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从学习心理学看大学生外语学习

从学习心理学看大学生外语学习

[摘要]学习是一定要讲效率的。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保证每分钟都在学习,但要尽可能保证每分钟的学习都有所收获。就学习效果而言,中国大学生的外语学习行为,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呢?我们可以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帮助作出诊断,提供一点学习策略上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外语学习;学习心理学[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18)12-0011-02

1“当时记住了,过后就忘”

学习外语确有大量记忆工作要做。而记忆是要讲科学的。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有两种: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有三个阶段:编码、存储和提取。个体在记忆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关于长时记忆的,而长时记忆又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这就为学习外语提高效率带来了希望。对短时记忆来说,正常成人都具有7±2的容量,即短时存储在大脑里的东西,在5到9个组块(chunk)或单元之间。心理学家艾宾豪斯证明他自己的限度也只是7。(希尔加德,1987)但实际上,有时我们一时之间记不住5样东西,或不止记9样东西,这是因为7±2是指记忆组块的常数。零散无联系无意义的信息,组块小,数目大,如果加以组织,形成联系,数目就会减少;而且即使组块数目不减少,因为有意义也更易记。比如149217769112018,15个数,也就是15个记忆单元,超出我们的容量。如果进行信息重组,149217769112018就能轻易记住(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776年美国独立,9.11事件,2018年就是今年)。记忆中位于前面的东西不久就会让位于后来的信息。但复述可以防止信息被替换。所以要记忆电话号码89645118,最好的办法一是把它分成两个组块8964-5118,从8个组块减为两个,再就是拨号时不断重复它。“当时记住了,过后就忘”,可能是记时重复遍数不够,或是信息重组加工不够。其实“过后就忘”本身也是正常的。不忘,是因为短时记忆已经进入长时记忆,而长时记忆几乎是无限的。

2“记了几遍还是忘”

遗憾的是,并非所有的短时记忆信息(比如零散数字、单词、短语等)都可容易得到重组。这时说不定试图记住这些零乱信息本身就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为劳而无功)。试图记住一大批毫无关系的单词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时对单词的处理,或是把它放在短语中、句子中,或是找出你熟悉的它的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或者分析它的词根词缀,或者找出它的派生词,或者最好,就把它们放在课文中记。这样看起来信息量增大了,实际上记忆起来却要容易得多。因为你对信息的处理深度加大了,而对信息的加工越细,印象就越深。而且,优势编码还有两个特征:形象和意义。就是说能产生形象的联想,或具有意义的信息记忆效果最好。比如panda(熊猫),由它的发音很易让人想到“胖墩”。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都是有意义的信息组块。长时记忆倾向于保留意义。我们能记住几年、几十年前某人的几句话,无非是因为那些话感动过我们(意义)或者他说话时的神态或情境(形象)。

3“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些同学十分用功,上课时笔不停挥,生怕漏掉老师一句话,课后总忙着记了这样记那样。这样的同学一般成绩都不错。但是正因为他们勤奋,他们本可以学习效果更好,或者说他们从优秀走向杰出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实现。这就要求不要平均用力。记忆也分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生活中许多东西是无意中记住的。努力应该放在较困难的、需要刻意才能记住的内容上。外语学习常分精读和泛读,精听和泛听。记忆也可分精记和泛记。不平均用力,用于泛读、泛听的时间就多了,可以早些开始阅读英文小说(简写本→改写本→注释本→原著),可以早些听英语广播,看英语电视,这样无意中记住的东西多了,加上有意记住的东西,知识量快速增大。调动无意记忆还有一个好处,它不易疲劳。无意记忆中材料的生动性十分重要。而小说一般都较生动有趣。有些同学用几种颜色的笔整理笔记,也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4“不到考前不复习”

