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精选(九篇)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第1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点;发展趋势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网络时代下的特点

1.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

新时代的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报刊、电视、新闻广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平台与空间价值。传统媒体拥有着宽广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品牌意识,经济效益突出,其广告经济利益、平台社会影响力大等等,如电视媒介受众范围广,信息真实可靠,用户可信率高。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受众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受众的用户多为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他们不懂网络,不太会使用新媒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2.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媒介,例如移动通讯、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网络互动及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前日发生、明日见报的时间差,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各种弊端,新媒体信息传播虚假性不断出现,各种造谣、丑化、虚构等事件不断出现,负面现象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不到位所引起的。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需要融合,需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速集聚与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弊端,所以借助新媒体可以加速媒体传播力度与扩大范围,增强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例如140字的微博短语,短短几句便可以说明信息,转发之快、传播之广是传统媒体所做不到的。但是,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信息传播快的同时也存在真实性不稳定的因素,新闻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也无法全面展开,所以在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时,也要增强全媒体时代的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二、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的机遇

新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插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多元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融合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深度和典型的报道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参与。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媒体发展趋势

新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互联网的“高铁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有全方位的媒体做依托,融合媒体的发展需要借助互网这个媒介,才能更为高速有序地发展与进步。未来的全媒体发展需要借助行业的发展规则,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如: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慢,客户趋向老龄化,缺少受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管理制度严格等;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趋向年轻化,用户之间互动频繁。《半月谈》《人民日报》《光明经济日报》等等报纸杂志,不仅有纸质的报刊,也已经出现网络杂志、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平台等。电视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电视中,如CNTV研发的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QQlive、UUSee网络电视、数字媒体、云电视等等。多元化的网络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同步播放,扩展了受众群体,增加了与群众互动的平台,增加了客户群体,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发展需要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体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互联网要求的新融合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时间的舆论引

导.重庆科技院学报,2010.2.

第2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作者:陈娟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方法,突显大学语文的“理”、“趣”、“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伍玉婵-《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2]《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林娜-《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5

第3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随着网络技术与应用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的是社会向着更加公开化的方向发展,媒体产业之间的界限也正在逐渐变得模糊,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成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自己信息、传播新闻。互联网助推自媒体迅猛发展,每一个账号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对许多重点、热点事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

分析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需从何谓自媒体说起。所谓自媒体,就是指以个人作为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的新媒体总称。像博客、微博这样的自媒体面向的就是开放的不特定的大多数,而像微信面向的则是较为封闭的特定的单个人。

从自媒体的定义不难看出,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首先就是新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相较于传统新闻传播系统,受众只能通过向专业传播机构提供新闻线索并在被采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职业记者的笔触下新闻,而在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平台,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其次,传播方式多样化是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第二个特点。传统媒体经历了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的发展历程。相较于传统媒体采取一种或者几种传播形式相结合,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融多种传播形式于一体,文字、图片、语音、视频自由组合。第三,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突显了一个字――快。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央视大火、没过客机坠落哈德逊河……这些突发新闻、热门新闻第一时间、第一手材料、第一信源都来自于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第四,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过程中穿受主体的“交互性”强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单向传递,受众只能被动接受。而自媒体传播具有传受关系交互性优势,也就是说,自媒体的主体既可以是新闻者,也可以是信息获得者。

二、自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当事人隐私的侵犯

在“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很多新闻都发端于自媒体,发酵于网络,随着而来的问题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困扰和隐患――隐私被侵犯。2014年7月初,上海地铁九号线,一名“咸猪手”男子摸女生大腿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并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尽管部分视频中,当事人脸部被打上马赛克,但这名“咸猪手”男子还是很快被网友“人肉”出来,并在女孩报警后受到了行政处罚。应该说,这名“咸猪手”要为自己的违法违德行付出代价,并不值得同情,但令人担忧的是,网友不但通过人肉搜索曝光了“咸猪手”男子的个人隐私信息,而且连他妻子、女儿的信息也一并曝光,甚至直接打电话给他的妻子进行“声讨”。互联网信息海量性和流通性的特点,使得获取一个人的信息变得非常简单。毫无疑问,“咸猪手”男的行为在此案中是违反法律并应受到道德谴责的,然而作为咸猪手”男的妻子和孩子,却也受到了同样的人肉,将隐私暴露无遗,这一点值得思考。咸猪手”男的妻子和孩子与此案并无关系,他们的隐私应当受到保护。更何况对于孩子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咸猪手”妻子和孩子遭人肉搜索隐私受到侵犯并非偶发事件,明星因隐私在网上被泄漏成为新闻当事人,新闻当事人因遭网络人肉隐私受到侵犯不断推动新闻发酵的事情近年来在网络及传统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自媒体时代下如何保护新闻当事人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自媒体时代如何保护新闻当事人隐私

