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路面设计论文范文

路面设计论文全文(5篇)

路面设计论文

第1篇:路面设计论文范文

1.1高温稳定性

常安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所处地区为最高气温超过40℃的夏炎热区。在这种苛刻的环境下,必须要求路面混合料拥有极高的抗变形性能。同时,因为在这一个高速公路段,交通量较大且重载车比例高,这些都加重了公路路面负荷。此外,有部分路段为长大纵坡路段,高温条件下重载交通对长大纵坡段层间剪切滑动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进行路面结构优化方案设计时,需要重点关注在高温条件下路面的抗车辙性能与抗剪性能。

1.2水稳定性

工程项目沿线年降雨量约为1500mm左右,属于年降雨量>1000mm的潮湿区。通过对湖南地区整体高速公路使用情况的分析,可看出部分路段的早期水损害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因而,在进行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混合料设计、原材料指标控制等对水稳定性方面问题。

1.3低温抗裂性

常安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所处地区的年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0℃,属于冬冷区。因此,进行优化设计时,既要保证路面拥有足够高温稳定性,又要确保其具备一定的低温抗裂性能。

1.4抗疲劳性

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大,且重载车较多,极易造成沥青路面结构层疲劳破坏现象的形成,因此,需在优化方案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抗疲劳性能。总之,在常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优化设计方案中,需要以解决重载交通下车辙病害问题和早期水损害的问题为主要方向。通过优化路面结构、合理设计混合料、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对特殊路段特殊处理,达到减少早期病害、提高路面耐久性、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目的。

2沥青结构层的优化分析

在原设计中,沥青路面结构层为:上面层为4cm改性沥青SMA-13;中面层为6cm改性沥青AC-20C;下面层为8cm普通沥青AC-25C。进行优化设计时,结合路面结构层的厚度及路用性能,对沥青路面结构层进行如下优化。

2.1沥青上面层优化

根据常安高速公路通车后的交通量预测,在初期没有太大交通量的情况下,路面荷载的影响深度主要在于中面层,因此从功能性和经济性这两方面考虑,在优化中,在上面层采用4cm厚AC-13C,沥青采用SBS改性沥青,在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的同时,也能充分满足其功能要求。AC-13C采用石质较坚硬、耐磨耗的集料,如玄武岩和辉绿岩等,以确保抗滑磨耗表层的功能(如表1)。在此基础上,将地产的辉绿岩材料用于上面层,相比于SMA-13所需要的外购的玄武岩便宜,造价有所降低。并且,考虑到工程项目所在地为高温多雨潮湿区,在上面层采用AC-13C型沥青混凝土。

2.2沥青中、下面层优化

原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中、下面层结构为:中面层6cm的AC-20C、下面层8cm的AC-25C,沥青的中面层所在层处于整个路面结构的高剪应力受力区域,在高温地区重载交通条件下,中面层应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因此,中面层需要采用高温稳定性较好的沥青混合料,沥青胶结料采用SBS改性沥青。沥青的下面层主要起承重层及粘结层的作用,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因此需要采用50#A级道路石油沥青。在优化设计中,将原方案中面层6cm的AC-20C调整为6.0cm的Sup-20,胶结料采用改性沥青,并要求达到PG70-22级性能标准;下面层8cm的AC-25C调整为8cm的Sup-25,采用50#道路石油沥青,要求达到PG64-16级性能标准。

2.3水稳基层优化

在原路面结构设计中,由于水泥剂量用量较高,水稳易产生裂缝,1cm的石油沥青表处不能起到抗反射裂缝的作用。因此,在优化设计中,水稳基层通过降低水泥剂量的方式来控制水稳裂缝的产生,同时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延缓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在水稳基层和沥青面层之间设置防水粘接层,以便沥青面层的应力和应变因离开应力集中的接缝或者裂缝端部而得到降低。同时,加强加铺层结构的抗拉能力与抗剪能力。其中,在防水粘接层类型的选择方面,结合高性能聚酯玻纤布、稀浆封层、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SA-MI)等三类防水粘接层的特点分析,优先选用1cm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来延缓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

