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山区发展精致农业策略探讨

山区发展精致农业策略探讨

摘要:寻找符合区域特点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加快当地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浙西南山区山多地少,生态资源丰富,适合走精致农业发展道路。分析了浙西南山区发展精致农业的可行性,从主体、客体和发展路径3个方面探讨浙西南山区精致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精致农业;主体;客体;发展路径;新型职业农民

精致农业的核心思想是指对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生产出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并强调农业生产全程的健康、生态、有效和永续经营。精致农业以“经营方式细腻化,生产技术科学化,产品品质高级化”为特征[1]。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耕地资源稀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受到山高地少的客观条件限制,农民世代传承精耕细作的生产技术和农耕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浙西南山区的主要禀赋,享有“中国生态第一市”“浙南林海”和“浙江绿谷”等美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消费需求呈现由温饱舒适向追求精致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生活本源,持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浙西南山区的地形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农业适合走精致农业路线,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精致农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源禀赋,消费者追求精致生活的理念则与精致农业生产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发展精致农业是浙西南山区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道路。

1精致农业的经营主体分析

发展精致农业,要求其经营主体能将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和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开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能力。

1.1农业经营主体特征比较

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近年来,浙西南山区农业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表现为兼业户,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并存的格局[2]。以深度访谈形式对60名农户、10个专业合作社和5家农业企业进行了调研,访谈的60名农户中45名为兼业户,15名为专业农户。调研内容包括生产类别、生产目的、销售渠道、品牌、经营者年龄、学历、培训经历、从事非农经历等。对调研资料分析总结,各类经营主体中,除兼业户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经营者具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基础,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能力,经营者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并通过培训的方式获得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农业龙头企业则具有较强的市场能力(表1)。

1.2精致农业的主体选择

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其他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3-4]。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使小农户在农业经营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以农户为单位发展起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浙西南山区发展精致农业主要经营主体,而家庭农场更符合浙西南山区土地细碎化的特点。新家庭经济学认为,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惠关系,使得家庭作为农业经营单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家庭成员是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利益关系除了一般的经济利益,还包括血缘、感情、婚姻伦理等一系列超经济社会资本纽带,家庭农场更容易形成共同的目标和行为的一致性。其次家庭存在特殊继承机制,维持了世代交替的稳定性,通过长期稳定的预期来实现激励相容[5]。再次家庭成员信息相对对称,较容易根据性别、技能和年龄实现劳动合理分工,无需精确计量及“剩余权”机制。因此,应加快对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发展,而作为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应该成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主要服务主体,提供农户个体所不能完成或完成成本高的一些业务,包括农业生产指导功能、供销功能、共同利用功能、加工储存功能等[6]。

2精致农业的客体分析

发展精致农业的客体应以新农业为主,新农业表现出劳动与资本双密集的高值小规模特点。结合丽水农业主要产业特点,可划分为粮食与六大主导产业。

2.1粮食生产

结合浙西南现有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对包括莲都区碧湖镇、大港头镇、老竹镇,龙泉市上垟镇、八都镇、小梅镇、查田镇、安仁镇、兰巨乡等28个重点产粮乡镇优先发展精致农业。大力推广符合浙西南地域特征的粮食品种,积极引入新品种和改良现有品种,将精耕细作和现代技术融合,进行集约经营,实现粮食产出形态的高品质化和高价值化。

2.2六大主导产业

浙西南已形成以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牧、中药材六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以龙泉、庆元、景宁为核心的产业带;茶叶产业已形成以瓯江流域早生茶和中高海拔高山茶为重点的浙江绿谷特色茶叶产业带;水果产业已形成柑橘、杨梅、梨、桃、枇杷等重点水果生产区域;蔬菜产业已形成豆类、瓜果类、甘蓝类等蔬菜产业带;蓄牧产业已形成生态猪、禽、羊产业带;中药材产业正逐步形成药食两用药材、传统道地药材等具有丽水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围绕六大产业发展精致农业,以产业为核心,实施“一业一策”,“一业一平台”,发展“一村一品”,做精致产业。

3浙西南山区发展精致农业的路径

3.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精致农业强调通过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提高要素生产率,而农民是最重要的要素,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精致农业的关键。可借鉴台湾地区的做法,通过实施“漂鸟计划”“园丁计划”“深耕计划”[7],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民终身学习。结合当前浙西南经营主体现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1明确培育对象。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者、返乡农民工、农村务农青年应该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这部分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思想观念超前,务农意愿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扶持,引导和鼓励他们成为农业领域的“留鸟”[8]。

3.1.2丰富培育方式。可以将学校教育、社会培训及媒介传播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充分利用当地高校、农民学院等平台,选择在农闲时开展短期培训班来传授新的耕作技术和相关的市场知识。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开展实时指导。

3.1.3确定培训内容。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农机大户等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重点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市场营销方法等相关内容的系统培训,对技能服务行业人员开展规范性的知识和技能教育。

