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钢琴作品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讨

中国钢琴作品中少数民族音乐元素探讨

摘要:所谓的少数民族,相对于人数众多、使用汉文字和汉语、尊崇汉文化的广大汉族而言。由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保留着相对完好的能歌善舞传统,保存着相当丰富的音乐文化,因而当代作曲家注意到了其艺术价值,并运用少数民族音乐语言进行新作品创作,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民族风格,而且提高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渠道,为多种音乐形式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其它器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原始素材。本文选取了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少数民族的旋律、节奏和音乐动机进行创作的范例,分析其民族音乐色彩和多样性创作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钢琴音乐;旋律;节奏;动机

在钢琴艺术发展的300多年时间里,作曲家成功地把民族音乐语言用于创作的范例并不少见,如贝多芬曾把德国的民间音乐用在《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中,形成了民间风情浓郁的快板乐章。肖邦在他的《马祖卡》和《波兰舞曲》中,也常运用波兰民间音调和节奏进行创作,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生命力。中国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也关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等问题,尝试着采用不同民族的音调、节奏和动机进行创作。尤其是近年来对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使中国风格钢琴音乐有了更大的空间拓展。对这类作品进行研究和考证,不仅是为了探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思路,也是为了研究少数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中的新思维和新模式。

一、关于作品的少数民族民歌旋律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都能歌善舞,其歌舞音乐的旋律流畅优美,民族风格显著。因此作曲家直接引用或者编创少数民族风格的旋律作为钢琴作品的主题旋律,是最简便可行的办法,也是中国钢琴作品产生以来常常运用的一种主题创作手法。

(一)藏羌民歌旋律

黄虎威的《巴蜀之画》组曲创作于1958年,被誉为黄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同时代较有影响力的民歌风格钢琴作品。“这是由六首四川民歌为主题创作的一部抒情组曲,是用音乐描绘生活画面的音画式作品。作曲家几乎完全采用了原始的民歌音调为主题材料,与生活十分贴近。”①在第二首《空谷回声》中,采用了茂县的藏族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作为主题材料进行创作。这首民歌是黄虎威先生在60年代去阿坝采风时收集,当时对茂县的羌族、藏族尚未进行民族识别,因此黄先生认为这是藏族民歌,其实也可能是羌族民歌,我个人认为其风格更接近于羌族民歌。而从茂县的人口结构来看,茂县羌族人口占全国羌族人口的30%左右,是全国羌族最集中的聚居地,全县羌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左右,当然境内除羌族外,也有汉、藏、回等17个民族的人口杂居于此。这首民歌旋律本身比较短小,作曲家通过在力度上的对比形成空谷回声的效果来增加乐曲的张力,左手部分采用三度下行音程及三和弦的连续下行,既有旋律线条的连续性,又有中国五声性和声的典型特征,因此创作后的钢琴曲比原始民歌更有内涵和情趣。组曲的第四首和第六首都引用了阿坝藏族民歌旋律进行创作。尤其是第六首《阿坝夜会》所引用的原藏族民歌“伊拉将巴若”(从心灵深处喜爱你)是藏汉人民都熟知的民歌音调,曾被潘光一先生编曲,陈一根配歌编创成为藏族民歌风格的颂歌《的光辉》。这首改编歌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由才旦卓玛演唱后曾风靡全国,而这首民歌的旋律因此被家喻户晓,还被改编成为各种声乐、器乐作品。钢琴组曲中的《阿坝夜会》着力展示原民歌奔放热情的曲风,采用了断、连组合的旋律音奏法,配上空五度叠置的断奏和弦,加上句尾音的突强和弦,展示了藏族同胞热情奔放的性格。