第4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信息消费 全媒体经济 传媒应对 信息社会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05-02

信息消费是目前信息化时代中的必然趋势,全媒体经济又是基于信息消费的基础之上的,全媒体经济与信息消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现代化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新型的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趋势。在人们对信息需求极大的今天,在高需求下就产生了信息消费,人们希望通过信息消费掌握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媒介又需要通过媒体来进行完成,因此在实施信息消费的过程中媒体经济又跟随着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之间必然存在着一些必要的联系,对于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的发展中传媒如何应对逐渐壮大的信息消费和全媒体经济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

一、信息消费的有关概念及其作用

消费这一概念是人们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必要前提。消费的概念中包含有很多种含义,消费包括有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诸多因素,其中消费方式就是决定人们采取何种消费手段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消费方式也随着在不断的改变和发生着变化。信息消费的出现就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及发展方向的变化。

信息消费主要是指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人们为了掌握到更多的信息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以货币支付的方式购买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而这类服务和产品又是通过媒体这一媒介来完成的。

由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在满足于物质消费之后,信息消费作为精神层面消费的一部分人们对其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作为信息消费其能够快速发展和存在有着其自身带来的作用和生存下去的条件。信息消费对于目前我国处于投资率较低和消费偏低的现阶段形势下,有着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对比,更加无形性、时效性、共享性、无污染性等诸多优点。信息消费也无时不刻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在闲暇时间的娱乐消费活动,在工作中所需要借助的一些网络等信息收集活动都是与信息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消费有着传统消费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在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国家都在力图需找到一个新兴的消费热点,而信息消费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正被不断的发掘和发展,信息消费在今后对我国经济也必将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和进入全媒体经济时代的重要着力点。

二、全媒体经济的概念及其意义

全媒体经济就是借助于广播、电视等一系列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对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平台,让消费者通过这些平台进行信息消费来达到满足于自身对信息的需求,全媒体经济就是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全媒体经济就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特征,其实质就是消费者在进行信息消费时通过媒介全方位、丰富化、便利化和个性化等方面的信息营造使得消费者能够全身心的享受到信息服务带来的便捷需求和享受,让消费者在享受信息带来的娱乐的同时刺激消费,促进消费经济的增长。

电视传媒作为全媒体经济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传媒工具之一,在为信息消费的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人们通过支付收视费用利用电视传达的大量信息了解到来自全国各地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各个电视台为了赚取收视费用都竞相想出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电视节目,使得人们在业余时间能够通过电视使身心更加放松和愉悦。

全媒体经济是以信息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手段,它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化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信息消费的普及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有关企业的发展都越来越依赖于全媒体经济的发展,全媒体经济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仰仗与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成长,间接的促进了需求的增长,拉动的国家经济。

三、电视传媒在“新”时代中的应对策略

全媒体包含有传媒媒体的广播、电视、报刊、户外以及新媒体网络等众多的媒体形式。全媒体经济实现了互联网等新媒体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共享,促进了信息的更加便捷的流通同时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界限。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服务更具有个性化,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达到提升整体媒体效益的影响力的效果。电视传媒在这一“新”时代中应该面向全面创新,打造新时代中的新型的电视传媒。

1、整合自身优势,打造现代传媒团体

在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中,全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电视传媒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电视传媒在危险中寻求生存机遇。改造和提升自身形象的前提就是要保留有自身的优势,按照现代化的传媒的要求地方的电视台应该建立有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保留各地的特色民族气息,同时需要建立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现代化传媒团体,优秀的团体能够将本地的电视传媒做的更有特色。具有特色的电视传媒才能在形式丰富的传媒经济中屹立不倒。

