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精准扶贫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精准扶贫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农民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出诚信缺失、“等靠要”、以贫困户为荣等新变化,警示我们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不能缺位。新时代应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培育新型农民,为促进乡村振兴、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发挥基层干部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农民崇尚劳动光荣的优良品质;发挥隐形教育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之中。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我国农民的思想政治素养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如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漠视政治权利并存,传统勤劳致富观念与“等靠要”懒汉思想并存,传统贫穷耻辱与以贫困户为荣的病态荣辱观并存,传统农民老实本分与诚信观念丧失并存等等,这些新变化警示我们要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确保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缺位。

一、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下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农民的劳动斗志,对农民脱贫致富、农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一)农民脱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当前,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打赢新时代下的扶贫攻坚战,关键在于调动农民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的迫切要求,是呼应老百姓新期待、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农民需要,呼唤农民主体意识的战略保证。因此,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更好地解读和了解精准扶贫政策,为农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激发他们通过奋斗建设美丽家园、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热情,有利于引导农民自觉树立起“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为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动力。

(二)农民脱贫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只有充分发挥和落实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政治优势,才能保证农村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向广大农民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这一内涵丰富、催人奋进的伟大思想在农村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利于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防止农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判断及政治行为等偏离社会主流方向,进而巩固和发展农民群众共同奋斗、勤劳致富的思想政治基础,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培养新型农民,而作为新型农民,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内容之一。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借机蔓延到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传统淳朴乡风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农民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传统孝道观念淡薄、不赡养父母,法治意识淡薄、漠视政治权力,、吸毒和酗酒等现象有所蔓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扭曲、思想道德追求上的畸形发展,成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主要障碍。新时代下,培育新型农民急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重建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乡村思想道德体系,帮助农民摆脱错误价值观的侵蚀,塑造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农民,随着他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农民在口袋鼓起来的同时却出现了精神空虚现象,封建迷信思想泛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引导农民自觉地以良好的社会秩序涵养行为,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的熏陶感染,引导农民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达到充实自身精神世界、提升幸福指数的目的,从而真正增强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获得感。精准扶贫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而复杂的开创性事业,其中既包括经济的脱贫,也涵盖着新时代崇高精神的传播与讴歌,肩负着塑造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光荣使命,因此,精准扶贫这一伟大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保驾护航。

二、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准,但一些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环节,使部分农村一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消极因素,警示我们要反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

(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351但从实践来看,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改革开放伊始,农民在经济上要求翻身的愿望十分强烈,呼声最高的仍旧是改变经济落后现状、过上富裕生活,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建设更多地着眼于经济发展,把经济增长看作农村脱贫的硬指标,忽视了农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次要位置,导致两个文明建设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造成一些农村地区低俗落后文化“回潮”,沿袭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生病靠信教、做法事等迷信的途径治疗,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等现象长期存在。一些农民道德滑坡,崇尚利益至上原则,在面粉中掺假,使用催肥剂喂养家禽生畜,蔬菜生产中使用违禁农药等违背诚信的现象屡禁不止。跛足巨人不是真正的巨人,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农村人口流动致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组织障碍

在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过程中,弱化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一些农民集体观念开始淡化,“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成为一部分农民的信条,特别是大量农村人口外流,加大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难度。一是留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无人问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量青年人口外流,留守人口多数为老弱病残,他们整天忙于生计,缺乏追求精神享受的意识和动力,特别是处在偏僻地区的农民,长期远离政治生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及城市居民强烈。二是农民工的流动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难度。进城务工的农民因为流动性、异地性和多变性,经常被当作临时工进行管理,国家颁布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大多关注农民工的基本权利、物质利益、社会保障等,很少顾及农民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致使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真空地带。

(三)基层干部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号召力

基层干部作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有些农村工作干部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缺位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中的弊端,认识不到解决好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对物质脱贫的精神动力作用;有些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理论功底薄弱,缺乏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领,在工作过程中缺乏情感投入,解决农民问题的耐心和亲和力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号召力,成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有些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四风”问题突出,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存在,潜伏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引起农民对基层干部的反感与抵触,成为了净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障碍。

(四)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在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困难农民迫于生活压力,急于摆脱物质上的贫困,忽视了精神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农民缺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一方面,针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脱离了农民思想实际。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与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脱离,农民感到教育“高、大、空”,无法自发地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利害关系,进而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基层干部重扶贫轻扶志,没有调动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领导干部对于农民生活上的慰问,给予贫困农民物质帮助等都是基于完成物质扶贫任务,没有深入了解农民在思想领域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农民精神贫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重视,造成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不足。

(五)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时效性

目前,我国有关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法真正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长期重物质文明建设,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少之又少,已有的内容大多仍然停留在枯燥而抽象的理论阐述以及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上,缺乏创新性,没有做到内容紧跟时代要求、贴近农民生活。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基层干部在组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泛泛而谈,没有牵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牛鼻子”,针对农民在现阶段凸显出的“等靠要”懈怠思想、诚信缺失、重利轻义和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没有及时地将诚实守信、民主法治、勤劳致富和团结和谐等内容贯彻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解决农民长期思想认识上的荒芜,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有效性