(二)壮族民歌旋律

倪洪进创作的《壮乡组曲》是一部以广西壮族民歌旋律素材创作的钢琴组曲。原始素材来源于1970年代末作曲家在广西壮族地区调研收集的民歌,全曲由四首标题乐曲组成:《船从远方来》《歌墟》《摇篮曲》和《酒歌》,除《歌墟》外,其余三首连标题都沿用了原始民歌。组曲第一首《船从远方来》的旋律素材来自广西武鸣侗族民歌。低音声部呈示出的民歌旋律,有着明显的侗族音乐特征。乐曲为中国五声性C商调式,长长的拖音,大三度音程的运用,切分节奏的连续进行,都表现了原始侗族山歌的风格。高音声部的伴奏织体采用了连续的三连音构成,若隐若现,恰似潺潺流水,构成虚幻的水景,与嘹亮的歌声形成了“虚实相生”的画面。如果仅仅听原生态的这首山歌,我们只能听到歌声,而钢琴通过旋律与织体的交错辉映,歌声、水声、人物、景物都表现出来,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组曲第二首《歌墟》的旋律素材取自百色德保壮族的二声部民歌,这是一首壮族传统民俗活动《歌墟》中男女对唱的民歌,作曲家选取这样一首壮族风格浓厚的代表性民歌,来描述“歌墟”的场景,以点带面,以歌绘景。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主部和再现部主要描写对歌的场景,两个插曲以轻快的舞曲来做渲染。至结束段时,作曲家将“歌声”和舞曲节奏结合起来,表现载歌载舞的热烈场景。组曲第三首《摇篮曲》的旋律素材源自隆安县壮族民歌《摇蓝曲》,宫调式,旋律柔和甜美、悠长缠绵,纯五度的上下行音程照理有些动荡跳跃。在其他各国摇篮曲里都以旋律平稳进行为主,这或许就是侗族歌谣的风格吧。作曲家在左手伴奏部分采用分解和弦并带上三连音形成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波浪起伏,起到了缓慢摇摆的作用,也使得旋律的跳动不再明显。整首乐曲通过旋律加花进行发展,没有转调处理,手法相当简朴,安静、祥和的气氛与第二首的热烈起伏有着对比效果。组曲第四首《酒歌》的旋律素材引用琶宁壮族风俗歌《唱起迎太阳》。乐曲前18个小节为引子,类似开场锣鼓般仪式加上舞蹈节奏,豪迈的酒歌主题从第19小节开始,弱起的短时值节奏表现一种呐喊欢呼声,左手的伴奏织体是舞蹈性节奏,由四度和五度音程构成,五声性和声与民歌旋律搭配自然。作曲家将《酒歌》作为组曲的终曲,在情绪上与第三首的抒情性形成对比,并使全曲推向高潮,用一种侗族特色的欢乐热情,表现整部组曲的积极乐观精神和民族自信心。因此,这部组曲的旋律全部来源于壮族民歌,但创作成组曲后的作品,明显有着整体的民族精神气势,其艺术性、感染力都较原始民歌有着更为深刻的展示。

