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究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究

摘要:网络工程专业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在工程认证的大趋势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如何加强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普通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状况,从学生现状和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1+2+1”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希望通过探讨,共同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网络工程;内涵建设;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近年来,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各高校计算机专业开始探索能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我校计算机类专业试行大类招生,即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进行招生,以学科大类的基础制定教学计划,在学科群范围里实施基础性课程的教学,在前3学期按学科大类培养之后,由学生根据本人意愿、专业兴趣等选择具体专业方向再攻读两年半至毕业。大类招生需要各专业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因此,本文提出“1+2+1”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即以一个课程标准为基础,优化两个体系(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个严格的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检验。

一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现状分析

专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服务于专业建设的各种资源配置情况,更应该考虑参与专业建设的学生和教师情况,因此本文从专业发展现状和学生现状出发分析课程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目前各人力资源平台虽没有细分出针对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云存储、网络安全等岗位,但在传统的系统管理、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三个典型网路工程师岗位需求中大部分已经涉及云计算、存储、无线、网络出口、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技术技能要求,因此有必要调整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二)地方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态度现状分析

1.学习动力不足。近年来有很多学者研究大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反映出社会公众认为大学生学习动力发展空间较大。目前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是一批在“高压”下完成中学学习的学子,“严格管理”到“宽松管理”的学习环境的变化使一些大学生“水土不服”;另外,目前开展的“翻转课堂”、MOOC等新兴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出现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种种不适应,例如看视频打瞌睡、课堂参与度低等;老师安排答疑时间,往往来答疑的学生寥寥无几,很多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不去答疑;这些不适应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足。2.大学课程体系的理解度不够。在每学期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座谈中发现如下问题:大学一年级,有50%的学生认为基础课程难并且没用;大二学生,没有专业认同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比例较高;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关注度集中在了“如何考研”和“如何找工作”;大四的时候,除了考研的学生还在潜心钻研考试科目,大多数学生转战在各招聘现场。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大学精神”、大学课程体系不理解所致,一二年级多为基础课程,由于很多学生认为“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找一份工作”,基础课程看不到直接的效果,所以被学生“冷落”,在二、三年级开始专业课程时,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随之出现。3.“学习压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事情的结果与事件本身没有关系,而是由个体的看法所决定的。低压认知导致了课堂上睡觉、聊天、刷微博、玩游戏、看小说等隐性逃课现象;也导致了闲暇时间“宅在宿舍”的特点,将宿舍变成“追剧场”“游戏网吧”。一些学生认为“上课学习,下课娱乐”,没有理解大学的“自主学习”,反映出部分学生不会规划时间,自我管理的能力不足。

二“1+2+1”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课程体系优化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要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在企业导师的参与下,分别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一)根据毕业要求,追溯能力培养,制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教学标准,它是对教学环节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也是管理和评价教学环节的基础。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融合能力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体现“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的理念,综合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范了各教学环节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给出教学环节组织实施过程建议,从知识、素质、能力三方面给出考核依据,明确课程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贡献度,核心课程对能力培养的贡献度将用于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优化理论课程体系思路

1.构建稳定的企业导师团队和课程体系研讨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聘请稳定的企业导师,每年举办一次课程研讨。企业导师的加入,可以了解企业一线的要求,包括岗位需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可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有助于课程内容紧密与企业岗位实际内容相关联,根据技术发展及时作出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有利于调整课程实用性,也能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错位的问题。2.明确“学科导论”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学科导论”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科导论课程有的是一门课程,贯穿一个学期;有的是安排集中上课,一周来完成;无论采用哪一种安排方式,说明各个学校都很重视这门课程;但是经调研发现,分专业前只有45%的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比较清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理解不深,对专业没有认同感甚至迷失学习方向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明确学科导论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来解决。导论课程的内容应该对本专业学生有较长时间(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指导作用,应包括本学科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计算机学科的知识体系以及体系中课程之间的关系,学习本学科的基本方法,能通过生动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大类招生的情况下,要重视学科导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万万不能做成不同专业内容的特色讲解。

