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育机制下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美育机制下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然而美育仍然是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将美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中。文章主要对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更有效的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切实完成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教育任务。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三位一体

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的重要实施途径,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使学生更有效地融入美的教育,如何提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完成美的教育,这是当代音乐教育中应当持续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与其政策透析

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理论研究历史悠长,基于其内涵与相关政策的分析,从理论层面解析美育存在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

(一)音乐教育中美育的内涵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言到:“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先生将美育称之为美感教育,即“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中,美育的根本宗旨即为拓展主体、完美人格,美化人生,将美感教育贯穿于个体生命的整个生活历程中,促进美感教育空间的扩大化。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即为音乐审美。音乐美的基本涵义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是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二)关于美育的相关政策分析

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做出重要部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现代化美育体系的总体目标,即到2018年美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2018年5月,教育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推进美育教育工程,深入推进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积极组织开展合唱、校园集体舞、儿童歌舞剧等群体性活动。各市以三晋历史文化艺术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活动,要将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纳入到学校的建设中来,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逐步形成本地本校的特色和传统,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即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发展,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要求从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四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即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此理念奠定了音乐审美及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自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开始,小学音乐教育一直都是“首当其冲”的角色。在美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审美教育的渗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分量。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是实施美育策略的重要前提。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中美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教学主体与客体配合程度低下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过程的表述为师生双方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以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整个的教学程序应包含教师教的程序与学生学的程序两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师生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起始点。教学主体与客体的区分不应单纯局限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均可以灵活的进行角色互换。现阶段的课堂师生配合方面主要有两种现状:第一,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机械式摄入知识,音乐课堂与其他学科没有本质区别,学生兴趣急剧下降。第二,教师上课时间无法保障,通常文化课考试前音乐课教师自觉“消失”。学生对于音乐课等其他所谓“副科”教师没有同等的尊重,对于学科缺乏重视。这两种现状直接导致教师钻研动力下降,学生上课兴趣降低,步入学习的恶性循环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课与音乐老师并没有过多印象,对音乐课堂中的教育内容更缺乏记忆。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创新缺失

教学方法与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实现。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通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即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检查评价五大步骤。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有大部分主动权,控制教学过程,支配教学进度。学生的参与度明显缺失,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效度。大多数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时依然本着传统授课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忽略了新教材中对于“美”的基本诠释。例如,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春天》,其中包含着《春到沂河》的欣赏、《春天举行音乐会》的演唱等,皆从多方面表述春天的生机盎然。在此单元中,教师教学中应当在教材要求内容基础上加入对春天画面感的描述,学生经历“听觉—视觉—感知”的三大步骤学习,形成联觉反映,充分发挥音乐是实践性感知体验的特殊性,使学生从内心发出春天美的感叹,从而促进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单一片面

教学评价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包括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诸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方式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阶段性考试,即为传统意义上的期末考试,主要以考查学生教学内容完成程度为主,基本方式为演唱本学期学习的歌曲,大多数教师会考查考试中的歌曲。第二,抽评测。教育局针对各辖区学校音乐教学现状实施艺术抽评测,抽评测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抽评测内容主要包含演奏乐器、演唱歌曲与基础知识测评三方面,抽评测结果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种。学校针对抽评测会进行相应时间段的突击训练,学习结果一般均为合格。第三,学校活动中的音乐部分。小学均有些许基本活动,例如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歌咏比赛、元旦联欢会等,活动中音乐部分为必不可少的内容。节日活动的对象为班级中有音乐特长的个别学生,缺乏面对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反馈。

(四)对于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

音乐美的本质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支配下的丰富而有序的感性样式。音乐美中包含着形式美与内容美,形式美是指音乐本身具有的音高、音强、音色与音长;内容美则是一种联觉反应,即为听觉、感性、视觉、情感体验的无意识过程。针对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形式美的教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教学目标,而对于内容美的情感体验过程在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及较少,对于形式美与内容美延伸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更难以体现。由于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而音乐美存在着它的特殊性,其非语义性、直观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对于审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其特性导致音乐可以更为直观的使学生享受与理解美,也因为其特性使得学生对于美的学习变得缺乏理论性。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侧重于感知美的教育应当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音乐审美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单存在于教师,也存在于学生、家长的价值观意识中。

三、“三位一体”美育机制的策略探究

针对小学音乐教育中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从教学过程中各步骤提升审美教育的效能。美育机制的建立是现阶段国家对于审美教育推行的必要环节。笔者提出“三位一体”美育机制建立,即课堂教学、学校活动、特色校外活动三方面。基于此美育机制,提出对应的策略。