2、坚持各台特色,打造节目品牌

社会守望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电视作为传媒工具中被人们利用最为广泛之一承担着传播的重要责任。电视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要建立专业的传播体系,做到认真面对市场、了解市场、求真务实。各地电视台在制作新闻过程中可以将各类节目进行分类,逐渐形成较为合理的节目体系,更优质的为人们进行信息服务,这是电视传媒在应对全媒体经济时代时最具优势的秘密武器,这是电视传媒中的一大特点与优势,保留这一特点优势能使电视传媒继续在全媒体中发展壮大。

而一个电视台声誉的好坏最直接的受到了节目质量的好坏。在制作节目中要立足与本地固有的特色再加上一些创意才能吸引人们眼球,制作出的节目才能受到观众的好评。

3、积极拓展宣传思路,满足广大群众文化需求

节目是电视媒体的理念和实际能力的物化表现,也是媒体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但是没有良好的宣传力度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再好的节目也无法真正施展它的优势。在制作节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观众的喜好,尽量满足于他们的精神层面和娱乐心理的要求,借助于强大的电视媒体宣传力度将好的节目推荐给观众,开发新市场这也是当今各媒体寻求突破,迎接新时代下新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结:全媒体经济以信息消费为主导,信息消费促进全媒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代化信息时代,信息消费与全媒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媒体经济时代中各媒体都在寻求在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针对新时代的特点,各个媒体也都相应的想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力图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李后卿. 信息消费心理及行为分析[J]. 情报杂志. 2004(02)

第5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一、全媒体时代的内涵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是在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的基础上,由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所提出。并在近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开始在新闻传播、远程教育等领域广泛运用。“全媒体”的“全”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综合起来, “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路、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当今社会正处于将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一方式运作的全媒体盛行的时期,即所谓的“全媒体时代”。它具有媒体活动的网络化与数字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与融合化、传播管道延伸化与符合化、媒体受众的碎片化与分众化、媒体形态的两极化、产品多媒体化、媒体终端移动化,以及媒体职能社会化等特点。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媒体革命的新兴浪潮大背景下,立足全媒体传播环境,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是全媒体传播的立体、海量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的资源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 多媒体网络资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利用多媒体网络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帮助社会经历尚浅的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是全媒体传播的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提供机会。细分需求定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菜单式服务”成为可能。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细分需求定位,克服了传统媒体传播时的单调、单向、平面化等问题,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使得我们在设计具体教育内容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最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不再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知识点的分析和讲解上,而是通过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学生思想的改变、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提倡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主动建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是全媒体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报纸、电视、广播、网路、手机等不同媒介的融合作用下,教育主客体的信息素养已经脱胎换骨。全媒体平台,以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传播,最大化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网络课件的开放性,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为学生拓展知识、扩阔视野。大量与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被引入了课堂,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可以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扩阔视野,在直觉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互联网走进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提升思想。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 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机制、内容、方法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以强烈的时代感,创新与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运用全新的思维、理念和举措,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发展,使之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建设。

(一)在思想观念上有大转变

全媒体时代,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务实牢牢地占据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成为新的价值取向,讲求实效、实惠、实用成为一种自觉。人们的竞争意识也空前广泛地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态度趋于平和、宽容和理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仰模糊到信仰缺失、道德价值观的抑制到道德本性的混沌、人性的正面片面虚伪到人性近似乎透明荒唐。

(二)在工作机制上有大转变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和内容日益宽广,工作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也必然发生深刻变化。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性,解放思想,坚持民主,尊重个体,表扬与批评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承续了学科理论体系与基本原理理论在体系共存性与功能上的差异性,即学科理论体系以基本原理理论体系为主但又涵盖方法论、史论和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改革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类指导制度,为改进当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较单一的工作模式,根据不同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分类培养”原则。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道德素质和品质,要求正直、行为高尚,要关心公众利益。

(三)在工作内容上有大转变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范围和内容日益宽广,工作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必然发生深刻变化。用什么内容、什么方法教育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促进发展,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面对新的情况,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的中国梦,为我们新时期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这正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在工作方式上有大转变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心态多变,思想活跃,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日益得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新瓶”装“旧酒”, 过去那种“我说你听”的单向式硬性灌输的方法已经很难奏效,压服办法更是行不通。方式方法应多样化,才能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不断探索科学发展的的新途径,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者越来越感到人们从心底强烈要求人格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作为个体成员的存在和价值能够得到尊重,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由单向的“强制压服式”向双向的“引导式教育”转变。由虚事向实事转变,由上向下转变,由一般宣传向重点宣传转变,由工作时间向业余时间转变,由硬性灌输向形象灌输转变。

