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童声声乐教学的思考

童声声乐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童声声乐教学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童声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在童声声乐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对童声特点以及学生心理环境、认知水平的深入分析,缺乏对声乐教学的合理设计,使得童声声乐教学陷入误区。针对此,本文从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对促进童声声乐教学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儿童声乐教学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童声声乐;教学问题;技巧训练;教学策略

一、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童声声乐教学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性不强,教师在声乐训练中缺乏对儿童心理环境、认知情况、音乐基础的分析,盲目采用专业化的训练内容与训练方法,如在“胸腔共鸣”、“头腔共鸣”等训练中,单纯采用定义灌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中陷入误区,或者出现训练偏差,或者对声乐教学失去兴趣。第二,对儿童的声乐训练目标要求过高,在声乐训练课程中,声乐演唱对学生的嗓音基础要求较高,一些教师在训练中急于求成,不断通过调整训练任务量,增加训练难度对童声声乐基础进行强化,以期让其短时间内提高声乐水平,但是常常事与愿违,儿童由于自身能力限制,难以及时消化、理解、掌握声乐知识,更难以在声乐训练中进行巩固,从而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第三,气息训练时机把握不准确,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础,在声乐训练中教师不仅会不断强调气息的重要性,更会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童声的气息进行引导,但是过早地强调气息,使得一些孩子在声乐演唱中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气息的调整上,而失去了对整个音乐作品的把握,并形成了不良的演唱习惯,阻碍了儿童声乐水平的提升。第四,对儿童的嗓子保护缺乏科学指导,一些孩子性格活泼好动,经常大喊大叫,或者日常饮食中口味较重,尤其是在变声时期缺乏科学保护,破坏了嗓音条件,为声乐训练造成了阻碍。

二、童声声乐教学的相关策略

(一)坚持学生主体,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逐渐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来,让教育逐渐回归本质。目前在童声声乐教学中,许多家长、教师本末倒置,将提升孩子的声乐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孩子在音乐中的发展。这样在声乐只能够达到学艺术的目的,而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针对此,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定位声乐教学的目的,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其中,为孩子的声乐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在童声声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关心、了解、儿童的兴趣偏好,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特点与心理发展环境,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选择一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如《小燕子》、《月亮船》、《种太阳》、《让我们荡起双浆》等,让孩子从歌曲中感受优美的旋律,更能够获得良好的情感熏陶,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注重对孩子思维的启发与引导,根据声乐练习需要对歌曲进行合理处理,让孩子能够在演唱中理解技巧,并在歌曲氛围的感染下拓宽想象空间,在音乐情境中深化对声乐作品的理解。

(二)立足儿童的生理结构,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简单来讲就是在人的身体内建造歌唱乐器的过程。根据儿童嗓音条件的特征,根据其生理结构特点,教师应不断探索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让儿童不仅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声乐训练的兴趣,更能够在训练中奠定声乐基础。第一,将声乐练习建立在保护嗓子的基础上,儿童的声带发育不完善,如果保护不当,长期对声带施压,如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会造成声音嘶哑,出现声带疾病,严重时甚至失声。因此,教师应坚持保护嗓子的原则,并结合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学生制定训练方法,如在平常讲话需要轻声细语,尽量用弱音进行发声,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发声习惯,顺利渡过变声期,并拥有一副好嗓子。第二,注重声乐技巧的渗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声乐练习,例如在讲解“共鸣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专业声乐教学中的理论讲解,用实际的发声练习强化学生的体会,让学生逐渐打通喉头到鼻咽腔的通道,形成胸腔、头腔共鸣,提高声乐训练技巧。第三,利用哼唱引导孩子逐渐完成声音上的过渡,科学的童声声乐训练方法,需要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在此之前孩子应尽量限制孩子大声歌唱,以保证音质。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应抓住孩子的生理结构特征,利用哼唱的弱音练习,逐渐过渡到自然哼唱,最后实现配合气息训练的哼唱,这样能够有效缓解童声声乐训练压力,让发声过程变得更加自然。第四,在气息训练中,教师应认识到儿童的肺活量小,心跳、呼吸频率比成人快的实际情况,理解孩子在声乐演唱中呼吸短促、气息不稳等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气息训练,为声乐练习奠定基础。例如采用深呼吸法,让孩子缓慢打开鼻腔,让气息从鼻腔缓慢进入肺部最底部,并向丹田延伸,最后在从口腔缓缓吐出。这样反复练习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肺活量,使气息逐渐趋于平稳。