3常安高速公路路面优化设计的对比分析

3.1技术分析

传统的AC型沥青混合料采用悬浮密实型连续级配,高温稳定性较差,即使对其级配进行调整,也难以避免传统设计方法的缺陷。而传统的马歇尔设计方法采用击实成型试件,不能准确模拟路面压路机实际碾压的揉搓效果,因此导致试件油石比往往较实际路面大0.3%至0.5%。而在优化设计方案中,引入Superpave技术从施工检测及工程应用效果来看,Superpave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表面均匀、密实,高温性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抗水损害性能良好,其各方面性能均优于传统的悬浮密实型AC混合料,能提高整体的路面性能,特别是高温抗车辙性能。

3.2路面基本建设费用分析

优化方案较原设计方案将有效提高路面性能和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并且,通过清单报价计算,优化后的主线路面结构比原设计路面结构可节约基本建设费用2219万元。

3.3使用效果分析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早期损害,更好的体现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理念。通过上述分析所得,常安高速公路路面结构优化将在解决原工程项目中的特点及难点问题,在保证路面优质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路面“耐久、节约、环保”的目标。

4结束语

第2篇:路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荷载振动;沥青路面;设计应用;结构影响;公路建设;分析研

对于行驶中的车辆来说,对路面产生的载荷表现出较强的属性特征,比如空间上的可重复性,数值上的振动性。除此之外,在保持正态分布的同时,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概率分布特征。本文考虑车辆实际载荷状态及相关不利影响因素,以高速路沥青路面设计为对象,将行驶车辆载荷影响下的路面各方面特征变化及平整度养护标准展开全面探究与分析,以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技术研究参考。

1沥青路面基于车辆实际荷载振动所导致的使用寿命影响

就沥青路面而言,不同车型的轴载均表现为静态载荷,而受行驶车辆载荷的影响会使轴次当量累计增加,导致与设计要求相符的路面应力和弯沉值均变大,在此情况下,路面厚度就无法满足设计要求,从而缩减路面的使用期限,使其早早被破坏。路面不仅受到静态轴载压力的影响。还受不规整路面叠加振动的影响。路面承受的车辆载荷实际是以现实具体的、行驶动态的载荷方式施加向路面,其实际施加应力值通常会在静态轴载值的基础上存在浮动,而且能够形成概率分布。由于中小客车轴载相对较小,故选用独立悬架系统,加上车辆具有良好的平顺性,所以行驶中的车辆载荷不会出现太大振动,故忽略其影响。而大客车和火车的轴载比较大,故选用非独立悬架系统,又因车辆的平顺性不理想,所以行驶中的车辆载荷会出现很大振动,故不可忽略其影响。结合上文内容,在此只对超过100kN的货车轴载进行考虑,以及时了解并掌握其标准轴载轴次当量变化。路面平整度IRI=2,车辆后轴轴载100kN的行驶车,则路面承受现实动荷载便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不足100kN的车辆荷载,其占比为50%,二是100kN~110kN的车辆荷载,其占比为48.87%,三是110kN~120kN的车辆荷载,其占比为1.13%。在全面考虑并分析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取轴载上限,与其概率分布相乘,由此就能获得实际车辆轴载的概率分布,100kN轴载占比达到了50%,110kN轴载占比达到了48.87%,而120kN轴载占比仅为1.13%,然后分别与车辆的交通量相乘,求出与之相匹配的轴次当量并累计相加,方可获得受行驶车辆荷载影响的实际轴载轴次当量。以弯沉、沥青层拉力等为重要设计指标,借助上述计算方法,可以求得JN150黄河、ZM440日野和SP9250东风等行驶车辆的后轴的轴载参数。不同车型的实际轴载,由于在行驶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车辆荷载,使路面承受一定的作用力,所以标准轴载轴次当量也会相应增加。在充分考虑行驶车辆荷载影响的基础上和忽略其它轴载轴次当量的条件下,以路面弯沉和路面沥青层的拉应力作为重点指标,求出运行货车轴载大于100kN的轴次当量,获得了两种状态下各路龄的轴次当量.(1)道路在初始营运段,轴次当量实际累计值与设计预期差异不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和路面平整度的逐渐破坏,两者差异越来越明显。(2)当使用寿命为13.65年条件时,轴次当量实际累计值就已然超越了基于15年设计的2360×104。这也就是说,设计的路面轴次当量难以满足公路实际使用的承载需求。通过对半刚性路面层设计拉应力之与运行累计轴次当量的对比可知:(1)半刚性层拉应力指标与路面弯沉以及面层拉应力指标相比较,前者的轴次累计实际值与预期设计存在着较大差异。(2)道路实际运行10.25年时,实际轴次当量累计已然超越了基于15年设计的2268×104。这也就是说,设计的路面轴次当量难以满足公路实际使用的承载需求。

