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摘要:《中药炮制学》教学设计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专业培养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均为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从如何合理安排上述各要素以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展开讨论,为《中药炮制学》教学设计的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2015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中药学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职业素质、创新创业意识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毕业生[1]。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针对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中药炮制学》课程目标是着眼中药学专业,培养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掌握传统中药炮制理论和炮制技术,掌握炮制原理,构建中药制药、新药研发思路。《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学位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了解中药、掌握中药,便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好的进行中药生产、加工与研发。

2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有效的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3]。掌握学生的背景专业知识,知识构架与专业培养目标,除此之外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学习模式与就业意向,这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内容的调整[4]。

2.1了解学生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药传统技艺兴趣浓厚,然而对常见炮制方法掌握不够,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中药炮制经验,尤其是对成品性状把握不够。课程组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侧重中药炮制技艺中影响成品性状的注意事项,中药炮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炮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然后通过实验课教学,老师示教,学生实操,使学生掌握药物的炮制方法。此外,学生对炮制原理的掌握,尤其是对传统中药炮制原理掌握、理解不够。教师在讲解时应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中医学科的背景知识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2.2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中药炮制》课程针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进行相对应的教学设计与改革实践已开展,同时中药炮制学也进一步细分化为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化学等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打造教学队伍和教师知识的“升级版”。作为青年教师,更应当加强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与《中药炮制学》联系紧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药理学》等内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当将上述知识内容有机的融合到课程设计当中,将会起到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5]。

2.3做好教材选用工作

目前就中药炮制学学科来讲,常用教材主要有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等。本课程组在教材选用方面,选用最新版本国家统编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由龚千锋教授主编,并且能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课程组老师拥有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规划教材、中国科技出版社的《中药炮制学》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药炮制学》教材,进行集中备课时认真研读,对比不同版本教材的优势和特点,融合到授课内容中。

3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围绕“三个目标”和“三个层次”进行合理设置。

3.1设置“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其在设置时除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外,还应体现重点和难点。以“蒸制何首乌”教学单元为例,将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何首乌的蒸制方法,何首乌蒸制前后药性的改变,制首乌“乌须发、益精血”的科学内涵,熟悉何首乌炮制历史沿革,了解熟地的现代产业化炮制方法。能力目标设定为: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及生熟何首乌的临床功效,能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合理使用炮制品。同时,学生还应了解何首乌炮制现代研究概况,具备一定的文献综述能力。情感目标设定为:①通过对何首乌蒸制的学习,培养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兴趣,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用以指导临床开具处方及鉴别中药饮片,熟悉中药炮制研究的基本思路。②通过讲解何首乌的蒸制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炮制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研究基本思路,使学生认识到中药饮片“生熟异治”的重要性,炮制对临床疗效的重要性和炮制对用药安全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兴趣和深层次思考,激发学生对中药炮制的学习热情,巩固其专业思想,培养中医药思维。

3.2着眼“三个层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同行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过程应着眼“点、线、面”三个层次展开[6]。3.2.1点设计用图片导入、课堂提问、分组讨论等教学手段示讲授“蒸制何首乌”的教学内容。开篇展示学生两张何首乌图片,以问题“能乌须发的何首乌是哪种?”为导入点,展开课堂教学。从何首乌的炮制历史沿革,到何首乌的蒸制方法(包括炮制辅料、操作注意事项、现代工艺参数);讲授何首乌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主体内容讲解过程中,可穿插适当案例和中医药理论,强化中医药思维,指导学生掌握何首乌蒸制的方法、炮制原理和药效作用。此外,结合课下自主学习任务的拓展,延伸课堂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文献整合、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上述点设计,可达到以下教学目标:①学生可以讲述何首乌蒸制的整体知识框架,能够运用思维模式图来理解、记忆何首乌炮制的知识脉络;②学生能够掌握何首乌的炮制方法、炮制辅料、炮制注意事项、炮制原理、现代研究等,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意见,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2.2线设计①将“蒸制”章节项下的其他药物的蒸制方法与本教学单元“蒸制何首乌”的炮制方法进行横向比较,使本章节内各教学单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形成“线”,如地黄的蒸制、黄芩的蒸制、黄精的蒸制等药物炮制中都运用到“蒸制”这一常用的炮制方法,在学习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时,要注意到各个药物炮制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区别点和联系点,各教学知识点相互关联,形成课程内的“知识线”。②在讲授“何首乌蒸制”这一教学单元时,要用到学生前期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的内容,还要用到后期中药药理学学科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应将上述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各课程之间的“课程线”。③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何首乌的炮制”对实验动物的“补肝肾、益精血”的影响实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科研思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通过上述线设计,可达到如下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归纳比较不同药物的蒸制方法、炮制辅料和炮制原理,并且能记忆重点教学内容。②学生能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炮制原理,训练科研思维。3.2.3面设计将本教学单元所讲授的“炮制改性”这一中药炮制原理与药物化学中药物的结构修饰改变药物功效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中药炮制的优势,培养中医药思维,鉴定中医药信念。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炮制虽繁不能减人工”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面设计,训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引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深层次思考。

4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将“一特色”、“双思维”、“多方法”并重。4.1教学内容上应突出“一特色”,注重“双思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突出课程特色。《中药炮制学》的教学重点仍然在于其特色———炮制。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炮制”为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应围绕炮制理论、炮制方法、炮制原理、炮制研究等几方面内容展开。同时还应穿插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讲解中药炮制原理,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和科学思维[7-8]。如:在讲授何首乌的炮制原理时,因生何首乌具有泻下作用,需要与黑豆汁进行拌蒸后泻下作用消失或减弱,产生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这与中药炮制理论“生泻熟补”相一致,同时我们引入“五色养五脏,黑色入肾经”、“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等中医药理论,在传统中药炮制层面揭示其中药炮制原理,然后结合现代研究结果,制首乌泻下作用消失,产生能提高实验动物造血功能的作用,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揭示了何首乌炮制的科学内涵。4.2教学方法上应运用“多方法”,使用“多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逐步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角单纯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法、“三明治”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9-10]。同时,学生采取课堂听课,课下“基于主题”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行。在课堂讲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辅助设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如通过神农尝百草图介绍炮制的起源;通过相关本草古籍、作者及一些盛放药制药器物的图片介绍中药炮制的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炮制的理解与认识,使单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5小结

综上所述,在针对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学》的教学设计时,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妥善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三个目标”和“三个层次”的相互交叉,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一特色”与“双思维”的有机融合。然而教学设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今后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升,从而更好的为高层次中药炮制学人才培养服务。

作者:黄琪 金传山 梁益敏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