四、全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一)参与者的“草根性”以及信息的“无屏蔽性”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参与者的“草根性”和信息的“无屏蔽性”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全媒体时代,每个人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者,而且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从而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中心化和权威化,体现了大众参与“草根性”特点。大学生其思想的可塑性很强,全媒体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大多由老师、家长以及主导媒体的话语权威,形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多元化特征。另外,全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蔽性将会使大量的不良信息、反动信息等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泛滥。而大学生思想观念和心智尚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较传统媒体条件下会更加复杂,这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与挑战。

(二)全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约束的影响

全媒体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人际交往更多地借助于交友网社区、即时通讯软件、论坛、手机短信等全媒体工具。与传统媒体相比,人际交往的双方身份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因此增加了交往双方身份的隐蔽性和神秘性。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轻松畅快地交流,发泄心中的苦闷,进而满足大学生对于平等对话的心理诉求。然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又极易使大学生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心存侥幸,甚至降低对自己的道德约束标准。此外,有的大学生由于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或很难实现的愿望,往往选择在虚拟网络中寻求自身精神满足的方式,长此以往,便形成了逃避现实的不良心理倾向。这些都值得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三)全媒体的个性化和开放性对大学生性格塑造的影响

全媒体的开放、共享、自由、个性化的特点,对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喜欢追求时尚和个性,自我表现意识很强。而全媒体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正好满足了大学生对个性化的需求。全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是单向的传播模式。而以网状的模式进行广泛化传播。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信息的传播,还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从而使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具有了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另外,全媒体传播信息的受众非常广泛,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些都为大学生追求个性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全媒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为了避免大学生过分的张扬个性和追求无原则性的自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以适当的引导,防止大学生滥用全媒体的现象发生。

(四)全媒体信息资源的共享传播对大学生学习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学生通常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材和参考书进行课内外学习。而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大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面对全媒体提供的海量信息,如何能够从中较快地获取对于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而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而不是寄希望于信息搜索,如此等等的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有效地引导。

五、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发生了变化,教育的对象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会利用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时代元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体现时代性;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教育,充分体现针对性;要结合大学生的新特点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互动性。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者对全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可见,在全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加强,有赖于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全媒体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现代技术虽然新颖快捷,容易让人接受,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仍然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也是不可完全弃之不用的。只有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网络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与大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学会倾听,用心交流。同时在平时生活中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多层次全方位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训教育

全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敏锐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随着全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媒介不断出现,每种媒介都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其传播的信息也呈现出一种海量增长的态势。在这些信息中,不免有各种反动、虚假和不良信息,大学生在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第6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

      综观当今媒体所处的发展阶段,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发展阶段——“全媒体时代”。手机、数字电视等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及其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全媒体化的趋势,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以及服务的提供已经开始全媒体化,全媒体时至已经到来。

一、认识全媒体

“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间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在我国,“全媒体”首先在传媒与出版界成为一个新的流行概念。全媒体有很多特征,如网络化、数字化、分众化、多元化、融合化等等。“全媒体”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因为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载体工具和传播手段越来越丰富,技术支撑平台不断创新和发展,全媒体也许永远也不会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全”。

二、全媒体的特点

“全媒体”是人类现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全媒体”在传媒市场领域里的整体表现为大而全,而针对受众个体则表现为超细分服务。举例来说,对同一条信息,通过“全媒体”平台可以有各种纷繁的表现形式,但同时也根据不同个体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以及信息表现的侧重点来对采用的媒体形式进行取舍和调整。 “全媒体”不是简单的大而全,而应根据需求和其经济性来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全媒体”超越“跨媒体”的也就是在于其用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这一点,是高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和资源建设上值得借鉴的。

全媒体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第一、全媒体主要是指载体形式的丰富性。它包含了纸质报纸、纸质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终端等载体形式。第二、全媒体是指传播和发行技术的全面性。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 基于互联网络和电讯的WAP、GSM、CDMA、GPRS、3G、4G 及流媒体技术等。第三、全媒体是指人的信息接收感官的多样性。它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人们接收信息的全部感官,对受众全面覆盖,它的传播面广泛,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互相整合,填充人们行为的各个注意力空间,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类型,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实现最佳效果。第四,全媒体是信息载体和支持技术的动态性。