(三)彝族民歌旋律

《滇南山谣三首》是当代作曲家张朝发表于《音乐创作》2000年第4期的一部彝族民歌风格组曲,获得2002年度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项。构成组曲的三首乐曲《山娃》《山月》《山火》的主题材料均取自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伴奏音型又体现出彝族民间器乐的特征,作曲家用了较多现代作曲技法进行主题的发展、对比,其彝族音乐风格被保存得很巧妙,甚至有了更为创意的展现。组曲中的三首小曲都以“山”字修辞,着重体现山区彝族人民的生活现状和风土人情,可谓是彝族民间音乐的融合和升华。组曲第一首《山娃》借用了文山彝族童谣的旋律,旋律音调有些俏皮和怪异,音阶结构独特。这段旋律由la—do—re—降mi四个音构成,既非西方调式中的七声音阶,也不是东方传统的五声音阶,这是一些古老民族存留的早期音乐形式。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化遗存,作曲家选择这样一首民歌旋律作为组曲的开头曲,也有着更深远的文化意义。除了本曲旋律的特殊调式音阶,伴奏织体及和声的采用都在展示着某些彝族特有的文化信息。例如引子的前两小节,带装饰音的纵向和弦,以及急速直下的分解和弦,模拟彝族弹拨乐器月琴和口弦的拨奏,之后的伴奏音型始终保留着民间器乐的某些特征,配合主题旋律带前倚音的跳音和灵动的旋律,既保留了彝族音乐风格,又增加了音乐的活力。组曲第二首《山月》主要描写彝族山区宁静甜美的夜色以及彝族人们安静、简朴的生活。其旋律主题取自红河地区的彝族童谣,旋律流畅明朗,清新自然,伴奏织体采用连续的切分节奏,也有彝族民间弹拨乐器的效果。组曲第三首《山火》表现彝族同胞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弹琴、欢笑的场景。主题音调采用路南地区萨尼人(彝族分支)的舞曲音调写成。有短小的引子和尾声。引子的旋律是舞曲的缩影,伴奏采用空五度和声,仍然有着彝族民间弹拨器乐的特点。乐曲速度采用“活泼的快板”,音乐语言简洁率真,音乐风格热烈奔放,有鲜明的彝族舞曲特征。

二、关于作品的少数民族音乐节奏

旋律特征是大多数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标志性特征,而某些少数民族的节奏特征,却更能够体现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因此作曲家往往仅仅采用某些特定的节奏特征,便可以表现一个民族的音乐性格,而其旋律可以是原始民歌旋律,也可以是作曲家创作的民族风格旋律。

(一)新疆风味节奏

《新疆随想曲》是当代作曲家储望华创作于1977年的钢琴曲。音乐主题借用了郑秋枫创作的一首新疆风味的艺术歌曲《美丽的孔雀河》。新疆有着多个少数民族,这首乐曲主要通过随想的形式,表现广袤新疆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乐曲发挥了“随想曲”即兴发挥和自由展开的优势,不同风格的多段体融合贯穿在同一主题中,变奏手法丰富,创作技法娴熟。尤其是伴奏织体中对新疆少数民族弹拨乐、打击乐的模仿,凸显了民族色彩。新疆有多种少数民族弹拨乐器,如都塔尔、热瓦普、冬不拉等,还有手鼓、铃鼓等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在新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中不可缺少,也是新疆音乐的重要特征。这些弹拨乐器能够演奏简单旋律,但是不如拉弦乐器那样旋律性强,其功能接近于有音高的打击乐,也多作为歌唱和舞蹈的伴奏乐器。因此,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共同配合,便成为新疆歌舞音乐标志特征,它们可以演奏多种形态的节奏,其中有前8分音符后16分音符和前16分音符后8分音符,还有切分节奏、均分节奏等。储望华的“随想曲”着重抓住了这一特征,将丰富的节奏音型与新疆风味旋律进行了结合,突出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律动感和歌舞性特点。

