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方文化扩张下我国文化应对策略

西方文化扩张下我国文化应对策略

摘要大众文化的发展是西方文化霸权向外输出的过程,大众文化的泛滥对我国文化发展形成一定的冲击。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我们将面临文化霸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面临大众文化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挑战。如何处理好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规制大众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中的蔓延、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当下文化研究和发展须直面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发展策略

一、当代西方文化扩张的实质

20世纪以来,西风东渐,随着两次世界性危机的出现,全球性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和军事扩张造成了层层障碍,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改头换面,实施新的扩张战略,这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文化扩张,通过大众文化推动了一个全球性的视觉消费时代的来临,并推动美国生活方式的世界化。自美国20世纪30年代首次发行和播出《米老鼠和唐老鸭》以来,美国人迅速从这部动画片中获得大量商业化的利润,初尝文化商业化的丰盛午餐,此后迅速地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并广泛地推向海外市场,使大众文化成为美国资本对外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美国控制了全球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大部分软件,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方面成为全球的霸主,美国开始推行文化全球化的策略,文化领域的产值在其GDP中占据三分之一份额。在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背后,美国政府通过国际贸易规则等的制定,打开了美国文化源源不断涌向其他国家的闸门,以一本万利的方式推动美国社会迅速富裕起来,成为全球文化霸主、军事霸主和技术霸主,实现了它的全球霸权战略。大众文化的泛滥引发了人们对美国文化的崇拜。费瑟斯通说:“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因此,影像就替代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①由此,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大众文化替代了高雅文化,并对传统主流文化形成冲击,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众文化的扩张导致了传统文化功能的巨变。文化历来都具有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它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历史上的文化可以区分为先进和落后、现代和传统、主流和非主流、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处于边缘的文化等等,无论是哪种文化,都对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人们具有教育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教育功能和价值认同功能。然而,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教育功能逐渐向纯粹娱乐性功能转变。特别是随着电视机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各种视频在电脑网络中的涌现,使娱乐活动代替了传统的物质生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大众文化产品也或多或少会带有某些价值观的色彩,但是,从总体来说,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大众文化并不明显具有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道德观、价值观方面,大众文化一反传统文化之常态,推翻了传统文化或高雅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的理念,而将娱乐的功能放在首位,消磨时间和麻痹人的心灵成为大众文化之基本定位。其次,大众文化使利益驱动成为文化生产的第一目标,淡化了传统文化趋向完美和善的目标定位,破坏了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我们看到,随着大众文化的泛滥,人们的道德观正在发生变化,利益驱动替代了道德的追求,人们贪图享乐、满足视觉和听觉的欲望,由此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大众文化所宣扬的性和暴力,如同涓涓细流不断地渗入人的心灵,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的产生。科技发明创造和生产企业的辛勤劳动之所得,成为大众文化创作者的笑料,而大众文化创作者和表演者们动辄就取得巨额报酬;一些青年人不是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知识的创造、技术的改进和发明,而是一心一意向往着早日成为明星。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也使文化创作主体发生了变化。传统文化创作的主体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有着“士大夫”的身份,传统知识分子独有的精神气质,是为人们所赞颂的,是社会学习和效仿的典范、榜样,是一个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弘扬者和捍卫者。但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分子正在从一个“立法者”转向阐释者。作为“立法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是知识创作的主体,而作为阐释者则是以知识为中心的,他只不过是一个理解者和游戏的参与者、对话者。所以,在传统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生产者要想成为知识分子,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方面,他们必须从属于一个知识自主的、独立于宗教、政治、经济或其他势力的场域,并遵守这个场域的特定法则;另一方面,在超出他们知识领域的政治活动中,他们必须展示在这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权威。他们必须做专职的文化生产者,而不是政客。尽管自主和入世之间存在二律背反式的对立,但仍有可能同时得到发展”②。然而,在文化全球化时代,知识分子大大地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一是知识分子群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精英分子,而是一个数量庞大的集体。换言之,知识分子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构成,产生了角色的分化。知识分子的类型大致包括:官僚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分子、媒介知识分子以及与大众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普通知识分子。二是培养知识分子的摇篮———大学也开始走市场化的道路———教育产业化。这一切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也改变了文化创作者群体的构成。再次,大众文化的泛滥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休闲娱乐,更多的是通过休闲娱乐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大众文化的泛滥表明,凡是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终究会成为资本产业发展和服务的对象,由此使人们丧失了发展实业的兴趣,而热衷于大众文化产业。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向,从根本上导致实业生产发展的迟缓。另一方面,随着大众文化的来袭,视觉文化代替了语言,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当今世界,除了口传和文本之外,意义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图像传达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风格,决定消费,并且调节权力。”③视觉取代文字,图像成为阅读的主要对象,大众文化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电视剧代替了文本原著,广告使人们知道了该消费什么。易言之,“‘大众文化’用图像代替非具象性的符号,由于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消除了人们的知觉与符号之间的距离,因此,也消除了文字那种需要接受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消除了从符号的所指到能指之间的思维过程”①。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在被大众文化所引导。

