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论文

一、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90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上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媒介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网络应用技能有待提高

关于对“目前你了解社会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问题的回答,92%的学生选择网络,60%的选择与人沟通,48%的学生选择书报,选择电视、社会实践及旅游的学生分别占42%、21%和16%。在有关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全部学生均选择每天都会上网,近5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达3—4小时,15%的学生达5—6小时。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进一步调查上网主要目的和常用功能时,96%的学生选择浏览新闻和社交互动,常用功能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新闻浏览、搜索查询、社交平台。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使用上以信息查询和信息交流为主,信息获取基本以日常新闻浏览和搜索引擎为渠道,信息交流主要以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为平台。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应该学会更加创造性地利用网络来传播和创造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等。但目前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功能都是较为基础的传送信息和联系世界的功能,而能够开展较高层次网络应用的学生相对较少。网络媒介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内在功能极其强大的体系,就目前状况显示,大学生将其应用于学习、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使用网络的自控力和专注力较差,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近50%的学生在网络面前自控力和专注力较低,容易被庞大的网络信息牵制,无法有效地将网络用于个人预期的学习工作计划,只有38%的大学生能够控制自己,专注于自己的计划,不被其他网络信息干扰。在个案访谈中,受访者反映经常会“原本计划要上网完成一项作业,但等打开电脑后,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浏览网页或被弹出的新闻吸引,不经意间几个小时就过去,结果原本的计划没完成。”这表明大学生在网络面前的自控力还很低,将网络应用于个人发展的能力不足。这一现状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被动学习或“被”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下,发现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低。而网络是一个极其开放且庞大的信息体系,里面包含各种信息,这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将网络用于自我发展完善。在有关“当你有一项作业或工作完成需要在网上查询资料时,你能否在最短时间里搜集到有效信息”的调查中,有49%的学生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因为在搜索过程中总被其他信息干扰。这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并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或自我完善发展。

(三)对网络缺乏理性认知,辨识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不够全面和理性,缺乏批判性地甄别和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预判网络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网络信息存在过分信赖和依赖的现象,欠缺批判性地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对网络文化霸权现象缺乏理性和正确认识。在回答“当你在网上看到一则争议较大的热点事件时,你一般会作何反应”问题时,10%的学生选择随大流跟帖发表看法,不对事件进行思考分析,41%的学生选择围观不发表意见,静观其他人热议,这两类学生基本属于“被动型”网络使用者,一般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这其中学生随大流的心态对网络信息传播更为不利,因为缺乏理性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跟帖往往就是造成强大网络舆论压力背后的推手,这部分学生不经意间的跟帖,往往会形成意想不到的网络舆论压力,如果被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利用,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其余49%的学生相对比较积极,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浏览不同媒体报道,对比不同观点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能够保持较为清醒和理智的头脑,而小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甄别网络信息和传播网络信息时要全面而冷静地独立思考,以防被网络推手利用。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道德与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网络社会同样如此,没有法律规范约束的网络世界就像没有交通规则的马路一样,汽车行人无所拘束、肆意前行,会出现拥堵、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混乱状况,整个网络环境会变得乌烟瘴气。而法律就像是一张网,织得再密也会有洞,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思想下,如果没有道德意识的自我约束,网络秩序也无法得以保持,而在混乱的网络环境里,每一个网民都会深受其害。在关于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调查中,17%的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不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后果影响加以考虑,13%的学生认为所发信息为匿名,无需过多考虑,不会有太大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不能确定真伪信息时的心态,笔者进行了个案访谈,得到的答案是:网络世界都是匿名的,即便信息不真实也找不到自己,或者不需要负责。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网络法律意识,对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知之甚少。而匿名即可不加考虑后果说明这部分学生的不负责任以及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这是明显的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的表现。

二、推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明确教育理念,形成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合力

网络素养教育如同其他素质教育一样,效果不会短期见效,也不是某一单方力量能独自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方面形成共识,明确理念,理清思路,建立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必须从理念上清醒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课程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和信息辨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90后大学生是个性独立而有想法的一代,他们希望平等对话以及被理解、被认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再运用传统的说教式传授,而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让他们通过探究性、建构性地参与网络实践活动,认识网络的本质,理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建构自身的思想和认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与网络世界形成和谐关系,进而积极主动、负责任地参与网络世界建设。

(二)将媒介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意识直接、有效的方法。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深,网络素养教育应尽早纳入大学生课程设置中。在高校,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已是随时随地可以实现。调查显示,我校8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3小时以上,而使用手机移动网络和公共WIFI上网的学生达到66%,这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停留在网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友互动、发表言论以及推动舆论已成为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普遍淡薄且互联网相关法律并不完善,而大学生群体因社会阅历较少思想不成熟,他们在使用网络媒介时更加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控制,因而,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课堂体系是当前高校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应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全方位、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意识,制定合理规范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环节,从理论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应用和信息传播创新能力。

(三)充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网络教育阵地主动权

近年来,媒介素养教育以及网络素养教育已经被社会反复提及并呼吁,但有关教育部门依然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而要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要将传统的被动式说教转变为互动式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大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露心声、展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网络媒介敏感性,要适时地对大学生网络声音进行引导。在这个互动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价值与意义,帮助他们学会分析网络媒介的深层次功能,学会利用网络进一步完善自我,适应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环境,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并积极地参与和传播网络信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渗透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不能仅仅依靠一次讲座、一门课程或一本书。

作者:王茹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