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的应用型文化产业管理和服务人才,这对当前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其所在地域文化资源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实践型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章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为这种融入途径提供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能性

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其所在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高校通过培养输出大量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可以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作为自己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如何利用本地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以培养出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则是一个极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以安徽财经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为这种融入途径提供一个较为成功的范本。安徽财经大学(以下简称安财)自1961年以来,一直坐落于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市。50余年来,安财始终以融入蚌埠、服务于蚌埠经济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建校方向和重要责任,力求将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与蚌埠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结合。2010年,安财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0—2014年专业设置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015年转入工商管理学院),将这一融入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为安财又一个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蚌埠市经济文化建设成功结合的范本。一方面,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促进蚌埠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蚌埠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又为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课堂教学、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文化基地。蚌埠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位于淮河中游,境内山水相接,四季分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自然风物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间表演艺术和民间手工艺等几大类别。在自然风物资源方面,纵贯蚌埠全境的千里淮河壮观辽阔,风景宜人,其多条支流在蚌埠境内也形成了众多的水域和湖泊(如知名度较高的龙子湖、张公湖、五河、四方湖、沱湖、芡河湖等),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点缀在淮河两岸,共同构成了蚌埠独特的淮河流域水乡景观,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蚌埠拥有著名的双墩文化、大禹文化、楚汉文化和大明文化等文化资源。其中作为双墩文化代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墩遗址”,是淮河中游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大禹文化代表的涂山,是位于蚌埠怀远县的4A级风景区,为当年大禹治水的圣地,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现存有涂山庙、禹会村、启母石、圣泉、灵泉等遗迹,拥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楚汉文化在蚌埠境内也影响较深,楚汉相争的决战之地———垓下古战场,就位于蚌埠固镇县境内,现还留有霸王城、虞姬墓、韩信点将台等历史遗迹有待开发;大明文化则更是蚌埠的一张文化名片,距蚌埠二十公里的凤阳县,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现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皇陵和明中都皇故城,蚌埠市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开国功臣汤和的陵墓和新建的大明文化产业园,蚌埠五河县境内有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小姐(朱元璋原配未婚一品夫人)墓,另外,像朱元璋及其部属徐达、常遇春等都曾在蚌埠境内屯兵、练兵、作战,留下了不少历史遗迹。在民间歌舞表演文化方面,蚌埠也拥有知名的文化品牌。蚌埠是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戏、五河民歌、淮河琴书的发源地和流行地,其中最有名的是有着东方芭蕾美誉的花鼓灯,现在仍然流传在蚌埠怀远及其附近地区,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就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花鼓灯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民间手工艺方面,蚌埠也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像玉器加工、余家皮影、杨氏微雕、丁氏虎头鞋等制作工艺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玉器生产加工工艺国内一流,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古玉市场,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玉器者、采购商和收藏家,同时拥有一大批古玩玉器的收藏者、爱好者,形成了积淀深厚的蚌埠玉文化。综上所述,蚌埠本土不仅拥有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开发等级较高的文化资源,而且这些文化资源大多还处于相对原生状态,产业化和开发利用程度都不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较高的开发价值,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地。

