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

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民族未来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教育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德艺并举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这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历史使命。分析了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以提高高职生态文明教育水平,培养新时代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路径

1引言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使得人类在重新定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党的“”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新论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在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人才来担当,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资源的优势,全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传承生态文化,培养德技双修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依然严峻,生态文明教育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携手努力。虽然我国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但大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1]。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之一,需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挑战,难以适应培养生态人才、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2.1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不强

高职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对生态文明在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不到位,还未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代的大学生多数为“90后”,自我意识明显,而自律意识欠缺,生态文明责任意识不强。大学生在面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时缺乏责任意识,往往寄希望于他人,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和环保部门。

2.2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但现在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大多数教师欠缺系统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缺乏相应的生态文明知识及意识。由于生态文明知识多学科交叉融合,内涵不断与时俱进,这使得本身生态素养尚待提高的教师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3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多采用传统灌输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而不是主动学习生态知识,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理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方便快捷,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学生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了学习兴趣。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向大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不够,很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达到精准施教。

2.4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缺乏

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平台不足,生态环保实践教育开展较少,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未能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不能现场感受当前生态破坏的严重程度,无法利用环境、情景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自觉参与意识,难以认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紧迫性与艰巨性,导致生态文明教学效果不理想,难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与生态企业的校企合作少,难以形成合力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很多职业院校都没有相应的生态文明社团,较少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供给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机会不多。

2.5生态法治教育缺失

生态环境问题大都受制于法治的不完备,需通过生态法治教育,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法治理念,培养人们为自己行为划定边界与底线,使生态文明建设迈向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导致出现生态危机,引起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只有认真反思与限制人类的破坏生态破坏的行为,才能从有效解决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法律制度和伦理道德约束是约束人类行为的重要手段,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期待不断提高,需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但目前生态法治观念不强,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法律在规范、引导和保障人们生态行为方面做的不够,这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生态法治教育缺失有一定关联性。

2.6国际交流与合作缺乏深度

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生态问题已经跨越国界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与各国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生态保护与教育是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全球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理解与合作,共同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机制和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但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给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带来不确定性,不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当今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国际化的意识还比较欠缺,在国际交流中的生态文明话语权较低。在深层次的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科技资源及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缺乏广度与深度。各国间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推进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期望值不一,给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挑战。

3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路径

面对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其中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内容。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发挥职教优势,引领高职人才生态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的环境责任感,促使其生态人格的形成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教育和人才支撑[2,3]。高职院校毕业生更多就业于各行各业的一线生产、服务与管理岗位,他们的生态意识与素质的高低制约着国家生态环境的好坏,他们直接影响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高职院校要探索与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路径,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践行生态文明观,落实环境育人、生态育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1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重视其中的每一个要素。加强学生生态知识普及工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生态责任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其他生命体的命运紧密相连,从而自觉履行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促进大学生深刻领悟到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树牢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安全意识,履行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生态环境问题,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及适度节制消费的社会责任,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的永续发展贡献力量。

3.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全局与成败,教师自身的生态理论素养与生态文明意识对提高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和促进生态实践发展意义重大。积极开展培训,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让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使专业教师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和思维,使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中,让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生态教育的引领者和主力军。选派教师去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和专业深造,同时要求教师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去生态环保组织、企业挂职实践锻炼,不断开阔视野,提升生态文明素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双师型教师,聘请环保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一线技术管理人员进校开设生态环保的专题讲座和课程,让教师及时了解生态环保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科学前沿知识。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支持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或访学,引进优质的境外师资,实现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多元化。

3.3构建大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已从数字化时代步入智慧化时代。全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技术融入到教育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精准施教。“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三维空间”被移动互联技术再造,传道授业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需充分发挥互联网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新兴媒介,构建高职学生“互联网+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依托现代先进的智能网络信息技术,使互联网与手机载体充分结合,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运用QQ、微信、各种论坛、微博等新兴媒体,创建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丰富生态文明教学内容,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网络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增强学生网上的参与度,给师生创造更多课下或在线互动交流的机会,拓展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全面掌握生态教育内容和社会动态,激发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实现教学水平质的飞跃。建立网络化生态文化教育渠道需要充分调动校园网络的能动性,以校园网络为核心,搭建“校园网络-社会网络-社交移动平台”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将网络渗透到高校生态文化教育当中去[4]。

3.4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体验式实践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寓生态环境教育于社会实践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引导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观,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解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5]。高职院校应全面引导大学生身体力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中,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实习实训、专业活动和竞赛、校园文化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生态环境实际问题,强化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激发学生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通过课题立项和研究,针对社会上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节能减排问题、开发新能源问题、设计新型环保工具等热点问题以课题的形式进行探讨[6]。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和企业联动,协同建立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设条件、提供平台,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让生态价值理念转变成内心坚定的信念。

3.5培养生态法治思维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人们的道德自觉,需更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和保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生态法制教育的普及,让学生熟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培养生态法治思维,大力弘扬生态法制精神,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生态法治观念、规则意识和底线思维,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利用法律为生态环境保护保驾护航,提升生态文明法治水平。

3.6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措施,高职院校应依托全球链接的国际创新网络,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的国际交流,拓展国际化视野,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授课内容与方式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与国际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结合学校本身特点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改革与探索,提高教学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与全球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实质性研究合作,参与生态领域的全球议题,推动生态文明理念、价值、制度的国际传播。加强教学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以开阔视野,汲取经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生态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走出去”,向国外展现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标准,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融入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7]。“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维护人类整体利益为宗旨,人类共处于一个地球当中,共同生活在同一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中,维护生态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与价值诉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舍弃单边主义,要站在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合作,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打造生态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文明世世代代永续发展。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化,唤醒公民的全球责任意识,培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人,使之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国际范围内协同实践、互促合作,携手共建生态文明,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4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不断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德技双修的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职教力量,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使命,也是践行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孙安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9):99.

[2]陈贽,李忠发,黄尹甲子.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9-03-27(1).

[3]汪娜,刘会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7~80.

[4]罗丹.论“中国梦”视域下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新方式[J].青年与社会,2014(13):155~156.

[5]吴松.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18):66~67.

[6]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2):60~61.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李政 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