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外国文学论文全文(5篇)

外国文学论文

第1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摘要:在大学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阅读体验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通过体验式阅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生视野,此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阅读当中,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体验;外国文学;教学;建议

引言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融合,我国高校逐渐重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鼓励学生阅读外国名著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以及文学家都认为,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往往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而且通过文学作品展现出来的语言都是最美的语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此种语言的学习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小说无疑是最好的文学作品教材,小说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阅读当中,而且小说能够展现出文学魅力。[1]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才能提高一个人的文学修养,提升自身内涵,其言谈举止也会趋于高雅。著名的教育学家程朝翔认为,“中国学生想要学好第二种语言,了解世界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原版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原著作品能够从中学到更多国外的文化,能够让学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学的特点。”[2]另外,通过国外文学的阅读也能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无论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是增强文学素养,开阔阅读视野和增加文学阅读量都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持续阅读和阅读圈阅读是国外文学阅读的两种主要阅读模式。阅读圈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形式,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分享的过程模式进行阅读,一般在阅读中需要5人左右进行结合,阅读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进行有目的有任务的阅读,阅读后还需要根据自身感受进行分享。持续阅读是一种大量阅读的模式,通过持续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能够有效地积累文学素材,提高文学修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记录阅读笔记,进行阅读探讨,并进行阅读回顾检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我国主要的阅读模式有课堂指导、课外阅读、课堂阅读运用模式,以及拼读词语、听读朗读、分级阅读模式。前一种阅读模式主要强调真实阅读,凸显阅读的个性化以及目的性,后者以人文阅读为主。另外还有“以情陶冶”“以美导引”等阅读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以及欣赏品味。目前,国外阅读模式在我国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还较少,实施难度也较大,而我国国内阅读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

二、外国文学体验阅读的教学内涵

体验式阅读模式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因素,分别为“阅读、发展、探究和评价”,其中可以将阅读又包括三种形式:朗读、默读和研读;探究可以分为思索、分享和讨论三种形式;自评、互评、他评也是评价的三种主要方式。发展主要是指促思、促写、促读三维拓展目标。[3]这四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四要素相互融合、互相推进、循环发展,共同构成了外国文学的阅读圈。

(一)阅读

外国阅读主要有三种阅读形态,主要是精读、默读和朗读。精读主要是深入探究文章内容,通过思考问题,以问题为线索,然后通过分析、演绎、总结、归纳、推论、评判、质疑、诠释等方法进行文学探索,具有内在意义;没有声音的阅读称为默读,通过默读学生能够快速地阅读文章,获得文章信息,推断文章涵义;口语化阅读被称为朗读,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记忆,提高理解记忆能力,并且通过口语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探究

探索主要包括讨论、思索、分享三个方面,能够有效地体现阅读者阅读的社会化过程。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探究方式,主要通过小组合作以及讨论的形势,相互探讨,相互学习,交换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思索主要是文章阅读思考文章内容以及文章内涵,能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情怀,获得文章有效信息;分享主要是通过阅读,让每个参与阅读的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文章分享、美文朗诵,让学生分享心得、经验。

(三)评价

评价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互评、他评、自评。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进而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以及阅读水平,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情怀;他评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通过教师评价能够有效地考核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进程,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激励学生加强阅读;自评主要是学生通过自身阅读评估自己在阅读中所获得的知识,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情感的发展状况,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4]

(四)发展

发展的三大主要目标是“促思、促读、促写”,这三个目标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发展的三个目标本质就是阅读的作用,通过体验式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体验式阅读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速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判断能力。发展的三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这也是提高三种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体验式学习在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建议

外国体验式阅读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阅读形式,对于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具有重要意义。想要改善中国式阅读模式,就需要学着引进外国体验式阅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改善中国传统课堂阅读的教学方法。当然,在引进过程中,还要避免进入阅读误区,想要真正地实现体验式阅读模式在中国课堂上的高效运转,就需要不断改变中国传统式教学的模式,改变学习以学习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快乐阅读,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怀和阅读技巧,通过阅读实现学生自身文学修养的提高。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进行不断探究。

(一)正确认识并评估体验式学习的价值

自从教学改革以来,我国各个学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体验式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应用到课堂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并未认真对待,只是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进行运用,没有深刻认识到此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体验式阅读的内涵,体验式阅读教学依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5]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展示出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而且能够和其他教学模式进行互补。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方法,只要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都可以作为尝试,体验式教学无疑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国外阅读模式的传承,也是我国教学模式的一种体验,如果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我国传统阅读模式中,实现中国式体验阅读教学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注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主体性体验

我国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教师讲解将知识传输给学生,很难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导作用。大多情况教师都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形成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过程,尽管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节约学生学习时间,能够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和课堂教学进程,但却无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而体验式阅读却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体验式阅读,学生能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学会小组合作,学会不断创新,能够有效地实现自主化阅读,体验式阅读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像一场旅途,阅读能够提高自我修养,提高自我文学素质,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体验式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体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例如对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安恩与奶牛》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分享读后感受,让学生分析文章中主人公对待买牛人的态度。

(三)转变教师观点,实现师生地位的真正平等

我国传统教育都是以教为主,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实施,体验式阅读模式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尽管这个要求已经提出许久,但真正做到这点要求的院校以及教师还是有限的,因此,想要真正实现体验式教学还需要不断努力,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主动转变教师主导地位,要以引导为主,开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是要依靠个人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四)注重过程学习,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到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体验式教学也是一种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体验真正掌握阅读技巧。

四、结语

体验式阅读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式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此种方法能够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采取有效的阅读模式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享受学习的乐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

参考文献

[1]张婧.外国比较文学教学改革思路[J].语文建设,2015(26).

[2]王惠欣.论爱德华?萨丕尔语言与文学关系理论研究[J].语文建设,2015(35).

[3]李红.基于认知诗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5(32).

[4]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邓彦.网络环境中大学生阅读心理研究[J].语文建设,2015(23).

作者:周彦君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

第二篇: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教学问题分析

[摘要]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语文教材中理应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指出应倡导评价方式多元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构以人为本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外国文学是中学生放眼世界的窗口,在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探析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的教学现状及策略,对外国文学教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融合。然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教学方式陈旧的问题,致使外国文学教学的实效性低下。

(一)评价方式单一

教育是使人个体化的社会过程,有利于提升思想观念。日本在其教育历史中就曾经出现过“学校繁荣,教育衰微”的景象。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实施在学校里面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变化的活动。但是目前对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的教学过于功利化,由于外国文学在试卷中分数偏低,无法引起教师的重视。外国文学对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价值被严重忽视,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悟异域风情。但我们现行的评价方式一味看重结果,没有考虑到单一性的评价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1]一位老师给学生发巧克力,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先给每位学生一块巧克力,然后说,谁先吃完这一块,就会得到老师发的第二块巧克力,很多人为了得到老师的嘉许———第二块巧克力,狼吞虎咽吃完了,吃完后,老师问,巧克力什么味道?大家都面面相觑,都忘了品味巧克力的味道了。进行第二次测试,最初也是每个学生发一颗,老师说,谁先品味出巧克力的味道,谁就能得到第二颗。在上述案例中,前后两次测试的目的和过程不同,学生自然会对巧克力的味道有不同的体会。老师可以借此问同学,为什么两次的测试中巧克力的味道是不同的?借此引申出学习不能只为了考试,只为了考试的学习,会抹杀学习的乐趣。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做一个享受学习的人,要使得评价关注外国文学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不要以考试或者分数论英雄,评价的结果应该着眼于文学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分数。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语文课本中的外国文学难以受到教师的青睐。在全国或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关于外国文学基本上只是一道文学知识的选择题,此道单选题要么问搭配,要么问主题,注重知识记忆而相对忽视情感态度。因此,教学中通常让学生以机械记忆的方式背诵文学作品,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慢慢鉴赏,遑论他们一叶知秋,管中窥豹品读各种精华。虽然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依然是分数,分数在评价方式中“一家独大”。在单一的评价方式下,外国文学的人文价值被严重忽视。

