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木里藏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考

木里藏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考

[摘要]四川省木里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水能、旅游和文化等优势资源,优越的气候资源、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牦牛、藏香猪、藏香鸡、松茸、虫草和皱皮柑等大量高品质农特产品。但是,因制约瓶颈因素多,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生产方式落后,缺乏产业支撑,产品附加值低,木里县广大老百姓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成为了与全国同步脱贫奔小康的最大短板。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木里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短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意见,以期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农业特色产业;短板;发展建议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是一个以藏族为自治民族,包括彝、汉、蒙古、纳西等21个民族的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2个藏族自治县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县。1994年被确定为国定贫困县,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7年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全县幅员面积13252km2,具有非常明显的森林、水能、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优越的气候资源、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造就了木里“动植物乐园”之称,天然出产牦牛、藏香猪、藏香鸡、松茸、虫草、贝母、核桃、蔬菜和中药材等大量高品优质农特产品。“十二五”以来,木里县坚持“农业稳县”战略强基固本。201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63万hm2,粮食总产量达5.18万t,肉类总产量达1.11万t,农牧渔业总产值达10.4亿元,第一产业拉动GDP增长11.64%。木里县突出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发展,建成近4.00万hm2核桃花椒基地、333.33余hm2中药材基地、166.67hm2皱皮柑基地、5个年出栏2000头以上的藏香猪养殖片区、26.67余hm2羊肚菌(食用菌)和28万棒黑木耳试验示范基地,引进并培育了伊绿藏香等4家农业龙头公司,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9个、家庭农场36户,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2016年州级示范社。造就了一批爆款产品,如200元/kg的藏香猪肉,20元/个的皱皮柑,200元/瓶(500mL)的青刺果油,200元/kg的羊肚菌,400元/kg的松茸,200元/kg的土蜂蜜。这些都展示出了木里县农特产品的巨大发展潜力,也给予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极大的鼓舞和信心,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木里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769元增加至2016年的8152元,年均增长16.65%。虽然木里县普遍具备特色优质水果、错季蔬菜、中藏药材、食用菌和特种养殖等产业的最适生态区,有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先决条件,农牧渔业能充分形成循环产业链等优势。但是,木里县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缺乏产业支撑,劳动者素质较低,生产方式落后,优势资源利用率低,精品农产品较少,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来源比较单一。2017年,木里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低4240元,比全省低3051元,比全州低2316元。截至2016年底,全县仍有79个贫困村、4204户贫困户、19270名贫困人口,贫困村数占行政村总数的69.9%,贫困发生率为16.5%,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木里县广大百姓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成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最大短板。

1存在的短板

1.1自然条件恶劣

木里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地质、地貌复杂,是青藏高原地质结构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地段之一。全县平均海拔3100m,境内最高海拔5958m,最低海拔1470m,相对高差4488m,大部分乡(镇)海拔在3000m以上,而且人口大多居住在3000m左右的二半山和高山地区。主要农作物以玉米、马铃薯、青稞、燕麦等农作物为主,667m2产量在100~200kg,667m2产值在400~1000元。木里县有农业人口12.25万人,实有耕地面积15305hm2,人均耕地面积0.125hm2,人均土地产值不到1000元。所种粮食基本都是自产自消,基本没有转换为经济收入。

1.2基础建设滞后

木里藏区“一步跨千年”,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加之投入严重不足,交通、教育、卫生、通信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成为制约木里藏区跨越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例如,全县有效灌溉面积0.55万hm2,仅占耕地的45.7%;旱涝保收面积0.30万hm2,中低产地占90%(其中瘠薄型占60%),耕地地力等级基本在6级以下。农业靠天吃饭是普遍现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

1.3产业效益低下

虽然木里县有核桃花椒、蔬菜、特色水果、畜牧业、中草药及林下产品等优势资源,但是,规模上万亩的产业只有核桃花椒,规模上千亩的产业只有中药材、皱皮柑,其余农特产业都是零星、分散发展。除核桃和皱皮柑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余都未能很好地转变为经济优势。即便是核桃和皱皮柑,也是效益低下。已建成的近4.00万hm2核桃产业化发展基地,总产量达4426t,产值达4768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不到380元;已建成的166.67hm2皱皮柑基地,产量约500t,产值400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创收只有31元。

1.4劳动力素质差

木里县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青壮年文盲率约为25%,集中表现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差以及经营能力弱。加之农村青少年通过就读“9+3”后基本脱农,使得全县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很少,导致贫困群众难以适应现阶段规模化、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增收困难。例如,牦牛坪乡下坪子村现有1264人,受过高等教育14人,高中教育17人,初中教育150人,分别占全村总人口的1.1%、1.3%、11.9%;唐央乡里多村现有人口447人中,中专以上文化的只有27人,20~50岁青壮年劳动力文盲和半文盲率分别达85%、80%。

