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源多元化下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

生源多元化下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探究

摘要: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调查发现,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制约学生人文素养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为校园文化“重技轻文”、人文课程开设缺少分层、人文素养教育评价缺失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对此,建议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设置专业有别的高职人文课程,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发挥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职招生政策;人文素养;制约因素;提升路径

尽管高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有所不同,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未来就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矛盾,且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2018年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7—2018)》。蓝皮书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服务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在这一系列的政策刺激下,从2018年起,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已不再是单一的高中毕业生,而是通过高考、高中注册入学、对口单招、社会招考等方式招录的多元化人群,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会更大,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还会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拓展。生源的多元化给我国的职业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职院校的管理也必须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多元化的生源群体需求,保障毕业生具备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

一、文献综述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人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科学知识、汲取了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后,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内在的道德涵养,包含精神与道德两个层面。当国家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民的人文素养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人文素养越高,越能够认清自我,正确辨别物质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在不断的自我修正中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越能够将自己投身到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去,并从中获得幸福感与自豪感。现有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高职课程教学为背景探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陈媛媛[1]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涵养、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郭海峰[2]提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讲解,应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挖掘其艺术性,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清涛[3]从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对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另一类从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方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行研究。张霞和孙淑萍[4]提出除了构建科学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还应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朱文静[5]认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学校应调整考核评价导向,重塑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优化评价体系的反馈机制。随着高职院校分类分层招生方式的推行,高职院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由原先高考正式录取的单一生源变成多层次、多结构生源(包括高考、对口单招、注册入学、提前招生、社会招考等)。分类分层招生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生源的质量,学生的差异和分化越来越明显。生源的复杂性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参差不齐,而当前对于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状况,针对学生不同的人文知识基础,进一步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与实施途径,考虑生源的层次性和学生个人素养的差异性,有效地进行人文素养课程设置及评价方法的调整,以期培养出社会满意的高职毕业生。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课题组主要通过对多元化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考察,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作出大致的判断,并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因此,设计的调查问卷除了一般性资料采集外,其内容重点在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状况”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开展状况”这两个方面。特别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调研,有利于掌握目前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抽样方法

课题组在发放问卷前确定了科学、规范的抽样方法,严格遵守既定的方案选择调研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泰州市5所高职院校中随机抽取了1575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三)问卷回收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575份,回收问卷1575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学生占49.33%,大二学生占30.35%,大三学生占401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2卷20.32%。课题组选取近半数大一学生作为样本,是为了对多源头学生入学时的人文素养进行摸底,有利于学校后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探索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多源头招生后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路径。

三、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参差不齐

1.对人文知识的认知和兴趣水平调研对象中,81%的学生对人文知识很感兴趣,36.06%的学生十分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人文书籍,52%的学生虽很愿意但没有时间系统地读书。而选择“对人文知识感兴趣”“阅读人文书籍感觉是种享受”“会常去图书馆借阅人文书刊”的学生中,通过高考录取的占88%,注册入学、社招录取的仅占7%。另外,12%的学生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不了解。2.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知情况调研对象中,94.6%的学生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感到基本满意,但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程度,11.8%的学生认为“差”或“比较差”。35.1%的学生不会主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而这部分学生中注册入学和对口单招的学生占85%,社招学生仅占1%。这可能是因为社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个人人文素养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3.人文素养的现实表现为了考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课题组选取了与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几种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对于有学生违反校规受到处分,13.6%的学生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对于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54.1%的学生表示“积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占60%,社招学生占30%),37.8%的学生表示“不太积极,有时参加”;与室友或同学发生矛盾时,61.4%的学生表示“主动与对方交流”,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不主动言和”;对于参加团体合作的原因,92.7%的学生认为“人多力量大,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增强合作能力”,不同生源对这个题项的选择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性。