(二)教学方式陈旧

中外文学的教学方法无差别对待,以及教学方式的陈旧化,也是外国文学教学的问题之一。尽管新课改实行了很多年,我们一直在追求新课改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但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师把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扩大化甚至绝对化的现象。尽管有活动的内容,但无实质性的内容,形式大于内容,有名无实,偏重于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忽略了学习经验的意义。[2]1.中外文学讲授方法的无差别对待。外国文学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融合,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学者翻译过来的译本,是外国文学本土化的过程。因此,外国文学在教学中应该有其特殊性。然而据笔者听课和访谈得知,教师一般是把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用同一种方法讲授。众所周知,中西文化是有差异的,中西的文化知识和思维方式是迥异的。如果中外作品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会不利于学生把握外国文学作品的系统性和审美性,也不利于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知识。教师在教授外国文学时不能像讲授中国文学那样仅仅用讲授法,如只是简单介绍作者,然后归纳中心思想等等,这样不便于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内容和主题的把握。2.教学方法陈旧落伍。不同年代外国文学的讲授方法基本一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保留了两篇外国文学选文,其中一篇是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另一篇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间跨度三十余年,但教学方法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无非是介绍作者,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课文,检查作业,最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沙皇政府竭尽全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警察林立、密探出没、冤狱遍地的环境下,出身平民的契诃夫对劳苦大众有深切的同情,对专制制度深恶痛绝,在他的这篇文章中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整个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缺少情景创设和情感体验。[3]新课改提出了对课程目标和学习方式理念的转变,一是要变原来的单维目标为“三维”目标,即更加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二是变传统的讲授法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据笔者调查得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依然采用讲授法“独霸天下”。即使用讨论法,也是在严格控制时间的条件下,教师缺乏对学生讨论内容的点评与总结。这样以来,看似多种教学方式齐下,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实则是空洞、虚无的课堂,教师并未与学生的经验产生交集,无法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感悟感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老师提前给学生预设一个答案,然后暗示学生,向答案靠拢。如此,作为结果的答案只有一个,无论过程怎样,结果总是会“殊途同归”,因为答案已经被预设,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往预设的轨道靠拢。这样只会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

二、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探析

外国文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提出解决策略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构以人为本的课堂

知识不应该是被动的由老师传给学生的一种单向的信息流,知识应该是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近年来不断兴起的生命教育、对话教育以及翻转课堂均呼吁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从微观的角度而言,教育公平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要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优秀生和差生之分,没有班干部、三好生、普通学生之分,教师也不因学生家庭环境而对他们区别对待。每个学生被提问的次数是等比例的,每个学生占有的课堂资源和关注应该是等同的,不能造成优秀生愈加优秀、差生愈差两极分化的局面。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之道,损有余而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意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奉补不足,而人类社会世俗的做法是损减贫穷不足供奉富贵有余。运用在教育中,就要变“人道”为“天道”,对差生多一些关注,让优秀生帮扶差生,唯有如此,才能减少教育上的“马太效应”,才能构建关怀生命和教育公平的课堂。依照新课改“三维”目标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建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要做到为了一切的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只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倡导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室内课的评价方法不应和活动课的一样。同时强调评价方法不应过于强调语文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应着眼于此次的评价对学生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倡导评价观念由评价学习到促进学习的转变,如果把学习的目标比作靶子,评价就是不断瞄准靶心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矫正教学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评价是为了发展的需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让学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而不是取得分数。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要打破传统课堂中的“一言堂”的讲法,灵活变动教学策略,如比较式阅读法和体会式阅读法,常见的体会式阅读法如经验迁移,创设情景,情景迁移法等等,在讲授外国文学时,可以两种或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总而言之,外国文学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需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或通过比较教学法对比不同的外国文学作品,使学生在趣味和愉快中学习外国文学。

【参考文献】

[1]陈桂生.聚焦教育价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贵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中学语文教案选编(上)[M].贵阳师院印刷厂,198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焦娟娟 吴英慧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三篇: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思考

摘要: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心智的成长与成熟。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该文以《远大前程》中皮普的命运起伏为例,揭示了成长过程中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远大前程》;皮普;外国文学教学;价值观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多种价值观共存。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也深受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物化、矛盾化等特点。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1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视,但网络和各种媒体中不乏有关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报到,如国家观念淡化、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学习上急功近利,部分大学生人生职业理想缺失,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其中部分女大学生沉迷于各类选美选秀,功利型婚恋观念严重,傍大款,充当女等。大部分大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摇摆,在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特殊环境下,他们无所适从,加上对某些贪污腐败行为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迷惑不解,使许多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陷入迷惘,不知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该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怎样走好人生道路,有的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把金钱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抑或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有的把出名作为职业的支撑,追求虚荣。总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的不稳定态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多样化,各门学科教师应努力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人文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现人文精神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实践机会,能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质。以下将以《远大前程》为例,分析皮普的价值观的变化及后果,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

2皮普的价值观

1)童年的梦想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社会等级秩序分明,造成了穷人攀龙附凤的心态,皮普的姐姐和潘波趣舅舅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皮普自幼父母双亡,由处于社会底层的铁匠姐夫和姐姐乔氏夫妇带大。若没有和罪犯马格维奇在墓地里相遇的经历,他的成长路线应该就是在姐夫的铁匠铺里当学徒,等成年之后再自立门户成为一名平凡的铁匠。虽然在他的内心时刻涌动着想要摆脱下层人生活状况的远大梦想,时刻讥讽那些粗俗的下层人士,如伍赛先生、伍赛甫姑奶奶以及潘波趣舅舅,但他从未想过能做一个有钱的上等人。可是当他踏入郝薇香小姐家的大宅,见到美丽高贵而又骄傲蛮横的艾斯黛拉后,淳朴善良的皮普的价值观开始发生了转变,他喜欢上艾斯黛拉,开始因为自己的卑微而感到羞耻,他不顾郝薇香和艾斯黛拉百般羞辱和嘲笑,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和她的生活方式。在打牌时,艾斯黛拉鄙夷地说:“你瞧这孩子!他把‘奈夫’叫做‘贾克’呢!瞧他的鞋有多笨重!……说我是个干粗活的、笨手笨脚的蠢孩子。”【1】p.66-67出于对艾斯黛拉高贵、富足的生活羡慕和渴望,敏感而叛逆的皮普没有做出任何的反驳。他竟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艾斯黛拉的价值判断,产生自惭形秽的感觉:“以前我从来也没为这些(粗糙的手和蹩脚的皮鞋)烦恼过,现在却烦恼了起来,只怪自己什么都粗俗不堪……要是乔当年受到的教养高尚一些,我也就不会这般没有教养了”。【1】p.68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其实表征了皮普‘做绅士’远大前程梦想的开始:他对自己低下的劳动阶层身份和生活方式感到不满,想要成为像艾斯黛拉那样的‘上等人’”。【2】p.150随着与郝薇香小姐和艾斯黛拉接触的增多,对金钱的崇拜侵蚀着匹普的内心,上等社会五光十色的生活像吸铁石一样吸引着皮普,他更加看不起自己的家庭,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徒生活,幻想着郝薇香小姐能让自己飞黄腾达,整天郁郁寡欢,终于向毕蒂吐露了想做上等人的心声。此时的皮普内心其实是矛盾的,“也明白我是这样的出生,我要过这种平凡而清白的自食其力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丢脸之处,相反倒是很值得自尊,引为幸福……突然之间又痰迷心窍,记起了在郝薇香小姐家里的光景,于是我的神智顿时像中了一颗毁灭性的飞弹,给搅得心烦意乱。”【1】p.164-167这种矛盾的价值观为皮普后来连下等人都不如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匹普式的悲剧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屡见不鲜。悲剧的导火线是整个社会对道德判断标准似乎总是对物质的力量控制,道德判断标准要求自己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上帝的忠诚上,更要求在实际社会中得到认可。”【3】p.314而社会地位、金钱是最为直接的认证方式。

2)梦想实现

在皮普对过上“上等人”生活的梦想满怀憧憬之时,上帝眷顾了他,伦敦律师贾格斯的出现让皮普的生活出现了重大转机,一扇通向“上等人”生活的大门向他开启了。听到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后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头换面,定制了很多华丽的服装,并与自己熟识的人保持距离,觉得抚养自己长大的乔在读书写字和礼貌规矩方面很欠缺。怀揣梦想走向了繁华都市伦敦,皮普开启了其远大前程中的第一步。伦敦奢华的生活让皮普逐渐散失了正确的价值观而终日沉迷于“提升自我形象,他尽量将自己包装成绅士,如改换衣食样式、模仿措辞用语、注重举止仪态、雇佣仆人、拜师提升学识”【2】p.151,良好的教育没有使他内心善良本性得到升华,反而使他在“上等人”奢华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他变成了他曾经痛恨的那种冷漠而高傲的人。得知乔要到伦敦,他就开始不快,“非但不快意,还相当心烦,感到有些羞愧”【1】p.241更为过分的是乔来探望他时他不但不热情地招待他,还因为乔拘谨、局促、手足无措的行为而羞愧懊恼,认为很丢他的脸。事后,他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其实都是我的错;我如果对乔随和些,乔也会对我随和些。可惜我不识好歹,又不知体谅因此迷住了心窍,反而对他不耐烦,对他发脾气……”【1】p.247他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却没有改正,他能特意回到家乡看望郝薇香小姐,妄想她会把艾斯黛拉嫁给自己,但却为自己编好种种理由和借口不回去看他那卧病在床的姐姐和抚养自己的乔。皮普获得财富资助后过上了他梦寐以求的“上等人”的生活,但是在社会金钱崇拜风气熏陶下他已经失去发达前的纯真和善良,整天浑浑噩噩,毫无事业心与进取精神,蜕变成一个自私冷酷、爱慕虚荣的伪君子。

