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来职工家庭教育的改善措施

外来职工家庭教育的改善措施

外来职工大多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文化层次较低,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帮助和全面发展支持。许多家长无法为孩子辅导功课,教育方法上以说服教育、奖励惩罚等基本方法为主,而且单亲家庭、贫困家庭、问题孩子家庭、重组家庭日益增多。这些特殊家庭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其在家庭教育中比普通外来家庭有着更多的困难,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他们的家庭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有效的外部介入和指导还非常匮乏。

尽管外来职工子女家庭教育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受现居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养方式上、亲子关系上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多数家长有主动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党政部门应站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关切这些问题,重视他们的诉求,在各个层面帮助指导外来职工家庭教育步向健康发展。

一、制度设计上要求均等化。充分认识外来家庭的出现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涌入城市的外来职工是当地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却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付出了种种代价,寄希望于子女能够实现家庭的“代际向上流动”。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以彰显社会补偿、社会关照、社会保护原则等社会价值。当务之急要改革外来职工户籍迁移、申报制度。在购房随迁政策外还应增加以务工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基金年限为标准的户籍迁移条件,不再让户籍成为其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确保均等享有当地的公共服务产品。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外来职工子女不得不面临去向的两难选择,要么在流入地读高中、回户籍地高考,要么回户籍地读高中,但许多外来职工在户籍地已经没房、没地、没人,势必带来一系列困难。应该改革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籍也流动起来,然后再实施凭学籍参考高考。

二、生存环境需要大力改善。提高外来人口的生存质量,为外来人口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建立合理合法的劳动制度,尊重外来人口的劳动权益,使他们能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劳动报酬,要承认和保障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并且使他们真正得到本地居民的真诚接纳和帮助。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外来人口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将始终成为困扰社会、学校、家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家庭教育宣传指导上需加强化。越来越多的外来职工子女将会在当地成长、生活、工作。要想方设法帮助破解外来职工家庭教育的困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子女的素质。学校、企业、社区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指导。学校可以组织“父母学堂”讲座、召开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等方式,启发外来职工开展家庭教育的热情。加强对外来职工家庭的教师家访活动,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社区在举行暑期活动及“青春健康”讲座时,要邀请外来职工子女参加,增强第“二代”外来职工对第二故乡的心理归属感。企业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的联系,安排一定时间对外来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和学历培训,并在各类培训中加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工种和工时安排上,尽量人性化,让外来职工与孩子有一致的作息时间,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和机会。

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需联合化。外来职工中的第二代在现居住地出生成长,他们头脑中对家乡的概念要比父母淡漠得多,今后长住当地的趋势明显。他们会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的生力军。与第一代相比,他们的文化会更高、民主意识会更强,对于现实的不公平感受会更强烈,可能会趋于激进,与主流社会产生冲突;也可能会趋向认同,成功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所以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尽量避免第一种可能,共同引导第二种可能。一是在公众媒体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对新生代外来职工的现状进行系列的追踪报道,呼吁社会消除歧视,共伸援助之手。二是人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外来职工生育管理,指导外来职工减少生育数量,提高出生子女素质。制订合理的家庭发展计划,把家长有限的精力投放到少量的子女身上,增加教育效益性。三是学校要促进外来职工子女学校教育的成功,使外来家庭拥有一个向上的有效途径。同时使外来职工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得以成功施行的基础要件,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学校教育效果就会降低。

总之,外来职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全社会支持体系来共同构建并实施,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当责无旁贷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

本文作者:苏焕珍 单位:余姚市阳明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