三、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影响

1.对读者的影响

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加之高校学生学习生活比较集中,容易产生群体效应,对新技术、新媒体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读者选择多了起来,使读者阅读的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改变了大学生阅读的形式和途径。目前,随着3G技术的发展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习惯用手机来获取各种信息,各类电子杂志、网络小说、网络学院、手机社区、手机博客、手机搜索等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流阅读方式,深受他们的欢迎和追捧。在信息时代的日益深化和网络科技的日益普及下,引发着阅读方式的深刻变革,阅读的习惯在改变,阅读的方式日趋多元。读者来图书馆的次数可能越来越少,但是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获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却越来越多。

   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全媒体的传播,使得读者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为:过去主要利用馆藏目录、期刊题录等手工检索方式获取信息,现在对文献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对文献内容、文献类型、文献信息形式、文献信息来源和时间的多样化,对需求文献的质量、文献的重组整合、文献的研究开发的个性化,对需求文献的时效性、文献的综合性、文献的交叉性的全面化等特征,对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需求增加。同时,网络信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交流的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服务方式。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读者不仅需要图书馆的静态馆藏信息,更需要通过互联网收集与自己专业和科研课题相关的动态信息。面对已经发生的阅读和接受方式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必须结合大学生对信息的实际需要,不断深入、体验及适应数字化生存方式,并以此来制定读者阅读服务策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2.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

2008 年12 月,“中文在线”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 电子书) 、手机和贺岁电影推出《非诚勿扰》的五路传播格局,被认为是开创了中国全媒体出版先河。在全媒体时代,各种非印刷型载体的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馆藏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视听文献、电子文献资源,甚至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馆藏、虚拟馆藏共同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对象,共同成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重要手段。面对多元化的文献信息传播渠道和多元化文献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建设好多元化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伴随着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到来,全媒体出版将导致高校图书馆目前集中招标加零星采购的文献采购模式发生变化。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如今,很多大众文学作品,过去只有纸质图书版可供读者利用,现在既可以阅读传统图书,也可以阅读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也有txt、word、pdf等多种格式 ),也可以收听音频版的,还有视频版的可以利用,这就让读者的选择多了起来。相对纸质文献,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在采购上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从采购到读者使用的时间,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这些变化,都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配置上,电子出版物的采购、馆藏文献的数字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网络资源建设四个方面的费用在图书馆经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全媒体出版的带动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整合在加强,数字资源使用率越来越高。

四、全媒体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孙坦在题为《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的误区与路径》报告中指出:“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框架、新技术,这些都给我们的图书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可能我们图书馆也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如何去选择自己的路径和方向。他说,真正的图书馆创新应该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从根本上去重构和再造图书馆的服务和产品。新技术在引领着图书馆的发展,但也使我们陷入了这样的误区:困守于阵地和资源的局限,迷失在技术和手段的诱惑中。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坚持着“资源决定服务,服务决定需求”的固有模式。他说,我们应该将服务创新路径的出发点调整到“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的新模式,通过读者的需求去设计图书馆的服务和资源。”

计算机网络服务和手机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主要服务方式,由于手机携带方便,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高校图书馆的手机服务受到学生的青睐。国内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实践始于2003 年,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12月1 日正式推出手机短信通服务系统。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通了手机图书馆服务,通过该平台,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图书馆相关服务信息:如图书催还通知、预约到书通知、图书到期提醒通知、图书馆公告信息和新书通报等;同时,通过发送特定的交互指令读者还可以享有以下服务:图书续借、借阅信息查询、预约借书与预约取消、图书检索等。

