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践思考

高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践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抓好农业发展、促进产业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从各地实践来看,受历史、区位、交通和信息等因素制约,高山地区农业发展条件更差,发展基础更薄弱,发展水平更加滞后,发展任务更为艰巨。如何推动高山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兴旺,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文试以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为例,对高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探究。

一、高山地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板桥镇位于恩施市西北部,国土面积30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66.5米,下辖四村一社区,总人口1.8万人。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板桥镇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入手,突出发挥三个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现代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初步建立起以蔬菜、中药材、畜牧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为主体的高山产业体系,全镇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6%下降到目前的0.29%。

(一)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立足高山地区资源优势,优选高山反季节蔬菜和中药材种植作为两大重点进行培育。一是反季节蔬菜种植。板桥镇普遍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以包菜、萝卜、辣椒为主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全镇培育蔬菜种植大型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9家、种植大户20余户,反季节蔬菜常年稳定在3万亩左右,年产值达1亿元。精心培育的“大山鼎”品牌荣膺“湖北十大名优蔬菜”,畅销全国。二是中药材种植。板桥镇山高林密,溪涧交错,非常适合中药材生长,特别是这里出产的党参,质地上乘,名列全国“四大名党”之首,被誉为“板党”,享誉海内外。全镇已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8家,中药材年均种植2.1万余亩,形成以板党、贝母、牛膝、续断、云木香五大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体系,年产值达1.68亿元,其中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就有37家,一大批人依靠中药材种植脱贫致富。

(二)发挥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板桥镇拥有优质草场8万余亩,其中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各4万余亩,是中国南方最大草场之一,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此,板桥镇突出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实施“强猪、增禽、壮牛羊”战略,把以山羊、菜牛为主的畜牧产业作为整个经济主体的一翼来抓,走招商引资谋发展、拓宽市场壮产业的路子,先后引进了今大集团等一批市场主体,大力建设菜牛、山羊养殖基地,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特色养殖和林下养殖。已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30余个,山地牧、中山牧业等企业正在形成龙头带动作用。全镇年饲养牛5000头、羊6000只、鸡11万羽,年畜牧收入达1.2亿元,成为另一个收入增长极。

(三)发挥区位优势,聚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板桥镇是连接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重庆天坑地缝及三峡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节点,境内群峰绵延,沟壑纵横,山顶有大片草原、湖泊,峡谷多溶洞伏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发展休闲旅游优势显著。为此,板桥镇提出“休闲板桥”概念,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胜地。近几年来,已启动对女儿湖、鹿院坪等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鹿院坪项目已于2016年正式启动,总投资1.5亿元,已对外开放,年游客接待量达24万人次,形成了较好的旅游人气,正在争创国家3A级景区。女儿湖项目是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已纳入鄂联投圈地规划,正积极征收地块,加快开发。全镇已发展民宿200余家,年接待重庆、成都、武汉等大中城市常年避暑游客3000余人次。

二、高山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透视

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高山地区已初步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但对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板桥镇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是反季节蔬菜竞争力在下降。由于现代科技的普及和应用,平原地区利用大棚等技术,也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对高山地区的依赖性大大降低。而高山地区种植反季节蔬菜成本高,主要靠人工种植,难以推广机械化,受交通影响,运输成本也较高,且靠天吃饭,收入很不稳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处于下风。其次是中药材种植方式较粗放,以卖原材料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严重不足。再次畜牧业过于依赖天然草场,资源消耗大。最后乡村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品较单一,拉动消费能力有限。

(二)市场主体总体较弱全镇农业龙头企业较少,特别是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如中药材行业,没有大的市场主体支撑,没有大的资本投入和商业运作,中药材资源优势就无法就地转化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始终难以提上去。同时,已有市场主体引资能力较弱,创新意识不强,与市场对接不畅,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受疫情影响,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普遍反映资金匮乏,融资难,经营非常困难。目前,全镇还没有一处工业园区,难以对农业形成有力支持,拟建中药材加工园区,却因受用地制约难以落地。

(三)发展人才难求难留板桥镇地处边远山区,幅员辽阔,但乡镇在编在岗公务员仅44人,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干部创新创造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干部普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年轻党员干部外流,村干部难选难任,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显得力不从心。农村实用人才缺口也较大。由于产业链延伸不够,解决就业能力有限,很难留住人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仍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较少,素质也不高,懂现代生产、会经营管理或具有特定谋生技能的人才非常稀缺。

三、进一步促进高山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党的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新时代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具体实践中,高山地区必须因地制宜、做好精准施策。

(一)进一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富民产业要借助疫后经济重振契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板桥镇来看,要重点抓好“一退两进一稳”。一退:蔬菜种植面积要减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削减蔬菜种植面积,做好宣传动员,消除疑虑。两进:一是中药材种植要增进,要精选品种,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并加强中药材精细化加工业投入和引导,推动中药材种植向生物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二是乡村旅游要大力推进,要提高重视程度,调动农村农民参与积极性,大力推进休闲旅游业开发。一稳:支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草场资源保护的同时,推进标准化养殖。

(二)进一步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激发市场内生动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首先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支柱产业,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做好项目包装,多渠道开展精准招商,并做好项目落地“一站式”服务。其次围绕产业上下游培育市场主体。要围绕支柱产业上下游,成立和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培育,探索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立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户带动一片,一片带动一村。

(三)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服务,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持,搭建工业园区平台势在必行。受疫情冲击,生物医药产业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可以从中药材加工园区建设入手,先行先试。要做好对上争取,尽快落实园区建设用地,并学习借鉴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经营,加强配套,着力打造中药材生产、加工、储运和企业孵化的产业集聚区。要统筹用好农业专项资金及扶贫发展资金,并积极搭建银政企合作平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市场主体的资金支持,纾解经营难题。要做好与全市乃至全州其他版块的发展衔接,加强合作,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厚植发展优势。

(四)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形成强大智力支持坚持把人力振兴摆在首要位置,首先要加强乡镇干部培养,做好干部轮岗交流,鼓励年轻干部在一线锻炼,提高干部创新创造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化调整顺利实施。其次要落实好“村医村教进班子”政策,注重从乡村实用人才、返乡能人、种植大户等新乡贤中吸收和培养一批村支两委干部与后备干部,壮大“领头雁”队伍。再次要注重围绕支柱产业,依托市场主体大力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加强科技培训,指导科技务农,组建一支具有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

作者:蒲晓斌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