2荷载振动之于路面弯沉的设计影响

弯沉是路面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一定的竖向位移,弯沉值能有效反映出路面的结构强度,一般规律是弯沉值越小,则路面强度就越好。在不忽略实际车辆载荷作用的情况下,对设计弯沉指标进行分析,能否切实满足实际要求.在全面考虑实际车辆荷载的情况下,累计轴次当量增加,说明吻合弯沉指标的路面厚度无法满足实际要求,需对其进行重新设计,厚度为2cm。

3车辆现实动荷载之于路面底层容许拉力的影响

以弯沉为指标设计的路面,可大幅度改善路面结构强度,使其在设计年限内不会出现严重损坏与变形。不过单凭这一指标无法保证路面结构的抗弯拉性能得到改善,也不能避免裂缝,所以,需依靠层底拉应力这一指标来增强抗弯拉性能。

4车辆现实动荷载之于平整度的影响

沥青高速路面的平整度不可大于6,此为《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的明确规定,即IRI≤6。以路面弯沉参数和沥青层拉力参数为设计基本指标条件下,路面设计平整度一般取值为6,并要求路龄长于11.70年,求出其累计轴次当量为1539×104,也就是实际累计轴次当量,通过拟合发现,在到达10.66年以后,其累计轴次当量已然达到该参数值。依据平整度衰变模型,求解出其平整度参数值为5.48,意味需要采取养护措施。同理,基于半刚性层拉力作为主要设计参考指标时,路面平整度一旦达到4.28以后,就立即需要加强养护。对于路面养护管理人员来说,要结合上述内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养护标准,这样一来,不仅能使路面承受的车辆载荷作用减小,同时还会一定程度降低养护成本。

5结语

本文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为案例,在考虑车辆载荷作用的基础上,对路面各方面特征变化及平整度养护标准变化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与分析。在路龄不断增加的状态下,路面平整度通常也必然会伴随发生变化,且车辆载荷在车辆行驶中还会有所增加,实际累计轴次当量一般会大大高于设计当量,从而导致路面受损严重,大大降低路面使用寿命,路表弯沉也难以满足设计需求,虽然层底拉应力达到了设计标准,但都不断增加,进而需要提高平整度养护标准。

参考文献

[1]林骋.交通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数值模拟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解帅.车辆动荷载与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孙策.长寿命沥青路面疲劳模型及设计指标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徐国军.车辆动荷载对沥青路面破坏作用的研究[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梁洪涛.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沥青路面结构时程响应分析[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第3篇:路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教学改革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CivilEngineering)从狭义范围来说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及铁道工程等。由于包含的范围广,目前高校根据学科发展在该专业设置不同的方向,大部分开设的有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等方向。其中,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是该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路基路面的试验检测工作是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道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竣工验收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1]。交通设施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组成中,道路运输具有机动灵活、中转少、覆盖面广的优点是其他运输方式不能比拟的,从而成为最活跃的运输方式。公路的建设尤其是高等级公路投资规模大、质量标准高,如何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提升道路服务品质,减少工程养护成本并推动公路行业施工技术的进步,这就需要在施工的各环节加强路基路面的试验检测。试验检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因而试验检测人员应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过硬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了解技术标准和规范,理解检测原理,熟练试验操作,正确处理试验检测数据;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检测方法和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道路检测技术工作的数量越来越多,学好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这门课程对今后毕业从事道路行业设计、施工、管理及质量监管等工作具有深远意义。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本论文针对的土木工程专业路基路面检测技术的教学改革探讨仅限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中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试验检测服务于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的质量等级评定,因而,检测工作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然而,这些标准和规范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会不断更新和调整,尤其是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和设备的出现,客观上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需调整与改变。根据近年来课程教学情况、毕业生的调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2.1教材内容滞后

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具有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了解基本测试方法和熟练试验操作后可从事相应的道路检测工作。为了更好地让毕业生转变为工程技术人员,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交通部曾于2005年规定公路工程检测人员需参加相应的科目考试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然而,国务院在2014年在国发2014[50]号文件中取消了该项考试。虽取消了职业资格考试,但并不意味着降低检测员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反而要求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土木工程毕业生在学习阶段应掌握检测知识,熟练试验操作,不断学习技术标准、规范。然而,现行的路基路面检测技术教材内容落后于新标准和新规范,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

