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丰子恺教育思想对碎片化阅读启示

丰子恺教育思想对碎片化阅读启示

【摘要】“童心说”是丰子恺教育思想核心,内涵包括返璞归真的自性、无拘无束的自由、纯洁真实的自然和感同身受的自觉。面对“碎片化”阅读时代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丰子恺的教育思想,对开展“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方向、“立德树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丰子恺;教育思想;童心说;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丰子恺是中国现当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艺术家、翻译家、教育家,“一生几乎涉猎了文学艺术的全部领域而且卓然成家,创作编译出版了约180种图书,是现代艺术史、美学史上少有的全才、奇才”[1]13。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的学习经历和学科背景,使他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独树一帜,加上“五四”时期文学界和教育界倡导人性的自由、解放和平等,注定了他的教育思想的高屋建瓴和超越时代性,对“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学校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一、丰子恺教育思想的内涵

在丰子恺教育思想中,“童心说”是核心。童心,就是赤子之心,既是个体的成长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生长的根基;既是儿童纯洁未被异化之心,也包括成年人保持不变的“初心”,更是引导禀赋、舒展天赋、发展天性的教育应有遵循。按照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分类法,本人将丰子恺“童心说”教育思想内涵分为自然境界中返璞归真的自性、功利境界中无拘无束的自由、道德境界中纯洁真实的自然和天地境界中感同身受的自觉。

(一)返璞归真的自性

童心,在《词源》中是小孩子心思、童稚之心的意思。哲学意义上,童心是未经礼教和理性规范、不掺杂任何虚假成分的自然人性和朴素心灵,是人的本心本性,没有受到世俗和后天污染的心灵的纯然状态[2]8,最核心内涵是“真实”:感知的客观世界是真实的,没有名、相、用差异;判别标准是真实的,没有美丑善恶的区别;态度情感也是真实的,没有功利的迎合与拒绝,一切都是本心态度。需要说明的是,丰子恺向往的“真”是哲学层面的“本真”状态,是佛学所说的“自性清净”状态,而非科学意义上需要靠实证精神维系的所谓真实。他指出,“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3]14。作为自然生命本然状态,“童心”是个体生命初始本能。丰子恺坚持自然人性中“真”的标准同时,不否认童心中有“恶”的成分,他对“童心”持的是发展而不是僵化的观念。正是因为这种“真实”,儿童不会掩饰、不会伪装,才使得他将返璞归真的自性既作为教育目标,又作为教育实现的可能和必要。

(二)无拘无束的自由

“自由”是不受外力干扰,自己做主,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丰子恺教育思想中的“自由”,更多展现在对艺术创作论述上和对科学思维排斥上。“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民主”对当时中国大多数启蒙知识分子而言,是济世救穷的不二法门,带有明显政治救亡的目的性。伴随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确立,文学和艺术功利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艺术只能成为“科学”辅助品。丰子恺虽然没有参与这场论争,但他详细阐述了对于艺术和科学的看法,“原来科学和艺术,是根本各异的对待的两样东西,艺术课的图画,又和各种科学一样有重大的作用,绝不是科学的补助品……”[3]16。同时他尖锐指出,“人们高呼着科学万能,对于什么事都要用科学来解决,然而拿科学来批评解决人生的一切事物,究竟是不可能的事情”[4]23。丰子恺并不否定“科学”和“民主”为现代思想两大主流,他担忧的是“科学”的实用精神对“艺术精神”的破坏,因为所有的创造性活动,“必先从某自然中获得一种灵感,然后从事表现”[5]182,这种获得灵感能力,就是“艺术心”。要解决“科学”“艺术”的对立问题,就是要克服功利实用心态,用不受“尘世”污染心智看待万物,解除“事物”与“功用”因果关系,以“观照”态度感知事物,“习惯了这种心境,而酌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3]21。这种保持艺术审美纯洁性的“艺术心”与“童心”具有异质同构关系,是目前乃至今后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中要坚持的原则。