“通过读者的需求去设计图书馆的服务”。读者需求的变化是图书馆服务变化的导向。如何有效满足读者的需求,特别是提供面向不同读者的个性化服务,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个性化服务是新时期乃至未来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在全媒体时代,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年轻大学生的高校图书馆,利用个性化定制技术和信息推送技术,针对大学生读者信息需求的特点,通过网络等多种手段提供个性化服务,将图书馆专业信息资源和学科专门服务提供给相应的读者。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量身定制的服务,能够主动将信息推荐给读者,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检索需求。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传播平台和服务提供平台,必须要紧跟读者需求,不断进行建设与服务的创新,充分利用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推出诸如“ 我的图书馆”这样的个人知识管理的服务,在网络上帮读者做好知识管理;加大“电子阅览室”、“网络检索中心”等服务项目以及自有网站建设,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全媒体打造读书节,通过互联网读书节信息,开设博客、微博、手机网站等新的服务模式,不同媒体、不同终端的信息同步更新,适应不同信息需求的读者,南京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毋庸置疑的将改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传统的信息咨询服务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便利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断追赶信息化时展的最前沿,积极拓展新的传媒渠道和服务方式,使得有需求的读者通过手机或电脑等多种手段获取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要求才能使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带来了机遇,使得图书馆可以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推动自身业务发展。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如何使之有效地融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最大的效能,都给全媒体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也将新媒体服务和全媒体服务作为重要建设内容之一,这将推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全媒体服务发展。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平台和服务提供平台,必须要紧跟技术进步,不断进行建设与服务的创新,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与网络资源的整合,达到全媒体服务的图书馆业务融合、馆藏资源融合、服务终端融合和网络融合,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第7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高校;德育工作;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全媒体是指全新的媒体形态和传播形态,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提供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信息管道,以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全媒体环境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与困境:首先,海量信息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困扰,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全媒体网络报道新闻时会充斥大量的负面新闻,而社会学习与社会模仿心理导致相应的负面新闻接连发生,最终造成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失去信心,无法塑造自身美好的道德人格。最后,很多大学生面对虚拟的、快餐文化盛行的物化世界无法有效应对,表现出空虚与茫然、消极与避世,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观。

本文从教育观念、组织方式、技术手段、教育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模式。

一、高校德育工作观念更新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全媒体知识,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并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德育观念,适应这个信息化的大时代需要。

1.了解全媒体知识,接受全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

全媒体的突出特征就是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的个性化与社群化。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全媒体的含义与特征,打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积极融入全媒体德育工作的大环境中去。

2.掌握全媒体知识,运用全媒体开展德育工作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全媒体的技术手段、应用方式,运用全新的教育技术和方式方法开展德育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另一方面,要对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进行全新探索。

二、高校德育工作组织方式革新

传统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面对面交互的社交方式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师生之间有情感、眼神甚至肢体上的互动与交流,有一定的德育效能。但这种传统德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教师在校时没有过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当面交流使学生某些问题时学生会难于启齿,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能向老师和盘托出;教师不能给学生以安全感,以及二者之间的信任缺失,不能做到有效沟通等。而社交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全媒体方式可以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打开新的德育教育局面。

1.开学新生教育,及时建立社交群,为今后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新生教育是让大学生迅速融入大学生生活的教育,大学新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解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及时公布社交群号,让大学新生及时加入;第一时间解答学生疑问,会为今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常规事务管理通过QQ群及时解答疑问为学生排忧解难

通过广泛运用全媒体,常规事务管理工作效率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社交网络的即时互动可以打破时空障碍,使沟通更加畅通。比如说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把握与监控,以及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和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等。

3.学生评奖评优以及心理普查等可以发起网络投票和网络问卷

在全媒体环境下,针对学生评奖评优,教师可以对候选人发起网络投票,这样会方便、快捷地统计出评选结果。而对于学生的心理普查,选择相对低耗环保的无纸化普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较为迅速地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高校德育工作技术手段创新

“要积极吸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高科技化。”当前,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普及,全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正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打破了时空限制,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采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熟练掌握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基本功能

有些老师面对全媒体的冲击时,选择了故步自封。德育工作者应该打破僵化的工作方式,熟练掌握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工作等这些在德育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的全媒体,对于基础功能的掌握和熟悉是最基本的要求。

2.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

全媒体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德育工作者要顺势而为,积极尝试使用时下流行的、新颖的社交媒体,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是全媒体的受众,他们求新、求快,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和新颖软件,教师要想德育有效,就要把握住大学生的这个特点和特质,做到与时俱进。

四、高校德育工作内容求新

高校的德育对象主要是“90后”大学生,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90后”大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求新、求知、变通能力较强。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就要注重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注重教育的及时性,及时联系网络讯息,使其和大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个合理的链接。

