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分析

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分析

摘要:作为以网络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新型文学批评类型——网络文学研究,因网络文学的兴盛而成果频出。但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却颇有微词,创建科学规范的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本文就当前网络文学研究成果予以回顾,从本体定位、批评方式、研究心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网络文学研究;本体定位;批评方式;研究心态

随着网络文学研究的逐步推进,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研究愈加全面,所使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逐步成体系,网络文学研究范式也正在创建当中。笔者结合网络文学研究成果,发现主要涉及如下内容:第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第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第三,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研究;第四,网络文学接受的研究;第五,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第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第七,网络文学的价值评判;第八,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与对;第九,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第十,网络文学的批评现状。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与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内容体系已接近完整。另外,笔者对涉及争议点以及各自论述的角度进行梳理,为网络文学研究范式的创建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

1网络文学研究的本体定位

网络文学是否存在?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一看似溯源性问题,其实始终都在困扰着网络文学研究的每一位学者。因为文学的存在及定义,本身就是一个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再加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纠缠不清,对网络文学进行界定,其难度便可想而知。有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李敬泽认为:“文学产生于心灵,而不是产生于网络,我们现在面对的特殊问题不过是:网络在一种惊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觉中被当作心灵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个‘网络文学’”[1]。学者李洁非强烈主张:“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产生的。”[2]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中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网络文学领军人欧阳友权与他的研究团队在著作中完全肯定网络文学存在的事实。网络文学的本体究竟该如何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从载体上判断,只要具备了网络这个载体的文学作品都是网络文学;第二种从内容上界定,只要题材与网络有关即属于;第三种从思维方式上判断,具备后现代的网络思维即属于;第四种从表现手法上判断,重视超文本与文学的组合。纵观这四个观点,它们各自仍存在不足。第一种过于宽泛,第二种忽视了网络文学题材的多元化,第三种无法明晰网络思维这种抽象提法,会造成概念含混,第四种只关注到超文本文学,未免概念过于狭义化。笔者以为,网络文学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传播层面的网络文学、话语层面的网络文学、技术层面的网络文学,它们分别代表了网络文学存在的三种状态。理解但无需定义,或许是一件更适合的事。总之,“网络文学本体的界定”我们不用急于用一个概念对它进行圈定,如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同时结合网络文学的三个层面的生成形态,恰当地施以阐释或者描述,或许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网络文学本身。

2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方式

网络文学搭载于新兴媒体之上,以传统写作手法(传奇体)进行构思创作,成为了新旧纠缠中发展的文学形态。它的新根源在于载体与手段,由此发散出的新型题材和写作路径,使得它与传统文学写作产生了代际。目前从事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部分为高校教师,他们的专业背景为中国文学。他们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而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新晋事物,无现成理论可沿袭。因此,研究者大都采取的批评方式是老酒装新瓶,将传统文学理论套用到网络文学这一新事物展开批评。这一批评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给予评价较高的网络小说作品大多是接近传统写作方式的小说。研究者通常使用的传统批评理论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四种:社会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心理学批评、原型批评。社会学批评模式因为网络文学作者没有完全具备“种族、环境、时代”的三要素时代框架,他们更注重自我个性的表达,对社会的历史价值感相对缺乏,因而无法对其使用此操作模式。形式主义批评模式则与网络文学没有形成完备的语言体系而存在不和谐。心理学批评模式又因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根基过于单一,无法负荷心理学批评强大的理论磁场,而具有不适应性。根植于弗雷泽的原型批评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但放置于当代这个纷繁多变的时代视野,就会出现悬空状态,从网络文学作品中找出适合原型批评理论的小说概率太低。显然,这些相对传统的批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网络文学的批评需求。当代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的批评原则应该取决于网络文学的功能。”[3]当研究者针对网络文学的各个层面展开各式探讨时,他们似乎深入到了网络文学特有的传播、创作、阅读方式和特征等内容,但实际上远没有建构起有效的批评话语。其实,研究者们都意识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诸多差异,但出于自身现代媒体知识和网络文学作品接触面受限,因而还停留在感性的事实和初步的认知阶段,缺乏有针对性的概念、范畴、方法,自然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理论批评模式。

3网络文学的研究心态

网络文学作为新鲜事物,有太多需要去重新命名和讨论的内容。细观网络文学的研究著作,笔者发现,研究者们对网络文学常抱有一种俯视姿势和精英心态。这一点从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创作者的命名便能窥视一二。目前,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几乎一致地将其命名为“网络”,而传统文学的创作者的命名是“作家”,这两者之间在文学地位是存在差异的。“作家创作的动力源于生活的独特感悟理解,创作态度较为严谨慎重,常常几经雕琢,反复修改方才定型。网络写作是由BBS发帖延生而来,是网民情绪化、即兴式的自由发挥,没有条条框框,称得上随心所欲,更多呈现任意性和即时性。”[4]笔者发现,网络文学研究者对网络文学实际上常抱有一种矛盾态度。既对其热切期盼,抱有强烈的希望,又对其发展现状无比忧虑甚至疑虑。其实,人们对很多新事物、新现象的诞生都是如此,一方面,人们为新事物的产生而欢欣鼓舞,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人们还不能完全从旧的思维习惯中摆脱出来,对旧的东西充满了留念,有一种怀旧的情绪。研究者对网络文学的态度自然也就如此。当人们对文学的边缘化而忧心忡忡时,网络文学产生了,于是,人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发现了新的文学动向。当网络文学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又开始埋怨和批评,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距太远,根本不可能取得传统文学的成就,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的研究者是在过去的文学体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无意识中盘踞了传统文学的观念。当他们在评价网络文学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会运用传统文学观念来进行判断,既想承认网络文学的合理性,又割舍不掉传统文学观念,导致判断上的暧昧和含混。

参考文献:

[1]李敬泽.“网络文学”:要点和疑问[N].文学报,2000-04-20.

[2]李洁非.Free与网络写作[N].文学报,2000-04-20.[3]刘俐俐,李玉平.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5).

[4]娄建石,刘昌宁主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国际医学图书馆科学大会论文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吴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