(三)纯洁真实的自然

“自然”在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总和;2.属于、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非人为的;3.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4.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6]1521。对“纯洁真实的自然”解释的关键,就是在人格培养上,发展个体的自然本性,在培养发展中,摒弃人为因素,顺从自然法则,任其自然发展。“假如你希望一个宗教或一个共和国长盛不衰,那么你必须勤勉地使之回到它的源头。”[7]1教育要使人类消除蒙昧走向理性和文明,必然要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人类野蛮和自然属性。纯洁真实的自然表现在对待自我态度上,人的天性中本身就没有什么天生邪恶,所谓自私和自我中心,不过是一种天生自爱,因为“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其本性最初冲动也是正确、自然的。纯洁真实自然表现在对待他人态度上,是一种尊重和平等,进而表现为不虚伪和矫揉造作,以纯粹之心善待他人。而只有坚持人的自然才是追寻善和人性的完满前提,但社会对人的自然天性是压抑和扭曲的,为了迎合礼教伦理等陈规陋习,往往自觉不自觉倾向于说一些对己有利的话,做一些更有利于自己的事,久而久之,将自我本真想法掩盖,这不是真实意图的表现,不是自然。纯洁真实的自然表现在对生活方式建构上,自然生活是最美好的生活——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上帝安排了宇宙生命的和谐与秩序”,还是中国的“道法自然”,自然生活状态都是不二选择。卢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世界在自然的安排下丰美充裕,人类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要靠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追求终极目标,要想使得人生最美好,必须以自然安排自己生活。

(四)感同身受的自觉

觉,悟也,“觉”“悟”是一对互文解释。“悟”是人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用“口”描述出来。“童心说”中“感同身受的自觉”,就是指儿童最富于同情心,对于有生命的万物,充满同情心,都是用善良、平等对待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独特个性,遵循儿童知、情、意发展规律,培养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这种推己及人的“仁者情怀”在丰子恺作品中随处可见,奉行“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物我一体是他的理想追求。“艺术以仁为本,艺术家必为仁者”,“欲为艺术家者,必须先修美德,后习技术;必须美德为重,而技术为轻”。在他看来,艺术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将艺术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审美主体对现实生活苦难人生的同情,启发承担道义的千秋情怀。丰子恺眼中的儿童都有艺术心,都是带着纯真情感看世界,他们的世界是理想的,也是艺术的。

二、丰子恺教育思想的特征

既有独善其身的修身养性、又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抱负,不乏学贯中西的文化功底、兼具诗书画印的才情雅趣,特立独行的风骨气质、结合温良敦厚的禀赋性格,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个教育、艺术、文化方面的“全才”。立足以人为本,以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及五育并举教育理念,重新了解丰子恺“童心教育观”,应该有深远意义。

(一)以兴趣为核心的动力机制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的人天生就具有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些智能体现在个体上存在差异。丰子恺的教育理论,反对用“标准化”教育模式对待学生,反对剥夺儿童趣味的“引导”方式。在他看来,趣味中蕴涵着自由、个性、想象力、创造力和活力,趣味让人愉悦,是儿童未来学习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二)以体验为主的教育方法

丰子恺非常珍惜儿童成长过程中体验的积累,甚至认为苦难也是一种教育、一种磨炼,没有必要视为困难。瑞士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展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角度解释了智力是怎样通过体验形成的,“反映抽象按照需要逐步提供构造用的材料;平衡作用则提供结构内部的可逆性组织。这些结构通过它们本身的构造过程,会产生那在先验论看起来总认为是不能不放在出发点上或放在先决条件地位上的必然性”。培养童心必须保留趣味,而游戏是模拟生活的重要体验方式,是展示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三)以审美为导向的教育方向

丰子恺教育思想的审美教育,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心”的培养上。他认为要用“绝缘”的心去认知世界。所谓绝缘,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零地观看”。这与康德审美无利害说是一致的。他还认为审美需要“童心”,用纯洁无妄之心,将哲学、宗教层面对“真实”的认知落实在审美上,通过“艺术以仁为本”揭示审美本质。他的审美思想其次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实现人与人沟通理解,在提倡社会整体教育形式多样性中提高个体素养,构建一种充满爱、自由和美的世界,实现人性、现实、宇宙的和谐与完善。