2.2教学课时不合理

由于该专业方向还设置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主干课程和课程设计,在有限的学分里须缩减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的课时。土木工程专业就业较好,某些地方示范类院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对新建专业不够重视,实验室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基本的试验教学设备。同时,因缺乏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根本没安排实践教学,导致该课程成了纯粹的理论课。一些院校虽设了实践课,但课时少且实践场地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试验需要,使得只能通过网络视频了解试验操作,影响学生动手能力。

2.3不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灵魂。国家相关部委的《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意见》文件旨在引导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服务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突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存在诸多缺陷,比如办学经费不足,地理位置居于非省会城市人才吸纳能力有限,留不住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公路行业的企业较少,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该课程的实践存在较大困难。同时,学生人数多,加上不重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试验仪器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此课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检测方法需掌握基本试验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验操作,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2.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恰当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人才培养,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反之,则与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某些院校安排了论文作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本科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不如研究生,且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现行技术标准和规范严格规定的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较为成熟,不适宜作为论文形式。尽管一些检测项目可能存在多种测试方法,可以用论文的形式对比分析这些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但是这样的试验项目较少,远远不能满足一人一题的要求,最终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照搬规范将试验步骤抄写一遍,不能检验学生对基本检测知识和试验操作的掌握情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虽出现了新的检测技术,若将新检测技术作为题目,由于学生基本通过网路搜索,论文可能导致千篇一律。因此,该课程采用论文考核存在诸多弊端。传统的闭卷考试局限于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此课程实践性强,不利于考查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根据课程的特点设置合适的考核方式值得探讨。

3课程教学改革

3.1教学内容改革

鉴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其内容应符合现行技术标准、规范等。不仅要紧贴工程实践,满足公路工程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试验检测需求,还应了解公路检测行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检测效率高、精度高和可靠性好的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因此,尽量选择最新版本的教材,若新版教材的部分内容不符合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在讲授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且将新、旧内容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本科层次土木工程专业的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约32学时,然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尤为重要。同时,因国家取消了公路检测人员资格考试,授课内容也不能简单照搬原有的考试大纲。笔者结合近几年从教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处理:(1)梳理教材内容,按照道路结构从下至上划分为3个模块即路基工程检测与评定,路面底基层、基层检测与评定,路面面层检测与评定(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2)对上述模块按施工时间先后划分为准备阶段的检测、阶段检测及相应的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评定。(3)根据各模块、阶段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对工程影响较大或检测方法较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如路基工程施工阶段检测的项目有压实度、CBR、弯沉及厚度等,由于厚度检测比较简单可选择前三项内容讲解。(4)该课程的知识相对独立,链接性差,按照以上的划分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整体上对知识有一定的把握。由于道路自身的特点,尽管所在的模块不同,可检测项目部分相同,这就需要调整部分重复内容。材料所在的结构层位不同,重点对比检测项目的细微差异,如路面工程施工阶段部分检测项目即压实度、弯沉、厚度等与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相同。

3.2“理实”一体化教学

该课程内容针对道路不同结构层位的检测与评定,各部分知识相对独立,实践性强。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需组织安排相应的试验操作。该专业大部分课程实践教学都是在理论授课完毕后再进行的。鉴于课程的特殊性,对实践教学安排如下:穿插进行,也就是完成理论教学后立即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更加贴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具体的实训项目。按照前文授课内容模块的划分,每完成一个模块后即可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一些高校专门设置了实训教学部负责课程实践教学。考虑到实践教学对基本理论要求低,主要聘任具有一定实践的工程师或本科学历教师。这种方式对于试验项目少的课程比较合适,然而,该课程的试验类型多,且许多试验的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理论分析,如沥青路面弯沉支点变形修正、温度修正等。实训部的教师并非对所有试验项目都能熟练掌握尤其欠缺必要的理论知识,因而难以胜任。另外,理论教师只偏重理论,实训教师却注重实践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能及时发现理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灌砂法测定密度,试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操作存在诸多细节问题如基板位置发生了变动、洞的壁面不垂直、凿出的材料丢失等,这就需要在以后的理论教学中强调试验的关键环节,或在试验前,引导学生回顾试验操作并提示注意事项,避免实践环节出错。