(三)树立开放性教学理念,构建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

儿童声乐训练的难点不仅在于理论层面,更在于实践层面。专业化的声乐练习过于枯燥,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坚持开放性教学理念,引入趣味教学方法,为儿童营造愉悦、轻松的训练氛围,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在训练中可以综合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让学生全面感受发音过程,例如在打开咽喉腔体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口腔的张开程度,并通过“打哈欠”的比喻,让训练过程更加形象;在气息训练中,为描述“气沉丹田”,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抚摸肚皮,并通过触感理解为什么保持气息的过程就像身体被吹成了一个气球,这样的声乐训练指导形象、生动,颇有成效,孩子的声乐进步效果也十分明显。在单元音、复合元音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单纯地利用a,e,i,o,u的发声练习很很容易让训练过程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可以将单元音、复合元音发展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妈妈”、“爸爸”、“旺旺”等声音,在生活场景中完成发声练习,并启发其观察生活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参声乐训练中来。在学唱歌曲时,一些孩子出现发音不准、位置不高等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降低演唱难度,将音乐作品分解,让孩子逐字逐句发音,不仅要保证发音准确,更应该控制好音高,让孩子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逐渐积累成就感,提高声乐水训练效果。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强化儿童声乐教学体验

激励性评价能够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心理引导,例如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与动作能够为孩子带来一种成就感,并强化其继续训练的动力。激励性评价的奥妙就在于帮助孩子卸掉了心上畏惧、胆怯、自卑的巨石,其潜能也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对评价的体验,注重与儿童的交流、沟通,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应及时纠正其声乐训练中的问题,让师生在平等交流中建立自信,并产生纠正错误的勇气,在自我激励中不断前进。

(五)创造锻炼机会,更好的提升演唱水平

童声声乐训练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心智,提高自信,并及时发现自己在声乐表演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声乐水平。除了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活动为童声声乐教学提供文艺演出的机会,例如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训练空间,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校园歌手比赛、合唱队、文艺汇演、大合唱比赛、专题晚会、节日联欢会等文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声乐基础,提高声乐水平。

(六)开展家校合作,指导儿童做好嗓子保护

嗓音条件是声乐训练的基础,嗓音条件既需要先天条件,也需要后天的保护。童声的声乐训练能够引导孩子不断拓宽音域,并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声情并茂地演绎出音乐作品。但是儿童会经历变声期,在变声期间嗓音条件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甚至会留下永久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童声声乐教学中应细致观察,精心保护,与家长做好沟通,引导孩子顺利渡过变声期。在变声期间,教师应该将声乐训练控制在自然声区,避免音域过高或者过低对童声造成负担,适时终止声音训练,加强音节训练,根据童声的不同变声特点设计训练内容,避免盲目增加训练量,撑大声音;教师应注意倾听,根据孩子的嗓音条件加以控制,保证声音节制,体现童声的新鲜度;控制自然声区,通过朗诵、念白和简单的乐句让孩子的发声器官实现平衡;曲目的训练对于与家长沟通对孩子的声带进,定期检查,细致观察,教师加强与家长合作,定期进行练声、唱歌,全面把握孩子变声的全过程;注意饮食调节,控制辛辣、甜腻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咽喉疾病;控制孩子情绪,避免在激动时大叫大嚷,尽量为孩子变声期的声带发育提供良好的保护环境,帮助其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

三、结语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育部门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声乐教学作为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童声音乐教学中,训练针对性不强、忽视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协调发展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童声声乐训练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为孩子的声带发育造成负担。针对此,我们应深刻反思当前童声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立足儿童的主体地位,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儿童能够在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儿童的声乐水平,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奕哲.如何提高儿童声乐教学的效果[J].学周刊,2017,32:150-151.

[2]董俊梅.浅谈儿童声乐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6:88.

[3]陈华莹.浅谈儿童声乐教学方式与方法[J].大众文艺,2016,14:255.

[4]涂晓玲.儿童声乐教学的几点新想法[J].影剧新作,2016,02:182-184.

作者:林玉坤 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