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阳茶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对策

信阳茶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目前,信阳茶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竞争力乃至贡献力与其当前的地位不相符,与信阳千百年来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不相适应。本文研究了信阳茶文化的传播困境,拓展了茶文化传播渠道,对解决其在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传播;渠道

一、信阳茶文化的传播困境

(一)对茶文化传播的研究不够

信阳虽具有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但现有的对茶文化传播的研究贫乏且滞后,无法给茶业提供充足动力与活力,不利于信阳毛尖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品牌形象的提升。目前,国内对信阳茶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社会人文学科视角,比较多见于将信阳茶文化的传播与茶品牌、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文章;一类是基于传播学的学科视角对信阳茶技艺的传播进行的研究,这类研究目前只有一篇《非遗信阳毛尖制作技术传承与茶文化传播》。

(二)茶业品牌意识淡薄

茶业,作为信阳茶文化传播的经济渠道,其品牌意识淡薄,一是表现在信阳茶叶的质量上,二是信阳茶业这一品牌的形成和维护存在问题。1.信阳茶业本身。一是生产方面。据统计,信阳茶园面积大约211万亩,而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的5%左右,远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且在茶叶的生长过程中,茶农过于追求茶叶产量而忽略其质量,对茶园缺乏科学管理,造成病虫害严重、修剪不合理、水肥不均等问题,导致生产出来的茶叶产量低、品质差,严重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二是销售方面。从全球角度看,茶叶产大于销,部分品种饱和过剩,不同的茶品牌争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价值链延伸方面。信阳茶叶生产价值链延伸不够,影响了茶叶价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信阳茶叶品牌的形成和维护。据调查,信阳茶叶的品牌维护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信阳茶叶作为一种农副产品,生产很难规范,家庭作坊式的茶叶生产与销售让茶叶品牌的形成显得先天不足;二是一些中小加工企业实力不强,目光短浅,品牌经营意识淡薄,少数的大企业虽然比较看重品牌,但目前宣传力度还不够,政府也缺乏足够的引导和扶持。

(三)茶文化传播渠道不通畅

商品、文化产品、组织(包括企业和社会组织)、教育及交流、大众媒介等都是文化传播的载体。[1]按照载体来划分茶文化的传播渠道,可以分为经济传播、组织传播、教育及交流渠道和大众媒介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毛尖茶叶市场混乱,质量缺乏保障,再加上产品销售局限于传统形式,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精品开发等,经济传播渠道不通畅。有关部门和高校在信阳茶文化传播过程中,部分功能缺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比如,信阳市目前有两所高校开设茶学专业,培养的是能在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管理、技术推广、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于茶文化精神方面的传播是缺失的。信阳现有专业的“互联网+茶文化”传播渠道中,微博有霖露传媒、信阳茶叶网、信阳茶网等8个,微信公众号有信阳天天茶天下、信阳山水茶园、信阳茶吧等12个,专业的网站有信阳茶叶协会、信阳毛尖茶文化网、信阳茶叶网等,茶文化App目前未出现。与茶有关的微博粉丝过万的仅有1个,微信公众号数量虽多,但传播影响力较小,这与其传播内容的养生泛化和过度营销有关,专业的网站也存在类似不足。

二、信阳茶文化传播的解决办法

(一)茶文化研究是前提

为了使信阳的茶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必须全方位向外界展示信阳优秀的茶史和茶文化以及当前的文化成果,介绍和传播具有信阳特色的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关部门需要发掘、整理并保护好各类信阳毛尖茶遗址和史籍,保护并传承传统手工炒制工艺,同时可以和高校研究人员合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为信阳茶文化的传播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质量兴茶,合作强茶是基础

1.实施绿色防控,建立生态茶园。[2]调查显示,如果照料不当,信阳茶树一般会出现赤星病、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等症状,通常会有茶蓑蛾、茶蚜虫和茶毛虫等虫害。近年来,信阳市政府高度重视茶树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坚持质量兴茶,绿色强茶。针对茶树容易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政府积极引导茶农们使用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生态工程、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手段,积极建设生态园基地建设技术,采用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建立“茶、林、绿肥作物”立体茶园生态,真正做到质量兴茶,绿色强茶。2.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在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加工、茶叶的流通和茶叶的销售等整个茶产业链条中,茶树的种植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现在信阳茶叶产业普遍推行的是“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但这个模式有一个弊端。随着茶叶需求的增加,机器加工的盛行,茶叶市场供不应求,茶农来不及自己加工,只能出售鲜叶。此时,茶农在市场上,很难争取到合理的收益。因此,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重视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在专业化的合作组织中,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和茶叶销售等领域进行分工合作。

