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生态学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探究

文化生态学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探究

摘要: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从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层面对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特征进行分析。全面审视具有代表性的恩施土家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摆手舞,并对其独特的体育文化进行探究,提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策略,以期带动恩施土家族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

1研究目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并着重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摆手舞是一项古老的、具有土家族民俗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早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各级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摆手舞作为民族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摆手舞正面临着精华与糟粕、现代与传统矛盾并存的尴尬处境。因此,在继承和保护土家族摆手舞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其内在的、优秀的体育文化并转化为生产力势在必行。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通过大量占有民族传统体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对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内涵进行归纳和总结,推理和演绎,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系统研究法

文化生态学借鉴了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注重以整体、联系和动态发展的观点进行研究。本文试图运用这些观点,把摆手舞及其文化放到大的环境背景中加以研究,对恩施土家族文化生态系统下摆手舞的发展进行多层次的系统研究。

2.3访谈法

走访了恩施州文体新广局、民宗委等有关同志,对恩施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者以及当地参与摆手舞的老百姓进行访谈,向恩施州民族歌舞团、民族学院相关专家学者就摆手舞的发展演变及其发展方向进行访谈。

2.4田野调查法

选取恩施土家族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进行调查,通过亲身体验摆手舞活动并与当地摆手舞传承者及村民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当地摆手舞产生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3结果与分析

3.1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是摆手舞的故乡,舍米湖村原汁原味的摆手舞已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作为土家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是土家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其产生和发展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几个层面的变量: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及社会价值观念等[1]。(1)自然环境。这一层面是指与恩施土家族繁衍生息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这是摆手舞文化产生和传承的物质基础。(2)科学技术。这一层面为摆手舞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提供强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大众传媒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与土家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使得摆手舞及其文化得到传播和普及。(3)经济体制。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恩施地区的资源配置、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4)社会组织。这一层面主要研究恩施土家族地区的政策方针、体制改革、城乡结构、人口结构等,它的变化对摆手舞文化和土家族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5)价值观念。土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少数民族,这一群体拥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摆手舞传承者的价值观念是影响其行为最直接的因素,对摆手舞的活动及其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摆手舞文化始终保持其所在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生态适应。

3.2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文化生态学分析

3.2.1从自然环境层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舍米湖位于来凤县百福司镇,村内有一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摆手堂,是现存最早的土家族摆手堂之一,因其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被誉为“中华神州第一摆手堂”[2]。摆手舞文化是舍米湖村村民在适应和改造其独特生存环境过程中创造的,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摆手舞的文化品性。恩施州全州绝大部分是山地,因此土家人们劳动生活的主要地理环境山高路险,多羊肠小道,人们行走时,都是侧着身、顺拐、下沉、颤动前进,这样桩子稳,既安全又能背很重的东西,从而形成舞蹈动作“一边顺”的动作特点。因此,“摆手舞”将土家人生活的现实情况在舞蹈艺术上展现出来[3],并具有明显的山区文化特性。可见,恩施州以山区为主的地理环境为摆手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摆手舞作为土家族一个特有的文化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恩施州的山地文化,可见恩施州的地理环境与摆手舞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并有机地融为一体。

3.2.2从科学技术层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

科学技术是体育项目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促进体育活动主体、体育项目、体育管理和体育用品等发生变革所不容忽视的强大力量[4]。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和带动下,恩施州政府逐步恢复了一些被撤销的科研单位与学术组织,促使一些被中断的科研项目继续开展。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摆手舞发展的社会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这一时期,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等信息传播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摆手舞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摆手舞文化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恩施州土家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比如舍米湖的多数村民已经不再固守“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这样的传统思想,很多舍米湖的青壮年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发展,这样就不利于年轻人对摆手舞的传承,限制了传承摆手舞主体的年龄结构。除此之外,恩施州体育人才的培养和队伍构建相对落后,每万人中文艺、体育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较少,特别是服务于农民群众的文艺、体育工作人员偏少,而且这些仅有的体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受教育程度偏低[5]。缺乏高素质的文艺、体育人才和工作人员影响了摆手舞活动的发展后劲,也影响摆手舞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3.2.3从经济层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

舍米湖村是典型的农耕村落,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传统的粮食种植业、牲畜养殖业和劳动力外出打工经济,以摆手舞和原始村寨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是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品牌之一。因此,舍米湖村创办了以摆手舞为主题的农家乐,让游客感受到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广大游客的普遍认可,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恩施州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然而,舍米湖摆手舞文化也存在一定的经济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对舍米湖村摆手舞的开展影响显著。摆手舞活动参与者呈现出“两头热、中间低”的趋势,而全村社会物资财富的创造者大都集中在“中间”这个阶层[6]。其次,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会有村民放弃原有的田地劳作转而从事当地旅游景点的服务工作,如导游、餐饮以及做小商品生意。这就导致大部分劳动力忙于工作,不能像原有农闲时候那样参与摆手舞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摆手舞的发展。