(二)制约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因素

1.校园文化“重技轻文”高校是大学生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但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多考虑市场是否需要、是否实用,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够重视,加之近年来“重技轻文”的现象持续“升温”,导致高职院校不愿意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研中发现,尽管各高职院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组建了许多文化、体育、艺术类的社团,但不少社团形同虚设,没有正常开展活动。多源头招生之后,校园文化建设缺少创新,社团种类也一成不变,没有充分考虑到校园文化在学生人格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人文课程开设缺少分层有关高职学生分层教学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集中在专业课和英语教学方面,而对于“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的教学却没有做到分层分类。课题组针对现有人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合理优化人文课程设置,增加课程数量,提高课程质量。深入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生源多样性带来的人文基础差异,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生源多样化的挑战,也不能满足不同起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3.人文素养教育评价缺失将“高校人文教育评价”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研究成果极少;同时调研各高职院校,发现各类教学质量评价中也很少涉及人文教育,专门针对人文素养教育进行的评价几乎没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革学校评价,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对于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4.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项关于人生价值体现的多选题,选择“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和“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的学生分别占77.1%、83.9%,但同时认为人生的价值体现在“金钱、财富”“权力、名誉、地位”上的学生又都占据了50%以上,这说明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比较严重。课题组认为这跟当下的社会风气有很大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功利性、实用性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比较严重。

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源多元化给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根据生源的变化及时创新工作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一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还包含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6]。多元化招生后,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学生行为文化的建设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让校园文化覆盖不同学历、不同阅历、不同年龄的学生。二是扩大校园文化的外延。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双主体”育人是高职院校的亮点,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学院的成立,在人才培养上收到了可喜的成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进校园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能为企业发展助力。每年大量的高职院校学生进企业实习,他们不但把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带到企业,同时也将校园文化带进了企业,使其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近年来高职院校增加了面向社会人员的招考,让一部分在企业工作、学历不高的人员可以进入高校,提升自己的理论与专业水平。学校应充分发挥这部分生源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向其他同学介绍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用自身经历去感染在校学生,使在校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企业文化。三是创新校园文化中的社团建设工作。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法,广泛听取不同源头学生的意见,组建适合各层次学生的社团,提高社团活动率,通过社团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设置专业有别的高职人文课程

人文课程的设置要力求在精准、适合、融合上下功夫。一是摸清受众基本情况。通过线上线下测试的方式,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储备和人文素养情况进行摸底,教师根据摸底结果并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分别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应层级的课程学习。二是采取分层分类教学。对于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可降低人文课程难度,增加经典阅读,着力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对于有一定人文知识、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可增加人文课程的难度,着重提升其思辨能力。同时,各层级之间可以自主升级,即学生在选择适应自身的某一层级学习并通过该层级的考核后,可自动升级到上一层级学习。三是加强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融入。目前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专业课中人文素养的融入,但具体的融入方式不能牵强,必须自然、贴切。如在介绍专业课的目的和意义时,可穿插一些人文素养知识,使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的同时接受人文教育;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介绍相关企业的企业文化,突出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及时掌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一是建立学生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科学设计问卷,开展有关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证研究,从微观上把握不同源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社团建设评价体系,听取不同源头学生对社团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参考各层次学生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社团工作,以满足不同源头学生的需求。二是建立教师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开展教师人文素养评价。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也是影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5]。当前,高职院校应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升个人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开展对教师人文素养教育工作的评价,建立学生评教网络平台,将教师的师德纳入其中,可采取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广泛地听取不同源头学生的意见,使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建立社会评价体系。高校的声誉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择校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中一项重要的办学目标就是为地方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目前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的招考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举措。因此,引入社会各界对学校教师、学生的人文素养给予评价,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设计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科学的社会评价体系,找出现有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形象,获得更加优质的生源和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发挥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大量的社会顶岗实践机会,在校期间接触社会的时间要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多,而且随着招生源头的增加,社会人员进入校园更加频繁,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承担起协调社会力量共同育人的职责,充分发挥人文素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与社会教育力量加强衔接与协调,利用好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双主体”育人机制。一是用好当地红色资源。可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文化遗址,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在参观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汲取丰厚滋养,从而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社招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身上难免会沾染一些不良习气,通过红色教育,能够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都会形成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对于从高中直接升学进入高职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开设专门课程,讲解地方历史文化,让他们了解学校当地的变迁与发展,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紧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定期邀请学校当地有关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阐述当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增进对地方的了解,体悟发展的力量、创新的力量,激发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增强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培养为祖国争光、为家乡添彩的情怀。

五、结语

大学教育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怀。”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着力提高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刘红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