3)远大前程的破灭

好运并非时刻存在。匹普二十三岁那年,得知了自己的恩人不是郝薇香,而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逃犯马格韦契时,他才知道到自己能飞黄腾达原来是拜一个社会地位远比自己低的逃犯所赐,他觉得他的一辈子算是完了。他明白了郝薇香小姐只不过把当他当作一枚棋子,利用他来刺激她那些贪婪的亲戚,让他充当训练艾斯黛拉折磨男人的道具。所有的秘密大白于天下,心爱的艾斯黛拉嫁给了他人,皮普的远大前程彻底断送了!然而当他落魄的时候他最先想到的还是自己曾经看不起的乔,然而他清楚自己“再也回不到乔那里去了,再也回不到毕蒂那里去了,原因很简单:我自己知道干了丑事,对不起他们,即使拿得出什么可以回去的理由,也觉得没脸。”【1】p.364最终他负债累累,身心俱疲,病倒了。他的远大前程在真正的恩主病逝之后终于完全破灭,他不名一文,只得背井离乡寻找新的生活。

3皮普远大前程破灭的启示

皮普以物质为基础、以实用为导向的价值观令他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丧失了斗志和进取心,最终前程破灭,沦落到社会的底层。皮普之所以结局悲惨,这和他缺乏正确价值观念息息相关。乔和毕蒂是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但是他们对皮普的影响不敌社会大环境的作用。“萧伯纳对皮普的财富观嗤之以鼻,将他称作趋炎附势的‘寄生虫’(parasite),认为他欣然接受神秘恩主的资助去伦敦过起绅士生活的做法属于不劳而获。”【4】p.49皮普的命运启示我们: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应该具有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应把对物质的追求当作自己一生的最高理想,还应该具有精神追求;更不应该想着有“恩主”的出现,让自己一夜暴富过上“上等人”生活的幻想,自己的命运靠自己掌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幸福才可以让人心安理得。

4结语

当今飞速发展的物质文化逐渐侵占了人们的精神领土,很多人以金钱的多寡作为评判成功的标准。“在现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学生分析问题和判断能力的培养就变得更为重要。文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不可或缺的课程。”【5】p.40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令人新奇的异域色彩、极强的文学感染力,具有有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情怀,又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文通识内容,对学生心智成长的培养具有独特的魅力。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坚定他们的思想抱负与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1]狄更斯.远大前程[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陈礼珍,李思兰.文化、资产与社会流动:《远大前程》财富观再批判[J].外国文学研究,2015(1).

[3]王培培.匹普命运的现代价值———试析《远大前程》主人公匹普的命运[J].科技信息,2008(7).

[4]Shaw,GeorgeBernard.GeorgeBernardShawontheUnamia?bleEstellaandPipasFunctionofClassSnobbery[M].CharlesDickens’sGreatExpectations.Ed.HaroldBloom.Philadel?phia:ChelseaHousePublishers,2005.

[5]童燕萍.经典文学教学和我们的教学目标[J].郑体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廖新丽 单位:普洱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四篇:论认知诗学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

摘要:当下很多高校都将认知诗学引入外国文学教学中,而这种创新式的方法可以较好地辅助教学,同时也对学生文学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本文将着重研究认知诗学对当下高校阅读的影响,根据当下高校的文学教学现状对其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关于认知诗学教学的建议,以求能对高校研读外国文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外国文学;诗学;理论

引言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它指代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因此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1]当今很多高校过分注重文学理论课程的安排而忽视了外国文学的重要作用。这种做法显然是对外国著作博大精深的文学内涵的极大忽略。引导学生进行外国名著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其文学视野,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对人文思想的领悟力和文学素养。很多高校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安排上仅仅保留六十个左右的课时,这对于充分领略外国名著的深刻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老师很难将外文精读的方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在外文名著的阅读上很难做到详尽细致。结合我国当下文学教育的现状,很多文学家教育家都对外文课程改革提出了较多建设性的意见。很多学者对高校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等,这些都可以引进外国文学教学之中去。本文将结合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探究认知诗学对我国外文教学的启发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文学教学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文学教程领域,认知诗学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重在对文学内涵提供文本解析的依据,能够将个人的现实经历与文学主旨联系在一起。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而言,文学课也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修课之一。它对培养学生们的语言语感、写作及理解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就我国当下的教学状况来看,外文课的作用却日渐消退。[2]

(一)重视程度下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逐步迈入了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快速地获取想要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人们接受到的信息质量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同样在外国文学的教学开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虽然教师与学生都了解外国文学的内涵价值,但是最终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掌握程度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从我国高校对待外国文学课程的态度来看,除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外,还存在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在进行外国文学著作解读时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化,无法将著作中的精髓和特点较好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和自我感悟提升时就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知识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造成高校对外国文学教学极大忽略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非是单方面形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对方法的选择不够与时俱进,学生对外国著作理解较差,因而兴趣较弱。开设外国文学这一课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让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对外国名著的解读来提升专业能力和文学素养,因而在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方法和活动都要回归到课程开设的最初目标中。但从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们对作品的解读并没有突破文学理论的禁锢,很少能够深入到作品的中心思想、语言分析及写作内涵中去,因而也没有达到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

二、外国文学教学要突出认知诗学作用

在文学研究中不同的理论会对阅读产生不一样的作用。认知诗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众多文学大家的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认知诗学已经逐渐成长发展起来。认知诗学重在将文本内容进行解读之后与现实事实进行联系。将认知诗学引入到外国文学的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外国著作中的内容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思想。[3]对学生深刻理解著作中的精神内涵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的美学价值并极大地提升文学素养和精神境界。当今高校对外国文学的日常教学并没有严格的限定,因而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拥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对当下高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平铺直叙的讲授为主,在教学中应更多地站在认知诗学的视角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研读。目前外国文学教学的开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到位,同时也没有将外国文学对我国学生的学习作用进行合适的定位。而认知诗学的观点就是要做到对阅读、语言和写作能力进行同时培养,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让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加入自己的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同时又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将阅读与写作同时培养的方法,对学生的辩证性逻辑思维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4]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尽管有着独立的思考理解能力,但是却无法较为系统清晰的表达。而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外国著作的品鉴,开阔视野。认知诗学提出文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我。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使人们获得思想层面的感悟与提升,同时促进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思考。总而言之,阅读名著对人们的身心发展有着莫大的益处。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理解与应用

认知诗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更多地为同学们讲述文学史的知识内容。很多时候教师都忽略了对作品内容的精读,或者用较少的时间来开展此部分的内容教学。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讲述作品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故事概述上。而认知诗学所偏重的正是学生在研读著作时的理解和感悟等心理活动。这种观点也正逐渐被很多的教育家所采用,我们只有把认知诗学充分地应用到外国文学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做好从传统教学方式到认知诗学引领下的课堂的转变工作。

(一)教材编写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认知诗学的引入使得学生对外国文学的阅读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然而要想充分地发挥认知诗学对教学过程的提升作用,就要层次渐进地开展一系列课堂改革活动。我国现存的教材更多地沿用编年体的形式来进行排版,这种固定的模式将背景及作者放在首要位置,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按照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来看,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模式的改变,将最重要的作品内容部分放在开头或重点推荐。[5]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关注度最大限度地引发,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内容的补充教学。

(二)运用认知诗学提高外国文学阅读兴趣

在课堂中开展外文阅读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讲解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将课堂效率达到最大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自主思考。学生面对大量枯燥乏味的知识失去学习和阅读的兴趣,这也成为外国文学教学中较大的难题。认知诗学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对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做了大量的研究,能够有效地将文学阅读与现实日常联系在一起。将认知诗学的结论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改善阅读障碍的问题,使得学生将生活与作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阅读的积极性。

(三)运用认知诗学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能力与文学审美

文学创造力主要表现在读者进行阅读时自我思考、提升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即读者将自身的认知经验和思考方式融入到阅读里,从矛盾到融合,从迷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而在观念的摩擦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观点。认知诗学理论就曾经提到,在进行开放式的阅读过程中读者也加入到了作者的文学创作之中,甚至能够想象出超越原作的内涵情境。我们也不妨将此类理论引入到外国文学课堂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作者的写作情境中,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理念,并激发学生与切身实际经验相联系的通道。帮助学生以认知诗学的方式领略著作的内涵,并提升自我精神境界。很多高校的学者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偏向于注重实用性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方面。更有很多人高举文学无用论,将文学阅读视为选修课。但是认知诗学理论认为,文学阅读可以达到成长教育和娱乐身心的目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读者通过置身于文学海洋来逃离现实世界的束缚,通过文学载体与作者进行精神层面的沟通。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地关注学生在阅读外国文学时的内心感受,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认知层面建立文学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思考和认知感悟的能力,通过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体验文学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认知诗学是文学教学领域的一种应用理论,主张对现有的文学作品做出相应的文本解读,并且将现实能力与文学造诣联系在一起。认知诗学对当下的文学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认知诗学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外国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与当下教育部倡导的教育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6]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模式的改变,将最重要的作品内容品读部分放在开头,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在课程评估方面应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采用开放式的途径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更加真实有效地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将认知诗学切实应用到外国文学的教学课堂之中,有力地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贾琼.从语义指向分析看现代语法句法结构[J].语文建设,2013(29).