3.2.4从社会组织层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

恩施土家族是一个小社会、一个浓缩的文化生态系统。舍米湖摆手舞的组织有以下三种方式,一种是民间团体,由村民自发组成的摆手舞队利用日常时间进行练习。调查发现,有30%的人参与摆手舞的时间和频次并不固定,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对摆手舞并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喜欢练习摆手舞时的热闹氛围。第二种是在节庆表演时由村委会组织的摆手舞队。摆手舞队是推动舍米湖摆手舞开展的主要力量,村委会、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是辅助力量。第三种是政府机构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外出巡演,用于传播摆手舞文化。根据调查来看,舍米湖村摆手舞的活动频次为一周三次且持续时间较长。舍米湖摆手舞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原始的祭祀活动和简单的健身娱乐,而是为了通过外出表演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摆手舞文化的宣传。总体而言,舍米湖当地的摆手舞活动在时间和频次方面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规模并遵循一定的制度。

3.2.5从价值观念层面分析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

价值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7],它包含了人类社会中的许多个方面。作为巴楚文化的缩影,舍米湖村被称为巴楚文化成长留存的沃土。舍米湖村主要的节日包括舍巴节、麻舞节、四月八节以及五年一届的摆手节,除此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哭嫁风俗和丧葬风俗[8]。舍米湖村民每年都会在摆手堂进行巫祭活动,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太平、驱邪消灾,摆手堂正堂内供奉的神灵体现了土家族的宗教崇拜。舍米湖人在摆手舞活动中学会集体规约,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摆手舞的文化内涵,在生活中逐渐内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除此之外,摆手舞的服装和道具也蕴含着土家族的艺术文化元素,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道具将摆手堂装饰得隆重而热烈。由此看来,土家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与其摆手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一方面,土家族民族习俗和文化观念有利于摆手舞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摆手舞是土家族民俗风情和文化的良好载体。摆手舞是原始宗教与艺术互补与统一所构造的一种文化,它蕴含了宗教文化和艺术文化,点缀了先民的节日生活,并在群体交流中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3.3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发展策略

3.3.1加强政府管理,拓展传承方式

恩施州政府的相关部门应针对摆手舞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使摆手舞的传承工作形成科学的、规范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要提高舍米湖村摆手舞的传承效率。一方面,可以提高传承人的待遇,增加其经济补贴。另一方面,可将摆手舞动作技术和文化内容编辑成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摆手舞教学中,以保持摆手舞传承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3.3.2发展当地经济,拓展经费来源

恩施州政府应更加重视发展当地经济,比如大力开发养殖业、引进优秀经济作物、发展旅游业等,提高村民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让更多的村民留在家乡,建设舍米湖、传承摆手舞。与此同时,舍米湖人应抓住机遇,加强宣传,打造舍米湖摆手舞品牌,吸引游客,营造良好民俗体育文化环境、拓展摆手舞活动的经费来源,保证摆手舞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3.3加强教育机制,引入校园课堂

恩施州政府可以将摆手舞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中小学甚至高校教育体系中,普及摆手舞文化和促进摆手舞的传承,比如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摆手舞课程、编制与推行乡土特色教材、以小民族舞种形式引入地方高校音乐或体育院校的舞蹈课堂、以舞蹈形体课的形式引入非舞蹈专业课堂等。

4结语

恩施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并拥有自身的文化生态系统。摆手舞文化与其自然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等相互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在全面审视具有代表性的恩施土家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摆手舞的同时,对其独特的体育文化以及与其文化生态各变量的关系进行探究,提出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恩施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的发展策略,一是加强政府管理,拓展传承方式;二是发展当地经济,拓展经费来源;三是加强教育机制,引入校园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2]荆楚网.古镇犹闻摆手歌——土家族摆手舞发源地舍米湖印象

[3]李海清,李品林.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摆手舞田野调查—兼论民俗体育在村寨人社会化中的社会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61-65.

[4]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8.

[5]余水清,王德磊,马庆娟.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流变特点与规律探析——湖北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6):104-108.

[6]张涛,曹丹.湘、鄂、黔、渝相邻地区土家族“舍巴日”——摆手舞活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488-1489.

[7]闫艺,孙世明.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维吾尔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4):31-36.

[8]彭振坤.来凤县舍米湖文化资源的调查报告[G].土家族研究(内部资料),2004(4).

作者:李小娟 单位:湖北大学体操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