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学生媒介素养

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学生媒介素养

【摘要】本文调研了山东省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现状,从构建媒介素养课程体系、营造媒介素养校园氛围、媒介素养的多维教育等方面探讨传媒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生媒介素养;全媒体时代;传媒类院校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英国,并迅速传播到亚洲等地,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评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出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传媒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传媒行业的从业者,其媒介素养将影响到未来社会媒介素养的整体状况,应该重视其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正确认识和使用媒介的能力。

一、山东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笔者对省内近一千名传媒专业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体访谈,调查发现,各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整体媒介素养高于普通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信息生产和解读能力,但是,媒介的批判和思辨能力还有待提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电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主要接触媒介调查显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远远低于手机和电脑,手机成为传媒专业大学生的首要接触媒介。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传媒专业大学生花费在休闲娱乐和交友聊天这两项的时间最高,远高于获取新闻资讯和获取知识、查询学习资料等活动。这说明传媒专业学生在媒介接触行为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基本相同,并没有依据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媒介进行专业学习。可以预见,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将是未来媒介的主流,因此,传媒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应该在未来的教育中得到特别的重视。

(二)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成为或分享信息的主要平台传媒专业大学生都乐于在媒介上和分享信息,其中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成为他们信息的主要平台。但是,在信息的目的方面,约42%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观点,并不在乎是否有人关注,只有约18%的大学生认为作为传媒专业人才,有义务为公众提供专业的信息或影像作品,这说明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媒体责任感比较弱,有待加强。

(三)对媒介信息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权威性认识不足对媒介信息的内容获取和思辨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显示约59%的学生表示能够在网络上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但是,个体访谈显示,在搜索学术信息和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方面,学生的搜索能力还比较欠缺。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面对网络媒介提供的信息时相信自己具有足够的判断力,会使用多种渠道证明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和门户网站成为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而选择这些渠道的首要原因是“操作便捷,使用方便”,占比为57%,“受众广,更有公信力”则仅占24%;新闻内容的全面性和专业性才占10%和9%。上述调查表明,学生对传统媒体在新闻上的权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接受各类新媒体平台上快餐式新闻已经习以为常,缺乏对新闻信息的深度解读需求和能力。

(四)媒介伦理意识淡薄调查显示,72%的学生表示曾经在网络上下载过盗版的音乐、电影等资源;66%的学生表示从网络上拷贝文稿或图片时,通常不会标明出处。49%的学生表示曾通过网络媒介偷看别人的隐私;55%的学生表示曾在微博、QQ空间、论坛、贴吧等地过一些负面情绪或信息。上述调查显示,传媒类专业学生在使用媒体时的媒介伦理意识还是非常淡薄的。

二、山东高校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山东省内十余所开设了传媒类相关专业的本科和专科院校进行了调研,总结归纳出山东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如下:

(一)重视知识和能力培养,轻视素质培养传媒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应该包括:关于媒介的特点、发展、传播等相关课程;关于媒介内容生产的相关课程;关于媒介内容赏析等相关课程;关于媒介信息传播、营销的相关课程;关于媒介批判和思辨的相关课程。目前山东高校的媒介素养类课程多集中在媒介内容生产和媒介内容赏析这两类上,其他三类理论性课程开设的比较少,而且集中开设在新闻学、传播学这两个专业中。相较于本科院校,专科和高职院校开设的媒介理论性课程的数量更少,有部分学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除媒介内容生产类课程外,其他媒介素养类课程大多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列入专业必修课的很少。以此可以发现,山东省内相关高校重视媒介内容生产等能力培养,但是,轻视媒介解读、媒介批评和思辨等素质培养。