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环境、任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文化素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网络信息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相应地对教育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有效性,基层干部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型和说教型模式,与农民缺少适时且有效地交流和情感沟通,也没有运用网络、电影等新媒体手段,将思想政治教育输送到农民的意识形态之中,导致农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真正“入脑、入心”,教育效果难以显现。

三、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2]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面分析农民思想问题的基础上,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采取各种有效对策,对农村中存在的消极思想加以正确引导,逐步矫正和消除贫困群众的思想顽疾。

(一)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构建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上邪路。”[3]803只有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保证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一,克服忽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观念。近年来,农民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农民长期的贫困有关,也与改革开放后长期忽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关。因此,农村工作干部要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协调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协调好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的关系,鼓励农民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第二,构建自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决打击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微腐败”;激励村民自主管理本村事务,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树立“文明乡村、责无旁贷”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法治教育,帮助农民形成明确的法治意识,做到懂法、用法、守法;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鼓励家庭发挥培育良好村风、家风,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提高农民的道德品质,确保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

(二)夯实农村经济基础,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82提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467面对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农民精神贫困、思想保守等现状,只有在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基层干部必须树立务实工作理念,“真”关心贫困农民,切实解决困难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第一,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基本生活水平。“物质文化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当前针对我国贫困地区生产力依然落后的现状,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业发展所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地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进程,以此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提升,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帮助农民树立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形成团结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乡村文化氛围。第三,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对待义利关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存在重利轻义现象,因而在振兴农村经济的同时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避免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精神满足的倾向。

(三)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和教育,发挥基层干部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干部位居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必须从源头上校准他们的思想航标,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等素养,在农民群体中带好头、做好表率。第一,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组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出:“不注意思想和政治,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很危险。”[3]351只有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才能确保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保证精准扶贫各项工作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警惕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基层干部要结合农民实际,以务实的工作态度开展农村扶贫工作,诚心实意为农民干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不摆“官架子”,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基层干部的真情实感。基层干部要增强群众感情,迎合农民的利益需求,时刻保持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农民时刻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增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第四,发挥基层干部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先进,除了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还要看各级党组织能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看广大党员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7]农村基层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熏陶农民,树立起在农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第五,清除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现象。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基层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功名利禄,自觉接受农民的监督和考验,消除发生在农民身边的腐败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农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

农民作为新时期脱贫致富的主力军,呼唤农民“脱贫致富、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在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唤醒传统农民勤劳致富的美德,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从思想上激发起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第一,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推动农业各方面的改革,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调动他们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热情;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营造良好的村民自治环境,健全农民参政议政渠道和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农民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及监督权,坚持村级事务由村民集体决定,激发他们的参政热情,调动起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熏陶的源动力。第二,尊重和维护好农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农村工作干部要转变教育理念,尊重农民人格,满足农民的享受需求,改变传统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为农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增强农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激发他们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以网络为载体加强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上网群体的需求,利用好微信、网络等互动平台,及时适时地推送一些正能量的内容,提高农民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为主动地接受教育。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农民崇尚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

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兼顾农村文化振兴,逐步培育农民公共价值观,引导农民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充裕。实现新时代的文明乡风,要求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和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作,凝聚农民的“精气神”。第一,把物质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农村基层干部要认识到文化扶贫在农民脱贫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民的思想现状,深入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增强新时代农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构建和谐友爱的农村精神文化氛围,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适时地融入乡贤文化、家风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第三,培养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曾多次提到幸福的生活是靠辛勤地劳动和奋斗来创造的。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中国传统农民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观念发生了新变化,一些农民甚至好吃懒做、“等靠要”思想严重。因此必须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精准脱贫的关键位置,挖掘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优秀劳模、脱贫之星等典范,努力营造“劳动致富光荣、等靠要可耻”的淳朴民风,引导农民崇尚劳动,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树立起“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的担当意识。

(六)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之中

目前,我国农民文化层次总体上仍然较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需要我们采取渗透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农村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之中,潜移默化地对农民思想产生影响。第一,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构建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针对扶贫过程中农民在思想领域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应发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重作用,把“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提升农民素养,引导农民正确看待精准扶贫,理性追求经济利益,在扶贫过程中激发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全过程。在动员、组织和评选困难户的过程中植入思想政治教育,鼓励贫困户在选拔、认定中弘扬诚信、礼让等优良品质,引导农民诚信做人,取缔以往扶贫中存在的为了争“贫困户”拉关系、走后门、暗箱操作等不良风气;以扶贫过程中的励志、感恩教育为抓手,通过挖掘勤劳致富典型来褒奖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现象,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第三,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特困农民往往伴随着心理问题,育人先育心,精准扶贫视阈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加强对贫困农民的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农民能够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农民对于精准扶贫的认同感,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总之,各级领导干部在扶贫工作中既要重视农村的物质扶贫,同时也不能忽视精神扶贫的意义,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为构建新型农村,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为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道德滋养及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3].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67.

[6]陆亨俊.舒尔茨与《贫困经济学》[N].经济参考报,1994-3-28.

作者:王东维 李秀秀 单位: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