[3]胡敏.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研究[J].语文建设,2014(3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海林.致力于语用教育实践探索是当务之要[J].语文建设,2014(34).

[6]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作者:刘超朋 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五篇:外国文学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理论影响分析

摘要:新课改要求突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理论,在文学阅读教学的革新中可以增加对外国文学的多角度解读。本文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着重讨论这一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关键所在。

关键词:接受美学;经典文学;阅读教学法

引言

接受美学的核心在于以读者为基础,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文艺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文艺理论,它的出现改变了“以作者为核心”的传统文艺理论模式。该理论传入中国后,必然会改变我国文学阅读教学的现有模式。而实际上,这种文艺理论在我国很容易被接受。中国的传统美学向来注重内敛含蓄,这种美学观点在国画里的体现是意蕴幽深的“留白”,在文学理论中的体现则为“言在此而意在彼”。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美与接受美学的内核有十分契合的地方,这就为其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民间基础”。一类理论是否可以被一个国家文化所接受,关键之处是其能否真正的本土化,而接受美学就有了这种本土化的良好基础。所以,该理论成为指导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理论也是时展需要。[1]

一、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必要性

接受理论是一类以读者为重点,关注阅读接受的文学理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该理论产生的根基是现象学与解释学,它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理论。这一理论将读者看作文学作品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内核是将文本观点从创作者——作品转移至文本——读者,从而凸显读者“阅读”对于文本含义的构建作用。该理论首次从本体论的角度指出了长期以来都被众人忽略的读者和其阅读接受的问题,并且肯定了作品是作家和读者一同完成创造的。这一理论从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历程来看待文学作品,此处提到的“接受”并非大众以为的被动接受,实际上这一种“接受”是指读者将作品看作给予的对象,将其“占为己有”。读者首先要接受活动,然后进行再创造,凭借自身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加工,然后将作品中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这种行为不是被动的接受并且吸收,其真正意义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想象与再创造。这一理论强调的是读者在阅读理解的历程中对文本产生的关键性影响,可以说该理论的最大意义是发掘了读者的作用。接受理论弘扬的是人文主义的精神品质,其凸显的是面对读者的开放性思维,凸显了个人的主体特性,而这些都是以往阅读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

二、接受美学对外国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鼓励学生从多元角度解读作品

接受美学把读者放在首要地位,并且着重凸显阅读时的过程和感受的意义。在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同时也是对审美、历史与文学的整合过程。传统的教学思路是把外国小说当作典范进行学习,这对学生而言,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无法展现学生自身对于作品的再创作。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及文本是在同等的地位上展开对话的。学生对文本产生的困惑,利用其自身的经验与视野糅合了文本历史中的异域视野,这对他们而言,可以很好地提升自我修养与理解力。理解文学作品并非强迫人们接受文字信息,在文本可以给当代解读留下空间的时候,文学作品才能够永葆活力。学生就是当下的解读者,他们把过去的作品从被人遗忘的角落捡起来,而作品又反过来给人以新的启迪,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与素养。[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的低级需求在学习时无法被满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难以再生出对于求知审美的高级需要。学生在高校求学时正处在自我意识的独立时期,自尊心也强于以往,他们可以对自己展开深入合理的自我评估,因此,被区别化对待与被尊重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心理需求。接受美学给了学生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可以从传统的墨守陈规的文本解读中挣脱出来,让他们可以积极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文学作品关联在一起。这种教学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多元化诠释当中。

(二)推动教学目标更好的达成

接受美学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体验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挣脱文本的束缚,从而给文学作品注入新的内涵,这些要求对于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十分有益。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只关注作者与作品背景,着重于解析作品的内涵与创作方式。多元化教学目标则要求在教学时需要多方面的提升与完善知识储备、过程方式与价值态度。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将文学生活化,解析的重点要转移到人类学的样式分析。[4]这就需要从作者以外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来思索文学作品的创作。只有生活化地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才可以实现与学生个体经历的完美对接,这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在生活领域的思考能力,对社会问题的理解深度与行为能力都很有帮助。在实践学中,老师可以利用接受美学的视域,促使学生充分激发出自己对文学和历史的观点,从而让他们体会历史并非客观精神的连续发展。他们会发现自身的解读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并积极加入到这种自我创造与开创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将领悟创作文学作品并让其得到广泛传播,时代因素可以造就一部经典文学。所以还需从历史的角度对作品展开多元化的诠释,深入发掘这部作品在当代的意义。让学生和作品与生活、社会之间的关联进行深入解读,这对提升其文学素养与对作品的解读能力很有帮助。

三、接受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一)充分解释作品中的多样化特点与一致性特点的关系

在现实中,文学结构里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这点在阐释外国文学作品时同样成立。此时就要在作品的多样性与一致性间寻找平衡。在解读过程中,可能有时候一致的情况多点,也可能多样的情况多点。要以创作者的立场为起点,意识到其在创作时就已经设置了“隐含读者”的位置,即创作者已经提前预估了各类读者可能对作品做出的诠释。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读者也需要设定出创作者的位置,依据其给出的预定条件进行再次创作,即想象。这个过程中,作者地位不会比读者高,或反之,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过程。进行多样化阐释的基础是作品中预留的空白和未定点,只有作品中留给读者想象与再创作空间才有利于进行多样化解释。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得到的所有信息均为文本所提供,即作品已经设定了阅读目标与可以采取的思考路径,能做出怎样的阐释实际上是作品本身已给出范围,所以作品的客观属性通常会限制人们的多元化解读。老师应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规避出现技术功利主义的情况。[5]外国文学作品阅读课的意义阐释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创作者设定的意义、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意义,还有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对作品诠释的“一元”与“多元”可以区分不同的诠释层次,基础层面是对创作者设定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等本身的诠释,发展层面是对读者参与理解的解读意义,这是读者加入自己的理解后得出的衍生含义。以接受美学为基础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应该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二)协调学生再创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在授课时,相较于老师的讲授,学生是客体,相较于学生的学,其又变为了主体。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处于主导位置。两者的关系与接受美学中创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存在类似之处。相同的是,两者是平等对话的关系,不同点是,授课时老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需要加入其额外的意图。教学时,师生之间的讨论对作品解读十分有利,而在阅读时,创作者和读者之间则是一对一的联系。这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各方的关系,让外国文学教学有序开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感受力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一类常见的导入形式,用在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理论的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中十分合适。单独使用这种方式通常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一般老师在教学时还会使用多媒体导入或形象叙事导入等方式。创设情境导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利用自身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同时给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视界融合打下基础。例如,在教授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可以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和海洋有关的内容,同时让他们到海洋馆或自行准备阅读资料做好理解准备。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经验,并且控制好情境与其经验间的适应度,以课本主题为基础,不可以让人感觉太熟悉也不能太陌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别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学。例如,上课之前播放《老人与海》的动画短片,利用其帮助交代文本的背景。课后也可用同样的方式播放与文本相关的动画,让文学作品与动画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加深情感体验。[6]在授课的初始阶段,学生就需要在整体上很好地了解文本内容,在解读作品时如果碰到疑惑再予以深入解析,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课堂上选择的教学文本大多是外国文学作品的节选或是短篇小说,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整体感知就十分关键。学生在阅读时要创建一个结构上较为封闭的整体去体会文本内容。需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每一个场景、角色与细节,包括每一个情感的末梢,表现方式等。课堂上选择的不同作品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内容。例如,《娜塔莎》的文本节选,学生在阅读每一段对话时都可以体会到作者情感上的各种细微的改变,要让学生对这些改变进行合理的描述。在教授《清兵卫与葫芦》时,他们体会到的是作品利用矛盾推进故事情节,在《墙上的斑点》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其以点带面的意识流表现方式。上述内容都不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阅读就能体会到。

四、结语

以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根基的外国文学阅读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作品的角度。该理论着重于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提倡的是平等自由精神,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样化阐释,以此培养他们的理解力与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语境适应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宋雅鹏.论英美文学阅读的方法与教学[J].语文建设,2015(32).