(三)建立“内分外联”大实践体系思路

所谓“内分外联”的实践体系指带有实验环节课程的课内实验分开实施,每个学期末集中按照课程群安排2-3周的集中实训,打破课程的界限,融合不同课程内容,做到知识的贯通。在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资源暂时不能满足学习条件的课程中,引入企业导师和云实验平台。1.大实践体系基本结构。在大实验体系中,根据能力培养分层递进原则安排实践教学,在大一、大二的两年主要进行计算机基本能力培养,大三进行网络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大四进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围绕能力培养,不同能力培养阶段有不同的课程做支撑,在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从第一学期开始,做到循序渐进安排实践环节,每个学期的实践环节环环相扣,第四学期的集中实践环节作为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提升实训环节,融合前四个学期相关知识点设置实践内容和实践目标;在第二阶段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依旧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每一门课程的实验和后续课程以及前导课程实践环节形成一个系列,例如融合网络原理、网络工程、协议分析等课程设置组网与管网的实训;第三阶段,在大四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在综合能力培养过程中引入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融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用企业的实际项目训练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2.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两大实习内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当前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80%的学生会选择就业,一定的职业素养是毕业要求和用人单位重视的内容,笔者所在网络工程专业三年来分不同时间点(第七学期开学或者第七学期末),不同地点,不同方向,与不同合作单位合作完成生产实习工作,在对实结分析时发现,两周的毕业实习放在第七学期开学比第七学期末收到的效果更好;在实习内容上,项目开始前增加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更好,学生团队不仅在项目的完成度上,而且在各阶段资料整理上都得到企业工程师较高的评价。对于毕业前的两大实习,可以做到课程体系知识大融合,需要提前做实习安排,根据实习内容和目标,可以灵活安排实习,实习内容不但包含专业能力培养而且要求包含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按照企业标准进行项目设计实施而且要邀请企业人事主管进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和就业指导,不仅对学生就业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专业引导有明显的作用,有学生因为实习而选择实习方向专业深造,有学生因为实习而选择就业方向。3.引入线上资源,借助创新创业云平台。笔者近年来和itbegin合作,一方面进行基础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项目开发等课程中引入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云平台布置预习内容,学习内容和作业,给出作业答案,学生完成作业提交后,教师可以批量批改;另外对于程序设计作业而言,云平台可以记录学生作业的整个过程,甚至是击键的次数,无论自学和互动教学都有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开展线上的程序设计基础的考核与竞赛,教师提前组卷,统一实践开始做题;提前提供标准答案,做完后平台自动进行评分,并且能导出学生的成绩。这个措施减轻了组织者的负担,便于竞赛的常态化,可以作为专业内部甚至小组内的测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更加灵活。另外,itbegin会不定期在平台实际项目,老师和学生可以对项目进行评估,提交项目的方案,通过该平台就可以进行项目合作,给学生带来具有社会价值的实践项目的同时,提供了创新创业的机会。

(四)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课程体系中压缩理论扩大实践的方向得到很大认同,不同学校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加实践类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学期大多数专业在最后三周没有理论课,主要是实践教学,除了课内实践部分,集中实践占到了普通学期的五分之一。理论课程的考核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也存在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对能力培养的贡献度,开发多种考核方式。目前实践环节普遍问题较多,例如:项目完成质量不高;团队方式实施的实训学生参与度较低,有浑水摸鱼现象;存在较大范围的项目实施雷同现象。让实训落到实处,达到能力提高的目标,要在实践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严格实践考核体系,根据实践课程(实训)的目标和实施过程特点,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核内容,明确过程评价和成果质量评价的权重,过程评价避免仅仅依靠到课率,要考虑按照计划的日完成情况和每天资料归档情况;成果质量评价避免主观性判断,要给出完成内容和验收等级(成绩)之间的关系;二是考核主体,引入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三个部分,确定合理的比例;三是成果质量验收的方式,功能演示与答辩相结合,答辩评委采取教师和学生相结合的方式组成,成果质量评价由成果验收和答辩成绩按比例相加得到。通过严格的实践考核体系,改变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态度,有效提高实践环节的质量。

三总结

本文在工程认证的背景下,分析专业发展现状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1+2+1”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以建立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采取的措施,给出了建立严格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一定的意义,对普通高等院校的网络专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田爱香,孙丽平.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与心理对策[J].菏泽学院学报,2018,40(03):103-106.

[2]庞玲霞,,倪世容,等.加强医学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02):10-11.

[3]王国庆,陈曙娟.基于开放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03):21-23.

作者:靳红梅 李占利 牟琦 冯健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