很多同学“平时不忙,考试着慌”。很多人临时抱佛脚,倒也考及格了,这更强化了他们的想法:考前背一背就行了。这是个危险的误导。因为:(1)“短期投机,快速忘记”,考完忘光的情况很常见。(2)背的那点东西,没有加工、处理、运用过程,就算不会忘,也只代表一个分数,离“知识”“能力”还差得远呢。语言学习十分讲究平时积累。而积累,就是不断地“温故而知新”,学过的东西经常复习。很少有人“过目不忘”。遗忘虽是正常的,但掌握了遗忘的规律,就可以减少遗忘,提高记忆力。遗忘有四个特点:首先,最先忘掉的是枝节部分,不易忘记的是主干部分。失去了细节只剩大意,记住的东西就逐渐失去原有的鲜明程度而趋于一般化。其次,遗忘是先快后慢。根据艾宾豪斯的遗忘曲线,在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后,过一小时,记住的材料只剩44%左右;再过一天,忘掉全部材料的2/3;六天之后,只剩下25%。这启示我们,课后要及时复习功课,“趁热打铁”(抢在大量遗忘之前),并“准确无误”(防止细节丢失。失去了细节的鲜活,一般化的语言乃是语言走向丰富的大忌!)地完成作业,是非常重要的。(3)遗忘因材料性质不同而不同。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程度要小。(4)遗忘有选择性。如果学习的内容与个人的需要、兴趣、动机相联系,遗忘就会缓慢。(王文明,2001)复习多少次才算差不多了呢?实验证实,复习次数在3、4次的学习效果最好。复习本身也是可以讲究方法的。复习和平时学习结合起来的,效果最好,向知识和技能的转化也快。平时不复习,一本书或一个学期结束时才开始复习,因为联系、细节已经遗忘得差不多,复习起来既费时效果也难达最佳。学习心理学把学习分为全习法与分习法。一本书共7章,学完7章,开始从头到尾复习几遍,这是全习法;学完一章温习一下,7章学完串起来总复习一次,这是分习法。经验证明,“整体(1-7章,粗略)—部分(分章,认真细致)—整体(1-7章串联起来)”的学习效果最好。

5“现在谁还背课文?”

许多同学抱怨:“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谁还背课文?”殊不知,有意识地背诵一些经典名篇和名段,仔细揣摩其中的措词、结构、修辞、风格等等,不仅有助于提高自身记忆力,而且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讲话和写作能力。许多语言大家,都曾经背诵过许多名人名篇。中国传统教育中,就十分注重对经典的记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说起背课文,许多人都会想到“死记硬背”,因而反对。不理解的(未经编码处理)、没多大内容(意义)的硬背当然没好处。但典范之作,或因其辞彩动人而传世,或因其语意精辟而醒世,更常二美兼备,足可为我们立言、为文、行为之楷模者,非熟记于胸,不足以言学习之。中国学生讲英语,即使学过若干年,一不留神还往往会犯低级错误(三单S,复数S,时态等),其实写的时候这些都可避免。因为写作允许较充裕的思考和检查时间,能够自动纠错。但是口语强调表达时效性,而汉语又没有这种词尾变化,他们就很容易回到汉语的习惯上来。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对英语这一新的系统形成“自动化”,形成熟练。经过反复练习和操作,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行动方式,叫做“熟练”。这时外界信息(刺激)和个人的应答性行动之间形成了较牢固的反射联系。一旦形成熟练之后,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需要更多的意识作用,就可以使行为活动简易化地、自动化地进行下去,这样就将意识从控制完成某种行动方式中解脱出来,而转移到行动目的和条件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1983)一个连踩哪个档都要考虑半天的司机,怎么能轻松对付各种路况、人流和车况呢?一个时时留神怕自己犯基本错误的语言学习者,又怎能表达出顺畅、优美的思想呢?这个司机和这个学习者,还是规则的奴隶,而不是主人。规则制定出来,本是为了更好驾驶和使用语言,为人的目的服务的。当他一抬手,一出口,在规则的运用上高度完善化与自动化,才能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多余的动作,注意力有效分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而能够较快、较易地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条件(路况或表达情境),使得活动敏捷、准确、稳定,就会减少紧张感、疲劳感,提高效率。熟练的形成,一靠反复实践尝试,及时评估效果,有效的、正确的动作或表达方式及时强化巩固下来,无效的、错误的动作或表达方式及时纠正、调整。二是从观察与模仿入手。对要掌握的内容,进行细致观察,认真领会每个细节及其系统连贯性,然后进行模仿。驾驶、游泳是这样,学习书法、绘画、外语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提倡的背课文,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死去活来”。“死”就是记得准确、牢靠,“活”是为了自由表达。当越来越多的基础知识、有价值的规则或典范被内化成为习惯、个人风格甚至本能时,我们接纳未知的能力和自信也就增强了,学习的效率也更高,生成语言(外语学习的终极目的!)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美]E.R.希尔加德等著.心理学导论(上册)[M].周先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王文明.事半功倍学英语[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心理学基础知识问答[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2

作者:王文明 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