二、西方文化扩张背景下我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大众文化在全球的流行固然有其独特价值,但是大众文化对任何文化输入国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大众文化只遵循资本的市场逻辑。因此,它与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有着一定的对立之处。在历史上,任何文化都受制于意识形态,也都是当时意识形态的反映形式。所以,大众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扩张的过程,也必然会造成和本民族文化的冲突,遭受来自本土文化的抵制。在我国,随着大众文化的渗透,在文艺创作、影视剧创作、歌曲的创作、动画片的制作和游戏产品的开发等领域,普遍地吸收了大众文化的元素。诸如此类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出现,削弱了传统文化对真、善、美的追求,促使文化发展的市场逻辑代替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第一,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大众文化的发展,存在偏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根本要求的趋向。大众文化之所以迅速在全球泛滥,主要是因为其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以文化的经济属性呑噬了其育人的属性。特别是西方大众文化是以后现代主义作为其支撑的依据的,后现代主义是其世界观基础。而在其表现特征上则呈现出不惜代价地迎合老百姓的猎奇心理和本能欲望。例如美国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改其原来守护真善美的原则,而将“性”与暴力作为其主旨,一味地迎合青年们的本能渴求。有意图地开发人的本能需求,以达到其票房价值的目的。诸如:《本能》《毕业生》《沉默的羔羊》《人皮客栈》《碎片》(或译《偷窥》)等等,这些电影反复地向人们强调性与暴力的结合,向人们暗示作案手段的奇特性和杀人的新颖性。在一些科幻影片中,美国电影界同样贯穿着暴力的原则。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在电影的拍摄手法亦步亦趋地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电影的主题内容愈益单一与贫乏,缺少传统电影对人们的教育意义。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电影源于对票房价值的追求,正在走着与西方电影创作相类似的路径。这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大众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展示出当下电影业的变化,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离。第二,西方文化霸权的殖民政策导致本土文化发展的困难。上世纪中叶以来,某些西方国家借助自身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手段,形成了向全球的文化扩张态势。概言之,一是凭借现代传播手段,诸如网络、电子产品、影视传媒,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其文化产品,占有海外市场;二是制造低级趣味的后现代主义娱乐产品,满足不发达国家人们的消费心理需求,占有国际文化市场;三是通过强大的媒介系统大做广告,宣传西方生活方式,高价兜售其生活用品,使一些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迷恋西方生活方式,造成其需求的外溢。尤其是美国,在贸易政策方面强制性地推销其制造的文化产品,而对于别国的限制则表示不满。“美国公司对自身进入到国际市场受到限制很是恼火,认为自己正被迫担负起实现某一国文化政策的任务,并为此付出代价。在实现美国公司和他国政策制订者两方面的和解越来越困难,因为无论一国想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一旦开了先例,其他国家就会依次跟着起来,致使这一政策遭受挫败,进一步损害了美国的商业利益。”②这种情况正是美国文化霸权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也被笼罩在这种文化霸权的阴影之下,例如WTO的有关著作权和版权之争,商品专利权之争,无不体现了西方霸权的影子。多年来,西方文化隐含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广泛地传播到了我国,影响了我国文化发展和价值认同,特别是在生活方式上,传统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冲击,由此造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西方文化霸权,发展本民族文化、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性、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本土文化来说,如何使中国文化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的核心问题。换言之,坚持文化主权,凸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使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影响全球文化发展进程,抵制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是当今我国本土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三,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的扩张,使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文化具有育人功能,文化的社会价值在于它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然而,当代西方大众文化却以获取利润为目标,它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此为目标的文化必然是反传统的,崇尚娱乐以博取大众喜悦的。在大众文化影响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传统文化,而一旦传统文化受到冲击,那么这个民族的价值观也就会受到冲击。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大众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我国,迫使文化传统被挤压,和现代社会发展渐行渐远,使文化的育人功能边缘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道德和知识一体化的方式发生了转变,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两相分离,导致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必须为大众服务,离开了大众这个对象,文化就会偏离其应当具有的功能。还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的讲话给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要正确地处理“两个效益”的矛盾,须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始终应当服从社会效益,这就是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三、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必须始终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守文化的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强化文化对全民族的化育功能,使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不忘为人民服务这一初衷。同时,中华文化作为大国文化,必须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全人类的文明发展作出贡献。