3.2深化精耕细作技术,加快农技研发和推广

精致农业强调精耕细作和现代科技的充分结合,因此,一方面要传承和深化传统精耕细作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服务工作。农技研发和推广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突出农业技术研发重点。结合浙西南山区环境特征,突出研发重点,开展新品种的引入选育技术、动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丘陵山区多功能农业机械研发等。

3.2.2构建多元服务主体。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其中政府部门主要提供公益性服务,如技术信息服务、政策法律信息服、水利设施建设服务等。其他主体则以提供经营性服务为主,如产前化肥、农机具购买,产中的灌溉、播种,产后的包装、储存、运输等技术服务。

3.2.3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多样化,在加强传统技术推广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科技推广方式,通过现代化媒介,如网络、电话及农业科普期刊,使农户可以从不同的渠道接受到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普期刊应结合本区域农业经济特点,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内容实现多样化,如包括农业生产和经营实用技术和经验,产品市场行情及农家生活知识等。大力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积极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户,对农户开展零距离的科技指导服务工作。

3.2.4农技推广与教育相结合。农技推广不仅要把科技知识交给农民,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训练农民去掌握和应用这些科技知识,达到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我国台湾农业推广教育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制度,其推广主体是农会推广部,在省级农会推广部下设农事推广课、家政推广课、青年指导课、新闻教育课,分别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家政知识推广、青年培训和宣传教育等业务[9]。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农场共同经营、休闲农业、农家综合发展示范、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和农产品运销等,将技术推广、农事辅导和农民文化教育统一起来。

3.3强化质量监管体系,保障精致农业全程的安全有效

精致农业强调从生产到流通全程的安全、健康和有效,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是精致农业的保障。质量监管体系构建从以下方面着手。

3.3.1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乎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健康生态”更是浙西南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农业监管是具有很强正的“外部性”的公益事业。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起着重大作用。

3.3.2积极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产品具有“经验品”和“信用品”的特性,消费者很难从外观上识别农产品质量的高低[10]。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协助农户积极申报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中地理标志意义重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一种产地标志产品,也是质量标志,它向消费者彰显着“土特产”和“文化”的元素,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商品相当于拥有其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等象征性的产业特征,意味着“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权威认证[11]。目前丽水市已有松阳晒红烟、庆元香菇、遂昌菊米和处州白莲等地理标志,可以将“一县一品”或“一村一品”等与地理标志充分结合,使地理标志为浙西南山区的生态农产品保驾护航。

3.3.3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毋庸置疑,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追溯体系要求生产部门及流通部门分别将农产品的产销流程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公开,使消费者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重要信息[12]。由于可追溯体系建立需要建立庞大的信息系统、高额的成本投入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配合,因此,实施起来难度大。但可追溯体系建立是必然的选择,可以考虑由政府主导,选择农业示范点进行实验,再逐步推广。

3.4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提高精致农业产出形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

精致农业强调产出形态的高品质、高附加值和高商品率,“货畅其流”的流通网络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目标。针对浙西南山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保值增值能力弱、农户市场能力弱的问题,一是积极培育专业化物流主体,加快提升仓储技术、运输技术、包装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功能性物流业务水平,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借力互联网,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让农民成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主体,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13]。三是加快拓宽销售渠道,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渠道:①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组织模式进入市场;②创建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社区直送、周末菜市场、产销联盟等形式,缩短流通环节,直接与零售终端或者消费者对接;③采用电子商务直销模式路径,建立“一业一营销平台”,开拓市场,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3.5探索建设以农村社区为依据的农业合作社

以农村社区为依据的农业合作社,如果真能成为中国建立新型农业纵向一体化物流体系的基本模式,将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的农业收益,借此解决目前严峻的城乡差别问题,也将会促使农村社区的复兴[14]。

参考文献

[1]黎元生.大力发展福建省精致农业[N].福建日报,2010-03-23.

[2]叶伟媛.浙西南山区农业经营主体变化的两面性态势及其应对[J].农业经济,2014(10):19-21.

[3]曾一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完善制度设计强化配套政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2(9):6-9.

[4]田培仁.新型职业农民: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支点”[J].江苏农村经济,2013(9):45-47.

[5]李谷成,李崇光.十字路口的农户家庭经营:何去何从[J].经济学家,2012(1):55-63.

[6]叶伟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核心功能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3(16):7-8.

[7]杨勋华.台湾“行政院”启动“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J].台湾农业探索,2009(3):5.

[8]吴彬海.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对固原市原州区炭山乡石湾村的调查与思考[J].共产党人,2013(20):38-40.

[9]单玉丽,刘克辉.台湾工业化过程中的现代农业发展[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10]陆杉.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2(4):133-137.

[11]孟霞.地理标志带来的生态品牌效应[N].伊犁日报(汉),2011-06-16(002).

[12]陆杉,瞿艳平.论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保障机制[J].江汉论坛,2013(3):56-60.

[13]叶伟媛.创新农产品流通推进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8):130-132.

[14]黄宗智.怎样推进中国农产品纵向一体化物流的发展?———美国、中国和“东亚模式”的比较[J].开放时代,2018(1):151-165.

作者:叶伟媛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