1.利用网络热点和学生关心问题进行及时施教

进行海量信息的筛选时,教师要注意对网络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的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的正确观念,进而影响学生主流文化的构建。网络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发共鸣,对学生困惑的问题及时施教、及时梳理,也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聚焦热点教育事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

关于教育热点事件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德育工作者要辩证地为学生解析和回答,并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大学生有时候因为个人经历和社会经验不足,难免对于一些问题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观点,德育工作就是为大学生拨开云雾,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3.注意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

全媒体环境下德育内容的核心议题就是德育内容的新颖性、即时性和与时俱进性。德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遇到问题及时施教。“强调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在学生的生活中渗透德育,另一方面让德育内容回归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适应这个信息化大时代该有的思路与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全媒体的时代特征,总结出更为完善全面的德育工作创新模式,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手机媒体,大众传播,媒介融合,手机阅读

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揭开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篇章。这一时代,地球愈益紧密地被联结成一个整体,“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实现。不同国家、区域间的信息传播、处理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新媒体传播的这种即时、共时的特征,不但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及运作方式,对同样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对国际传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手机媒体在诞生之初是为了更便利的实现人际交通,随着无线电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到现在的与手机媒体相结合,手机媒体成为了集众多媒介于一身的大众传播媒介,时至今日,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国际电信联盟表示,2009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46亿。 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2个手机用户,而在发到国家,许多人拥有多部手机。2009年全球移动宽带数量达到6亿,而固定宽带用户达到5亿。以上数据显示手机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第五媒体市场,打造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是主要目标将会成为现实。目前国内3家主流新闻媒体的手机报问世以来,从内容建设方面看,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新华手机报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十七大期间推出十七大手机报,每天发行量为2500万份,累计发行1.5亿份;在2008年两会期间累计发行2亿多份。在5·12汶川地震中,新华手机报向灾区群众免费提供抗震救灾快讯和抗震救灾手机报,随时播报震情和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每期发行3000万份。当时灾区最先恢复的是移动通讯,对于灾区人民来说,手机报是他们唯一的媒体信息源。在这种时候手机媒体显示了其巨大的作用。

手机媒体在大众传播中的优势

21世纪是人类科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在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知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更是人类思想行为观念生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变革,手机具有高度的便捷性,这是手机最基本的功能现在随着功能增强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还可以读新闻看电视、写博客、玩游戏、炒股等。手机媒体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手机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是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延伸它集合了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特点,但是在其发展传播过程中它也体现出了自身独特的传播优势技术。

1、 手机作为一种无线通信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终端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用户只须按动几个键做一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享受到图文并茂的新闻信息。

2、 提供新闻信息时用户不必实时在线新闻信息可以存储在彩信彩平台的服务器上一旦对方开机新闻信息就会自动发送并保存在手机中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阅内容多媒体化和多样化,如手机报刊可涵盖报纸的全部内容,手机媒体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份包括报头版次标题导读照片甚至广告的原汁原味的报纸,因此大众通过手机媒体可以了解到当前国际的重大新闻。

3、 手机媒体资讯全面传播功能完善,以目前比较流行手机报纸来说它将传统报纸平面图文信息制作成为多媒体数据包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信息基本涵盖了当日报纸大到时政要闻小到生活资讯的内容甚至还可看到报纸想发而未发的一些内容,人们通过手机媒体可以了解到更全面的信息。 同时手机报制作精美阅读方便的彩信和网页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 使读报变得不再枯燥,大大丰富了手机媒体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国际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

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随着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国际传播已经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的历史转变。从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的概念,到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建立”手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以说今天已经真正出现了“地球村”。

手机媒体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媒体使得国际传播的内容更加广泛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的受众面日益加宽,为手机媒体的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伴随着受众增加而来的对个性化与分众化的需求也与未来越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与分众化是新闻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手机媒体的发展方向。尽管传统媒体也已经意识到了针对性服务的重要性,而且努力朝着个性化的方向转型,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提供针对个人的信息服务显然不现实。手机则属于个人所有的媒体终端,基于手机的媒体自然更具有信息服务个性化、针对性的优势。人们无需花费时间选择就可以向网站订阅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时政新闻、体育赛况、天气预报、股票信息、娱乐信息等。因此手机媒体使得国际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2、手机媒体使国际传播的互动性和反馈性增强

