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教师教学改革惰性现状调查思考

谈教师教学改革惰性现状调查思考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惰性因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些惰性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进而寻找消除教学改革惰性因素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惰性因素;调查与思考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实现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职能的关键在于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近年来高校一直在推行教学改革,对教学思想、模式、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不断进行创新,虽然高校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惰性因素。

一、教学改革的惰性及产生原因

惰性是指因主观因素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的一种懒惰的本性;是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做事就会懒散、拖拉。改革的惰性是指在某项改革的过程中,主体所表现出的对新生事物的一种保守、落后、消极的心理态度。高校教学改革的惰性,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的教师维持现有的教学状态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倾向,对教学改革持消极态度,此外,还有相应的一些具体表现,暴露出了部分学校以及教师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某些学校对改革的认识和建议不够重视,教师对于学校已经形成了一种依顺关系,这种关系的长期积累,也会形成一种惰性,比如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年复一年,都是按照原始的标准进行教学,惰性便会产生。导致在改革实践过程中,情绪不高,工作懈怠,消极应付,对课程改革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对学校教学改革要求的标准不高,对改革的经验教训不能及时总结分析,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经验。就教师自身来说,很多教师表面看起来是支持改革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保留了传统教学的原有问题与弊端,并没有消除本来的缺陷。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又由于认识、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教改实施过程中对改革的把握不够准确,使得所谓的探究式学习与自主课堂,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很精彩,但在实际操作时,很多课堂讨论内容的目的不明确,不能针对所学知识有的放矢,使课堂教学缺乏了必要的规范与秩序。还有一些课外实践以及某些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有一些明显没有组织性基本处于放任状态,使很多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表面看起来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实际上缺少内涵,并没有真正地实现传统课程的改革,只是盲目追求了形式上的新颖。最终,难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思想与内涵改革,更难落到实处。教学改革虽然已提倡多年,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高校教师教学改革中,综合学校及教师两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教学改革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有:1.学校方面的因素。任何改革都是一个充满挑战,历经磨难的过程,就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在改革初期一般都会提出很多改革设想,但在真正推行的过程中需要与现实不断的磨合,当遇到实际困难或阻力后,管理者会以稳定为前提。毕竟学校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学生,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家长之间的关系都会随时变化,如果教学改革能为学校和个人带来好处,那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但利益无法实现时,学校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可能趋于紧张。因此大多数学校领导所做的改革都是以学校整体的稳定为前提,只将改革作为一种补充现行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的新思想,思想和行为就会趋于保守,使改革停留于量变的阶段,难以实现质变。2.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内驱力。某些任课教师在学校的整个组织中,处于缺少话语权的最底层,教师个人很少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一般只是简单地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授课,仅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在学校整体组织的发展中,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容易被忽略,导致自主发展的动力不足,或不重视自身的发展。他们较难意识到教学改革过程中个人应尽的责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有很多教师思想上虽然理解教学改革中的新理念,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有较大的差距,也难有所作为,还有一些积极响应教改的老师发现改革后并非尽如人意,于是又恢复以前的教学方法,改革的积极性也渐渐减弱。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改革需要人来实施,不是单纯地依靠政策、课程或技术来实现。要使改革顺利进行,需要通过适当的培训,改变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采用新的教学方法,确保目标和实现方式的一致性,否则无法成功地实施具体改革项目。

二、教学改革惰性的主要表现

(一)对旧的教学模式的依恋新的教学理论及授课模式的要求教师要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海量的信息,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知识需求,仍习惯于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在教学改革中不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想办法去研究教育如何改革,使现行教育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要,而是一味地依赖上级的方案、细则,采用老思路、老方法。

(二)对改革利益的患得患失部分教职工对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希望改革能一帆风顺。由于对教育、教学改革表面、肤浅的理解,在改革中如果没有获得预想的利益效果,或者遇到某些触动他们利益的情况,他们便认为改革得不偿失,对改革失去信心。

(三)观望心理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惰性表现这是一种处事谨小慎微、瞻前顾后的中庸思想。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加上某些政策缺乏连续性,使少数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政策不确定,工作起来顾虑太多,随波逐流。

三、教学改革惰性的解决方法

(一)教学改革要与学校的“校情”相适应任何教学改革或创新都首先要考虑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进行教学改革设计时,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价值取向。教学改革必须通过改造、消化、吸收以适应本校的发展,符合自身的“校情”,否则教学改革很难落到实处。

(二)学校组织的适时调整、引导调控学校的各组织部门要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增加联络,通过改革将工作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学校教学改革氛围。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各部门应该在不干涉具体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增加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联络,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有些学校为了消除学校改革中的惰性,部分管理者希望在改革中对改革的方方面面都顾及,涉及改革中的各个环节,导致在理论和实际中遇到很多困难。这种面面俱到的改革思路,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应充分调动校内各组织部门的力量,适时调整并引导调控,利用原来拥有的资源,不断挖掘并激发高校的活力。

(三)教师自我意识的醒悟与能力的提高在高校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者,也是具体课程改革的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自我认识,积极规划、检查,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能力以便适应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与进度安排。并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通过对实践的反思进一步提高改革意识,提升自己应对教学改革的能力。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它代表着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每一位教师都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教改,教师之间也要互相信任,共同协作,共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一起分享先进的教学经验。

(四)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改革模式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和教师文化,教学改革是在不同学校的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各学校应有适合自身学校情境的教学改革模式。探索适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形式,使高校教师教学改革适应各学校的自身情况,并实现最终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帅.课程改革的实践惰性及其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2007(5):43-46.

[2]杨春芳.以先进的教师文化推动课程改革[J].天津教育,2006(8):39-40.

[3]郝德永.新课程改革应警惕的四种问题与倾向[J].教育科学,2006(4):31-33.

[4]丁道勇.从生成到涌现———以复杂思维看学校变革惰性[J].基础教育研究,2005(9):7-9.

作者:黄玉梅 朱笑荣 单位:泰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