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

浅析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

关键词:读者调查;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传播资源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等行业政策及战略部署的逐步实施,科技期刊传播力的相关研究被国内出版界高度重视,其中,传播力评价研究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初景利等[1]提出科技期刊发展的十大态势,在传播效应立体化方面,指出“国与国之间、期刊与期刊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传播力与影响力的竞争”;夏登武[2]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科技期刊传播力进行探讨,提出了科技期刊传播力提升策略.总的来看,行业专家为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科技期刊视角,较少从读者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实际上,读者是科技期刊的用户,大部分也是专业人士,是作者,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对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因此,本文基于用户感知的视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概念及其相关评价指标为基础,面向读者进行科技期刊传播力的问卷调查,并对涉及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读者角度识别、探讨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以此为依据向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传播力提升建议.希望本研究能够拓展和补充当前科技期刊传播力相关研究,更好地为科技期刊读者服务,促进科研成果传播.

1科技期刊传播力概念及评价的文献调研

1.1科技期刊传播力概念界定“科技期刊”是期刊的一类,主要是刊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实验报告等一次文献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期刊,向人们展示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发展动态[3].科技期刊是展示与传播科研成果的重要媒体,传播力是期刊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4].科技期刊的概念比较明确,而“科技期刊传播力”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可以被行业接受并加以研究,但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本研究检索了近年来CSSCI收录的科技期刊传播力相关研究文献,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相关研究成果(表1)表明,行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期刊传播力”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侧重从系统、效果、能力、资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经过综合分析和研讨,本研究认为不必把“科技期刊传播力”作为一个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得到统一的结论.本研究基于读者的视角,将科技期刊传播力理解为“科技期刊满足读者需求,促进科研成果传播的能力”,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对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展开研究.

1.2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文献,本研究梳理了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如表2所示.余菁等[12]和郭金明等[13]探讨了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的涉及面较广,较为复杂:不仅包含科技期刊行业的视角,还涉及读者的用户感知视角;不仅包含大量的定量指标,还涉及一定数量的定性指标.综合来看,有两方面可进一步探讨:一方面,现有研究侧重从办刊单位或者从期刊角度进行分析,没有深入关注读者或作者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对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研究不够深入和完善,存在薄弱之处;另一方面,现有研究侧重探索科技期刊传播力的外在表现(评价指标等),虽然关注了一些被行业接受的评价要素,但没有对评价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缺少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归纳出评价要素的研究成果.

2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识别

2.1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问卷调查题目

为了识别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根据相关学者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相关研究成果(表2),在尽量不改变学者们原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基于读者视角,将部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成问卷调查题目,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提问方式,要求科技期刊读者选择认为符合的选项.问卷调查题目内容如表3所示.

2.2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课题组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针对研究问题实施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工作.问卷调查题目来源于表3,设计时特别关注了科技期刊读者需求.为便于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互联网发放电子版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问卷,来自辽宁、吉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2名科技期刊读者(主要为高校科研或教学人员、科研机构研究或工作人员、高校或科研机构在读研究生等)填写了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计302份.调查样本相关特征如表4所示.

2.3探索性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5.0软件对23个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题目进行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FA).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样本检验统计量KMO值为0.926,统计学对于KMO常规建议值在0.7以上[17].Bartlett近似卡方值为1587.5,P<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PCA)法和最大方差旋转法,发现大于1的特征值有3个,所以提取3个公因子.侯杰泰等[18]在《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中建议,因子载荷截取点应在0.45较为合适.为了进一步提高测量指标之间的区分度,本研究采纳因子载荷在0.6以上的题项,而3个公因子所对应的因子载荷都超过了0.6,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2.7%.信度检验结果显示,3个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大于0.6,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结果如表5所示.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5)可以看出,读者较为关注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题目有15个,可归纳为3个评价要素(因子).通过分析3个要素(f1、f2、f3)的评价调查题目与科技期刊传播力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表1),发现3个要素的相关调查题目与部分学者观点的侧重方面(效果、能力、资源)相符合.据此,本研究将3个评价要素命名为传播效果(f1)、传播能力(f2)和传播资源(f3).

2.4验证性数据分析

为了验证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传播效果(f1)、传播能力(f2)和传播资源(f3)与15个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题目之间的关系,以及3个评价要素(f1、f2和f3)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Mplus7软件对15个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题目(表4)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出的模型修正建议和具体研讨中,各项指标均符合建议评价标准,从统计学角度验证了本研究测量模型拟合度较好.分析结果见表6.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所有显变量(调查题目)对应的潜变量(评价要素)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5(因子载荷).信度检验结果及潜变量的相关数值如表7所示.验证性数据分析结果(图1)显示,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为传播效果(f1)、传播能力(f2)和传播资源(f3),且3个评价要素与15个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题目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15个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题目是传播效果(f1)、传播能力(f2)和传播资源(f3)3个要素的外在反映;且传播效果(f1)、传播能力(f2)、传播资源(f3)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传播资源(f3)和传播能力(f2)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734,传播资源(f3)和传播效果(f1)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691,可见在3个传播要素中,传播资源要素最为重要.

3研究讨论

本研究基于科技期刊传播力及其评价的文献调研和面向读者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调查,识别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通过进一步结合探索性数据分析结果(表5)进行探讨,发现传播效果(f1)、传播能力(f2)和传播资源(f3)3个评价要素分别从期刊学术影响力、期刊知识传播能力和期刊论文相关信息3个方面被读者感知并反映出来.传播效果要素(f1)的外在表现为期刊学术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因子等)和移动传播指标(微信公众号阅读数量等),是基于读者对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感知所反映出的评价要素;传播能力要素(f2)的外在表现为期刊对相关领域(期刊对相关领域知识扩散作用等)和传播对象的影响能力,是基于读者对期刊知识传播能力的感知所反映出的评价要素;传播资源(f3)的外在表现为期刊论文相关信息,是基于读者对期刊论文作者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基金赞助信息等期刊论文相关信息的感知所反映出的评价要素.验证性数据(图1)分析结果表明了传播资源要素的重要性,因此,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可从反映传播资源的期刊内容信息入手,增强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从而达到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的目的.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围绕期刊专业领域和办刊目标,充分开发利用期刊稿源,通过举办学术活动、利用微信或微博推送期刊论文等手段促进科研成果传播;另一方面,可通过向领域内优秀学者约稿,优先刊发与期刊专业领域相关且以科研基金为基础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术影响力提升.

4结束语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读者填写的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识别、探讨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研究发现,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要素包括传播效果、传播能力和传播资源,其中传播资源为重中之重.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可从传播资源入手,提升科技期刊传播力.从读者角度探讨科技期刊传播力的评价要素,有助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更好地服务科技期刊读者,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本研究中,面向读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虽然结合了面向行业专家的文献调研,但得出的研究结论难免有一定局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1)受客观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读者调查问卷信息可能不真实、不准确,如能借助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可得出更有说服力和具有更高可信度的研究结果;(2)受行业研究资源获取的限制,科技期刊传播力评价指标等数据可能不够全面、系统,定量研究还须加强;(3)目前的研究没有结合行业专家的访谈调研,定性研究还应完善.

作者:吕志军 朱楠 曲凡 刘冰 常冬雨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