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文学的特征探讨

网络文学的特征探讨

摘要:网络文学兴起,使文学创作的理念、方式及语言发生裂变。创作主体大多匿名化、非职业化,所以创作内容更趋多元和个性;创作形式转向超级链接、多媒体技术化、互动化;创作语言走向实验性,整体呈现出后现代形势下文学操作的新特征。本文对网络文学与传统写作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求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文学特征;文学形式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文学的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和社会影响,推动文学形态更为丰富、传播生态更趋多样、信息裂变更加迅速,对传统文学形成强大冲击。近年来,网络文学由登堂入室到蔚为大观,由蓬勃新兴到渐趋成熟,已成长为文学领域一道亮丽风景。《第一次亲密接触》、《活得像个人样》、《我爱上那个坐怀不乱的女子》等网络文学代表作风行一时,《琅琊榜》、《寻龙诀》、《欢乐颂》、《甄嬛传》、《三生三世》等改编自网络文学的电视剧收视火爆。无论是“穿越”、“盗墓”、“玄幻”、“新武侠”等新题材作品,还是进入人们阅读常态的微博短篇、微信短文,都强烈体现出网络技术与文学艺术融合的特性。网络文学所呈现的风貌,不仅是科学技术作用于生活的折射,更是时代思潮借助新兴载体的发展与反思、激发与突破。网络文学的兴起始于网络特性。网络文学的网络特性主要表现为:一是直接性。在互联网完全开放的空间里,网民已成为社会言论主体,也是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或作品的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没有资格审查、没有层层过滤,语言可以在网上随地随处、及时全时传播,原生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直接反映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网络平台上表达的态度、言论和情绪,一方面成为网络文学的语料,另一方面又自发担当了网络文学的推手,许多走红作品都是经网民助推而热。二是介质性。网络文学传播载体多元、多层、多变,专门的文学网站、BBS论坛、个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介质得到普遍运用,使作品更加透明公开、传播广泛、影响深入,特别是加上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等主体介质推波助澜,能够使作品集中聚焦、急速升温、强烈辐射。三是扩张性。在网络传播平台上,文学作品具有“共时性”———信息源经过传播系统的积累集聚、扩散拓展,网民可以借助网络自由传播信息、发表见解,个体意见经过圈群传播,迅速汇聚成公共意见,网上网下多方互动,促使阅读被二次放大,集聚成群体样态。作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媒介文学”,网络文学“从1998年算起”①,一出现就制造了文学在互联网上的狂欢,在不同层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的挑战、反叛、发展及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走下“神坛”的创作主体

