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食品冷链物流交接服务标准化

谈食品冷链物流交接服务标准化

摘要:食品安全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冷链则为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帮助。虽然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冷链物流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但由于起步较晚、环境复杂,行业内部仍面临多重短板亟待补齐,其中之一就是交接环节的“断链”问题。《食品冷链物流交接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旨在提升我国冷链物流服务水平,通过规范企业操作、界定交接责任,达到规范冷链市场、保证食品安全以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物流服务;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标准化;交接

引言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冷链物流对于保障运输中的食物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果蔬、肉禽蛋、水产品以及速冻食品、冰淇淋和奶制品等易腐食品为典型代表,依靠冷链物流可以有效延长其保质期、保证其安全性。201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明确“加快完善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制修订一批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广泛、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在食品安全方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已于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强调了四个“最严”:最严厉处罚、最严肃处罚、最严格监管以及最严谨标准。在此之外,还要有“最有力的举措”、“最坚决的行动”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1中国冷链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冷链起步较晚,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完善,造成了果蔬极高的损耗率,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的浪费,总价值至少为100亿美元;人均占有率也较为低下,人均冷库容量仅0.05立方米,占比7%,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同时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国有冷库中近一半已使用30年以上,且区域分布不平衡,中部农牧业主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地区冷库严重短缺,承担全国7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中国冷链物流目前的问题总结下来有四点:一是基础设施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受到疫情、非洲猪瘟的影响,很多冷库面临供需不均衡的问题,比如临港冷库的“爆仓”,这促使一些地方冷库项目大干快上,但仍要避免盲目扩建,审慎分析背后的不小隐患;二是政策滞后和超前共同制约行业发展,政策环境的改善能推动冷链的发展,但基础的用地、通行、用电等方面的政策又相对滞后,同时推行国六排放标准、配比新能源货车等政策又对行业的特殊性兼顾不足,成本高昂又事倍功半;三是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除了疫情影响,很多冷链物流和装备企业利润空间呈现同比下降的趋势,这源于物流费用不涨反降、人力租金税负燃油等成本上涨、严苛的政策标准对大企业的制约以及对小微企业的覆盖不周;最后一点是企业升级慢竞争力不足,市场与客户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冷链物流面对全新要求的响应速度不够及时,固守传统,可喜的是,后疫情时代很多企业已经在主动求变。中国冷链物流的问题虽然存在,但也带来了机遇,给中国冷链市场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2019年冷冻冷藏水产和肉制品进口量上涨至1000万吨左右,果蔬、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总产量预计将突破13亿吨,冷链市场需求巨大。并且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的要求后,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为21.27万台,较上年增长3.27万台,同比增长18.16%。伴随着国际与国内诸多政策频频出台,预测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并在2023年增长至9000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26%。

2食品物流现状与问题

冷链物流需要借助完备的信息化监管,才能助力全程“不断链”,但目前的普及程度还相去甚远,如农产品,在源头就缺少了必要的预冷环节,给了“断链”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又缺乏品牌意识,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附加值也不高。

2.1溯源困难

食品溯源可以实现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双向追踪,是食品进入消费领域前的质量控制和安全预警的监察官,它可以迅速确定问题发生的具体环节,明确问责归属,还能整合资源信息,减少浪费。我国当前信息化较高的物流企业不到20%,整体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环节难以共享流通信息,也就给全程追踪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使具备相应的能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标准也不统一,溯源信息难以共享交互。食品溯源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部分资金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并为其买单,目前消费者的意识尚未达到完全认可的层面,除了较为昂贵的高端产品外,普通农产品很难让其产生溯源需求。

2.2流通环节较多,容易断链

“流通”是指消费品离开工厂或田间源头至消费者手中的所有过程,食品冷链物流的流通过程包括了原材料的收购、加工、灭活以及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以及使用这一系列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如不能保证产品的稳定温度,都会影响最终的产品品质。因此,每一个步骤之间的交接都可能涉及到的装卸货物、确定温度、检验质量以及明确责任等,需要一套统一明确的交接办法和标准来保障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问题。

