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谈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等艺术院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艺术院校实际,深入探讨如何建设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高等艺术院校既承担着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创新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等艺术院校尤为重要。

一、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传承、创造和培育而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传统、价值追求、行为风尚及形象识别等特征。校园文化不仅能反映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更能彰显师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既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普遍性,又由于深受艺术学科的影响而有其特殊性。建设富有历史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承担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而高等艺术院校在这方面又有着其他高校不具备的先决条件。加强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不断创作生产更多优秀艺术精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紧密结合艺术院校教学特点及学生个性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好党委领导班子的领导作用、干部的引领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拓展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平台,提高校园文化的参与度和共享性,有助于构建干群、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四)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文化品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加强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凝练和践行大学精神,以大学精神引领师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广泛汇聚师生共识、切实增强师生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提高学校软实力,推动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

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艺术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校园文化类型,一方面具有学术性、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高品质性等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同时更趋于张扬、青春、活泼,在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方面更加突出。

(一)创新性创新是艺术的灵魂。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艺术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特点。高等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基本采用小班授课或一对一单独授课形式,遵循艺术教育教学、艺术创作规律,以个性化模式进行艺术专长的培养,充分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积极创新,形成千人千面、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时代性文化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2]作为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等艺术院校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领悟时代精神,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努力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引领时代风尚。

(三)开放性艺术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这种开放性不断增强。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需要广泛借鉴、吸收外界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融合中西,创新发展,进而不断开阔视野,占领文化的前沿高地。

三、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多优势,但由于艺术院校学科专业的特殊性及学生群体的差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建设不到位相对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较少制定系统全面的发展规划,相关部门统筹规划指导协调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不够,个别院校资源紧张、环境条件有限,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活动场地、文化场馆明显不能满足需求,校园内景观设计、环境治理、校园美化不够,缺乏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

(二)校园文化特色有待挖掘,品牌活动打造不够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较为丰富,但多侧重文艺、体育类活动,且活动流于形式、浮泛,缺少有广泛影响的、系统性、连续性的特色品牌活动,活动的娱乐性较强,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欠缺,“第二课堂”的拓展延伸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对活动思想内容的统筹设计和深度把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不够。个别高校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没有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专业教学及贯穿于校园文化各方面。在校园内红色文化载体的保护、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红色文化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课题申报,红色经典作品的创编排演、艺术实践及宣传推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校园文化活动参与度不高艺术院校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和熏陶,形成较为鲜明的个性和群体特征。他们思维敏捷活跃,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想象和创造,有着强烈的艺术情结。但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组织纪律、集体观念较为淡薄,一些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参与度不高。

四、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等艺术院校要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办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并针对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特点,有的放矢,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全方位提升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品位,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1.注重特色文化景观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融入景观设计中,建设突出本校办学特色的建筑景观、标识与场所。如展馆、雕塑、文化墙、连廊等,合理规划布置具有丰富内涵和学校特质的雕塑、石刻、书画等文化作品。校园文化积淀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独特的景观设计、校园风格,能令师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气息,在艺术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增强人文素养,提高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提升校园的辨识度。[3]2.加强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体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场馆建设,改善硬件设施,丰富馆藏资源,完善场馆功能,扩大规模、优化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在规划和建设时,应注重将艺术思想、艺术语言和符号、代表学校特色价值观念的思想融入建筑物的设计中,强化不同场馆的标志性特征,体现出不同场馆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性,使师生享受艺术氛围。3.加强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景观在布局、命名、造型等方面渗透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格。校园内的景观本身就是蕴含美感的艺术创作,打造具有美感的事物,如造型别致的雕塑,形态各异的园林景观,独具特色的假山、湖泊、水体,扮靓校园的各个角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推动师生良好品格的养成。4.完善校园文化宣传载体,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网、官方微信、宣传橱窗、指示牌等的建设。充分发挥校报、校刊新闻舆论工具作用,以其权威性、真实性、广泛性,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领;加大校园网及“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建设,运用好其开放、丰富的特性,拓展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加强主流思想宣传,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品位1.创建高品质校园活动品牌,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与专业性融为一体。[4]针对艺术院校思政类社团缺乏、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不够的情况,深化活动的理论指导,提高活动品质,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缺失的实际,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论坛、读书节、传统文化节、品牌赛事、系列评比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拓宽知识领域,丰富文化底蕴,提高综合素养。同时坚持持续推动,加强政策、资金、人力支持,进而形成校园文化活动的特色化、系统化、品牌化,充分体现活动的示范性、引领性和可持续性。2.以重要节庆日为契机,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同的纪念日、节庆日,确立不同的活动主题,如3月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跟着郭明义学雷锋”、雷锋故事宣讲会等,4月开展清明节网上祭奠、赴烈士陵园祭扫等,5月组织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主题班团会等,6月端午节前后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等,7月围绕建党纪念日,开展党史宣讲、“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在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歌颂社会主义,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3.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5]用好用足校史资源,积极开展“知史爱校”活动,集中组织参观校史馆,讲授独具特色的“开学第一课”,如《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聘请老领导讲述“初心”故事,深刻解读校史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做好校训、校徽、校史、校歌的宣传教育推广,加强对校史、校训及大学精神的凝练、阐释、传承,突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特质等,固化为学校独特的精神标识,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校园内设计能够唤起红色记忆的雕塑、展馆等,在教学楼等建筑物内展示充满时代印记的老照片、指示牌等,使“红色”成为学校的鲜亮底色,昭示青年学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发挥知名校友的辐射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定期举办校友论坛、励志报告会等,言传身教、分享经验,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创编排演大型红色经典剧目、晚会等,提升创作表演能力;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红色经典必修、选修课程,深度解析经典作品,在作品的讲解、演绎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开展与红色校史相关的文艺思想、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人物及经典作品等方面的深度研究,提升对红色文化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推动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良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是学校健康长远发展的保证。为满足艺术院校师生多样化的需求,需建立相应的多样化的激励机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活动评比等,在竞争中培养学生创新性、合作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奖励措施,激发内生动力,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让每一个为校园文化建设做贡献的人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2.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而产生于师生内心的制度意识。艺术院校师生比较注重强调自我、追求个性、自由散漫,纪律意识弱化,对规章制度的学习宣传教育显得尤为紧迫。要充分运用校内各种宣传媒介和平台,广泛宣传、深入解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让规章制度成为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既使广大师生的工作、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令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和监督管理。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树立权威,严明纪律,赏罚分明,抓过程管理,抓内化自律,强化对师生行为方式的引导、规范及由此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营造遵章守纪、依法依规办事的良好校园风气。充分发挥制度对价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重要作用,将制度的强制性内化为师生的行为自觉,推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塑造人才,高等艺术院校只有全面加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突出艺术院校特色,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才能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2]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参加看望和讨论[N].人民日报,2019-03-05.

[3]汪洸,陈梦.高等艺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6):109-112.

[4]赵阳.培育校园文化践行艺术育人———浅析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J].青年与社会,2014(1):111-112.

[5]谭吉华,左闲,闫新科.红色资源是高校反的有力武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1-55.

作者:赵桂君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