手机媒体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它的交互性突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传播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早已不满足过去那种单向居高临下的媒体文化。人们追求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媒体文化在这样一种媒体文化中,受传者和传播者一样担负着重要角色。手机媒体“交互性”方面有着传统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媒体的重要特点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强。这一特点直接导致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反馈是事后延时的。而手机平台上的信息传输是双向的,具有互动性,实现了栏目众的互动化。手机媒体的用户不仅可以接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出,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加入讨论,参与投票和调查,进行互动。受众与传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受众甚至可以要求信息源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未来新闻将成为手机的一项基本服务。现在国内的手机媒体基本都开通了新闻评论功能,订阅者可将自己的意见、感想及时发送到无线平台,读者、之间再没有隔膜,实现直接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张扬受众的主体与参与。所以手机媒体使得国际间的交流更加灵活,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张少伟:《论手机媒体的特点》 2010年

2、 冯存万:《现代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 2009年

第9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

1多媒体教室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各高等院校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室数量的建设,以满足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然而,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多媒体教室的规划建设中忽视了特殊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未规划建设有特色多媒体教室,造成了特殊课程的现代化教育的缺失,例如我校经过多年的现代化教育发展,使得各校区的多媒体教室建设数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3个校区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已基本满足了基础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为了保障3个校区现代化教育的有序发展,满足特殊课程的多媒体教学需求,必须规划建设特色多媒体教室。

1.1高配置多媒体教室

近年来某校对早前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设备性能同新建的多媒体教室设备,从而有效提高了全校多媒体教室设备运行性能,保障了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课件的运行需求,然而对设备运行环境要求高的特殊专业课程,目前的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如:(1)机械设计专业软件UG、PROE、Catia、SolidWorks等;(2)建筑设计专业三维软件APM等;(3)游戏设计专业软件;(4)美术绘画赏析;(5)音乐欣赏;(6)摄影作品展示等。由于我校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所开设的特色课程较多,对计算机的配置、投影仪的清晰度、视频展示台的性能和音响效果均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的需求,提高专业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提高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配置、投影仪的清晰度、视频展示台的性能、音响效果。加大特色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国内各高校尤其是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应将特色多媒体教室做为建设和改建重点,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特色高配置多媒体教室。

1.2网络多媒体教室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校区的各教学楼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了无线网络TYUT_IPv6_WLAN和有线网络的覆盖,网络的建设发展为多媒体教室提供了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在多媒体教室结合网络能够呈现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尤其对特殊专业课程的教育,网络的建设尤为重要。为适应教育部“质量工程”对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高等院校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加教师在教书育人上的投入,推进研究性教学,故应规划建设网络教学平台,配合课堂教学,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精心打造一个让师生教与学互动的数字化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针对各学校教学教务信息化的特点,在已有教务管理系统基础上直接构建“一体化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数字化教学支撑环境包含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通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型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可以拓展多媒体教室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多媒体教室网络化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提高特殊专业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1.3智慧多媒体教室

根据学校多媒体教室分布在各校区的不同的教学点,且教学设备型号各异,操作繁琐,对教师要求高,课堂设备故障率高,管理人员工作强度大,技术人员无法直接快速了解故障情况,使得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质量。如何集中管理好学校的多个校区的多媒体教室,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实现更加优化的教学环境和效果,使学校的现代化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我们需要研究规划下一步多媒体教室的重点建设工作,规划建设智慧多媒体教室系统,以实现学校远距离多个校区的多媒体教室的智能化控制、远程管理、远程维护以及远距离的安全防护,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

2多媒体教室管理

为了科学管理好高等院校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功效,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多媒体教学,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人力的保证,方能把信息化建设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促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设好我校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1多媒体技术队伍建设

第一,要形成相应的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第二,要形成相应的信息化技术运维队伍,以保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第三,要形成相应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化管理队伍,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多媒体教室分布不同的教学点,每个教学点都有相距有一定的距离。随着未来各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数量的增加和多媒体设备使用年限的延长,多媒体设备故障率的也将攀升,现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校区教学点分散,技术人员少,这些都给管理维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必须做好多媒体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的建设规划,以确保各高等院校未来多媒体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

2.2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大多分布在多个校区的多个教学点,存在着众多品牌、不同型号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设备故障统计、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维护等工作中需采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为此设计开发使用《高等院校校园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保障多媒体设备运行的正常率,规范管理手段,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全方位保障多媒体教学工作。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