网络是众声喧哗的空间,是语言狂欢的平台,是大众共享的世界。这里,崇高被消解、权威被蔑视;作家消隐,平民登场。首先,职业化已成背影。《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宣泄情绪与欲望、追求自我满足,并诉诸语言是人类的本真。传统纸质媒介文学在其成长的环境中,重视“文以载道”的社会宣教功能。“作家”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的社会思想解读者、社会文化阐释者、社会责任承担者,文学致力于反映严肃的社会主题。过去的作家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以之谋生并获得社会影响和地位,“职业化”写作状态非常明显。而网络文学创作中,网民皆可参与,尤其是有一定写作能力、对文学十分喜爱的“文学爱好者”成为创作主体,网络文学的创作与传播、接受与批评变成了民间大众的盛大网上文学聚会。虚拟的网络时空中摆脱了现实桎梏,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使“浅阅读”成为群体风尚,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网民们不再把“深度”和“意义”作为表现和表达的主题,对艺术形式也不再孜孜探索,而是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仅有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且袒露个人情爱、恩怨等隐私细节,通过个性的言说和方式直接表达出来,从而呈现出为私人化、游戏化的创作状态。其次,匿名化特征明显。网民注册虚拟的ID,登陆网站、BBS,参与各种网上文学活动,不需确认身份,无需编辑把关,可以无所顾忌在网上自由抒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真情实感,书写自己的困惑、彷徨、无助,使得网络文学的创作无意之中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自由、随意、公开,解构了传统文学创作的专属性。天下霸唱、南派三叔、唐家三少......这些网络文学作者一开始都是把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在幕后。宁财神曾经说:“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影响他人的需要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信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②邢育森也说:“说实在的,在没有上网之前,我生命中很多东西都被压抑在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中,是网络,是网络上的交流,让我感受到自己本身一些很纯粹的东西,解脱释放出来成为我生命的主体。”③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网络文学作者的匿名性和虚拟性。读者看不出作者的身份、性别、年龄,给网络文学作者提供了可以恣意发挥、自由书写的空间,网络文学也许正因此被人们称作是“纯粹地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能体现人至真至纯的“童心”,更能贴近文学的本质和灵魂。第三,群体性参与广泛。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一人发声,群体响应。如“接龙小说”,给出故事开头,任凭作者发挥,群体协作完成全篇。特别是“IP”剧的热播,网络们甚至可以时时根据网民读者的反馈热度迅速调整写作轨道。另外,群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网络写作群体出现在网络文学创作中,主要是因为网络创作已经脱离了最初的自我抒写发表的原始状态,而是顺应了商业对文学介入的潮流,进入工业化生产模式。网络们既可以像传统纸质媒介作家那样按字数领取报酬,更可以通过市场评价即点击率来换取更多利益。如唐家三少,其代表作有《斗罗大陆》、《绝世唐门》等,其中多部作品作为优质IP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四度蝉联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首。因此,网络文学作者的创作群体已经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传统作家也开始触网,成为“新生力量”。

二、自我表达的创作动机

文学是现实的折射。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是作者对生活、对时代的碰撞、感悟和艺术呈现,也只有在这种呈现中,文学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引发大众的共鸣。网络文学的风行,源于网络对生活的改变,并将这种改变映射到了文学创作中。

(一)创作内容的网络化

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新生代来说,网络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了。在淘宝、天猫、京东上的买卖由新潮变成了普通而正常的行为;微信朋友圈、QQ群也已经成为早起晚睡前的“必备功课”。网络生活使得一夜成名的故事变为现实。2002年慕容雪村因网络上发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一夜成名;2003年,(用身体写作)木子美的博客《遗情书》火爆到让博客中国的服务器瘫痪,也让博客这种自媒体表达广为人知;2009年7月,百度贴吧的魔兽争霸吧里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无内容帖子在短短几小时内有超过40万人次浏览量,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并且这句经典用语不断被克隆和引用到不同场合,成为流行语。凡此种种,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生活平台、一个话语体系、一种经济模式、一种时代文化。网络时代,人类对网络的依赖如此之强,网络生活自然也就成了网络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传统纸质媒介文学的创作内容基于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和提炼,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内容除了网络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见闻感知外,还包括网络生活、网络文化等,形成二者在创作内容上的显著区别。《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聊天室的故事》等网络小说,对网络生活状态、个私情感状态真实表达,在叙事模式上完整复制了“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恋爱———网下见面”的网络生活,因为是网民生活的真实再现,契合了网络时代的爱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形态中,这类小说赢得了网民的青睐,迅速走红。

(二)创作目的的私人化

“白烨先生读了《告别薇安》和《旧同居时代》后,感觉网络小说与书面文学确有不同,其中的不少作品写网络状态对情感状态的影响,以及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表现了网民所置身的特殊环境及其繁杂的情感生活。”④从创作目的来看,多数作者为娱乐、消遣和宣泄个人情感欲望。在现实世界中所遭遇的苦闷、彷徨需要在虚拟世界里发泄,在现实世界中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可以在网络世界里“实现”。如穿越小说《步步惊心》中,穿越到康熙年间的主人公张晓原本是个白领,但穿越后身份发生了变化,现实中情感的无助与焦虑在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后,得到了有效释放与架空。网络小说《回到明朝当王爷》是起点中文网业余月关创作的穿越架空历史小说,主人公杨凌武功超群,抗御边寇、屡立战功,平定内忧外患。这两部网络小说都闪烁着作者虚拟的理想之光,不仅是在网络上的宣泄和娱乐,而且借助穿越呈现出对现实的躲避姿态。

