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学风建设论文全文(5篇)

学风建设论文

第1篇: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高校宿舍文化,它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在宿舍领域内体现出的特殊行为方式、思维活动和宿舍约束制度的总和,众所周知,它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场所文化。宿舍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种,也同样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一般情况下,宿舍文化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宿舍物质文化,以物质形态存在,见之于形。比如:宿舍装饰、设施等,是宿舍文化创建的基础;其次是宿舍制度文化,体现在高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是宿舍文化创建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措施;再次是宿舍精神文化,它体现着宿舍成员的道德素养;最后是宿舍行为文化,体现着宿舍文化创建的效果。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对每一个宿舍成员都产生影响。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工作的体现,是大学生学习中必然存在的主题,它影响着大学生以后的成才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素质化教育,学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在此基础上,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学风建设,专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大学生在高校内表现的一切与学习有关的行为方式,如学习态度、方式、方法、目的、能力等等。

2高校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的联系

宿舍文化创建的主体是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我们党一直强调要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高校一直强调加强育人文化,培养有素质、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大学人才。而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知识面的拓宽,宅男、宅女的现象却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关注问题。坐在宿舍,大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时政新闻、娱乐信息、最新动态等等。面对如此流行的大学生”宅宿舍现象”,高校在“狠抓”学风的同时,已逐步将管理的手伸向了宿舍,以下是对高校学风建设和宿舍文化关系的分析:

2.1宿舍物质文化与学风建设

具体而言,宿舍物质文化指宿舍区域内的布局摆放、卫生环境、设施配置、休闲场所、美化装饰、建筑等物质形态。宿舍中的一桌一椅、一摆一放,都体现着宿舍成员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大学生宿舍物质文化建设,从表层上,体现出宿舍成员整体学风的情况,从中我们发现,47.64%的学生认为宿舍物质文化对他们的学习影响很大,仅有4.05%的学生认为宿舍物质文化不影响他们的学习;71.83%的同学认为宿舍物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大学生活。

2.2宿舍制度文化与学风建设

宿舍制度文化,主要指在制定和实施与学生管理和宿舍管理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方式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氛围。宿舍制度文化从内容到形式方面,都有利于建设宿舍学风,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催化器。针对宿舍的值日制度、作息制度、党团员活动制度、宿舍长选举制度等等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宿舍成员遵守制度好的宿舍成绩也比较好;不遵守宿舍制度的宿舍,宿舍成员的成绩相对而言比较差。

2.3宿舍精神文化与学风建设

宿舍精神文化主要包括高校宿舍文化参与者在宿舍生活区内,所形成的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准则和文化观念。一个宿舍中整体的精神文化影响着单个宿舍成员。宿舍精神文化是隐形的且更为深层的文化,它在无形之中,推动着高校学风建设。对宿舍是我家、宿舍整体凝聚力、宿舍集体是否积极参加活动、学习氛围对宿舍是否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宿舍成员关系和睦,在健康向上的宿舍精神文化氛围中,每个宿舍成员心境良好、情感愉悦,都能明确自己的目标,达到大学学习的目的。

2.4宿舍行为文化与学风建设

宿舍行为文化是指宿舍成员在宿舍区域内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如宿舍成员的恋爱行为、交际行为、娱乐消遣行为、网络行为、学习行为等。从心理学中的群体动力理论得出的启示,要想改变宿舍中单个成员,就要从他所生活的这个群体入手。对于宿舍网络、卧谈以及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校内活动等行为进行调查,有近50%的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4小时,其中用来学习的仅占总比例的10%不到,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游戏、聊天、电影、电视以及视频上。因此,受到群体行为效应的影响,宿舍文化的氛围会影响到宿舍每个成员。

3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宿舍文化创建存在的问题

3.1学校的学风建设脱离宿舍文化,忽视了宿舍文化的引导功能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重视学风的建设,特别是那些不及格率和学籍处理率高的学院,对于学风建设更加的重视。例如,安徽工业大学的数理学院,每年不及格率和学籍处理率,都是名列学校前茅,学院各级领导制定了各种学习管理方法,但成效不大。同时学院也会响应学校号召,开展宿舍文化活动。然而,在这两者之间却缺少了联系的t桥梁u。在对宿舍走访中发现,学院在抓学风的过程中,往往多以班级为单位,范围太大,忽视了宿舍这个学风阵地。