1.5缺乏龙头带动

深化农村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目前只有农业公司4家,农民专合组织89个、家庭农场36户,缺乏龙头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品牌产品等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在维护种养殖者利益、引导生产方向、组织产品销售、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功效发挥不够充分,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深度、广度不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还处于低水平阶段。

1.6市场意识淡薄

总体来看,木里县群众因受各种条件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效仿、等客上门、忽视调查、不重视品质、不注重包装、无注册商标、不进行广告宣传以及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农产品价格在市场开拓、提高产销量、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1.7“等靠”思想严重

一是木里县闭塞落后,接触外界信息和影响相对较少,民风相对淳朴,老百姓期望值较低,脱贫致富的愿景不强,缺乏主动发展意识。二是各级部门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性不高,“要我干”的现象突出。三是木里县属藏区,中央和省州都比较关心和重视,给予了大量的特殊支持政策,部分贫困群众不思感恩奋进,却滋生了“等靠”的思想。

2发展建议

2.1突出生态为本

牢固树立“生态是木里第一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走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夯实木里县特色农产品的生态本底。

2.2突出规划引领

以争取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享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为目标,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立足县情,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木里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串点成线、联线成片、集聚成块,并做好与园区规划、城镇化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衔接,着力实现“多规合一”。

2.3突出多产联动

立足丰富的动植物、自然风景、人文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实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和创意农业,以及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农旅”“农文”互动融合发展,拉长产业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2.4突出结构优化

按照市场化、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标准,充分利用特色农林牧渔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种养、立体农业以及林-草、林-药、林-粮等相结合的轮换套种模式,建设优质精品基地,生产优质精品产品,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2.5突出基础配套

充分利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历史机遇期,把藏区新村作为综合载体,按照“五新同步”要求,统筹整合藏区新居、易地移民、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等项目资金,加强田网、路网、渠网、电网、信息网、物流网和冷链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标准示范基地等建设,全面夯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础。

2.6突出标准生产

以四川省农科院、攀枝花学院帮扶为依托,充分发挥“院县合作”机制,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突出抓好质量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农业标准生产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示范片、示范带、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力度,确保每种产业至少要有1个示范乡镇、5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

2.7突出规模发展

全面加快和深入推进农村产权“七权”同确工作,积极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实施“三资”入股分红、“一地二主”等机制模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成片成带发展,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重点培育壮大核桃、中药材、特色水果、畜牧业、特色经济作物及高原水产品等农牧民增收主导产业,力争到2020年发展4.67万hm2核桃花椒、0.33万hm2中药材(食用菌)、0.33万hm2皱皮柑、0.67万hm2油牡丹,20万头(牦)牛、50万只山羊、10万头藏香猪、100万羽藏香鸡和10个水产养殖基地。

2.8突出产业经营

以种源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加工能力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为重点,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社+基地+零售商+农户”等经营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断延伸产业链,到2020年力争引进、扶持县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农民合作组织达50个、家庭农场100个、电商200户,着力搞好加工、研发、冷藏、物流、仓储和销售等环节,不断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加工率和商品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9突出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深入推进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全面实施,鼓励企业、协会、个体户积极申报创建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力争到2020年木里县“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达10个,国家地标产品达5个,无公害产品50个,绿色产品50个,有机产品50个。由政府主导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农博会、展销会、招商会和产品推介会,高标准打造农产品包装,积极向外推介和促销,打响木里县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不断树立和提高品牌信誉和形象。

2.10突出人才支撑

一是以四川省农科院帮扶为依托,加大与中国林科院、四川省林科院、凉山州林科所等科研单位和藏香伊绿等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优良品种选育、科技人才培训、特色品牌打造和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切实解决群众缺技术的问题。二是出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工、农民企业家等人才返乡创业,推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逆向流动和优势资源的就地转换。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人才引进一批、四川省农科院等单位支援一批、定向招生培养一批、县内培训提升一批,力争到2020年每村培养5~10名特色产业发展专业人才。

2.11突出资金保障

改变过去产业发展资金离心、分散、撒胡椒面等投向模式,充分发挥资金规模化、集聚化效益,统筹用好产业发展基金、每村10万~30万元产业周转金,每户贫困户3万元以下贴息贷款等基础上,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或风险金,向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等发放贷款贴息,解决群众缺资金的问题。

2.12突出模式创新

创新“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能人’+贫困户+非贫困户”利益捆绑机制,各方主体以资金、技术、管理、土地、林地、荒山和水域等资源要素入股、参与收益分红,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房屋、仓库、停车场、冻库和小水电等产业,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做大做强木里县农特产业。

作者:黄续友 单位:木里县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