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文科建设下的金融类学科建设路径

新文科建设下的金融类学科建设路径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双重背景下,教育部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质量而提出的。金融类学科作为“新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时代挑战。本文分析了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金融类应用学科建设取得的成效,探讨了协和学院金融类应用型学科建设过程中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学科融合力度不强、考核体系和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等突出问题,提出应进一步明确协和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注重学科专业设置的特色性及金融行业、金融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等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金融类;应用型学科;学科建设

一、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及其特征

(一)新文科的提出。新文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在2017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为了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交叉融合、协同共享为主要手段,促进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升级,具体来说就是将把新技术融入到文学、理学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多层次、跨学科的学习。新文科概念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6月提出要创新发展文科教育,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将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其发展规划当中,并提上日程,2019年4月正式启动,教育深化改革拉开了帷幕。

(二)新文科的内涵特征。在2019年4月召开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上,众多学者就对新文科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结构,这是一场本科教育的改革。山东大学校长、新文科建设小组组长樊丽明认为新文科要加强建设,建立跨专业、跨领域的新课程,引入新的信息技术、结合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等实践,形成对文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官方层面对于新文科建设内容及方向的解释。此外,有学者从人才培养的方面来理解新文科,认为其更多的是培养综合性人才,也有学者认为新文科是实现人文学科和科学技术的融合,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社科中深层次的一些话题。综上可见,新文科建设一方面需要开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专业,另一方面要用新的范式去丰富拓展既有文科专业的内涵。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金融体系发生变化,金融学科建设面临着新的时代使命和新的时代挑战,亟需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应用型金融人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作为一所培养金融学类、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信息技术学、文化创意学类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立足服务地方,对标“新文科”建设,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教师的队伍,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二、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金融类应用型学科建设成效

(一)金融类应用型课程建设方面。经济与法学系应用型课程建设秉承人才培养与地方金融服务业发展相结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企业实践与仿真实验相结合、国际办学与国内办学相结合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启发式、合作式、案例式、业务式等教学模式的教学探索。专业课程运用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企业投融资真实业务,教学内容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电子商务等从业资格证、国际注册分析师、个人理财规划师、金融理财师、java程序员、初级会计职称资格证书等就业主要资格证书,帮助学生提前拿到就业通行证。专业核心课程金融机构、企业等参与率达100%。真正把用人单位的需求引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目前,经济与法学系拥有虚拟交易实验室、金融对抗模拟实验室、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保险业务模拟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门课程均使用多媒体课件,善于应用慕课、学习通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计算机和网上个性化服务的教学。

(二)专业实践实训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方面,经济与法学系统筹金融学、投资学、金融工程、法学四个二级专业的单项、综合实验教学资源,构建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专门服务于福建自贸区金融的专业模拟实验室,保证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秉承企业仿真综合循环理念,通过单项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跨专业综合实验实现学生能力培养层次的显著提升,使金融学类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成为一个相互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二是实践教育和基地建设方面,目前已与校外企业签约建有20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东兴证券、广发华福证券、兴业证券、华泰证券等多家银行和券商机构。这些机构先后接收了经济与法学系2000余名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活动。此外,学生还利用周末、假期到中国银行、中银证券、兴业证券、律师事务所等金融机构,到众筹、P2P、电子商务企业等实践基地进行实习,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实践累积时间不少于1年。