3.2高校宿舍文化节只停留于形式,宿舍成员的参与度不高

目前,高校中各个院都有组织过宿舍文化节的启动仪式,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宿舍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让学生更能重视宿舍文化对自身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院的宿舍文化节的启动是随着学院的迎新晚会或者是心理话剧活动一起开展的,很多学生只专注于欣赏节目,根本就没有深刻领会宿舍文化节的创建目的。加之宿舍文化节的组织工作,基本都是由学生会生活部的成员在策划,然后按部就班的布置给班级的其他同学。学生在心理以及行动方面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没有真正的融入宿舍文化创建活动的大集体中。把创建宿舍文化混同于学生娱乐活动,没有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创建结合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学风建设,目的不明确,使得宿舍文化节只局限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创建效果。

3.3宿舍行为文化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高校学风建设的开展

宿舍行为文化包含着学生在宿舍中的各种行为特点,其中也不乏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子书、彻夜卧谈等行为,都不利于宿舍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合理、无节制的网络行为,不但不利于宿舍成员的身心健康,而且更加直接地影响着宿舍成员的正常学业。彻夜卧谈,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一些明星、娱乐、游戏,和学习毫不相关,“白天睡觉,晚上卧谈”这样的现象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作息和学习。实施学风建设需要宿舍整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恶劣的宿舍行为文化中,即使花再大的力气去建设学风,也是事倍功半。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环境

当前,许多高校狠抓学风,搞学风建设,宿舍文化创建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学风建设和宿舍文化创建,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高校文化中占重要位置的宿舍文化,已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阵地和场所。应当重视宿舍文化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功能,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

4.1丰富宿舍文化活动,增强宿舍的学习氛围

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有利于宿舍成员之间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培养良好的宿舍情感,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宿舍学校氛围。通过举办宿舍内部与各宿舍之间的学习友谊赛等宿舍学习竞赛活动,培养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通过宿舍体育对抗赛等宿舍间的竞赛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凝聚力功能,宿舍成员共同参与,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在学习上也可以结成一帮一或者一帮多的学习团队,“组团学习”比单个学习,更加有利于相互激励、取长补短。久而久之,在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的驱动下,宿舍的学习氛围也会提升。

4.2完善宿舍文化创建的评比制度,激励同学共同参与

宿舍文化创建不是单独的学院创建活动,不可以简单认为宿舍文化创建只是每周几次例行公事式的宿舍卫生检查。对于宿舍文化创建的评比工作,也不能单独地交由学生会处理,评比结果只在小范围公示。完善宿舍文化创建的评比制度,设立详细的评分标准,辅导员应参与其中,定期检查评分表,给与批判或指正。以宿舍长为核心的宿舍成员团队,使得宿舍文化创建融入到先进班集体创建以及个人评奖评优等活动中去,比如班集体中“文明宿舍”和“学风优良宿舍”比例多的班级,在评校先进班集体时加分;“文明宿舍”和“学风优良宿舍”中的宿舍成员,优先发展为预备党员等等。通过这些奖励性的措施,促使宿舍成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创建宿舍文化的同时,改善宿舍的学习风气。

4.3进行宿舍成果展示,充分发挥优良学风宿舍的示范作用

学风建设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宿舍内或者各宿舍之间不仅可以开设英语角、小型自习室,而且可以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在经验交流会上,可以展示宿舍文化创建的有益成果,相互学习、互相借鉴。每学期,学院可以召开一次优良学风宿舍展示会。在学院的展示会上,优秀宿舍代表向全院学生介绍优良学风宿舍创建的成功经验,分享一些他们宿舍的学生方式、方法。学院辅导员以PPT或视频的形式,向各年级学生展示学风优良宿舍创建过程。这些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宿舍成员集体主义荣誉感,更重要的可以充分发挥优良学风宿舍的示范作用。

5结语

第2篇: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重新读解中国风水学应是站在科学的合理性心理学、伦理学、建筑学、景观学、地质学、星象学、水文地质地理学、宗教民俗文化经济学宏观角度出发的,因地制宜,怎么合理就怎么设计。