(三)创作方法的恣意化

在网络世界里,“文学与非文学的严格界限已经被突破或淡化。网络文学只注重文本自身所营造的虚拟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表达。网络们只注重当前的现实感受,而不是客观现实的本身。因此,传统文学的‘艺术真实’被眼前的虚拟现实所取代,传统文学在创作过程中认识生活、表现生活和塑造形象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在这里被解构。”⑤最早连载于幻剑书盟网站的网络小说《诛仙》,其作者萧鼎毕业于福建工程学院,喜欢武侠小说与网络游戏,在无意中闯进玄幻武侠小说的网站,于是开始写作,成为网络。《诛仙》突破了传统武侠的写作手法,在各种奇遇中关注爱情、感性甚至冲动,将现实中的欢乐、痛苦移植到古代;将现实中不能实现的英雄情结、壮志未酬在小说中恣意实现。“像萧鼎这样的作家,写作之初主要是追求自我娱乐和消遣,因此天马行空、不拘形式,作品的个人化趋势十分突出。”⑥目前流行的微信短文中,诸多个体的风花雪月、爱恨感伤、离怨情愁,以及极端私人化的心情故事甚至隐私暴露等,这些在传统文学中被列为禁区或者不屑表现的题材反而能够引起年轻网民的共鸣。

三、互动性的创作体验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网络的互动性决定了互动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最大特性,也给创作者带来了全新的创作体验。在传统纸质文学创作中,作家基本上是依靠笔墨、纸张“爬格子”,通过纸质表达和传播。网络文学创作,网络作者在创作时抛弃了笔墨纸而采用键盘输入、语音输入,并基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实时性、全时性等特点,可以自由写作、自由发挥和自由参与。同时,网络的数字化特点使得网络文学的记录符号从传统文学的文字、图画向字符、声音、图像、光线、色彩等多元方向转化,一个文本可以被创作出动画、游戏。传统文学作家的作品完成后还必须经过编审、出版、发行和销售等环节才能与读者见面,而网络文学上网后,网民们可以迅即阅读和欣赏,作品得以迅速传播。特别是超文本链接在网络阅读中被普遍运用,读者可以通过点击一个网络文本的关键词进入另一个网络文本,通过点击不同级别的关键词进入不同级别的网络文本,让读者永无止境地游历于网络无数文本之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发网络诗歌风潮,据统计,“草根作者”在地震之后的短短两个月内,发表在网络上的诗歌逾10万首,十多种诗集、诗选相继出版问世。2009年邓玉娇刺死邓贵大案引发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包括各种歌颂、声援、同情邓玉娇的评论、诗词、歌赋、讽刺顺口溜,明清体小说、山东快板书等,像《现代诗:她手里只有一把修脚刀》,《这个可以刺》等等,都赢得了网民的热烈响应,论坛跟帖、网民评论等推波助澜,调动了全民参与的热情,引发一波又一波创作者跟进,一轮又一轮创作兴起,不管是随意为之、即兴拼凑还是临场发挥,都在互动中壮大了创作浪潮和声势,而这种按照自己的文学理念创造出充满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因为省略了编辑、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无需满足编辑要求,也无需考虑市场需求,从而呈现出在互动中激发、在激发中交流、在交流中表达的特征。毫无疑问,这种创作是作者与读者的自由交流中完成的,其作品没有任何遮蔽而直达读者,读者意见没有任何阻隔而及时反馈作者,实现了传统文学很难达到的瞬间、及时、充分、自由互动。