(一)面向全体学生,发挥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音乐课程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提到:义务教育现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堂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针对现行小学音乐教材建议实行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的情感教学模式,即参与-体验模式与情境-陶冶模式。通过审美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或直接体验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审美激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体验,提升学生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为例,从教学内容的编写不难看出,美的教育贯穿于每一课。朝夕(1课)与冬雪(7课)是用音乐让学生体会风景美;农家乐(3课)与快乐的少年(6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感知生活美;可爱的家(4课)与故乡(5课)的欣赏让学生感受家乡美。教材中主要的教学程序为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在四个教学程序中相应增加些许美育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审美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的体现。例如第5课故乡的聆听环节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通过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性介绍、民族服饰图像演示等内容的加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家不同风味的民族特色,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编创与活动环节可以将学生按照家乡方位分组,提炼家乡的独有特色,通过语言或自创歌曲等方式表现,从语言与音乐的角度体会故乡美,增强学生的故乡归属感。在教学课堂中加入审美教育内容是提高学生欣赏美、发现美的最直接途径。通过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程序的调整与扩展,可以更为全面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二)融合各类音乐课程资源,营造优良的校园美育环境

音乐课程资源是学生接触音乐的重要依托。丰富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美的能力是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全方位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度是实现学生吸收美育的重要途径。第一,实现“双基”知识体系,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从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出发,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增添阶段性艺术活动,试卷测评会加速学生对于艺术认知的“公式化”学习,变化多样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享受美。例如“你出题我来答”的积分活动,师生互换角色的活动促使学生提高知识学习的严谨程度,无限度范围的知识问答可迅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青少年的求知欲强这一特性会帮助其大幅度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在基本技能环节中,除去传统艺术节技能竞赛之外,还可采用重奏、合奏等艺术形式,音乐会、快闪等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的重要方式。在音乐中感受美,在音乐中学会美,通过音乐创造美,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是审美教育的最终效能。第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山西省人民政府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提出在教学中创新美育活动形式,要求“全省每三年举办一届省级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鼓励各市、县(区)、各级各类学校举办艺术展演、校园艺术节等活动。继续支持高校艺术院团和文艺团体开展高雅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原本传统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姊妹艺术,提高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音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表达。音乐与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融合必将使审美教育“事半功倍”;在小学教育中其他学科也可以与音乐有较好的“合作”。比如配乐诗朗诵,通过音乐的渲染将诗中的意境体现得更为贴切。它可以在传统音乐配乐的基础上增添伴奏音,没有任何歌词,只有简单的人声哼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多声部音乐听觉感受力。第三,实施综合艺术美育,提出音乐教育戏剧。国家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秘书长、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丁旭东对“音乐教育戏剧”做出解释,即在新时代美育改革背景下提出“音乐戏剧+教育戏剧”的综合性艺术美育的新观念、新形态与新路径。它以音乐戏剧为手段,提升学生以审美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全面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现有的教材,在音乐乐曲赏析与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歌舞(教育)剧、音乐童话(教育)剧等各科目协同延展的音乐教育戏剧形式。

(三)结合特色文化,提高学生感悟美的听觉感知

中国是一个具有多种民族文化的大国,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均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同一省份的各城市都会有属于各地区独有的民间文化,让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懂得家乡美、国家美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入的审美教育重要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创新美育资源平台,健全美育协同机制;组建大中小学校美育教学联盟、文艺工作者援教联盟,依托联盟搭建农村美育支教平台。第一,实现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提高本土民族文化的音乐渗透,实现美育实施的目的。校本教材在国本教材与地方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本土民族文化、非遗艺术形式、校园文化等形式内容,形成具有特色性的校本教材。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课教学内容(美丽家园)中,教师可以从《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内容之后增添扩展内容,主要针对当地城市歌曲或以描述学生故乡歌曲,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将内容扩展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创作或创编关于描述城市风土人情的歌曲,促使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与历史渊源,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有意识的将“非遗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它神秘且有魅力。现如今,繁华的现代化建筑与生活方式已将这些文化瑰宝掩埋。大部分少年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城市并不了解。小学教育应当是学生接触民间文化最为有效地途径。民间音乐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形式。将非遗文化中的传统音乐带入学校音乐课堂,聘请艺术家和民间艺人进校园,成立美育教学辅导工作室。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演示与故事讲解,将民间音乐从静态的传承变为动态的音符,让学生切身遨游在传统音乐文化魅力的海洋里,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综上所述,审美教育是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中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如何更好地形成审美教育常态化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具体实施策略的实行,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切实从音乐教育升华至审美教育,并贯穿于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2]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

[3]王晓蓉.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作者:刘婷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