1.1从选址建筑设计风水学解析

原则一:依山傍水原则。对生活环境追求安全、稳定、可靠是人类寻求生存基本的愿望。因背有山有靠山,面有“S”型河水环绕,有水源滋养。这种有山有水(而且要好山好水)较适合生存,所以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选择。自古以来人类往往容易汇集这种地理环境生存,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的源泉,依山傍水是中国风水学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在旺门庭。”也就是说这种背山面水易使人得到生存,易于生存便易于产生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最后得到物质经济文化的繁荣。这里必须强调的选址讲究依山傍水原则时,同时要避开强地震带上、火山周围、海啸堤堰边、劈山山脚下、飓风经过带等自然灾害将要发生的明显地带。原则二:选址应该避免直接前后或左右接邻寺庙、医院、礼堂、祠堂、监狱、水坝下游……俗话说,寺庙前后事必多,按现在心理学来说,谁也不愿意每天面对寺庙、医院、礼堂、祠堂、监狱、……长期居住必然会影响居住者的身心负担。除商业用房外其他建筑不宜设在小路的尽端或者丁字路的中心点处,这些不合理之处就是因为他们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长期会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从视觉上看也是符合心理学,因为所有的车辆、行人都笔直朝建筑而来,可能造成心理恐慌,必影响居住人的工作与心情。原则三:选址应环境优美,但必须与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相结合。就比如说美国的大峡谷环境优美,但不适合居住,因为那个地方没有任何物质经济文化。故选址不但要环境优美、而且还要要求地理位置交通发达、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满足建筑的经济文化一定的需求,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原因就是在于怕人文环境影响孟子的身心教育;原则四:建筑选址不能选在核电站、变电站、高压电塔、电信收发站附近、大楼玻璃幕墙、水镜面、天桥、菜市场……附近或接邻容易带来磁场干扰、光污染、噪音、空气等污染,这些容易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原则五:对地质、水质的讲究。自古以来就有风水师亲临现场相地,用手研磨、用嘴嚼尝泥土———挖土井察看深层的土质、水质———俯身贴耳聆听地下水的流向及声音,这些看似装模作样,其实却存大道理。因为地质、水质决定人的体质。其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土壤中含有锌、钼、硒、氟等元素属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抗病、防癌、延年益寿等方面都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仅仅像火柴头那样大小或更少的量就能发挥巨大的生理作用。这些微量元素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山海经》也记载了不少地质与身体的关系,特别是由特定地质生长出的植物,对人体的体形、体质、生育都有影响。第二、潮湿的地质,会导致人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的地方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第三、磁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强烈的磁场可以治病,也可以伤人,甚至引起头晕、嗜睡、或神经衰弱。中国很早就认识了地磁,战国时就有了司南,到宋代已普遍使用指南针。风水师常说巨石和尖角对门窗不吉,实际是担心巨石放射出的强磁对门窗里住户的干扰。第四、是有害波的影响,如果在地面3米以下有地下河流,或者有双层交叉的河流,或者有坑洞,或者有复杂的地质结构,都可能放射出长振波或污染辐射线或粒子流,导致人头痛,旋晕、内分泌失调等症状。第五、水白而甘,水黄而糗,水黑而苦。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典型的少,云南省腾冲县是典型中的一个“扯雀泉”,泉水清澈见底,但无生命存在,飞禽走兽一到泉边就会死掉。后经科学家调查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氰化酸、氯化氢的巨毒物质。如在这样的水源附近是不合适作为建筑选址的。但中国的绝大多数泉水都可以用于生活,由于泉水是通过地下矿石过滤的,往往含有钠、钙、镁、硫等矿物质,以之口服,冲洗、沐浴,无疑有益于健康。风水学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1.2建筑形体及建筑坐北朝南朝向、门窗朝向风水学解析

建筑形体上分析:中国古代易经曾提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是一样的,从北到南,土壤是从黑土———黄土———红土。建筑外观形式也呈现各地域文化的特色。中国现存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干阑式竹楼居住。北方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中原、华南、华北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基本都是木构架斜屋面坐北朝南为主,赋有中国特色古建筑文化代表。建筑坐北朝南位置、门窗朝向分析:

(1)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便于采取阳光。因此,古代把南视为至尊,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门窗开的位置是根据其各种具体的地理环境采光通风及避开夏季阳光直射。

(2)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季节型气候。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坐北朝南的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性情,安居乐业。寺院和道观正是看正了这一点,均将庙宇建在了背靠青山,面临绿水的深山密林之中。而这里面正含了这科学道理——————背(北)靠青山,冬可挡住凛冽的寒风,夏能迎接清凉的南风。潺潺溪流提供了必需的水源,深山密林又营造了清新的空气。

(3)自古以来我国的主要外患均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理上,常存有要提防北方的心理。这一潜意识的心理防范,逐渐的对朝北开门形成了一种心理的负担。所以,房屋不坐南朝北,是有其原因的。当然,若是把门开朝北,。这也是不开“北”门的另一个因素。

1.3建筑细节水学解析住宅篇

(1)入户门原则开门忌讳见堵见梯,比如见近距离山(假山)、上下楼梯、虎头(另一座建筑物的尖角或者特殊的建筑物)门前有堆积物……气流容易受堵,有一种压迫感存在;开门不可直通到底到底,与后门不可相穿,也就是不可同处于一条直线上;入户有整洁清爽的门面,能带给人一个好的心情……传统风水主张入门:1、开门见红,红色的屏风、图腾给人一种喜气洋洋、温暖如春的感觉;2、开门见绿,科学已经证明绿色的视野最大,也能使整个空间充满生机,给予一种盎然生机勃勃解除压力,“生”指生机茂盛,尤以叶大或叶厚的黄金葛、橡胶树及巴西铁树等最为适宜,不宜种植有刺的仙人掌类植物,否则弄巧成拙。3、开门见“福”(主要起到体现文化品味和调节紧张劳累作用)。这“福”主要源于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云……例如:“鱼跃龙门”、“福禄寿”、“五福临门”……

(2)客厅原则客厅要明亮,主沙发不要背向大门,主沙发背后要靠墙或者背后要端景台或屏风弱化,坐在客厅里宜看到风景优美的地方;

(3)厨房原则厨房一定要有窗户,采光通风一定要好,不要在完全封闭的房子里。入户不宜直对厨房门,但也不宜入户后饶一大圈到厨房避免采购生食物与其他空间穿叉;厨房的形状要方正,最好不要三角形;厨房忌讳两水夹一火,比如夹在洗菜盆与洗衣机之接,火炉不要跟水龙头连在一起。

(4)餐厅原则餐厅最好单独一个空间,与厨房相连最好,这样方便使用。一进大门就见餐桌可在餐厅间适当位置用屏风隔挡,也设计一堵高度不高于1.1米高的装饰矮墙,以避大门之冲煞。餐厅与厨房不宜共享一个空间,因为炒菜时积留的油烟气、现代厨房家电辐射等空气气场会影响用餐卫生。饭桌颜色应以选择有生命力的颜色为主,以便刺激食欲,但纯黑色与纯白色为不宜。传统的中国饭桌大多以圆形为主,在风水学上来讲,三角形及有锐角的饭桌不宜选用,因为尖角具有杀伤力,对饮食健康有害。

(5)卧室原则卧室床头不要背对门,床头板不宜用三角板,床头后不要有窗及卫生间,梳妆台不要照床头,房门不可对镜子,卧室带卫生间的卫生间门不宜直对床铺。

(6)卫生间原则卫生间是洁身、排泄的地方,容易产生湿气、秽气。因此浴厕地点宜隐蔽,不宜直接对客厅、餐厅,如不可避免设计应做干湿分区过渡及做些隐藏式美观设计例如:就利用干湿分区过渡(不会闯味),及在干区入口处加设置门同客厅电视墙统一化装饰隐藏式美观设计,达到坐在客厅、餐厅在心理、视觉不到卫生间就在傍边;打开卫生间门不宜见大镜子、马桶……

(7)公共走道原则住宅内走道设计不宜过长,超过整套住宅的2/3的长度会产生阴磁场;

