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学记教学原则及语文教育启示探究

学记教学原则及语文教育启示探究

摘要:《学记》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归纳了我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学记》中“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对于目前的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学记》中教学原则的探讨,进一步论述其对当今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启示

《学记》为《礼记》的第十八章,是我国经典的教育教学著作,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作品,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虽然篇幅短小,却总结概括出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精华。因此,它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发展具有伟大的启示和长远的意义。《学记》所探讨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可以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汲取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改善现代的教学理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里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a也就是说,即使有可口的食物,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会知道它的真谛。《学记》中论述的这一原则明确提出教育者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相得益彰、共同进步的关系,用今天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师生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一教学原则,从中可以看出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在教学时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教育者应当边教边学,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专业素质,使教与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教学相长原则中还包含着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当是平等的,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和学生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才能使教学有效地进行。《学记》中教学相长这一原则,既可以使教师得到能力的提升,又可以使学生习得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现代化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引起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这期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可以为学生提出参考意见;而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也会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的责任就是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其次,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应当一起交流、一起进步。比如说学生提出有难度的问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又可以启发和引导教师钻研新问题,从而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了见识,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如何去“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学记》中可以知道教师与学生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人际关系、相商相议的伙伴关系以及相长相促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通过合作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学习经验。《学记》对学习方法的总结中包含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要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不能只听老师传授知识,而自己不思考问题。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教学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合作中学会自主学习,在语文学习的探索中提升语文素养。师生之间的交往过程,也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学会了知识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也提高了自身能力,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教”与“学”相互作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改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中记载:“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上会出现四种过失,即“多”“寡”“易”“止”。学生之所以在学习上得不到进步,或许是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能充分了解,以变成自己的知识;或许是学习的范围太过于狭窄,学习的内容太生僻;或许是对所学的知识钻研不够深入,只了解知识的表层而不明白如何去运用它;又或者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善于探索新知识。长善救失原则提出教师应遵循教育的辩证法,利用教学方法和技术,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因素,努力将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记》将这一原则从教学方面来叙述,指出教育者在教学时要留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既要发扬学生的长处,又要善于改正学生的短处,这和孔子的“因材施教”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激发被教育者的积极情感,肯定其进取的一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上仍然存在贪多务得、知识单薄、浅尝辄止、畏难止步的问题,对于出现这些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急于获得知识,不去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导致其只能领悟文章的表面含义。这类学生就需要教师运用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在鼓励其求知欲的同时,也要战胜其学习过于急躁的缺点,培养他们读透文章的学习习惯。也有部分学生偏向于学习小说或者古诗词,对文言文以及作文的学习并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引导这些学生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克服其知识面狭窄的缺点,激发他们多方面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对于语文课本中不同的体裁也要用不同的讲解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育者应当运用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困难,用长远的目光看待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涉猎语文知识的听、说、读、写,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指导方法,以写作文为例:对于擅长写长文章而没有实质内容的学生,应当引导其精简字数,开阔思路;对于情绪比较低落的学生,则引导他正确看待学习中的成败;对于语句通顺、内容丰富的学生,则鼓励他再接再厉。教师要运用好长善救失的原则,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要正确看待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

三、藏息相辅原则

关于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学记》中论述道:“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为此,我们提出了课堂上的有效学习与课堂之外的综合性学习之间的关系。藏息相辅教学原则中的“藏”即正课,“息”是课堂之外的作业和实践。这段话指的是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必须相互联系,学生在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在课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各种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拓宽自身的视野。《学记》中的这一原则,把学习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强调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使语文学习回归到生活,促使社会活动对学生社交能力的感染。另外,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也为语文学习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学记》提出,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学习过后,应当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将教学过程做到张弛有度。苏霍姆林斯基尤其看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累,他在六百多名学生中设置了一百二十余个活动小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参与课外活动,拓展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也证实了《学记》中藏息相辅原则的可行性。我国古代先人早就意识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劳逸结合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之外的学习是对课内正业必要的补充,教师要培养学生感悟于课内,实践于课外的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学习和娱乐应当相互结合,既可以发展学生的爱好,培养兴趣,又可以通过游戏来消除在学习中的疲劳,使学生学得愉快而又增强自信心。语文是人们生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它无时不在,也无处不有。语文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需要依靠实际训练,这样才能使被教育者掌握知识,拓展实践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用猜谜语、小故事或者短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也可以激发被教育者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形象化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注重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语文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乐于走进语文课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此外,只有学生拥有充足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拓宽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外的知识和课内的知识相结合,以课外的知识辅助课堂教学,建立课内和课外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四、启发诱导原则《学记》写道:“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里所说的“喻”,即启发诱导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的教学,重在启发诱导。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学习的道路,在学生消极的时候鼓励他,在学生碰到问题时开导他。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把老师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并且乐于学习。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诱导原则,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德、智、美得到全面提升。启发诱导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应当把握启发的时机,使学生经过思考后再启发;启发过后,学生应当再思考,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全面提升自己。同时,教育者也应当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学记》主张教学要从学生的现实条件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发展,运用“喻”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教育者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打开学生的思路,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既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时代文人的写作特色,也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也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现在的教学鼓励教育者将“教会学生知识”转化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在教给学生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以诱导的方式施教,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它是最具有永恒性和时代感的课堂。教师的现代化教学、善教善喻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尤其是一个好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答案,从而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启迪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语文教学为例,语文课堂是形象化的,课堂内容要形象生动。教师要做到善教善喻,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要急于把“为什么是这样”告诉学生。教育者在为学生解答问题时,应当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宜的回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沟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启发,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给学生知识,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的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主动举手发言,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启发诱导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教师不能教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可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思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记》的教学原则具有深远的影响,不管是对我国当今的语文教育还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也为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我们要古为今用,借鉴古代优秀的教育理论,提升现代教学方式。

作者:朱诗妮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