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

高校教学的质量要落实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本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将本行业的前沿信息和知识融入教学活动中;同时,文化市场对动手能力强、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实干型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要求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是,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如文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转型或是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缺乏实际的业界从业经历和专业实践的锻炼,既不了解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趋势,又不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专业技能,因而在教学(尤其在实践课的教学)中往往力不从心,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安财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文管专业教师到蚌埠的明星级文化企业(如星宇文化产业园、大明文化产业园)和蚌埠市文化管理部门(如博物馆、文化局、旅游局等)的相关岗位去挂职学习,近距离观摩并参与到蚌埠本土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实际策划、调研、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去。为保证这种挂职学习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要求教师挂职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教师挂职学习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和研究领域必须密切相关,教师必须真正参与到挂职单位的项目运营与管理中去,教师的挂职效果考核必须以该教师对挂职单位的实际贡献作为主要依据等等。通过这种挂职学习的形式,教师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又掌握了文化产业业界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既能够把最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又可以把自己参与文化产业项目的鲜活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形式,高校加强了与地方企业、政府的联系,拓展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为地方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仍然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学方法僵化单调,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造成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3]。为了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状况,教师应当尝试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课堂或校园内部,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授课的有限课时,应当突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特色,充分利用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将其设计打造成各种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以这些文化项目为导向,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授课刚开始时将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驱动学生为完成项目任务,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让学生切实参与各种校内外文化项目的实际运作,从而达到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并非不接地气的、纸上谈兵式的凭空虚设,而应当与本土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实际文化项目运作密切相关。以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力求充分挖掘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文化项目的基础,来促进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在《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文化传播学》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对蚌埠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如蚌埠市内的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公园、冯嘴子村,怀远的涂山风景区、凤阳的明皇陵、固镇的垓下古战场等)展开了系统的实地调查研究活动。他们引导学生分成若干调研小组,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蚌埠市主要文化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类、统计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写成详细的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报告的分析寻求合理可行、富有创意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传播的具体方案和计划,为进一步的文化资源项目化运作打下基础。2.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蚌埠文化资源来丰富安财的校园生活,促进安财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开办以来,每年都承担了许多大型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服务工作,如在“传统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中,将泗州戏剧团、凤阳花鼓戏剧团以及当地民间剪纸、皮影等手工艺名家请上了校园的舞台进行现场表演;在每年春天举办的安徽财经大学“淮河之春”蚌埠名家文艺展演周活动中,蚌埠市花鼓灯舞蹈、五河民歌、淮河琴书等传统曲艺表演技惊四座;在每年秋天举办的安徽财经大学“博雅淮艺”书画作品展暨拍卖会活动中,蚌埠市书画名家的众多优秀作品大放异彩。通过这些活动,蚌埠的优秀文化资源融入了安财的校园文化,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又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扩大了蚌埠本土文化在本地高校和青年人当中的影响力。通过上述方式,教师就近取材,将本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有效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实践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熟悉了本地的文化资源,激发了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文化归属感,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必须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作为开展实践教学的有力保障。然而,国内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的建设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大多院校虽然或多或少与政府、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校企、校政合作往往停留在于挂牌签约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结构合理、长期固定的适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校外实践基地,导致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并切身参与到当地企业或政府的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的实际过程,其实践能力也无法经由实战训练而得到提高。针对这个问题,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采取了一些创新措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案。首先,教师通过自己在当地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引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当地的文化项目建设、文化服务、本土文化的传播等活动的服务工作,具体包括由政府主持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城市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由文化企业运作的地方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由政府或企业宣传部门运作的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播项目等。学生通过与这些文化企业或文化管理部门负责人的多次接触,通过在这些大型文化项目或艺术活动的服务工作中的良好表现,为安财文管专业赢得了不错的口碑,然后教师或学院领导在此基础上与这些文化企业或文化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入交流,有条件的可以签署校企合作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协议;接着,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基地,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机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直接进入该企业就业;然后,以这些学生为人脉和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校友、同门关系,将更多的学生送进这些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切实参与到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实际运营和管理工作中。按照这种模式,校企互动、产学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通过在这些文化企业或文化管理部门真正参与生产实践或岗位实习,可以发现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同时,通过实际参与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可以主动发现项目运作中的问题并思考对策,从而提高自己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四)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高校本科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综合检验,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全面考核,是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5]。对于文化产业管理这种高度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而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和写作应当紧紧围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密切配合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最终目的。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在评价标准和写作要求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毕业论文评价模式,过分强调以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论文的实际应用性和现实针对性[6]。这种评价模式造成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脱离实际,从书本到书本,与身边的文化资源、文化项目完全绝缘,从而导致大量的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大而无当、不切实际,在内容上空疏浮泛、缺乏创意和深度,在实用价值上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形式主义,而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同时,也无法起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创意策划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等)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作用。文化产业管理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其毕业论文写作或设计模式必须与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目标相适应,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依托于实习实训基地,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项目建设,让学生在切身观摩参与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项目的服务、运营和管理等实践中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以安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经营为例,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该专业的毕业论文模式一直倡导以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案写作这一应用性形式来代替纯粹理论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即使少数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10%)采用撰写学术文章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也要求必须是一种应用性、对策性研究论文,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和写作的目的。其次,鼓励学生的毕业策划案(论文)尽量立足于蚌埠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一方面学生在之前的“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等课程中已经对蚌埠许多本土文化资源进行过实地调查、资源分析和价值评估,对本地的文化资源较为熟悉,为本土文化项目的策划案(论文)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当地文化资源开发项目的服务、策划、运营等工作,具备一定的文化项目开发、策划、管理的初步经验。在上述基础上完成毕业策划案(论文)的设计,可谓轻车熟路,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又保证了毕业论文策划(论文)的质量水平和现实价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毕业策划案(论文)采用“校企合作”联合指导的方式,突破毕业论文指导局限于学校和教师的传统模式。因为目前国内高校(包括安财)文管专业教师大多还没有企业从业经历,拥有“双师”背景的教师还较为缺乏,学生在毕业策划案(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理论知识方面的指导,必然会影响其应用价值和质量水平,因此安财文管专业创新性地采用了校企双方联合指导、合理分工、各施所长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策划案(论文)进行指导,其中来自企业(主要是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的专家或行业能手主要负责毕业策划案(论文)中的资源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策划方案及其应用价值等实践问题的指导,而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毕业策划案(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写作规范以及毕业答辩和管理等工作。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密切配合,取长补短,共同保证了毕业策划案(论文)的质量水平和应用价值。

三、结语

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学生获得了高层次的专业实践平台和宝贵的能力锻炼的机会,切实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地方文化企业和文化管理部门的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的合作模式,把高校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地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得以密切结合,既促进了当代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承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有利于创造一个校地共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高校的进一步融入地方、不断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

[2]百度百科.花鼓灯[EB/OL].

[3]余丽蓉.“产教融合”视野下的“互联网+”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7(42):1-3.

[4]石琼,罗奋涛.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5):61-63.

[5]赵丹,黄倩盈,杨学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8(4):67-70.

[6]刘术,马璐瑶.文化产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6):110-114.

作者:程军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