3食品冷链物流交接质量控制

《食品冷链物流交接规范》国家标准是为了保证冷链食品品质,对交接环节做出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的要求。不仅有利于规范企业操作、界定交接责任,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冷链物流服务水平,达到规范冷链市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在起草过程中,本着促进行业发展、规范企业操作、与其他标准协调一致的三项原则,规定了冷链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交接作业要求,适用于食品冷链物流交接环节的管理。

3.1入库交接

标准规定了入库交接时,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和收货方的交接作业流程(包括预约、查验、卸货与签收环节)与相关作业要求。在预约环节,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应该提前向收货方预约交货时间,同时后者要做好接货准备。在查验环节,当货物到达约定交货地点后,收货方要按照合同清单或送货单要求,查验货品的中心温度、外观、种类、数量、重量、包装、保质期及在途温度记录等。在卸货环节,为防止外界热量和水汽侵入,降低冷库门内外温差,保证食品安全,应配备封闭月台以及与运输车辆对接密封装置,还要在卸货操作时关闭运输车辆的制冷机组,防止车厢内温度迅速升高。在该环节,要严格把控货品中心温度的波动幅度不应超过其规定温度的3℃。在签收环节,当验收无误后双方都应做好交接记录,并在货品入库后,收货方应及时将信息更新至仓储管理系统。

3.2出库交接

当出库交接时,发货方和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的交接作业流程(包括预约、查验、卸货与签收环节)及相关作业要求应该如下:在预约环节,发货方应与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提前约好提货时间,后者在抵达之前做好对运输车辆的检查工作,确保运输车辆符合卫生要求及其制冷系统、除霜系统、温度监测设备等所有设施设备工作正常,并完成运输车辆厢体预冷。在查验环节,当双方按照约定时间抵达提货点后,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应按照合同或提货单要求,查验货品的中心温度、外观、种类、数量、重量、包装、保质期及在库温度记录等。在装载环节,应符合相关作业要求,包括不与非食品类货品混装混运;货品中如有具有挥发性气味异味、温湿度要求不同、需特殊处理及易交叉感染等特殊类型则不应混装混运;使用多温区运输车辆时,要确保同一温区不混装混运具有挥发性气味和异味、温湿度要求不同、需经特殊处理、容易交叉污染的货品。以及货品在品在厢体内的堆积排列要符合要求。在验收环节,双方应做好交接记录,发货方应及时将出库信息更新至仓储管理系统。

3.3配送交接

配送交接中规定了到店配送(B2B)和到消费者配送(B2C)两种模式的交接要求,前者作业流程与入库交接相同,包括预约、查验、卸货、交接;后者则涉及到消费者本人签收、委托代收以及省县自提柜三种场景。消费者本人签收和委托他人代收时,由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预约送货时间,到货后和签收人当面验货,并按照清单内容核对货品的中心温度、外观、种类、数量、重量、包装、保质期及在途温度记录等。完成交接后,配送方应及时与配送站管理员进行票证和货款交接。放入消费者指定温控自提柜时,食品冷链物流提供方在投递前应确认自提柜温度是否符合货物存储温度要求,并在投递后立即告知消费者投递情况,说明温度暂存要求及食用期限,提醒其及时取货。在消费者验货无误并结清货款后应及时与配送站管理员进行票证和货款交接。

4结论

食品安全问题是上影响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下关系到百姓生命健康的民生大计。《食品冷链物流交接规范》是本着调查充分、内容科学合理适用的原则,以期能够保证食品冷链物流各交接环节不断链、为国内的冷链市场健全的发展提供部分行为准则。除此之外,若想彻底解决食品安全的隐患,不仅要在基础设施、加工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全面升级,还需要加强食品安全全链条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以及法律法规的查证落实,才能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崔忠付.冷链物流:2019年回顾与2020年展望[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01):23-24.

[2]崔忠付.2019年冷链物流行业回顾与未来发展建议[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S1):14-15.

[3]王子川.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4):104-106.

[4]赵辉,李强.落后产能炼油企业向物流行业转型研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1):42-46.

[5]林振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冷链物流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S1):20-24.

作者:李艳丽 秦玉鸣 刘飞 王晓晓 郭月 单位:北京中冷联冷链物流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