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滨水绿带生态性设计研究

滨水绿带生态性设计研究

摘要:依据北京总体规划(2016—2035),以如何合理的规划及保城市河道的发展为前提。针对北京市城市滨水绿带生态性设计展开研究,从北京市滨水绿带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依照《城市水系规划规范》对其岸线进行分类,提出滨水绿带的规划原则,进而将北京市分成城市建设区和非城市建设区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及分析,提出适合北京滨水绿带不同建设情况下的生态性设计方案。

关键词:滨水绿带,河道景观,生态性,防洪排涝

1滨水绿带现存问题

由于历史条件、发展阶段、管理体制和资金政策等方面的一些限制影响,北京河湖水系在防洪排涝设施、水环境改善和滨水区景观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滨水绿带的规划及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1法律规章不完备

北京中心城河道两侧绿化带规划及管理执行《关于划定市区河道两侧隔离带的规定》,执行34年来,城乡现状情况与当年立法背景和条件已截然不同;但对新城、镇两级城市建设区河道绿化隔离带没有可严格适用的规章。

1.2综合利用不足

现行滨水绿带在实操层面上,规划引导及管理规定过于原则化,对滨水绿色的综合利用的考虑和细化设计考虑不足。

1.3功能用地保障不足

城乡建设中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和管理规定的不足,大量的滨水绿色空间被侵占,包括绿化带为快速交通让步、人的活动空间消失殆尽、绿化土地被蚕食、树荫和草地消失、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缩减等,使得原规划较宽的绿化带在实际上被严重的压缩。

1.4环境功能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第一较为突出的便是水环境问题。第二是人文环境的问题,由于条件限制,滨水绿化带大量被侵占。第三是生态环境的缺失,体现在水质改善措施效果不佳,大多地区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河湖水系两栖生态严重破坏等方面。

1.5生态系统破坏

处于对景观设计效果的考量,将原本自然曲折的自然式河道改造成规则直线及折线化的人工式河道大量的使用混凝土材质[1]而混凝土材质多属于无孔介质,让其作为护坡材质时,会切断原有的河流土地及植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破坏原有的生态链。

1.6理想化实施困难

重点地区滨水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改善,但大量未实现规划,遗留下大量难以改造升级的地区。

2岸线分类研究

GB50513—2009城市水系规划规范是建设部于2016年局部修订并施行的城市水系规划指导,其中综合了我国城市水系岸线的特征,将滨水岸线按照岸线功能分为三类:生态性岸线、生产性岸线及生活性岸线。

2.1生态性岸线

生态性岸线指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而保留的自然岸线[2]。生态性岸线的划定原则是:以保护为主,将能保护的尽可能保护。

2.2生产性岸线

生产性岸线指工程设施和工业生产使用的岸线。生产性岸线的划定原则是:确保水岸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其后期工程性施工建设的生态性和观赏性。

2.3生活性岸线

生活性岸线指提供城市游憩、居住、商业、文化等日常活动的岸线。生活性岸线的划定原则是:根据城市用地布局的不同,将居住空间与公共建设相结合。

3滨水绿带生态修复遵循的原则

3.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便是让日常生活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拉近,河道景观最重要的便是亲水性,应以不打破原河流生态性为标准,让使用体验者可以更加亲近自然,打破原有的传统混凝土驳岸建造生态驳岸是使用者亲水的重点,以便吸引众多游客在此游憩。

3.2与实地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河道景观的发展与城市整体的格局关系非常紧密,由此要注重河道与城市的整体延续性,增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性,彼此相互协调,达到贯穿城市与河道之间视觉联系的目标,以便促进周边其他地块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吸引更多人来此发展。

3.3地域性景观的原则

河道景观作为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点,人们可以通过河道景观来感受这座城市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将地域特色河道景观与当地河道实际情况相结合,由此来达到对二者的融合。通过水景的特色,历史的风貌,自然地生态景观,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

3.4经济美观价值

与传统的混凝土护坡相比,自然生态型护坡的检测费用相对较低,而且工程修复改动较小,同样还可起到对水质净化以及改善环境的效果,不仅环保节约而且更加有利于生态发展。

4滨水绿带生态性设计

对于河道的治理人们从注重河道本身的行洪、排涝等功能,发展到对河道污染的治理,近年来对河道进行生态恢复已经成为了新的国际趋势。传统的河岸处理一般采用的是混凝土、砌石等结构形式,在河岸稳定性以及防洪等方面起到了显著地作用[3],但是却使得景观及生态方面有所缺失,并且当前护岸工程尚不具备稳固性、生态性以及防涝性等多方面功能,因此需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将地域特色与材料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结果。

4.1非城市建设区

对于北京非城市建设区河道景观生态性设计上多采用以植物护岸为主,结合鹅卵石,块石以及木桩等来打造岸线的曲折起伏的形态,多选取乡土植物,尽可能恢复及重建湿地景观,北京地区多可选用芦苇、马蔺、菖蒲等,打造青蛙以及鸟类喜爱的生态性河道景观,为其提供安全的栖息地。

4.2城市建设区

对于北京城市建设区内的河道景观,应在充分考虑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河道情况采取垂直、阶梯、缓坡、观景平台等多种不同护岸方式,以此增添市民的亲水要求。结合不同河道段增添基础设施以及景观小品等。河道两侧宽度适当的绿化带在修复河道生态系统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植物配置的绿化带可以打造多样的水陆两带过渡生境,以便为两栖动物及陆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及迁移廊道,同样绿化带的建造也可调节河道径流从而间接改善水质情况,在绿化带植物选择方面应多选用速生植物,减少名贵及抗性较差的树种,以便后期方便管理。对于河道景观建设更重要便是增强生态水的利用,以便提升河流对污水稀释及扩散的能力,可以结合河道周边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如下凹式绿地、湿地以及蓄水池等,以此为河道提供补充水源,根据水流情况不同,使河道形态更趋近自然形式,有开有放,有急有缓有涨有落的河道形式。

5结语

河道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及规划方面,要多方面、多学科相互支撑,实现既满足河道生态功能,又与河道防洪防涝及城市原有功能相融合,在实现技术的前提下,加强后期河道监护管理,由此来改善城市水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朱秋成.初探生态视角下的河道景观设计[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3),685.

[2]刘星光,葛慧蓉,赵四东.生态文明背景下水岸线“三生空间”规划探索———以珠海市水岸线保护利用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6(z2):142-145.

[3]夏继红,严忠民.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52-255.

作者:闫思宇 孟祥庄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