(二)朝鲜族风格节奏

长鼓是朝鲜族代表性的打击乐器。权吉浩于1983年运用长鼓节奏“长短”创作了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权吉浩出生于吉林省图们市,毕业于延边艺术学院作曲专业,对朝鲜族的音乐语言相当熟悉。他在创作中刻意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长鼓节奏作为立意,挑选了“长短”节奏中的“瞪得孔”“晋阳照”“恩予哩”作为主要节奏素材,在作品首次出版时,分别以这三种长短的名称作为三首乐曲的标题,再版时才取消了这样的标题,单保留速度标记。《长短的组合》属于现代钢琴音乐的范畴。就其音乐的特性而言,“其音高组织显然是现代化的,而它的节奏布置的基础却是‘民间’的,但二者又能妥帖地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长短的组合》的妙处之一。”②组曲第一首Allegretto,有“噔得孔”的节奏原型,但节奏重音变换使原有节奏更活泛,形成新的节奏,并通过这样的变化来展开音乐。构成这些节奏的和弦也极有特色,它们是音乐的主题,是以纯四度、小二度音程为核心叠加重复构成,极不协和的和弦音响,这样的和弦结构被钱仁平先生称为“葡萄和弦”。这种由两个相差小二度的纯四度叠加的和弦具有最尖锐的不协和音响,而它却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材料。此外作曲家还采用了三全音加大、小二度构成的“葡萄和弦”,也是极不协和的和弦。现代钢琴作品更注重乐曲描绘的意境,打破传统的和声规律,着重塑造朝鲜族特有的长鼓节奏,是该曲的主旨。组曲第二首Lento的节奏缓慢、闲散,与原本的“艳阳照”只是神似,切分音开始的四拍固定音型在低音曲缓慢流动,展示长鼓余音寥寥的慢节奏鼓点。这首曲子的旋律融合了朝鲜族民歌《月之歌》和《水磨歌》的旋律素材,与全曲的核心材料“葡萄和弦”也有关联,是葡萄和弦的横向展开和变化,全曲悠长、宁静。第三段Allegro中,以“恩予哩”节奏为基础加以变化,并采用极快的速度,结合5/8、3/8、6/8及重音的不断转移来组织复杂的节奏。当然,整部作品虽然都与朝鲜族“长短的组合”有着关联,但是在技法上确是现代的。组曲通过“核心和弦”来构思、贯穿、发展、延伸,尤其是作品的对比都是通过这一“核心和弦”进行,“大段落的音程对比,比如组曲II慢板段的小二度固定音型与中间段大二度的对比,单音组合与多音块的对比,节奏的快慢及多层次对比,都体现了‘核心和弦’所包含的技法内涵。”③通过这样的对比、展开与重组,听众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朝鲜族民族民间风格和绚丽的时代色彩。

三、关于作品的少数民族音乐动机

除上述直接引用少数民族音乐和节奏作为钢琴音乐的主题外,有些少数民族风格鲜明的作品,并没有直接引用某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作为旋律,也没有直接运用其节奏进行创作,而是综合运用少数民族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新的音乐动机,发展成为钢琴曲。陈怡钢琴独奏曲《多耶》创作于1984年。乐曲运用现代作曲技法,通过民间音乐的材料组合成新的主题动机创作而成,作品于1985年获得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选一等奖。“多耶”源自广西侗族古老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多用于节日庆贺或者欢迎宾客。领舞者唱着即兴编唱歌词的侗族民歌,合舞者围着圆圈朝同一方向边唱边舞,唱词为“呀多耶”,与领领舞者形成领与和的关系。作曲家1980年到广西采风,侗族同胞跳“呀多耶”舞欢迎,所以有感而作。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主旋律是“侗家歌腔”与“京剧声腔”融合互动构成。在技法上突破了传统界限,将现代作曲技巧的“数理结构”运用到对“古老歌腔”的重新再认识上,形成“大俗”与“大雅”共存的格局。“多耶”的旋律并非传统侗族音乐的直接引用,而是从原始音乐中提炼出特性音乐语言中的精华,进行变化、组合、展开,形成与民间音乐神似、新的主题材料,创作出现代风格和民族风格共存的作品。

结语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音乐文化却丰富多姿。作曲家们从上世纪中叶开始,已经注意收集和整理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并运用一些民间音乐语言进行歌曲或器乐作品的创作,这其中便包括了众多的少数民族音乐。这样的创作,不仅提高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渠道,大大增加了其影响力,也为新的音乐形式包括艺术歌曲、合唱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和其它器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原素材。因此,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少数民族的旋律、节奏和音乐动机进行创作,一方面为中国钢琴作品增加了丰厚的民族音乐色彩,另一方面,也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大的受众和发展空间。

注释:

①华明玲:《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②钱仁平:《民间节奏与现代音高的组合———权吉浩和他的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音乐爱好者》,2002年第5期。

③权吉浩:《关于“长短”的组合》,参见童道锦、孙明珠编选的《钢琴艺术研究》论文集(中)《中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陶馨 单位:汉口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