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略论戏剧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略论戏剧元素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调动注意,玩中体验

“戏”本来就有游戏的含义,“剧”则包含嬉戏的意思。“戏剧”是由游戏逐步生发而成的,并始终带有游戏的性质。同时,游戏又是儿童最为自然的行为表露,因此,儿童戏剧无可厚非地具有游戏性。这里的所谓“玩”,指的就是游戏。它并不是简单开展一些能够活跃气氛的无意游戏,而是指有指向性地指导孩子玩一些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戏剧游戏。让儿童在戏剧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想象和扮演,时间、地点、角色、事件等说变就变,十分自由,不受定势思维和时空限制,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并且创意十足。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对学习环境以及老师、同学都还不熟悉,难以融入群体,投入小学的学习;另外,低年级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所以低段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喜欢穿插“课中操”的教学环节。可是,操作下来,老师们发现结果其实并不理想:一来,时间久了,孩子们失去了兴趣。二来,“课中操”的教学环节停留在机械地完成几个动作上,教育效果甚微。这时,如果在班级中组织一些带有戏剧元素的小游戏,既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也可为今后各种戏剧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举个例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在课中,笔者与孩子玩了一个“定格”的戏剧游戏。孩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想象自己身处万物复苏的春日暖阳之中,随意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可以是动物植物,可以是融雪溪流,也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人们,随音乐做出相应动作,音乐声停,所有动作定格,孩子们相互猜一猜对方表演的是什么,再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象。这样一来,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也就深深地印刻在了他们的脑海中。除“定格”游戏之外,在语文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戏剧游戏还有“镜面游戏”“身体写字”等等。戏剧游戏还可应用于作文教学中。如笔者在三年级的一堂作文课上教写“吹气球”一文时,就在班级组织了一场吹气球比赛。课堂上学生们参与的热情极高,个个神采奕奕,跃跃欲试,比赛过程自然也是精彩纷呈。亲身经历过后,学生们有了体验,作文便言之有物了,把吹气球时的心理变化、神态变化完整记录下来,描写得淋漓尽致。但笔者觉得还缺少一些“趣”,之后,配合相应的音乐和音效,按“没气———渐渐充气变大———圆鼓鼓———漏气———爆炸”的顺序,笔者让孩子们边听边将自己想象成刚刚自己吹的那个气球,感受气球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之后交上来的作文让笔者又惊又喜———孩子们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整个比赛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创意十足。

二、深析文本,读中品味

简单的全班齐读、指名朗读在完成朗读的训练目标上收效甚微,而将戏剧元素与朗读教学融合,则可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笔者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分角色朗读。有的老师存在一个操作上的误区,认为所谓分角色朗读很简单,即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不同角色,将他们的对话分别朗读出来,便达到了目标。实际上,分角色朗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进行此项训练之前,笔者会先让学生通过自读体会、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等方式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性格特点,以及说话时角色所处的环境,进而决定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人物的语言按照惯例,在分角色朗读前,课堂里先是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孩子们首先明确了人物之间的关系:魏王是君,更羸是臣。古代中国君臣等级制度森严,因此,朗读的基调应该是魏王激昂,更羸谦卑。接着,更羸随魏王外出打猎,作为一个射箭能手要表演绝技给魏王看,他对自己的本事应该是充满自信的,因此语气也应该带着自信,但同时,从更羸的最后一句话孩子又分析出更羸是一个谦虚的、不骄傲不自大的人。因此孩子们最后总结出更羸的语言朗读方法应该是:自信(当中带着对君王说话的谦卑)、谦虚(不邀功不炫耀)。而另一个角色魏王则应该带着怀疑(大胆)、吃惊(有些佩服但不明显表露)的语气读。分析后,趁热打铁,笔者指名一两个学生试读,读了大家评,评了又读。然后再指名学生分角色读,就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的惊喜快慰无以言表,孩子们不仅能读出语气,有的还带上了动作,将平时从影视作品当中看到的君臣的交流,引申到了课文朗读中,拱手、低眉、鞠躬。就在这举手投足间,笔者知道,课文中魏王和更羸的身份和关系、人物所处的环境,孩子们已然明白并且理解内化了。最后按小组分角色读,这样能带动一些学困生也参与进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这样,角色的特点也就能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慢慢被学生接受,人物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也就一步步“现形”了。

三、投入情境,演中感悟

在角色扮演中,儿童通过模仿、练习、同理(将自己置于角色的角度看问题)、商定(与同伴协商)等一系列活动,不断分析文本,理解情境,试图解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问题,为他们更好地理解情境,感悟文本意义,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文情节十分精彩,对小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地球爷爷的手》《丑小鸭》《陶罐和铁罐》《争吵》等等。这些课文中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丰富多彩,孩子们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很愿意模仿其中的角色,并创造性地演绎故事情节,这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时,笔者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在此过程中,老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孩子读懂课文的每一句每一词,把握重点词语,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出发,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体验角色。这种编演课本剧之前对原文的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除了课堂上即兴表演的形式之外,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课本剧的编排、表演。学期初,笔者就把全班四十多位同学分成了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分工,自行选择剧本,自行编剧,自行导演,演出一段十五分钟左右的课本剧。四个小组的同学接了任务之后都兴致勃勃,在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开展了排演活动:定剧本,分析背景,分析角色,背台词,排练,每个小组的每一个同学都有板有眼地动起来了。他们充分利用时间,热情地投入到排练中,就在背台词、进入角色的过程中,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能够达成。通过演,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展示。

四、探索方法,创中升华

创作性戏剧的活动必须由一个最初的观点引发,在语文教学中,这个观点就是某个文本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开展戏剧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因此,在编演课本剧的基础上,笔者还组织了一部分有能力的孩子创编剧本,即续编故事剧本。低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比较丰富,我们就可以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进行对简单课文的想象编写。如在上完二年级《揠苗助长》这一成语故事后,笔者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剧本,引导他们从不同的人物,如农夫、农夫的妻子、农夫的儿子、邻居甚至禾苗的不同角度出发,编写对话,充分展示各个人物的内心。还通过“第二年,农夫又种下了禾苗”这一旁白为后续,让孩子们想象着续编故事。孩子们创、编、演,在快乐的戏剧活动中深刻地揭示了成语的寓意。当然,对于大部分低段学生而言,编写完整有逻辑的故事情节有难度,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步创作。这样,不仅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同时他们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除了创编故事剧本之外,我们班的孩子还喜欢“演作者”,即根据课文的意境,结合对作者背景资料的调查了解,将作者的经历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孩子们从王维的视角去描绘他眼中的景物,用王维的心境去体会离家多时的诗人心中的感情,“思念”“孤独”的意境便很快被孩子们理解并接受了,感情朗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的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将戏剧元素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作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一种新颖的辅助方式,以戏剧活动为载体承载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探索实践,又能使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培养感情,锻炼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它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光彩”涌动的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殿堂。语文中的戏剧,戏剧里的语文,是学生喜欢的语文,也是教师喜欢的语文。

作者:张琼 单位: 厦门市梧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