(8)室内绿化原则有些人喜欢在室内绿化植物,植物本身是绿色节能,但种值数量要适当,比如,大面积的爬藤植物、绿墙围绕,根茎未处理妥当,易造成室内环境的阴冷潮湿,青苔密布,过多的则成为阴宅。商业办公篇原则一:商业大门朝向要有气场、门厅一定要大气,橱窗宽敞……达到人(经营)建筑、环境和谐,才能招财进宝。原则二:办公桌后勿靠大窗,背窗而坐,光线从身后进来眼睛不舒服办事不方便,从风水学观点来说,有“空门”,一切生意徒劳无功,负责人办公室要有“靠山”位置才能坐得安稳,且后背墙不可装镜子,因为镜子会将负责人的反映给别人;原则三:从设计角度来说又忌讳办公桌正对门,气场太杂,容易分神;原则四:座位不能在影印机或外溢磁场比较强的地方,如座位靠太近或在电脑正后方,久了容易影响到本身的磁场,造成身心方面的障碍,间接地也会影响运势。最好是保持距离,不然在中间放盆阔叶植物也可以,但植物要定期更换,否则也会变成第二个污染源。原则五:采光顺其自然,座位上不能光线不足或没有窗户座位上的光线如果太弱,会造成太阳能不足、地磁能过多的“阴气重”现象,久了会让人怠惰消极,也比较容易悲观……所以商业办公设计风水学要根据周围的地理、水源、气候及其具体的办公楼地理位置而定,上有利的天时、地利、人和才可一生风生水起、兴旺发达。地域性文化篇例如一:前文所述的中国的吉祥物、吉祥画、吉祥云……;例如二:还有中国最有特色的汉字的谐音和象形字给中国人带来影响:就比桂花与“贵”谐音,葫芦与“福禄”谐音……;如四合院不能没有种树,没有树木,就好像大口里只有人,这样成了象形字“囚”,也不能只种一棵树,因为成了象形字“困”……例如三:中国文人喜欢“四君子”指的是中国画中的竹、兰、梅、菊四种性情高雅,意境悠远的四类植物。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开门见竹、兰、梅、菊很好文化品味,比如“竹”同“足”,同时又能体现人品的高风亮节的品德如右图所示……

2总述

第3篇: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科学道德;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才能促进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与研究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1]。然而,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如学术造假、学术抄袭、学术剽窃等。研究生学术不端事件已成为影响学术风气、研究生培养质量乃至整个国家科研事业的一个沉重话题[2]。与此同时,也使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品质,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自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教育部成立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下发《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科协发组字[2011]38号),在各省(市)科技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下,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全面落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精神、科学道德,掌握科学规范,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然而,如何将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总体要求,真正为促进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成才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笔者以为,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确立体系方针和目标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应与教育的主要内容相衔接,即为崇尚科学精神、遵循科学伦理、遵守科学规范、掌握科学方法、营造优良学风。其目标是贯彻体系方针,实现教育质量管理目的的具体客观化、可量化的成果表达,体现为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认同度和认知度的提升,对学术规范掌握和实践程度的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学业成绩的提高,优秀学术和学位论文成果的增强等,较为客观真实地体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质量管理的成效。

2明确各级职责与权限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主体是承担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各级培养单位,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权限。如: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研究生新生、新上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各基层培养单位负责进入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和本单位在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工作;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应发挥学术指导、伦理引导、德育教导的职能和身先垂范的作用。

3建立体系实现路径

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

3.1构建“ESP”教育实践模式

集主题教育(education)、方法学习(study)、学术实践(practice)三位一体。

3.1.1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进一步培育科学精神,提高遵守科学道德、遵循科学伦理、掌握科学方法的意识,并内化为广大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自觉。①开展分层递进的主题宣讲活动。如我院根据上海市科协、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博士研究生新生参加上海市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宣讲会,为研究生提供与名师名家面对面的机会,使研究生不仅学习前沿科技知识,而且学习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崇高品质和道德风范。根据学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部署,组织所有研究生新生、新上岗导师参加学校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会;各基层研究生培养单位结合实际,采用邀请专家或观看专家视频的方式,组织对已进入基层培养单位开展课题实习阶段的二、三年级研究生及本单位在岗导师开展集中宣讲教育。聆听学术大师们对莘莘学子和科研工作者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许,感受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求真和不懈追求。②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和学业安排,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诚信教育活动。在研究生中进一步加强以“恪守为人诚信和坚守学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营造浓郁的诚信文化与学术道德氛围。③加强教育活动的总结宣传工作。突出宣讲教育特色,打造宣讲教育品牌。如在校园网上建立相关栏目,发挥新媒体优势,充分利用易班网、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多渠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扩大宣讲教育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将科学精神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有机结合,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充分弘扬。