[3]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4]贾彦德.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徐文君.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分析[J].语文建设,2015(23).

[6]赵宁.英美文学阅读技巧对教学有效性影响[J].语文建设,2015(26).

作者:高向晔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Sakai下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及各种软件成为现代任何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力量,现代教育行业更是如此,尤其是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利用。Sakai是现阶段比较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外国文学网络教学越来越受到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视,基于Sakai教学软件构建的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能过很好的帮助师生对外国文学进行研究和学习。该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资源管理、交流互动四部分组成,下面本文就基于Sakai的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Sakai;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0引言

众所周知,互联网和云技术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反映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就是网络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从而推动外国文学教与学的信息化、国际化发展。专业的网络文学教学平台是实现外国文学网络教学的基础,Sakai教学软件系在国外教学应用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完善。基于此,下面本文就对以Sa-kai教学软件为基础构建的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简要的探究介绍。

1Sakai在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应用的优势

1.1Sakai

平台较其他网络教学平台更适合我国高校的网络教学近年来,我国高校都相继应用了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教学,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现代化。通常网络教学平台可分为三类即:自主开发的教学平台,商业化的平台以及开源教学平台,其中开源教学平台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受到了我国高校的一致青睐,其中开源教学平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oodle平台和Sakai平台。如图1-1所示:这两种平台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平台设计有利于扩展和更新,适用范围广,注重学生的作用和地位等等。但是这两种平台主要针对的目标用户不同,Moodle更适合中小型用户,而Sakai主要适合大用户。从技术上层面比较,Moodle的安装、汉化、技术支持简单,容易上手,而Sakai除此之外还具有二次开发、满足本地需要的优势。从教学层面上看,Moodle只重视教学而Sakai在强调教学之外还可以用作外国文学的研究和协作。因此,基于Sakai的网络平台的构建是现代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发展的必然趋势。

1.2Sakai

在高校应用中的特殊优势

(1)首先,Sakai在高校应用中具有价格优势。我国高校都是非盈利的教育机构,在平台选择的时候通常会首先考虑开支和收益,Sakai代码属于免费的并且Sakai每年的升级和维护费用也比较低。因此,与商业化教学平台相比Sakai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2)其次,Sakai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高校中精通计算机和软件的高级人才众多,因此Sakai在高校中的二次开发和定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通过对Sakai的重新开发,可以更好地满足高校自身的需要。高校可以针对Sakai的开发建立专门的小组,共同完成Sakai的二次开发。

(3)再次,Sakai具有政策上的优势。Sakai是由研究开发的。它的设计理念是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与合作,同时使用核准后的开源许可证。在这种开源许可证下,源代码可供高校自由的开发使用。

2Sakai系统平台的构架介绍

Sakai系统平台是一种轻量级的JavaEE应用系统,主要由面向服务的构架和严格的分层结构组成。Sakai系统一直保持着抽象架构模式,Sakai的抽象架构由严格的分层组成,分别为:聚合层、表现层、工具曾、服务层,如图2所示。各层都具有独立性,对其它层的依赖性较小,且不相邻的层不能够直接通讯。聚合层一直是用户界面,直接关系着网站和工具的呈现形式和工具间的导航应用;表现层则主要是JSF;工具层不能直接访问数据主要用于客户端的交互;服务层则主要是数据存储。

3设计方案

将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原则以及Sakai系统平台的特点、架构进行综合考虑,基于Sakai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由教师教学模块、学生学习模块、资源管理模块以及交流互动模块组成,如图3所示。下面就平台的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简单的介绍。

3.1教师教学模块

教师教学模块又可以分为课程教学、课程管理、个人工作空间三个部分,教师登录系统后,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安排创建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通知以及日程安排和公告。教师可以利用该模块进行作业布置,在线测试建立成绩册,访问统计和学生个人档案。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和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的目标。教师还可以利用该模块对个人档案进行保存,将个人的教学日志保存在个人档案中,在教学中促进对学术的研究。

3.2学生学习模块

学生登录系统后,主要是通过课程学习空间以及个人管理空间实现外国文学的学习。学生学习空间是该模块的主要功能,学生可以利用该空间对平台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PPT、教学视频以及日程安排、公告进行查看学习,从而完成外国文学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该空间完成实时答疑和讨论,从而加深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在个人管理空间中可以记录学生自己外国文学学习的感悟、体会、心得等,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学习作品、名著评析、学习记录等保存在学档资料中。作业投递箱为学生交作业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一对一交流。

3.3资源管理模块

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管理模块的构建是为了通过对外国文学资源的补充,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高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的认知。资源管理模块是基于Sakai的网络教学平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既能够很好的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辅助,又有利于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资源管理模块主要由课件、教案库,作家作品库、原声影院、论文成果库以及网络资源链接五部分组成。课件与教案库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构成;作家作品库主要用于收录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原声影院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以文学名著为基础的电影;论文成果库则主要为师生提供当前最人们的研究课题以及著名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网络资源链接主要是针对国内开设外国文学网络教学的高校以及教育机构建立的。

3.4交流互动模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社交网站以及社交软件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便捷迅速。该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互动模块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异步互动和同步互动。异步互动指的是师生通过email、邮箱等方式进行互动,同步互动和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通过QQ、微信、答疑室、讨论室进行交流互动。该模块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实现了外国文学教与学的双赢。

4结语

总之,基于Sakai的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是现代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趋势。该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把课程资源库、课程教学、交流互动整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外国文学网络教学。外国文学网络教学构建的平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种系统软件的不断完善和开发,外国文学教学平台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并且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邓国民.Moodle、Sakai、Drupal与Blackboard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6).

[2]朱珂,刘清堂.Sakai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8).

[3]高珺,宓咏.基于开源软件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推广[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1):271-276.

[4]叶小涛,吕爱丽,沈记全.基于Sakai的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推广研究[J].学科探索,2015(1):37-38.

[5]王秀荣,刘敏斯,孙良林.四款开源学习管理系统的对比与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102-106.

作者:闫娟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第七篇:高职外国文学现代课堂讨论法研究

【摘要】分析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的原因,阐述外国文学教学中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模式,提出实施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外国文学;现代课堂讨论法

在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外国文学的认识,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课程教学实践对现代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的原因

(一)教学大纲的要求。外国文学课程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部分,主要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源流的基本内容和演变情况,着重介绍各国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其意义。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类课程也开设外国文学作为选修课。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概况和世界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提高分析、鉴赏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本着指导性、思辨性原则,用启发式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材采用国家教委教育司推荐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外国文学》(翁长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在课时安排中,明确规定讨论课习题课在教学中要达到4次/学年。

(二)外国文学课的特点使得课堂讨论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传播功能,由此衍生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作用和目的。外国文学的内容涉及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以及作家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千头万绪,各种文学现象纷繁复杂,作家多,作品多,对作品的分析不易把握,所以争取大量地阅读熟悉作品,搜集资料,深入地探索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认识欣赏水平是教学的重点。而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从学习活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的获得,第二阶段是信息的组织和使用。课堂讨论在第二阶段中最有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活动以第一种方式来进行效果最好。如何理解、解释、吸收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条理化、系统化,在对部分与整体、重要与不重要内容的认识区分中,与他人讨论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是扩展知识视野的良好途径。在讨论中交流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往往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为学习者的疑问提供解决的方法和线索,有助于学习视野的开阔。此外,向他人转述并说明你的学习,又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课堂讨论是对课堂讲授法的补充和提高。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也非常大,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教学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

