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政教育发展

新形势下的农村思政教育发展

思政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领导方针的生命线,对农村开展各项工作具有推进作用,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思政教育工作的管理与发展。此情景下,我国农村思政教育获得明显教学效果,不仅各级干部能将党的政策与方针及时传达与落实,使农村社会得到稳定、有效的改革发展;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增加农民对党的信任基础上,通过弘扬典型模范、先进事迹强化农民思政素质,树立了良好社会风气。本文将结合《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书,分析现下我国农村思政教育发展现状,研究促进农村思政教育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加强农村思政教育水平贡献绵薄之力。李宝才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除自序、绪论外,共有三篇十章的内容:第一篇阐述了农村思政工作基础知识,相关研究及其发展意义;第二篇则是用四个章节篇幅讲述思政工作者培养与思政队伍建设的途径等内容;最后一篇先是概述中国农村思政工作发展历史,再分析农村思政工作发展前景。本书作者编写整体内容时,不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农村思政工作所累积的丰富实践经验,还通过学习、汲取诸多与农村思政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来完善此书内容结构。

该书从教科书体裁编写特点出发,分别对农村思政工作特点、主体与客体、发展前景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引发人们对农村思政工作的重视,从而使更多人参与农村思政工作理论的研究活动中,以便推动农村思政工作的创新改革。新形势下,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农村思政教育内容、目标以及环境产生一系列变化,这要求农村教育者须明确农村思政教育发展进程,即不可只从教育效果方面对思政教育进行评判,还应及时发现其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以实现理想思政教育效果。

当下,我国农村思政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思政教育被轻视,教育对象脱离组织。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提高民众综合素质的必要因素,是农村教育者研究重点。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思政教育发展被严重忽略,使人们对思政教育认识不够清晰。再加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扩大了农民社会活动空间,更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这造成大部分教育对象脱离农村组织管理,不利于农村思政教育活动的统一开展。第二,欠缺完善思政教育机制,人力、财力资源投入不足。一方面,因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尚未建立成熟、完整教育体系,所以其思政教育工作机制构建也有所欠缺,难以为解决教育过程中的新问题提供辅助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农村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多数教育部门、组织对思政教育工作投入的人力与财力资源较少,致使农村思政教育模式落后、教学设备老旧、教育水平较低。第三,思政教育形式陈旧,教育方法缺乏创新。现下,农村现有思政教育形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认为提高学生知识素养就是思政教育的目标,忽视了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一味地实施单方面知识灌输和说教,缺乏符合当代学生个性发展特征的教育方法。在此枯燥乏味、被动性强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消磨殆尽,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从上述内容可得出,促进思政教育在农村的发展,顺应新形势提升农村思政教育水平,必须要有效解决农村思政教育中所存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思想基础保障,以推动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改善农村思政教育不足之处,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强化农民文化素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着其思政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努力缩小与城镇地区的贫富差距,让更多年轻人愿留在农村发展,继而为推动思政教育传播输送新鲜血液。同时,还应从本质提升农民文化综合素养,以此帮助其掌握更多致富知识,树立勤劳致富、科技创新的创业意识。第二,完善思政教育机制,加大教育资源投资力度。

农村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一套完整、成熟的思政教育机制为其提供支撑。所以,农村教育部门必须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特点,用发展的眼光规划、完善其教育机制构建,并加大对农村思政教育的资源投入,将思政教育纳入农村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进而为推动农村思政教育发展提供支撑基础、建立现代化教育环境。第三,创新农村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农村开展思政教活动时,应提前根据新形势发展特征制定目标,创新其思政教育载体,如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执行思政教育;同时,还可从农村实际状况出发,借助互联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形式,通过视频、语音播放,手机阅读,电脑学习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群众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扩大思政教育在农村的宣传范围。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宣传推广、创新改革,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人们应清楚了解农村思政教育发展现状,正确分析与处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建立健全新思政教育体系,助力社会转型。

作者:雷艳萍 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