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多媒体与舞蹈教学结合浅析

多媒体与舞蹈教学结合浅析

摘要:当前的高职舞蹈教学工作普遍还在延用传统模式,缺乏改革和创新精神,也不利于职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优势明显,将它和高职舞蹈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可促使课堂教学和实践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本文主要就传统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和有机结合的途径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职舞蹈多媒体问题可行性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行业也在快速发展,高职舞蹈表演就是在新世纪得到迅猛发展的新兴专业之一。但是,大部分高职舞蹈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在模仿甚至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这对我国专业舞蹈表演人才的培养工作形成了不利影响,我国高水平职业舞蹈表演人才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也逐渐突显,高职院校必须审慎对待,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及时革新高职舞蹈等的教学工作。

一、高职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桥梁的作用,连接着教、学两方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成效。当前,在我国高职舞蹈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教学方法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现今的有些高职院校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和技术学校合并、改制而成,由于前期磨合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这些学校的各教学环节还在试验和摸索阶段。学校的高职舞蹈等专业基本上还处于模仿或照搬本科和中专类院校固有教学方法的阶段,课程设置不仅缺乏系统化和专业化,个性化色彩不明显,也没有突出“职业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标志性特点。另外,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刚刚度过转型期,还处于不断适应阶段,大多以生存和发展为工作重心,对于高职舞蹈等专业教学方法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力度不够,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较少。理论总结和学术交流活动欠缺,教学改革工作自然难以取得长足进步。其次,是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力度不够。高职的学生来源不统一,既有中职和技校的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生,新生的舞蹈基础不一样,水平也参差不齐,给教、学双方都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和挑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切合学生实际,在课堂上大力实行因材施教法,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舞蹈职业能力。然而,在现今的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上课时盲目照本宣科,不注重改革和创新的情况依旧普遍存在。第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经过了学校教育的转型和过渡,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任教老师都是来自于并制前的技校和中专,本身的教学能力不够。随着学校的升级和改革,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加强,这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际教学目标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的实际舞台表演经验少,“双师型”教师人才缺口大。很显然,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适应不了高职教学的专业要求,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演出锻炼活动,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寻找到适合高职舞蹈表演的专业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高职教学工作。[1]

二、多媒体与舞蹈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舞蹈是一门动作与情感充分融合的艺术,它凸显了形体美和动态美的魅力,深受观众喜爱。高职院校的舞蹈专业肩负着培养高质量舞蹈人才和弘扬优秀舞蹈文化的重任,是我国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基地。由于受历史问题和时代进步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呈现出不少问题,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革新教学方法理应成为高职院校舞蹈专业提高教学水平的明智选择。[2]多媒体教学自身优势明显,它不仅声、图、文并茂,可以借助计算机等技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练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练习内容进行录制和剪辑,制作成多媒体文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动作、眼神和造型等进行分析,根据不足加以练习和改进,增强学生的舞蹈技能。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还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互相寻找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调动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对多媒体接受度良好。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和手机等通讯设备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而学生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对多媒体技术的接受度良好,把多媒体和高职舞蹈专业教学结合的形式深受广大师生好评。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职业舞蹈学生的日常练习和实践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接触不同舞蹈类型的机会,开阔学生的舞蹈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竞争能力。[3]

三、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各教育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高职舞蹈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在具体的舞蹈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4]: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深入地感知舞蹈艺术的魅力并提升舞蹈动作的艺术水准。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感受不到舞蹈动作的灵动性,也不能深刻感知舞蹈艺术的魅力和风格,真正领悟舞蹈的灵魂和思想。采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例如,在开展蒙古族舞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先播放该舞蹈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内蒙古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壮阔景象和蓝天白云下宁静空旷的场景。再播放蒙古草原赛马活动的视频资料,展现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和策马扬鞭的少年英雄形象,使学生更深入地感知草原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蒙古人民豪放、洒脱的精神特质。在此基础上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二)利用多媒体分解舞蹈动作

学生要想顺利掌握相应舞蹈动作,舞蹈技巧极为关键。传统的舞蹈教学往往是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形式比较单一,教师讲解和动作展示需要同时进行,学生也不容易合理把握学习节奏。利用多媒体技术分解舞蹈动作,则能够具体表现每一个动作,采用慢放、回放等形式也可以确保学生模仿到位、动作准确,提高实际学习效果。教师根据课堂反馈,结合教学难点和重点,选取相应的舞蹈要领和动作进行集中讲解,再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随堂训练,就可以解放教师这一关键的教学主体,使教师有时间现场观看学生的舞蹈动作,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进行点拨,提高教学成效。因此,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切实提升高职舞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练习

高职舞蹈教学活动需要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舞蹈动作要领。传统教学中都是学生模仿老师或进行动作示范的学生,学生的舞蹈动作一闪而过。教师观察不到整个动作过程,难以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无法连贯、全面地指导学生。学生不能观看自己的舞蹈动作,也无法全面理解和体悟老师的点评。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的舞蹈训练过程录制下来并播放和展示,不仅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舞蹈表演过程,增强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老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

(四)采用多媒体提升视听效果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打造良好的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展示和欣赏艺术家的舞蹈技艺,提高学生的舞蹈感悟、审美和鉴赏等能力。例如,《舞之魂》这部来自爱尔兰的舞剧包含着多样的舞蹈元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该舞剧,让学生借助动听的音乐感受爱尔兰民族的独特气息和异域风情的别样魅力。通过欣赏视频中专业舞蹈家的演绎,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悟世界级的舞蹈表演水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中更加积极投入。[6]

(五)借助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对高职舞蹈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二者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肚皮舞这一广受女生喜爱的舞蹈,它舞姿优美,变化多样,舞者随着快速变化的节奏摆动臀部和腹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感受。而且,肚皮舞在近些年还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在世界各地推广和传播,学生的学习该舞种的兴趣较大。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肚皮舞的专业教练那魔幻般的动作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肚皮舞的热情和动力,提高舞蹈教学效果。[7]

四、结语

总之,把多媒体引进高职舞蹈教学课堂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舞蹈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提升高职舞蹈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职业舞蹈教学顺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但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在教学改革和创新中,不仅要大胆把多媒体引进课堂,还要沿用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弥补多媒体手段的不足,通过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促使高职舞蹈等的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发展。[8]

参考文献:

[1]朴红梅.高职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2):58-60.

[2]刘荣.多元化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6):159-160.

[3]王俊丁.论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大众文艺,2015(7):234.

[4]盛文娟.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9-10.

[5]杨璇.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14(18):161.

[6]符洪健.探究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纳税,2017(30):186.

[7]李萨.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大舞台,2013(5):163-164.

[8]周野.试论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黄河之声,2015(5):37.

作者:杜宛玲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