(三)培育文化品牌,增强茶文化的竞争力是关键

毛尖品牌的塑造和信阳茶文化的传播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茶文化的传播有助于品牌的塑造,而文化要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效应。比如,韩剧、日漫、美国的电影等都形成了各自的标志性品牌。1.加强与科技的融合。截止到目前,信阳茶叶加工企业有500多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与6家。茶叶注册商标有200多个,中国名牌农产品有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有6个,茶叶集贸市场有100多个。茶叶市场现在产大于销,部分品种饱和过剩,不同的茶品牌争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如此形势,茶产品的深加工势在必行。传统做法是制作抹茶,作为蛋糕和奶茶的配料。如今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速溶茶。信阳毛尖在做绿茶的同时,可以创新加工方式,做速溶茶、红茶、青茶、白茶等产品。茶叶中富含茶氨酸、茶多酚等物质,可以做药品治疗人们的相应病症。同时,也可以榨茶叶籽油供人们食用。2.塑造产品形象。第一,创新毛尖茶包装。作为一种在市场上流通的农副产品,精美的包装能够快速吸引人的注意,茶叶的包装设计必不可少。据调查,市面上常见的茶叶是铁盒包装,通常是绿色的,加上文艺的诗句或者广告语,没有统一的规范,也没有形成体系。信阳市茶叶协会可以负责统一毛尖Logo(标志),设计不同系列的毛尖包装,将Logo印制于包装上,统一销售。第二,创设茶文化吉祥物。茶文化寓意丰富,将抽象的含义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变为可视、可感的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北京奥运会的福娃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理念和奥林匹克精神,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广泛的代表性。北京电视台、北京卡酷动画卫视还倾力打造了以奥运吉祥物为主角的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经济价值达到25亿。信阳创设让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的茶文化吉祥物,有助于毛尖品牌的传播。第三,强化政府支持。在培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战略规划与引导。近些年,信阳市政府着力打造“信阳茶都”,在市政和道路建设中融入茶文化元素。同时,针对假冒伪劣的外地山寨茶混入市场,影响毛尖声誉、茶交易过程的失信行为以及混乱的市场秩序等,也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

(四)疏通渠道,扩大传播空间是必然

1.经济渠道。在打通茶产业这一条经济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购物。虽然信阳市茶文化历史悠久,但茶文化旅游、茶文化购物现状堪忧。与茶文化配套的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低,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政府的宣传力度也比其他城市小。打造中国“茶都”必须统筹规划,体现特色。在信阳市市政建设中融入茶文化的特色。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引进和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服务水平。当地政府可以创新宣传模式,加大宣传力度。2.组织渠道。茶馆和茶艺馆是茶文化传播的直接场所,全市茶馆茶楼近19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茶艺馆是文新、五云、蓝天,茶馆有广义茶馆和大蓉和茶楼,这几家茶馆和茶艺馆都经营信阳毛尖,同时又各有特色。文新茶艺馆展示的是信阳风情老照片,五云茶艺馆展示的是车云山风景,蓝天茶艺馆和广义茶馆展示毛尖冲泡用具,大蓉和茶楼使用的是老竹椅,生活气息浓厚。但是,都没有与传统的茶艺、茶歌、茶俗相融合。在兴盛茶艺馆的同时,融入传统的茶文化元素是茶艺馆的特色所在,也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举措。博物馆是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3]开设茶文化专题博物馆等于为信阳茶文化传播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渠道。收藏与展示是博物馆的两大基本职能,将和茶文化相关的器物征集入馆,进一步成为展览中的展品,展示当时的社会情境。比如,中国茶叶博物馆将中国茶文化分为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和茶缘六个单元展出,这六个单元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展示了中华茶文化。信阳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打造“中国茶都”的美誉,开设信阳茶文化专题博物馆势在必行。3.教育与交流渠道。信阳市目前有两所高校开设了茶学、茶文化等相关课程,把高校教育和茶文化相结合,茶学知识得到系统和全面的继承,为茶文化品牌的塑造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茶文化走进高校,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可以深挖信阳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茶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凭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品牌优势,信阳市从1992年开始在每年4月28日至30日会举办大型茶文化活动。[4]20多年来,茶文化节的文化内涵加深,专业性、开放性、国际性、市场性不断提升,已经成为豫南风情和中原特色的茶专业节会,为茶界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因此,疏通茶文化节这一渠道是推动茶文化全面发展,建设魅力信阳的重要之举。4.“互联网+茶文化”。《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茶文化搭载互联网这一传播渠道是顺应时展的智举。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创新茶文化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平台可以开设有奖竞猜、抽奖、茶文化知识比赛等互动环节,以提高粉丝数量和点击量,调动粉丝积极性。迎合大众潮流,探索茶文化新的表现形式,拍摄、制作茶文化短视频,在美拍、抖音、腾讯短视频等平台投放。

参考文献:

[1]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王益波.浅谈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如何推广实施绿色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47.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

[4]信阳茶叶网[DB/O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网办公室[DB/OL].

作者:李云科 单位:信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