(二)媒介素养类课程并未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纵观山东各传媒专业,并未有专门开设名为《媒介素养》的课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散落于《传播学概论》《数字媒体概论》《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理论性课程和与媒介内容生产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中,部分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情况。各课程在教学上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缺乏新闻法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更缺乏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容以及实践环节,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的理论深度不足、联系实际不足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理论性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深度不足的问题,大多使用现成的教材,授课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也较少与当前社会媒介热点相联系。在教学模式上,依然运用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课堂缺乏实践互动,更无情景式教学等创新方式的出现。在考核方式上,多采用试卷考核和作品创作实践考核,研究性任务考核较少,同样使得课程的深度不足。

三、山东高校传媒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传媒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整合高校的资源创建一个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传媒类专业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堂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评价指标、师资等方面综合考量。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1.明确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传媒专业的媒介素养类课程跟其他专业的媒介素养类课程不同,它不是仅仅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门课程,而是培养合格传媒行业从业者的一系列课程。对于传媒专业学生来说,媒介素养课程具有双重课程目标:一是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传播规律和社会功能,建立起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培养对各种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成长服务;二是作为将来的传媒从业者正确认知自己作为“把关人”的角色,同时,掌握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和营销传播。2.合理配置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传媒类专业应该构建一个阶梯式的课程体系,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设置课程,进行媒介素养的系统培育。笔者建议,在大一上学期,首先开设一门《媒介素养》课程,作为传媒各个专业的通识必修课,系统讲解各类媒介的传播特性、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理论和模式;媒介信息的甄别和信息搜索能力等,使学生初步掌握传播学、数字媒体、广播电视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一定的媒介素养。在对媒介的特性、传播有了初步了解后,新闻类、传播类、编导类、数字媒体类、动画类专业可以通过开设模块化课程引领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领域,通过不同的课程组合,形成较全面而深厚的媒介内容生产能力。最后,不同的传媒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开设媒介批评和思辨、媒介中的伦理道德、媒介经营和管理、媒介营销等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拓展性课程。3.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媒介素养类课程中的理论性课程,应探索以学生为主体、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多设计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性,具体有以下几种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供参考。①案例分析法首先,让学生针对近期的传媒事件进行分析和点评,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这个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信息搜索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媒体责任感和职业素养。②媒介使用体验法让学生把日常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记录,从中总结出自己的媒介接触特点和使用习惯,反思媒介使用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在体验中更深入的理解媒介相关理论。③媒介内容生产法作为传媒专业的学生,其媒介素养的培养最终落脚点还是媒介内容生产上。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让学生采集制作一条新闻或者拍摄编辑一部短片,将这些内容到媒体平台上,进行相应的宣传和营销。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把关人的角色,理解媒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规律,同时,检验自己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学习效果。④布置课题型任务教师设置与大学生媒介素养密切相关的研究题目,例如,大学生新媒体的使用情况研究、大学课堂手机使用与管理对策研究等等,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施调研、数据分析的整个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了解。在考核方式方面,要采用综合考评方式,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注重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结合。4.培育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担任媒介素养类课程的教师,一般需要具备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等学科背景,同时具有一定的传媒从业经验和影视创作经历。对于缺乏这方面师资的高校,可以通过培训和教师自主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力。具有研究实力的高校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从而培养教师队伍。也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和建立校外媒介素养教育兼职教师队伍库的方式,弥补媒介素养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等媒体平台,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校园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以及学院微信公众号、学院官方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传媒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和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向其他专业的学生宣传和科普媒介素养知识,打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校园氛围。

(三)媒介素养的多维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远不是几门课程就可以全部传授完毕的,而且随着社会和媒介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所以,除了在学校接受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外,学生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媒介素养的相关知识。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文泉学堂、好大学在线等网站都提供了很多免费的课程,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总体来说,与其他省份的高校相比,山东省传媒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科学、可行的课程体系,一步步推进课程建设,以达到提升传媒专业大学生媒介素养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玲,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3年版.

[3]耿益群.近十年国外媒介素养课程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355):31-37.

[4]刘昂.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媒介素养培育[J].青年记者(下),2011(7):31-31.

作者:冯春燕 陈思 单位:山东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