二、现代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现代课堂讨论法是一种研究型(或创造性)的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现代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第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必须分组进行,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讨论,这一组织行动能推动学生亲自体认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促成学生对团队成员的良好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素质和精神。第二,学生能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观察、阅读了解论题,并尽可能多地熟悉有关资料,通过思考探索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联系,在讨论中进一步激发思维,集思广益,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巩固和加强对基本知识、理论的快速掌握。第三,高层次思维的运用。讨论法有助于重组个人思维,如概括、详述、例示、解释等,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高层次思维。如果建设性地对待异议,将有助于澄清思维、促进认知的重建。学生还有更多的机会目睹他人的思维策略,并交流他们的思维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尝试新思维方法和交流方式,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使学生们意识到对问题的认识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存在,学会倾听、理解、包容和正确地表达。第四,发展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中会大量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快速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言语交际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进一步发展个人的思辨能力。第五,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比较及时。成功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较多的信息量,而且信息交换量大,类似头脑风暴。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就能很快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现代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讨论法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互相结合使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这里介绍几种适合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式。指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作家众多,名著众多。粗略统计下来,要求必读的14—20世纪名著不下80部,有影响力的作家不少于50位。而课时有限,个人精力有限,图书资料有限。同学们普遍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不少同学对复杂难记的外国人名感到头疼,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个人好恶感形成了外国文学学习的障碍。而讨论法有助于消除这种学习障碍。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深入地阅读,并初步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中介绍给其他同学。教师也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小组的成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某一时期、某几位作家的某几部作品进行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和情节摘要,然后在讨论课上介绍给全体同学。或者提倡一种互教活动,即将一篇阅读材料(一部较难懂的名著)分成几部分,小组成员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学生轮流讲解,找出中心思想、评价内容,这样完成对一部作品尽可能详细的阅读。这样可以比较快地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而且在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中,由于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小组成员的兴趣、热情、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会获得较成功的学习。正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是教育学上的术语,正相互依赖简单讲是指组员们感到全组成员休戚相关,有利于某个组员的事对全组也有利,有损于某个组员的事也有损于全组。个人责任感,简单地讲,即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在组员的共同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质疑、思考、接受不同意见,看问题将更加全面、客观、宽容,观点上可减少偏激。

(二)评述式。这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述。在外国文学中,可评述的热点很多,如西方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与黑》的爱情心理描写、卡夫卡的变形手法,等等。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有不少参考资料,为了能很好地组织评述式的讨论,最好采用“写作—讨论—交流—总结”的模式。这指的是学生先单独把他们对评论内容的想法观点写下来,接下来小组成员讨论他们的想法观点,最后与全班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做总结发言。在这一过程中,有分组的问题。是混合编组还是按性别分组,或者按过去的成绩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面对不愿分组的同学该怎么办,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认真思考妥善解决,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顺利有效地进行讨论,有必要对同学们讲授一些口语表达的技巧,并进行多次训练。

(三)合作辩论式。合作辩论法是从传统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适用于对文学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辩论。传统辩论中,人们持一种立场直到辩论结束,而且不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真正想法;合作辩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改变立场。传统辩论中,目标是击败对方,而不是力争与对方达成一致;合作辩论结束时人们努力形成一致的立场。根据合作辩论倡导者的观点,这种达成一致的努力恰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因为它能引起真正的参与和对语言的准确运用。这种方式难度较大,可以在班级之间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最好由学生们组成学习团体(如文学社)自发地组织进行。

(四)填表讨论法。填表法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以设计的问题为引导,在小组的共同讨论、研究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修改,合作完成教师制作的表格,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比如对于“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的作家作品概要(法国)部分,教师可以列出表1,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填写。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地覆盖知识点,学生的自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表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表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集体完成。

四、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对老师选定的讨论课题进行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精心设计和选择要讨论的论题,开出具体的参考资料书目,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第二,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跑题。冷场或者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题外话,这是讨论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合理地进行教学组织,避免跑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真正有效的讨论。

第三,讨论中给足充分讨论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的论题。

第四,讨论后要及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指出讨论组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和不足,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讨论后要给予必不可少的奖励。奖励可以是口头鼓励,也可以是加分式的奖励,总之必不可少,这能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正刺激,养成学生对课堂讨论法的浓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蒋传一.“课堂讨论法”探求[J].语文学习,1989(1)

[2]林良夫.国外中小学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2)

[3]黄金锦.浅谈“现代课堂讨论教学法”[J].学周刊,2011(8)

作者:张艳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部分所存在的教学问题,并就如何提升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提升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

引言

外国文学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外国文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知外国文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外国文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存在不少的教学问题,还须要进一步地改善及加强。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在社会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引导和催动下,对教育也做出了更明确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学科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丰富拓展,增加外国文学作品成为了发展的一大举措。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需要进行教材选材的更新改革,让文化内涵以及方向可以多元化并呈现不一样的色彩。但是初中语文教材的改革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是一次拓展与丰富,更是一种挑战。有关研究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有足够的热情与兴趣,但是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作品却很有限,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选取的教学方法也大多忽略了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限制了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接触和进一步研究的动机。大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以考试为衡量的标准,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一味地减少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教授,这是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疏忽和漏洞,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知识教学时,将知识的理论性内容以及一些文学常见知识作为重点,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将外国文学知识进行分类归总,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记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失去研究探索外国文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问题缺陷

(一)作品的选择缺乏整体性

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外国文学,我们发现,在选择是编写组并没有顾及外国文学的发展整体性,也缺乏重要文学流派的典型作家及典型作品。显而易见,这样的作品选择是缺乏合理性的。在进行编排时,往往也是根据专题进行简单梳理,未能体现出文学史的整体特征。这种编排方式不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发展概况,也不利于他们学好课本中编人的外国文学作品。

(二)教师欠缺外国文学素养

不少语文老师在完成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后,很少会在课余时间主动阅读和了解其他的外国文学作品,很多语文老师对西方美学、哲学都知之甚少。长此以往,这些语文老师有关外国文学的累积量就会严重不足,老师个人的外国文学认知程度也会出现下滑趋势,而这些都会影响外国文学的最终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大多数来源是其在校的学习,但是在师范类院校对外国文学的涉及本身就很局限,所以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也就达不到标准,在教学时必然会存在对某些知识点的忽略,而教师比较模糊的知识点自然也无法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工作。

(三)学生存在学习动机失衡

首先,不少初中生认为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对于学习外国文学还是抱有一定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的。因此,这部分学生还是乐于养成一些有助于提升外国文学学习效果的方法策略的。其次,如果初中生在完成课本中外国文学的学习后能够及时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赞赏,学生就会觉得付出得到了一定的回报。这种满足感和认可感也会使他们更乐于去学习新的知识,以便能够再次得到这些正面积极回应。最后,语文考试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大推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考试成绩,学生们在面对那些不十分重要的知识内容,譬如外国文学作品,往往不会过多注意或分配较多时间去深人学习。这种动机缺失使得初中生对学习外国文学提不起很高的兴致,也难以集中精力去深人学习钻研。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改善策略

(一)作品的讲解要有取有舍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之中,外国文学作品共计编录人册41篇,《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都在其列。这些文学作品的编排相对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但是选文的选择标准和编排顺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语文老师的讲解分析也需要有取有舍。以外国文学的具体讲解为例,老师就需要先对具体作品进行深人分析,抽取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语句作为讲解导人,以便于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不同题材之间、不同作者之间的那种个性化表达和差异性特征。这样的罗列和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所学印象,并形成清晰的外国文学网络体系。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应当经过精心地筛选才能变得越发合理,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内容,并且将教学的形式和模式得到进一步优化,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渲染教学气氛可以多选取丰富的外国文学资料投人到课堂上,让课堂充满艺术气息。

(二)提升教师外国文学素养

语文老师也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累积丰富的外国文学知识。语文教学是带有很鲜明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初中语文收录外国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扩充教学内容,而且希望能够以此完善学生个人素质的基础性构建。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以此提升和培养他们的语感。可以说,教材中每一篇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浓缩并体现了国外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是学生借助文字感知世界的资源途径之一。老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就必须努力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才能在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有效外延及拓展。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的实施和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应当肯定外国文学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单单是依靠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就能够达到的,让学生建立起学习外国文学知识的精神和积极性才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外国文学是国外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经验的象征,具有高度的学习以及借鉴意义,作为世界上的文化遗产而言,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所以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外国文学知识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多角度多渠道吸收到新鲜的外国文学知识投人到对学生的教学中,让学生走出国门去掌握接触更多国家的文化内涵。

(三)调整学习动机,鼓励自主学习

很多初中生不愿意积极面对和主动学习,很大的原因还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语文老师应当积极使用奖惩结合的方式来调整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从规避心态转变为直面心态。心态的转变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并乐于投人自主学习。任何文学作品的本质,都是作者的书写结果。换言之,文学作品实质上就是作者的个人表达外现成果,带有浓厚的人文特性。因此,在学习外国文学时,学生必须扭转错误心态,以感知作品中的人文内涵和内在价值作为应有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做到有效且正确的自主学习。

(四)引入外国文学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将文学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思维中,让学生可以在传统学习思维模式基础上对语文学科有新的认知,不仅可以增加语文专业知识丰富知识面,还能让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让学生学会通过反思与延伸等来吸收外国文学知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学作品的融会贯通,让文学实现无国界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应当结合信息时代的产物辅助语文课程教学,让多媒体工具来展现出不一样的外国文学作品精髓,让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多媒体的工具可以通过多角度展现文化,将视觉、听觉等相结合以图片以及声音为媒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氛围并被感染,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学生的理解,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好地记忆。

四、结语

外国文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综合培育作用,语文老师应当及时解决当下暴露的教学问题,以此提高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效果,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培育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人文情怀,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自身出发,以提高自身的外国文化为核心,才能对学生展开更高效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对语文学科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促进教学的正常顺利开展,才是真正学好初中语文学科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凌霄,李姗姗.关于中学语又中外国又学作品的教学反思与策略口」.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民

[2」高思佳.浅论中学语又中外国又学作品的多元又化教学策略[月.现代交际,2013,2.