3.3加强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是参照技术标准、规范对试验项目进行检测,若单纯地讲授试验步骤课堂气氛较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做到教与学互长,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3]。例如在讲授土的击实试验,含水率、击实功等因素对压实度影响规律时可先通过PPT动画演示这些因素与压实度的关系曲线(隐藏具体的规律描述),接着采用提问的方式,如含水率、压实功对压实度有什么影响?土的类型对的最佳含水率有什么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对课堂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给予高的成绩,这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答案的种类也较多,对偏离答案的回答要及时地引导。总之,在某些试验的关键环节或注意事项要多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避免在实践环节出现差错,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3.4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搞好实践教学对当前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4]。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高校与企业(或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地方高校办学资金本来就少,故易忽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导致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外基地。然而,学生的人数较多且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实践的要求。该课程的许多实践教学不同于一些需要完整的工程实体的实习(如土木工程施工),实习基地只需基本的试验设备,凭借校内简单的工程实体即可,如压实度试验、摩擦系数试验等;同时,这些设备的投资较低且整个试验花费少。学生进入施工场地,施工现场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另外也会发生较多交通费用。因此,学校在有限的办学经费抽取少量资金用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需实体工程且设备造价高的试验操作可分批次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为了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当地检测中心(或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机制,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原则。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进行深层次的科研合作;企业利用工程场地、试验设备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的实践服务。

3.5考核方式改革

考虑到该课程的实际情况,注重中间过程考核,并将传统的卷面考试和试验操作相结合,中间过程考核主要有日常出勤、作业完成情况、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所占比例为20%—30%。期末测试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进行,比例为40%—50%,侧重测试方法、数据处理的考核。试验技能操作部分比例为30%—40%,针对实践教学中所有的能由单人完成的试验项目,采取随机抽样方式进行考核。考虑到学生人数较多,技能考核部分可分散进行,教师根据操作要领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给分。因此,这种考核方式考查了基本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4结语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后期运营养护需要复合应用型的道路维修检测技术人员。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从整合教学内容、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互动式教学、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及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当前学生的教学信息反映该课程教学改革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根据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从事道路检测工作的毕业生能比较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尽管当前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致力于把此课程建设成精品课程,从而不断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湘亮,王灿辉.应用型本科院校《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50-51.

[2]郭俊娥,张小利.《路基路面试验与检测》教学改革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26-127.

[3]钟燕辉,张蓓,李晓龙.“路基路面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43-144.

第4篇:路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公路工程;施工技术

1引言

混凝土路面是指以水泥混凝土板为路面面层,同时下设基层与垫层构成的路面结构,要求具有耐磨、平整、防滑、强度大等特性。在混凝土路面施工期间,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对整个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2公路工程混凝土路面施工流程

公路工程中,涉及的施工环节众多,可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施工环节:(1)施工前准备工作。施工前,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施工现场环境勘察、查看施工图纸、明确所用施工技术及相关标准、材料准备等[1]。(2)确定混凝土配合比与水灰比。结合相关规范与施工前试验路段的试验结果,明确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与水灰比,同时依据获取的比例做好换算准备,在混凝土搅拌前对材料用量进行严格把控。(3)模版设置。结合工程施工需要进行各种模版的设计与制作。(4)混凝土摊铺。将混凝土材料进行摊铺,同时进行振捣。(5)做面。对整个路面进行表层进行处理,最后进行养护。

3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3.1工程简述

以A公路为例,公路长约140km,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行车速度100km/h。公路为岩溶山区公路,水文地质情况较为复杂,且工程量较大,综合施工人员、材料、机械、环境等条件,最终明确采用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有助于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成本控制[2]。

3.2混凝土摊铺施工技术

3.2.1材料配比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应用到的主要材料包括水泥、碎石砂、水、外加剂等,选择材料时,必须确保各材料质量符合工程的要求和相关标准。A工程项目为高等级公路,需要选择高弯拉强度混凝土,经由合理配比,明确各原材料用量。此工程应用的是间歇式搅拌站,可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时配置4个水泥罐仓、4个砂石料仓、2个外加剂池。

3.2.2摊铺机调试及基准线设置

进行路面施工前,需要对摊铺机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同时结合相关施工标准对设备参数进行调试,避免由于设备因素影响施工进度。在施工前1天,做好基准线设置工作,基准线精度必须符合施工相关标准,其中,中线平面偏位为15mm,路面宽度偏差为+15mm,横坡偏差为±0.10%,实际摊铺之前再次对基准线进行检测[3]。