鉴于此,我国的文化发展策略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创造性,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宽广的包容性和艰苦奋斗、努力向上的特质;二是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展现其社会主义文化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与爱好和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性质,成为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文化。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弱则国衰。具言之:第一,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以科技文化推动和催生其他文化的发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不以科技文化为基础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科技文化并非指单纯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是指确立发展科技第一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制度等。美国的大众文化之所以在文化全球化中占据主流,也是因为美国科技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其文化产品的制作体现了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是美国科技在文化中的扩展与应用。在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文化也具有对外传播能力,这背后同样是科技的支撑。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如何保持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力?如何重塑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辉煌?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把发展科技作为立国之根本,并在广大民众中强化科技兴国、实业兴国的思想,在制度上保证科技发展的顺利进行,消除阻碍科技发展的障碍。第二,必须对其他文化持辩证批判态度,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准则,是辩证法的实质,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文化是对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文化也是相对独立于经济的,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看来,文化首先是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它受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因此,文化批评的标准应该根据这个基本原则来制定。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为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而奋斗的学说。发展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应当考虑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的身心健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各种文化思潮相继在我国出现,无论是先进的抑或落后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的抑或社会主义的,无论是高雅的抑或是大众的,不一而足。针对这样一种文化格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文化批判,剔除那些腐朽的、落后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金钱至上的文化观;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文化体制。同时必须加强媒体的监督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观、价值观。第三,推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努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之所以要挖掘传统的优秀文化,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言表达方面重意会与领悟,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分,并用现代语汇加以系统地表达,使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耳熟能详的文化形态。通过挖掘中华文化而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得到镜鉴,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创造性、民族价值观、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一方面,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历经屈辱而不言败。特别是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近一个世纪以来,其实践过程均体现了这种伟大的创造精神。我们党从摸索社会发展道路到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确目标,无论在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建立新型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文化伟大的创造性和宽广的包容性。第四,坚持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文化传承和创新相统一。文化既规范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规范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落实,通过教育贯彻落实政治思想,通过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新人。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文化教育始终贯彻知识与道德教育一体化的原则,在实施知识教育的同时,履行道德教育的功能。但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们的知识教育开始逐步与道德教育相分离。当下我们须寻找知识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正确方式。文化中的价值观教育最主要的是内容,其次是教育方式和手段,再次是社会的评价,这三者的结合是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教育的内容就是表明我们用什么去教育下一代,即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精华来教育他们,因为文化的精华部分才是我们民族价值观之所在,才是先进文化的本质。而文化的精华部分不但是在千百年来形成和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经过研究、批判、吸收而存在的部分,是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辩明的成果。所谓教育方式和手段,也就是前文所述把知识和道德两者结合起来,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贯彻道德教育。所谓评价,一方面是指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对受教育者进行考核,另一方面是通过社会评价和媒体的肯定和否定,确立正面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真正落实价值观。我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坚持中华文化之根本,才能确立国人的价值观,才能发展中华文化,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

作者:郑祥福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