[3」陈妍岚.初中语又外国又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月.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4」伍娟娟.从比较又学视野看中学语又外国又学作品中的选材和教学口」.网络财富,2009,3.

第2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一.调整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大多文学教材采用“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节选”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编”的特点,长期以来在学术理念上形成了误区:教材定位的非学术化,文学史知识的纯客观化,操作方式上的集体化。于是,教材忽视了文学自身规律和特性,重点不够突出,缺乏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实践证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反映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时代特性:

第一,从纵向上,根据“厚今薄古”的原则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整个西方文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文学,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20世纪中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传统的文学教材及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19世纪及以前的经典文学,对于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无暇顾及或只是匆匆带过。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弊端:知识陈旧,即时性差,信息获取滞后于当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因此,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内容应做适当调整“,本着详近略远原则,把重点从古代移到现代”,尤其是20世纪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体现文明成果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转换,使学生了解现当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学思潮、批评方法。

第二,从横向上,压缩文学史教学,开展专题教学。在以往的文学教学中,我们多采用“古代、近代、现当代”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文学史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宽,作家作品多,文学现象纷繁复杂,面面俱到,给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基础课程占用的时间过长,既不利于教师的科研探索和学生的自学研讨,也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所以,在保留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可对其大力压缩,并推出一系列专题选修课,比如:英美文学经典、西方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西方小说叙事研究、西方诗歌艺术研究、西方悲剧艺术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专题研究、西方文化概论等。这样改革,极大丰富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趋于完善,尤其是为我们的研讨式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钻研和思考,完成文学的创造性阅读和阐释。第三,重视文学理论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学理论是用于诠释文本的普遍理论,原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但反过来又影响和指导创作。具有历史重要性的文学理论学派包括有:新批评、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学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学理论,便有可能采用多种文学批评方法从新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阐释。现代文学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阅读。总之,在编订外国文学教材时,我们应坚持“以史为经,以论为纬,以作品研究为中心”的原则,编写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学特点的外国文学教材。

二.采用主体性研讨式教学模式

第一,更新观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依据当代诗学阐释学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读者理解两部分,那么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义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所以文学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以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式教学方式。在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引导”主体的作用,使教学活动具有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功能。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坚持“精讲、少讲、不讲”的原则,即重点、难点的地方精讲;参考资料多的内容少讲;简单易解的部分不讲,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一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知识学习中解脱出来,达到“一课多能”的教学目标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提高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能力,又能在思维方法、学习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

第二,提倡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沙龙式”研讨。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教学多采用单一的社会学历史学批评方法,以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作为衡量作家成败、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一部经典作品,无论在文化容量还是美学内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们应注重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心理及科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多方法的阐释,构建多元化的阐释格局。“在教学中将语言的输入和文化的导入”,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龙式的研讨中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此,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对于一个问题的认识,不给标准答案;对于不同的观点,也不作统一结论。学生依据不同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和个人经验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有人说它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说它反映了一战给人们带来的悲观和彷徨;也有人说它表现了人们对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讨模式容易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活跃敏捷的主动思维。于是,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个人感受,甚至不放过作品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场景(花、蜗牛、机器轰鸣等),都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探讨和推敲。

第三,论文写作是课堂讨论的结果。经过阅读准备、教师引导、全员参与和互动的课堂讨论,每一位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把握都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确定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深入探索、大胆创新,启发和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运用新的批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作家作品进行新的解读。通过论文写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成就感和满足感自然而来,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深谙教材的同时还要熟悉学生,在讨论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有备而来。

三.结语

我们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培养和输送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教育所担当的重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涵养丰富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灵魂,使人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挖掘和拓展,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张扬。由此可见,教是为了不教,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便是我们的文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任务所在。

作者:路琪 张晶 王玲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教学观念上的传统守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统教学内容方面与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课程上一般的高校都是文学史和选读的内容,但是在课程内容上文学史的教学内容普遍过于繁杂,在文学选读的内容上又普遍较难,一些古典文史更是生涩难懂,使得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无从谈起学生对文学的理解。传统守旧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外国文学教学中阅读量逐渐下降,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存在影响

外国文学在资源总量上是巨大的,也是反应外国历史、文学等深刻背景和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现代新兴媒体的出现和网络的盛行,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也被改编成各种的影视作品,这就使得学生对传统的原著作品赏析变得不再感兴趣,但是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会在影视剧等的影响下陷入错误的认识。对于真正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阅读量正在逐渐下降,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影视作品的影响,社会竞争、社会生活多样化和复杂化等也都是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量少,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有限,对于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讲授的知识无法理解,教学出现这样的困境对于拓宽其认识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存在影响的。

二、高校外语专业外国文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与时俱进,进行教学观念的发展

教学观念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就要针对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作出改进,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的引进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新媒体、网络等等,不能再局限于讲台和教师。一定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进行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应用,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的知识内容并使空洞的外国文学变得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还包括组织学生进行原著作品的朗读教学和对所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的方式等进行教学,这些方式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二)根据教学安排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外国文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这也是学生学好外国文学的基础和条件,因此阅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外国文学作品资源量大,要有选择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就需要外国文学的教师做好阅读安排部署。在阅读安排上除了要结合教学,还要在阅读方法上做出正确的指导,要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注意博览与精读的结合,博览时要选择与所学专业有关联或者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了解,还要对于其他方面的文学作品进行梗概的浏览,精读是要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再由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和理解,由于精读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一定要选择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的掌握和理解,才能真正提高外语专业的学习水平。除了以上两点针对性的措施外,外国文学教学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对策探究,例如营造有利于外国文学教学的学习氛围、量身打造教材或者科学的选择合适的教材、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等。

三、结语

第3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鉴于中西方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存在着差异,如果我们单纯的选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熏陶,根本不能适应现在激烈的竞争形势。所以,培养我们的学生兼备东西方的文化特长,不但有利于我国传统的群体人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一些鲜明的个性。中学生具备西方的人文精神,即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要要。当前,我国中学生接受西方文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语文课本。因此,中学生的语文教材在介绍西方的文化以及人文精神上主要起到了一个窗口的作用,好的篇章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正确理解和准确学习外国的一些文学知识和思想文化。因此,我们要想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更好的传播西方文化,那么就必须做到教材和教学策略的改革。

二、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和沿革

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改革之路,虽然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建立了学校教育,但是语文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古代,语文的教学是与经学、哲学、史学和伦理学在一块的,并将德、才、学、识这四项融入到各种学科,古代所谓的语文教材主要都是四书五经、文选读本和蒙学读物等等构成。时期,中学的语文课程开始渐渐从史学、经学、哲学和伦理学中分离出来,进而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也标志着我国的语文学科开始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教学系统。而中学语文教材在体例以及内容的更新方面都是从旧制的文选改良到旧制的文选突破。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的文化领域出现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为我国后期的语文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从此之后,我国的语文教学也便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在此间,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能够反映新文化和新思想的白话文文章,包括郭沫若的一些新诗,陈独秀的论文演讲等等。建国之后,我国的语文教材在作品的选材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即国家颁发了语文教学的大纲,最终确定可以将外国的文学作品选入到中学的语文教材中。这些作品的选取基本上都是大纲所规定的,中外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作品。外国作品的引入,使得我国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在“”被粉碎之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便有所好转,语文这一学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修订了新的大纲,开辟了我国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在此套大纲中,选用了比较多的国外的纯文学的作品,同时,也选用了少量的国外的散文一类的优秀作品。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材和编写尽管有了不小的进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但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体系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而对于语文教学的评论也是此起彼伏,这表明语文的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总体来说,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是进步的,发展的。当然,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三、当前外国文学的选材原则