3.2.3路面混凝土摊铺

路面混凝土摊铺关键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卸料后,要均匀地进行混凝土材料的摊铺,避免欠料与多料情况的出现;(2)摊铺路段前5m,检测相关技术参数,包括路面标高、厚度、中线等,结合检测结果对混凝土摊铺机参数进行再次调整;(3)摊铺期间,避免摊铺机参数调整,尽量维持匀速缓慢进行,并动态监测摊铺质量,若出现不均匀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保障路面平整度[4]。

3.2.4收尾工作

首先,切缝。整个摊铺过程尽量控制在8~10h,并完成切缝施工,避免纵向裂缝的出现,在施工现场可配备2台切缝机。其次,养护。在摊铺与平面环节施工完成后,需要对混凝土路面进行养护,可采用覆盖的方式,在此期间禁止通行,养护时间约为15d。最后,验收。整个路面工程施工完成后,需要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对施工质量进行检验,可采用抽样检验或分段检验的方式,确保施工质量符合建设要求。

4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应用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的重要影响,为确保其该技术应用的合理性,需要在施工流程、材料配合比、阶段质量控制等方面予以关注。在混凝土路面施工中,摊铺、振捣、养护几个环节对施工质量的影响作用较大,并且需要在设备选择、振捣棒深度、养护措施选择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吕成龙.沥青混凝土公路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18(4):44-45.

【2】宋学良.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施工重点难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4(24):128-129.

【3】赖平祥.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7,9(22):159-160.

第5篇:路面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常见病害;处理措施

1引言

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影响着整个公路的交通运输情况,而且还影响着我国运输人员的安全。故而在具体的公路施工过程中,应对其病害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不同的病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保障整个公路施工的质量提升,促进公路施工安全性的提升。

2公路工程施工中病害处理的重要性

病害处理是公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影响着公路路面的使用情况以及公路整体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同时能够提升公路的使用年限,对交通运输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若不及时对公路施工中的病害问题进行积极处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公路建设质量不达标的问题,而且会在公路的使用中出现路面下陷、平整度降低、路面裂缝等现象,影响公路具体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2]。

3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病害分析

3.1路面裂缝的病害分析

对路面裂缝的病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其具体的病害出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路基施工场地的温度变化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在具体的公路施工中,由于工作人员对于混凝土养护的忽视,导致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内外温差较大,进而出现温度应力,影响路面的施工质量[3];(2)由于公路施工中对其自身的荷载范围规定不清晰,导致在公路的具体使用中出现车辆过重,产生路面裂缝的病害。

3.2边坡滑坡的病害分析

对边坡滑坡的病害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其具体的病害出现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由于部分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影响边坡防护设计的实际效果,导致边坡防护的效果与质量出现问题,影响公路的安全性[4];(2)由于在公路高边坡的防护设计中,排水设计不合理,影响防护设计的排水功能,导致公路边坡滑坡支挡结构的功能降低。

4公路工程施工常见病害的处理措施

4.1路面裂缝的处理措施

针对上述的路面裂缝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对策:(1)在具体的公路施工中,对混凝土的养护进行重视,避免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温度应力,进而保障路面的施工建设质量与水平;(2)应在公路施工中对其自身的荷载范围进行确定,避免在其运输过程中出现车辆过重,荷载过大而出现路面裂缝的病害。

4.2边坡滑坡的处理措施

在对边坡滑坡的进行处理时,应积极采用植被防护设计对具体的边坡滑坡问题进行处理。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对建设区域的气候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与调查,掌握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特点,进而选择适合该地区生长的植被种类,以保证立体植被网络能够得到良好的生长,发挥防护的作用[5]。同时,在对植被防护设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其中的防水设计进行重点关注,保障防护设计的排水功能,保障公路边坡滑坡支挡结构的功能发挥。

5结语

本文主要从路面裂缝和边坡滑坡2方面对其具体的处理解决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探究。结果表明,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应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对公路工程施工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希望本文能够为公路工程常见病害的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公路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振飞.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究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8(1):130.

【2】许双.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7,19(9):154-155.

【3】杨和鑫.高速公路施工中工程技术难点及病害处理措施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11):44-45.

【4】张波.公路施工中消除土方路基常见病害的具体措施[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8(5):127-1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