(三)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济与法学系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学历、学缘、年龄、职称等结构合理,发展日臻完善。优势是队伍年轻、可塑性强、潜力大、优秀多。目前,经济与法学系25位金融类专职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15名、助教3名。其士5名,其余教师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100%拥有教师资格证。经济与法学系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引进双师型人才。目前,近一半的教师有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上市企业、会计事务所等单位工作的经验。另外,系里鼓励教师积极为社会开展金融服务,也聘请金融行业或企事业单位相关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确保“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此外,有四位教师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能够将国际最新互联网金融动态和人才需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入教学,开设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融资等双语教学课程,培养面向福建自贸区建设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通过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经济与法学系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教学成果方面,近四年在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互联网+”及文体活动中获得部级奖项30项,省级奖项70多项,校级奖项100多项。在职业资格考试中,115人通过银行从业资格考试,178人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52人通过基金从业资格考试,238人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11人通过个人理财规划师资格证,另有35人通过初级会计证等专业资格证书。此外,学生积极发表30篇学术论文,在各项大赛方面也收获颇丰,截至2018~2019学年,共获得各类奖励部级6个,省市级11个,校级32个,院级70个,系级145个,成果丰硕。从毕业生就业来看,金融类专业的就业率高,近3年平均保持在90%以上。就业单位主要面向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主要为中国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证券、银河证券、中国人寿、农商行等各类型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经济金融部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协和学院金融类应用型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方式相对老化,实践实训平台有限。目前,经济与法学系金融类学科实践教育主要是以专业实践为基础,其教学更多的是以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忽视了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实践教学,产业实践的深入度、引导力度不足。同时,在相关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方式更多的是以参观企业、企业顶岗实习为主,造成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另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质量有待提升,一方面目前实践教学只进行简单的专业知识的指导,缺乏全面性、深入性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程度有限。另一方面,实践内容相对行业的发展存在滞后性,缺乏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造成每年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不足,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专业特色不够明显,多学科交叉融合力度不强。新文科教育强调对相关知识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从目前来看,协和学院在金融类学科教学中,缺乏与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学科的建设思路以“专业+方向”为基础,忽视了对学生多方位的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较弱。此外,由于金融类应用学科团队是组建于专业团队之上,缺乏跨学科的交流,研究内容及学术基础较单一,影响学科的创新发展,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制度不完善。一是考核评价理念不够系统化、多样化,对学科考核评价的方式相对单一。作为人文社科类学科,目前金融类应用学科的评价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仍然采取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相差不大的考核指标,造成不能科学地对成果进行认定。二是金融类应用学科的课程考核内容不够全面。目前学科建设的考核指标以结果为主,对建设过程缺乏关注。例如教师考评以学生期末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过程考核。三是激励制度不完善。目前的职称评比、科研成果评比等,过于强调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团队其余成员的贡献缺乏相应的奖励,容易挫伤团队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四)学科层次偏低,自有师资不足。在金融类学科建设过程中,经济与法学系面临着自有师资不足,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比例较低;学术梯队的学历、职称、性别和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大多数教师没有承担过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学术论文有量无质现象较为普遍,学术专著数量偏少;学术活动层次偏低,学术交流不够活跃等方面问题较为严峻。

四、推进协和学院金融类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专业实训实践平台,锤炼学生金融分析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场意识与企业认知,提升思想品德、学习能力、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金融类应用型学科建设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来实现高校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学院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双创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着力搭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实训平台。另一方面,根据现代金融科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对实训实践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应配足配强专业指导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加强专业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联系,不断提升金融类实训实践教学水平。

(二)构建融合性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打造金融类应用型金课。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加强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专业课堂、专业教学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把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来抓。一是要从通识、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三个向度,打造适应金融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突出跨学科融合特色,将融通性理念渗透到课程设置环节,使不同课程能够有效互补、融合,建构应用型金融人才的知识基础。二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思维,结合现代金融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中充分运用“金融+智能+技术”等,并将跨学科融合的理念和实践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培养的实践中,打造一批具有金融类应用型学科特色的专业金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是增养金融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一是在教学评价上,要加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表现、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类应用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包括师资调配机制、学科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明确规定科研教师的教育分工、经费分配和业绩分成等。三是通过学校设立创新学分、创新奖学金、创新计划奖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四要建立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专项奖励制度,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可折算成适当的教学工作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队伍。培养金融类应用型人才,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师资引进方面,要采取积极引智政策,以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形式聘请企业、行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专家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加快培育一支“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另外,鼓励教师通过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访学进修、职称评聘等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此外,鼓励教师面向金融行业需求,通过课程开发、科学成果推广、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文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S2):88~90

[2]颜冰,郑克岭.“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25(3):115~119

[3]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作者:李碧珍 林姗 陈瑜浩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