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

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

一、农业产业融合现状

根据经济状况、所在区域等特点,调研组选择四川、贵州、浙江省等农村区域作为农业产业融合调研对象,历时半个月,对四川省赵家镇的高标准农田产业园区、蒲江县现代产业园区、万源马铃薯种植基地、金堂县丘区特色产业、贵阳毕节大方县中药材种植示范区、浙江安吉县17万亩白茶等基地进行了调研,认为三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产业链内部融合已有雏形,但仍有很大潜力

调研中发现,三个省产业链内部融合都已有雏形,但相互之间有较大差距。如四川省部分园区产业链内部融合较好,四川省彭州万亩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采用了种养结合,形成“林-菌-鸡兔”模式;金堂县赵家镇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积极探索并建成2000亩“菌-稻-菜”的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也建成了1500亩的“猪-沼-菜”有机循环农业。但多数农业产业园区还未系统的、科学的形成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新模式。

2.纵向融合深度主要表现为向前延伸,后端延伸不足

浙江安吉县白茶产业已形成“龙头+专业合作社+农户”,且实现了白茶供产销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订单农业;贵州省纳雍县10万亩菌草基地已基本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并实现将农业生产与种子采购、种植管理、肥料供应等产业前端融合,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产后融合主要是配合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分装工作。总体来说,这些融合前端延伸做得较好,但后端延伸不足,因此难以通过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提升农产品价值。如贵州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但马铃薯的加工仅有少量企业且仅限于生产马铃薯淀粉、炸薯条、炸薯片等初级加工。

3.农业横向融合不充分,农业资源未能充分挖掘

浙江省由于文化建设较好,民宿基础较好,农业横向融合走在前列。如浙江安吉县鲁家村实现整体美丽乡村建设,让来的人不仅能玩得好、住得好,同时还成立了鲁家旅游公司并与旅行社合作,成为农业与旅游融合的典范。但其它两省多数农村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较差,农业横向融合效果不佳。如四川省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携同各本地县政府举办了以赏花、水果品尝等旅游节,但由于公共服务较差及旅游形式单一,只能吸引近区域的游客且大多数旅客选择了乡村一日游。

二、融合深度宽度不够的原因

1.农业经营组织实力虽然在增强,但整合产业链的实力较弱

其一,专业合作社为融合主体,各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多,且入社率超过40%,但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较少。多数专业合作社虽已实现小规模化种植,因供需脱节,仍面临旺季不旺销,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其二,规模较小,仍未能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形成品牌优势;其三,大规模同一品种的种植面积较少且比较分散,加之其它原因,对在国内或国际有影响力的核心企业的吸引力较弱。由于这些原因,所以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强的核心企业,农业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较弱,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还存在由于缺乏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而导致的合作方式简单不稳定等问题。

2.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示范基地与乡村旅游未能很好融合

农家乐主要集中在古镇或风景较好的乡村,距离农业产业园或农业示范基地较远,加之农业产业园区缺乏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支撑体系,故仅在丰收季或生态旅游节迎来游客体验采摘,虽然也融入了赏花、采摘、购物、美食、运动等活动,但留不住游客,不具有持续性。

3.农业人才缺乏,科研投入不足

农业领域人才较其他行业缺乏。对三省农业领域工作人员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学历、有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且有学历、有职称的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市、县两级,农村乡镇一级农业科技人员规模非常小;从专业结构来看,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人员占比较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的技术人员少,服务于农业领域的电子商务的技术人才更是缺乏;一些工作人员虽然通过公招进入农业服务中心,但实际工作多被安排到非农业服务岗位,也导致农业人才缺失。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导致初、粗加工产品多,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比较少,进而导致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较慢。

三、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

1.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化

一是优先考虑扶持当地重点龙头企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在财政、税收、用地、金融、基本建设和用电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促进龙头企业壮大,增强其实力,提升其融合能力;二是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引进其他省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形成“龙头+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联合体;三是探索打破乡镇地域和部门界限,加强相邻村庄间的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产业板块发展为基础,为进一步跨区域产业融合升级打好基础;四是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模式促进智慧农业的进程和加快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有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生产及提升农产品质量,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转型升级。

2.构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加大纵向融合深度

构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县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如可以采取“种植户+基地(或农村专业组织)+核心企业+连锁超市”或“种植户+基地(或农村专业组织)+核心企业+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的形式,对产、加、销实施供应链管理。将原料生产、采购、仓储运输、农产品生产、深加工、订单处理、仓储(冷藏)、运输(冷链)、批发、零售、品牌的打造等环节的资源进行整合,延长农产品产业价值链。

3.促进科技渗透农业领域,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加强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如可以引导农学类学校根据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并给予一定的自行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农学类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作用;在高考招生计划中投入免费定向招生计划或减免学费和助学贷款优惠政策等。大力支持现代先进科技与传统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找到并培育核心竞争力,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升级换代。如山东泗水水晶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对甘薯全产业链规划,应用生物技术从植物中提取有价值成分,将甘薯淀粉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新资源食品γ-氨基丁酸,并开发出药品和化妆品,成功将农业产业拓展到医药、卫生领域;二是找准特色,深挖潜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如四川省在土地调查中发现郫县—温江—新津、青白江—新都—双流县及彭州、都江堰北部山区土地富硒,且面积达5504km2,之后,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合理性原则布局富硒农业产业群,引导富硒各种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创新农业多功能发展,拓展农业横向融合宽度

推进农业与教育、旅游、人文、康养等产业宽度融合。一是注重挖掘本地乡土文化资源,将文化融入农业产业链。如蒲江县依托现有的茶叶园区着力构建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加工、茶艺表演、茶养生文化为一体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茶文化景区;二是改变传统农业园区向多功能的产业融合集聚地发展,逐步完善其服务功能空间、旅游观光景观、园区支撑体系、园区生态管理四个方面;三是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村服务,让游客吃得健康、住得舒适、游得畅快,并愿意留下来多住,同时探索老年康养等服务;四是借助“一带一路”,利用农业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实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5.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稳定的合作关系是深度融合的基础。应建立利益分配及利益保障制度。加工企业作为供应链主体应在平等协调基础上签订利润分配、统一管理、风险共担等方面的合作框架协议,同时确立采购最低保护价和随市场变化的动态合同及风险基金,以稳定合作关系。确保信息共享。应与链上成员分享核心企业的销售状况、生产计划、销售、新产品的信息及市场方面的信息等,促进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从而避免生产盲目性、共同规避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整体经营效益。建立沟通与协调机制。农业供应链是由众多分散生产的小农户、企业或合作组织构成,它们既是独立的经济体,同时还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文化及意识的差异。可以邀请农民代表组成协调小组,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合作中的冲突。

作者:王影 李艳 单位:成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