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媒介素养家庭教育路径分析

媒介素养家庭教育路径分析

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薄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式[3]。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和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都在努力倡导对未成年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4]。我国对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5],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进入到概念性普及阶段,但不少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尚未形成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安排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建构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整体教育环境均已经形成广泛共识[6]。对于这一点,广大学者们提出不少可行建议,但并没有量化的测量工具和模型,未成年人的参与面不够广泛;中小学校参与较少,研究机构很少介入,而高等院校参与较多;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科目,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只是以实验的方式在极个别学校的少数班级展开,距离形成可以推广的成熟教育模式相差较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规划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提高未成年人对媒介负面信息的甄别;长期目标是使未成年人通过合理利用大众媒介而获得收益。

媒介素养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代未成年人可以说已置身于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真假不一、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包围之中,因此,教导他们识别、分析媒体信息,使其能够具备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的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但是当前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落后,完善还需时日的情况下,加强媒介素养的家庭教育至少可以在实现媒介素养短期目标,即提高青少年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一)媒介大环境不容乐观

当今媒介环境较差,使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失范,思维方式单一化,对心理和社会交往产生冲击。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未成年人依赖电视和网络媒介,他们往往以电视和网络为权威,成为所谓的“容器人”[7]。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传播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虚荣文化泛滥。媒体已经作为一种主要力量参与了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成为对他们的思想、心灵影响最深刻的第一影响源和第一影响力。比如近年涌现出不少的少儿频道、卡通频道,充斥着未成年人不该接受的信息内容。加上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炫目多彩、极具劝服力的媒体广告,超出了未成年人的生活经验,使得他们吸收了很多他们的年龄段不必有的经验。这些零散的,未经选择的、被动接收的内容,很可能带有歪曲现实和夸张的成分,有可能并不符合社会现实。另外,互联网的兴起使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信息、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和微博进行信息分享,现代大众传媒正依靠通俗的、吸引眼球的内容娱乐着广大未成年人,并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当今这样一个大众传播无处不在的时代,对于媒体传递的各种负面信息,孩子没法处在真空之中,因此,如何能让未成年人拥有甄别、判断能力,正确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成为当务之急。

(二)对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目前,学校教育没有承担起对于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能和任务。中国引入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十多年了,但直到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是从事教育的人士来说,“媒介素养”仍然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于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也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学校对于未成年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我国的大中小学没有建立起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体系,只是少数几所中小学在进行零散的实验性质的课程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既没有与现有的学校课程体系进行很好的融合,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地位非常尴尬。因此,我国大中小学都急需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应的对于媒介素养相关教师的需求大大增加,还需要建立符合我国未成年人特征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需要开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媒介素养教材,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及完善的媒介素养教学评估体系。

(三).媒介素养的家庭教育简单薄弱

媒介素养的家庭教育薄弱表现在家长自身媒介素养欠缺,对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方法简单粗暴。家庭是未成年人的重要成长环境和媒介接触环境,家庭成员应当承担起未成年人媒介素养启蒙的重大责任。由于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对于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教育影响很小,也就是说,能够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重任的家长较少。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长的媒介素养欠缺,可能他们自己身处媒介信息的轰炸中也不知所措,导致自身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未成年人不具备良好的示范性;二是很多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没有以平等的观念、态度去了解和理解孩子,比如父辈和子辈的媒介观念、媒介兴趣和接触媒介的动机是存在差距的,比如在家庭媒介环境的营造过程中,要么不重视对孩子的媒介素养的教育,要么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限制,有时甚至因争用媒介而引起冲突。

家庭教育的措施

面对无孔不入的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介信息,多数家长生怕孩子被媒介影响“误入歧途”。从未成年人权利观点来看,孩子的媒介使用需求是应该得到保证的。应该允许孩子接触媒介、允许孩子有分寸地使用媒介进行娱乐消遣。

(一)限制时间,过滤内容

未成年人就像个容器瓶,任由外界填装各种信息。因此,在媒介素养的家庭教育中,限制未成年人的媒介使用时间、帮助他们有选择地观看某些媒介内容、养成良好的媒介接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的调查都表明,电视和网络是未成年人接触最多的两种媒体,也是目前媒介素养家庭教育要重点面对的两种媒体。我国已经出台了未成年保护法,禁止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进入网吧,因此,家庭是未成年人使用电视和网络的主要场所。家长要针对孩子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内容进行规定,比如每次看电视、上网的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不能观看某些不适合当前未成年人年龄阶段观看的电视节目和影视剧,不能登录某些不健康的网站和网页。对于这些规定,可以采取技术的手段实现,也可以与孩子协商后确定。不能搞专制主义,否则会适得其反,更会激起孩子的反抗。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待人接物、言行举止还是父母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形式,都会对未成年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特别重视自身行为对于未成年人的示范作用,家长应当带头养成阅读书籍、热爱知识、批判吸收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做好孩子的榜样。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另外,父母可以参与孩子的媒介使用活动,这样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家庭成员媒介素养的共同提高。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者一起上网。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问题不在于父母控制孩子的看电视时间,重点是帮助孩子鉴别电视信息的真伪,尤其对于一些具有夸大性的信息进行讨论,并帮助孩子学习批判地吸收媒体信息的能力。对于新兴的媒介,家长应当与时俱进,积极学习网络知识,积极学习新媒体的运用,这样可以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话题,通过家庭讨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对于这些新媒体运用的想法,比如微博、微信、即时通讯工具等媒介,孩子可能比大人更有体会,这样通过沟通,建立起两代人共同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和谐的家庭媒介环境,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提高。

(三)变堵为疏,加强引导

未成年人处于学习知识的阶段,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媒介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在开拓他们眼界的同时也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侵占了他们的一部分学习时间,这往往成为家长关注的核心,家长往往通过对未成年人媒介使用时间和内容的限定进行控制。而这一点有可能与未成年人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相矛盾,与他们日益独立的人格相矛盾。假如父母对于孩子的媒介使用进行简单粗暴的管理,不注重疏导,而是单方面对于孩子的媒介使用制定规则,往往会引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不满,这样的“堵”对于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形成没有任何的益处。因此家长应当与孩子一起进行媒介使用规则的制定,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这些规则,比如媒介使用的时间和内容以及媒介使用的限定,通过父母的引导和培育,使得未成年人具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拓宽渠道,探寻方法

媒介素养的家庭教育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家庭场所内部的教育活动;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8]。从这个角度出发,家长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和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更多乐趣,吸引他们把更多精力和兴趣由虚拟环境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同时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媒体的工作流程和规律才能消除他们对媒体的误解。另外,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实现。

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家长们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重要的原则还是要尊重,即对孩子平等看待。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给孩子以尊重,使孩子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媒介信息并做出自己判断的能力。在媒介信息大量充斥的年代,家庭教育应当担负起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为未成年人营造和谐的媒介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媒介素养的早日形成。(本文作者:杜世友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