三、丰子恺教育思想对“碎片化”

阅读时代学校教育的启示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特别是疫情全球化蔓延的背景下“碎片化”学习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碎片化”学习一方面可以根据个体学习意愿和需求,利用零散的时间,在任何地点,通过移动终端获取碎片化资源进行学习。教育学家、社会问题专家之所以提出“碎片化”学习这个问题,更主要的是指“学习内容的散乱,缺乏系统性”和“认知方式的图像化甚至是动态图像化”的问题,导致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混乱、情感表达失措、行为方式失当等问题。

(一)关于“学习内容的散乱,缺乏系统性”问题

首先,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终端信息处理者,会根据使用者使用习惯,选择性推送使用者经常查看的内容,导致即便是查看同一个网页或者微博、抖音,但每个人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平台提供的都是与自己过去经常查阅的内容类似的。根据皮亚杰“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学习模式,这种内容推送方式,会导致“认知图式结构”永远无法完成“系统化”构建,且由于接受信息类型单一,容易产生“固执己见”心理判断。其次是关于网络提供的所谓延伸阅读即“链接”,初衷是为阅读者对信息中不明白的内容进行解释和背景材料介绍,但是如果阅读者自觉能力不是很强,往往是“链接”之后“再链接”,到最后完全失去了阅读目的。第三是每个阅读材料后面的“评论”,初衷是为了增加“互动体验”,但为了“点击率”,导致评论内容基本上以“求新求异”为主,这对未成年人世界观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关于“认知方式的图像化甚至是动态图像化”问题

问题核心其实是“看图像”与“阅读文字”产生的认知心理反应差异,会对受教育者认知结构、情感、价值观、行为方式产生不同影响。“图像”与“文字(专指表意汉字)”构成“形象”与“抽象”的相对关系。一般而言,“形象”的图案具体,作为“个体”的信息量大,作为“类型”的信息量小,是个入门门槛比较低、大众都能看得懂的事物;“抽象”的文字作为“类型”的信息量大,“个体”的信息量小,但是入门门槛高,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的。这种接受信息方式,对未成年的、尚需接受认知结构、思维体系建构的人而言,不利于产生“类型”上的判断和推理,不利于逻辑思维体系的构建,还会因为“个体”的信息量大,认知对象和目标“对焦不准”,产生认知不统一,甚至混乱后果。一般而言,人类认知世界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原子式的简单思维,就是细分、细分再细分,所谓水滴与大海的关系;另一种是结构式的复杂思维。皮亚杰在《结构主义》中用相当抽象且晦涩的方式证明,解决复杂问题,必须首先构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转换性)、自身调整性的认知结构体系。如果我们将“结构”的内涵分为“形式”和“内容”,“形式”指的是“一般规律”,而“内容”是“众多的现象”,那么每一个成分对于比它高级的形式来说是内容,而对于比它低级的成分来说是形式。人类思维方法的构建,就是运用“不断抽象化”的“形式”,判断、推导、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概言之,“读图”不利于受教育者形成高阶的复杂思维,不利于认知复杂的事物,甚至有可能因为“聚焦具体事物”失当,导致价值观混乱,情感表达、行为动作不合社会规范。面对今天社会上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丰子恺教育思想,重新认识被遮蔽的童心让返璞归真的自性使我们更真实,无拘无束自由放飞灵魂,纯洁真实的自然焕发生命的激情,感同身受的自觉使世界更加有温度;让以兴趣为核心的动力机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体验为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知行合一,以审美为导向的教育方向使学生儒雅、高贵,以人格完善为目标的教育旨归使学生全面发展。毕竟,教育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善良、丰富、高贵的人。善良,是有恻隐之心;丰富,是不依靠单一的评判标准;高贵,是恪守原则,无愧于心。

【参考文献】

[1]刘英.丰子恺图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2]高榆.丰子恺“童心说”的教育意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3]丰子恺.艺术教育的原理·丰子恺文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丰子恺.艺术修养·丰子恺文集:第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5]丰子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马基雅维利.马基雅维利全集·李维史论:第三卷[M].薛军,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

作者:高鸿萍 单位:闽江学院人文学院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