四、恣意世俗的话语体系

既然是宣泄和狂欢,网络文学作者所追求的快感体现在语言中,较之传统纸文学更加主观、随意,呈现出较大的自由度,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特征和颠覆精神。“弃雅随俗、屈尊随众,用大众化、生活化、平庸化的姿态和语言,展示普通人最原始、最本色的生活感受,显示出平民的亲和力和平凡的亲切感。”⑦一是句式简短简约。网民们大多喜欢浅阅读,没兴趣浏览那些长篇大论,所以网络文学大都用语简约、句式短小。如有的作者常常以小段落成文,分行表述,以短句为主。甚至自创缩略符号来简化表达方式。譬如用“:)”代替“大笑”,用“:-*”来代替“生气了,嘟着嘴巴”;用MM和GG分别表示女孩和男孩;O表示完毕,P表示吐舌头,TY表示(thankyou)“谢谢你”等等,营造出机智、俏皮、快捷的阅读效果。二是词汇中外夹杂。网络本来就是西方国家的发明,许多网络语言直接源于英文词汇,如:E-mail(伊妹儿)是把英语直译为汉语,hacker(黑客)是把英语半音译半意译为汉语。网络文学作者喜爱使用中英文夹杂的方式表达。如《爱的进行式》(宁财神著)开头一段就是中英文夹杂:“在月色皎洁的司马长城上,在一个彻夜狂欢的raveparty中,和着震耳欲聋的TECHNO舞曲,我大喊‘willyoumarry’,Catherine忘情地舞着,摇头冲我笑:‘No,notyet’……”这种表达方式造成了语言的新奇冲击,也十分贴合全球背景下文化融合的潮流。三是语言变异使用。网络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生活秩序的变革,文学创作中,网络文学作者往往不自觉地自造词汇,可以冲破汉语语法规则,自动自发地标新立异。如:“包子”,形容某人笨,或者长相欠佳;“粉丝”,FANS的音译,超迷某人或某物的一类人,也称扇子、蕃薯,简称“粉”或“迷”;“东东”(东西)、“霉女”(美女)、“青蛙”(网上的丑男)、“菜鸟”(刚刚上网的新手)、“大虾”(网络高手),“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还有“恶搞”、“山寨”打酱油、周老虎、范跑跑、飞鱼族、俯卧撑、躲猫猫,等等。都创造了新的语义,具有很强的网络特性和时代特征,被公众广泛接受,得到现实认可,渐变为公众语言。网络文学作品的文字运用受到网民约定俗成的网言网语影响,表达出固定的含义或特定的情趣,如:1414表示“意思意思”,687表示“对不起”,“520”表示“我爱你”,“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抓狂”,形容自己受不了某人某帖的刺激而行为失常,等等。此外,网络文学还呈现出多媒体语言特征,如微信创作中在主要文字叙述过程不时地插入一些音乐和图片,以强调对文字的进一步补充与阐释,从而使网络文学成为综合文字、图片、视音频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多媒体艺术样式。网络文学是在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中出现的文学形态和文学现象,必然存在不足和缺憾。创作过于个性化、私人化,过于依赖网络技术,创作主体自身文学素质不高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文学的质量水准和快速发展。但随着网络与生活的相融,网络文学被读者、市场认可的同时也已被主流所接纳。文学创作已步入多元并存的时代,网络文学只要在高速行驶的轨道上遵循文学规律、时展,一定能够找准定位,为文学的整体进步注入强劲的动力。

注释:

①王小英,祝东:《回望与检视:网络文学研究十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7卷第2期。

②宁财神:《度过美丽的夜晚》,《文学报》2000年2月17日第4版。

③转引自杨新敏:《网络文学刍议》,《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④廖卫红:《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创作模式的嬗变》,《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⑤孙宜君,桂国民:《论我国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0月,第5卷第5期。

⑥马季:《盘点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新兴网络文学》,《新民晚报》2009年5月18日.

⑦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叙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版第181-182页。

作者:王倩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