1、注重人文气息,强调情感的熏陶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西方的文学往往会面临着一个可能被遗弃的困境呢?这个问题的回答还需要从西方文学的特点来讲。和中国相比,外国的人文理念相对来说更加宽松,作者通常会做到敢说也敢写,他们会用批判的语言来评判这个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凸显现实,当然避免不了揭露社会黑暗的一面。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这样的批评语言对于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西方的文学在一些方面不符合当时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不满足不了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要求。所以,对于外国文学选材的一项首要原则便是注重人文气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强点感情的熏陶以及培养学生乐观处事的态度。在以往我国高中语文的教材中,并不缺乏这样一类文章。因此,为了使学生知识面拓宽的更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材中适当的引入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2、注重文学的气息,强调美感的培养

所谓的文学气息就是指文章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情感和美感,特别是语言美以及情感美。在教材中选的篇目一定要强调文学气息,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真正的魅力所在。当然这种美在不同的文章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学生可以在这些作品中,很直观的得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文章中的每个人物都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品质值得学生学习,这样比单纯的理论教学,直接讲道理的效果强很多。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自己的道德行为的准则,用以约束自己,评价他人。众所周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学,因此,语文学科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真善美的一个代言。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文论是在文艺复兴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工业革命那个新时代,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以及杰出的作家。我们通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适当的引入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的情感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们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外国文学的人性美以及语言美,进而实现和优秀作家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阅读是一个最能够触动人心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欣赏作家优秀的文章时,也可以实现其自身美感的升华。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最为叛逆的时期,如果只是单纯的对其说教,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不如将一味的说教转变成让学生进行亲身的体验,这样会更加容易对学生的心灵造成触动,也可就此能完成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当前外国文学的教学所实施的策略

1、在实施多元文化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由于受到的氛围、个人的情感以及历史等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得很多学生本身就对于外国的文化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对于这些学生更不用说学习外国的文化了。他们考虑的比较片面,单纯的认为国外的文化对他们没有任何的益处,有的甚至认为学习国外的文化是和爱国完全相违背的。而事实证明,国外的文化是存在其特有的优势和特点的,那么身为新时代教师的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国外文化之前,先向学生灌输好尊重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呼吁学生要尊重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向学生们及时的渗透新思想,新观念。除此之外,作为中学的语文老师,必须先以身作则,自身必须做到从多个视角、多种观念向学生去实施外国文学的教学,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可以尽早的接受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而对于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的那部分,老师首先需要对这些优秀作品中的每个人物进行详细的情感分析,然后再从各个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观察和分析,进而实现将有些外国文学作品中国化的一个教学转变,最终完成引发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的目的。

2、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够突出学生的个性

和中国相比,国外的生活理念和文化教学都相对开放一些。国外的教学更加注重找出学生各自的特点,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在我国过去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通常采用的都是一锅端的方法进行集体教学,也就是统一的、同步的教学。不论是从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讲还是学生的个人喜好来看,传统的生搬硬套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国外教学更加注重的是每个学生的自由以及其个人喜好的一个追求,这些都体现在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比如:教材中《钢铁是怎样炼成》这篇文章,其主人保尔柯察金所表现出来的斗争的精神,完美的体现了自由;在《老人与海》这篇文章中,主人翁的搏击风浪,展现了不畏惧的精神;在《海燕》这篇文章中,主人翁表现出对革命的强烈的热情等等。这些都是西方文学中的人物对于个性的勇敢追求。如果教学选用前移式以及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和作者,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交流更真切,对于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最终实现国外文学教学的高效性。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将中西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照式的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另外,在以文化为背景的条件下实施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的深刻了解。

3、对于外国文学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特别是国外文化修养

第4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现在翻开台湾关于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上呈现出一种过分依赖美国批评动向的路线,过多地采用美国多元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少数族裔文化等研究理论去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偏离了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理论意义。这样不仅没有形成台湾独特的华裔美国文化的视角,也没能抓住华裔美国文化的核心和主流,无法彰显华裔美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与学者本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台湾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学者大部分都曾有美国留学经历,或者在美国完成华裔美国文化的硕士、博士论文,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他们对美国国内的批评动向非常敏感,联系紧密。尽管如此,台湾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对大陆研究美国华裔文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台湾学者开创性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并取得的诸多成绩和创建的基础框架,为后学者研究华裔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二、具有“文化中国”情节的大陆视角

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较晚一些,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所了解,到90年代大陆所有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一共不超过5篇。大陆最初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纯粹自己的见解,或多或少地会受到美国本土多元文化和台湾学者对华裔美国文学理解的影响,这一阶段属于大陆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探索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研究逐渐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华裔美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国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并不像中国台湾境内的学者那样“步调统一”,在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思考研究方面,出现了两类不同文学背景的研究学者:一类是以中文文学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海外文学的中文系学者,另一类则是以英语文学为研究背景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英语系学者。大陆对海外文学的研究开始阶段主要是对一些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小范围的海外华人的中文作品进行研究。随着对海外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除了对港台地区的海外文学感兴趣外,逐渐向世界范围内所有华人文学研究扩展,包括东南亚文学、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华人聚集比较密集的国家和地区。相较于以英语系学者为主要研究人员的中文系海外文学研究,研究成员队伍更加庞大,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本土文学的文化内涵。他们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过程始终以“文化中国”的角度切入,分析、理解华裔美国文学,并且试图将海外华人文学与母语文学紧密联系起来。他们发表的多篇博士论文和文学著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多元化研究。与中文系研究海外文学研究队伍不同,由英语系组成的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队伍最初是以翻译华裔美国文学为主线,侧重于将中国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进行对比。恰逢21世纪初,大陆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到了持续升温的时期,大陆境内各个大学、期刊纷纷设立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机构或者期刊专栏,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和文学作品已增加到近两百篇。这样,华裔美国文学也渐渐进入到了国内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的课程,为英语系培养了一批专门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硕士、博士,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无论是中文系的海外文学研究还是英语系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都是从华裔文学的属性入手,强调其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分析中国文化对华裔美国文学的引导和向度。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其主题已不再仅仅以华裔美国文学为主要方向,一般都要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交融与冲突”等角度一同展开。在大陆,虽然对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还在持续升温,但都与国内本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地区,华人对自己故乡的思念和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是不随时间和空间改变的。

三、美国多元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化的差异文化政治

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到了什么地方始终不变的是自己民族文化的深深影响和思想观念。美国自称是一个自由国家,也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移民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冲突、融合、创新,这就像一个文化熔炉维系着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但是美国国土无论多么的开放、自由,美国社会各民族的特点、民族的文化价值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无法完全融合、同化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语言、思想和政治观念,他们对一些主流的美国政治观念并非完全能够接受,因而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下的差异文化政治。在一个多元化语境之下,美国文化试图通过同化的方式来消除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政治观念。如果美国完全丢弃族裔的文化特点,而以白人种族文化作为文化同化的方向,势必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所谓的文化多元主义只不过是一纸空谈。差异文化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思想上的多元化,避免单一性和同质性,新时期的差异文化政治要求文化的知识性、文化性和政治性。对华裔美国文学,贯穿整个文化脉络的是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对美国主流的文化来讲,华裔美国文学是少数族裔的文化传统。但是无论文化差异冲突和融合,华裔美国文化应该呈现出一种具有正面、正统中国儒家文化和独特的政治思想。在美国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创出具有独特地位、背景的自己族裔文化的文学成就,并能够形成影响美国文化,赢得自己生存空间的独树一帜的差异文化政治。

四、中国文化与华裔美国文化

第5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

经典文本的失落源自1895年电影的诞生,在那以后短短的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影视狂欢时代华丽的到来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在全新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下,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要比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的原因。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型、享受型的社会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所遮蔽,神圣的文学被忽略,许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二、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异同

名著影视是诸多艺术的混合体,经典文本作为名著影视存在的前提,可以称之为名著影视的母体。名著影视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而今经典文本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理由所在,即文学的媒介——文字。名著影视与经典文本的审美意象的构成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所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尽相同。经典文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其审美意象就是靠语言媒介来创造的,其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和未定型性;名著影视是一种可视艺术,其审美意象是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经典文本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创造性的审美愉悦,而名著影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审美想象,既表现了美,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美。

三、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

1.根据教学的需要,正确筛选影视资源,观摩完整的原著影视

面对大量的名著影视,其中必定是良莠不齐,我们应选取与教学需要相关的且与原著精神风貌一致的影视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外国文学课程本身有综合性、异源异质性强的特点,使得作品中出现的特定历史、宏伟的战争场面、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特定地域的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的主题等仅凭想象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观看名著影视则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本的意境与思想,也能促进学生重新阅读文学原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2.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要各有侧重

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以坚持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影视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中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无从了解,听课味同嚼蜡,毫无效率可言。在教学中引入名著影视作为辅助手段,展示那些精彩的或是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阅读原著,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3.名著影视与原作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通过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作业等形式,促进学生活跃思想、热烈讨论,从中学习到知识。

四、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