这两份文件正式拉开了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的序幕。2016年,全国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落实,27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首批诊改试点院校,并将诊改工作的基本框架确定为“五纵五横一平台”。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再下发《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从加强领导、细化方案、试点引领、全面培训、注重宣传、建立工作年报制度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3],也吹响了全面推进职业院校诊改工作的号角。2018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诊改工作,其中专业诊改和课程诊改是重点。本文以石油化工技术(以下简称“石化”)专业课程诊改为例,介绍课程诊改的实践与研究过程。

2课程诊改思路

2.1全程诊改

石化专业课程诊改按照“目标—标准—设计—实施—诊断—改进”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进行,分为事前设计建标、事中实时监控、事后诊断改进三个阶段,全面诊断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教学成效等多项内容,既是总结性评价,更是过程性评价。2.2多元参与职业教育课程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都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体现,因此课程诊改团队除了校内人员(教师和学生)外,还应纳入企业人员、优秀毕业生等,充分重视行业企业、毕业生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事前设计建标阶段,例如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

2.3标准先行

课程诊改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挖掘和查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成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实现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实施质量的全面提升。要想查找问题就需要一个参照标准,将课程现状与参照标准进行比较就能找出差异,做到从源头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课程在现有基础上实实在在的改革与提升[4]。

2.4精深并举

“精”是指精选质量控制点(或称诊断点),不简单罗列、照搬国家或其他院校诊断点,要根据课程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对比、课程教学经验等提炼、精选诊断点,不追求“全诊全改”。“深”是指要深入、深刻地挖掘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讳疾忌医,要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3课程诊改实施

石化专业课程按“八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开展自我诊改,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3.1构建衔接贯通的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层面有两大目标任务运行线:一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建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教学目标”之课程教学目标运行线;二是以课程建设基础为起点建立的“学院建设规划—二级教学院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之课程建设目标线,并将课程建设目标落实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开发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研究等具体工作中,同时围绕具体建设任务编制合理可行、分工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

3.2形成定量定性结合的课程标准体系

对于诊改工作,标准是查找问题、衡量问题的准则和尺子,与“目标”相辅相成、有机联系,每个目标都应有明确的、能监控、可检验的标准。因此,石化专业各课程教学团队自查原有课程标准存在的不足,参照部级、省级、院级三个层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标准,按照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修订完善原课程标准,尽量细化、量化标准,最终形成了课程运行标准和课程建设标准,让管理者、建设者和评价者都能清楚直观得了解课程运行情况和课程建设情况。课程运行标准覆盖着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辅导答疑、成绩考核、教学检查等内容,主要用于监测课程教学实施运行过程;课程建设标准包括教学设计、课程团队、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内容,主要用于监测课程建设目标的达成情况。

3.3确定关键的质量监控点(诊断点)

依据课程标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环节提炼确定24项关键质量监控点(或称诊断点),例如实践教学比例、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配套数字化资源(微课、视频)占比、信息化应用程度、开发新型教材数量、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的吻合度、课程任务的完成率、学生成绩达标率、督导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每个关键质量监控点同时设置了标准值和预警值,在课程诊改过程中,借助校内智慧校园平台实时采集关键质量监控点数据,实现动态监测、实时改进,逐步确保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的规范实施,保障课堂、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改善。

3.4开展多维度的课程建设任务

课程教学团队以2018年学院第二批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和2019年学院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为抓手,按照课程建设规划逐步开展以下重点建设任务:一是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重构教学内容、运用项目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模式、开发新型活页教材等;二是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制定实践教学项目操作标准;三是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建立课程网站、制作微课、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成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四是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3.5实施课程自我诊断与改进

每学期期末专业带头人及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自诊,借助数据平台收集的关键质量监控点,将课程运行与建设的成果与课程年度建设目标标准进行对比,查找分析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完成过程自诊。通过诊改发现,石化专业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虽已普遍用于专业课堂,但仍有学生主动性不够、学习效果不佳。(2)课程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不够,特别是微课、动画、实操演示等教学资源。(3)教学团队成员年轻化,生产实践经验不足。依据教育部相关诊改文件精神,按照学院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在对课程诊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在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团队培育、教学手段改进、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体改进措施:(1)适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特别是课堂上要调整教与学的时间比例,尽量压缩教师讲授的时间,可多设置一些开放性、探究式、实践式的学习任务,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学习、思考、实践、交流和吸收;(2)遴选线上教学平台建设课程教学网站,新建微课、视频、习题等,实现课程网络教学资源除了教学课件、教学文档、教学视频(微课、录播课)、章节测验等学习类资源外,还有课程教学标准、授课计划、课程线上教学方案、学生线上学习指南等指导性资源;(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下厂实践、各类竞赛(技能竞赛、教学能力比赛、微课比赛等)、校内外信息化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多措并举逐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和信息化能力。

4课程诊改成效

(1)促进了学习意识和反思意识。教学诊改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要想做这件事、做好这件事就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更要不断的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优点、不足,凝聚智慧与经验不断地调整改进,过程中促进了教学质量与教师水平的双提升。(2)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在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新建了90多个微课、3个试题库、2部校本活页教材,增加了动态教学资源,完善了静态教学资源[5],提高了课程信息化程度,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了基础。(3)提升了教学团队职业能力。近两年,石化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提高。院级教改项目立项3项,省级教改立项2项,12篇;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化工总控工赛项”获团体三等奖,1人获“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A].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A].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A].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7.

[4]陈宇斌,付达华.基于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效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85-89.

[5]武存喜.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诊改研究[J].山东化工,2020(01):197-200.

作者:刘立新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