3.1.2加强科学方法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习培训等形式,使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学术引用、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强化科学规范。①组建专家讲座团。邀请来自不同研究领域、拥有不同治学经历和管理经验的长江学者、“”入选者、杰出教授、特聘教授等资深专家组成讲座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专题讲座,传授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科学规范意识,避免学术失范行为发生。②强化“三自”教育。积极发挥朋辈引导作用,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开展研究生榜样人物报告会,邀请“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科创之星”获得者面向全体研究生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故事;利用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加强对研究生获奖论文、论文交流报告人的学术规范行为考察,并在报告陈述、交流互动过程中积极营造遵守学术道德的氛围,努力将学术道德规范和优良学风教育融入学习和科研活动中。③加强政策学习。发放《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读本》,引导研究生通过自学掌握学术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送审及答辩等方面规范和要求,增强研究生理论水平,切实践行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

3.1.3注重学术实践锻炼

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加强研究生的行为自觉,实现研究生学术行为他律和自律并重,积极营造优良学风[4]。①加强学术过程管理。将学术精神、学术规范、学术创新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落实到课程教学、科研工作、开题报告、学术学位论文写作和答辩等各环节并制度化;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内容,将其融入研究方法论等课程中;要加大学术规范化课程和专题讲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5]。②发挥导师教导作用。研究生导师要身先垂范,在课题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等各个学术实践环节,履行学术指导和德育教导的责任。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实践训练,体现良好的学术道德规范[6]。③完善预警和处置机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研究生课程报告、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检测,警示和制止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利用学术不端系统加强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倾向性分析,根据失范行为轻重给予处置,形成“正面引导教育引路,反面惩戒教育护航”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保障。

3.2建立有效性评价机制

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实践开展有效性评价,既能对各项教育活动是否符合策划过程和目标预期进行客观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改进教育内容和方式,为优化体系运行提供依据。可从三个维度开展评价。一是在每项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采用对参与对象进行活动意见反馈的方式,开展即时性评价;二是在一个教育实施周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阶段,采用对实施教育的主体、客体(研究生、导师、管理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前后认同度、认知度调查,开展比较性评价;三是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对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学位论文合格率、全国和上海市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各级各类学位论文盲审、抽检的合格率等,开展统计分析和指标性评价。

3.3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每年度根据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实际状况,结合各项目有效性评价结果,对学生、导师、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教育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的奖学评优、导师遴选和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培养单位及管理者年度评优等挂钩,表彰先进,警示落后,以进一步彰显优秀导向。同时通过成果展示和特色分享,进一步提升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4体系优化机制建设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否能切实为教育的目标实现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体现先进性,关键是与时俱进,保持动态性。体系非一成不变,而须针对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更新和优化。一是及时对接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及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及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二是根据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分析体系运行的潜在问题,及时建立预防(整改)措施,避免问题的发生;三是通过召开年度工作研讨会议,全面分析体系运行状况,对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加以识别,建立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体系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金祥.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学术道德教育立足之本[J].未来与发展,2014(7):74-78.

[2]罗志敏.回顾与前瞻: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十年(2002~2012)[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10-14.

[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教育司.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事记(2011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71-77.

[4]李海明.对研究生学术不端与失范行为的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2):143-147.

[5]朱小平,宋杰,朱琳,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治[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54-256.

第4篇: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根据高校学科建设的要求,结合高校学报的办刊经验,论述了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窗口,高校学报必须服务于学校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高校学报必须提升学术影响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研究学术信息传播规律,以传播规律来指导编辑加工;重视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扩大学术信息的显示度;注重学术论文的选题层次编修,提升论文的理论性。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科建设;学术影响力

长期以来,高校学报默默地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也遭受到许多非议。在国家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时期,高校学报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是高校学科研究与教学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学术传承的渠道之一,是反映高校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所以高校学报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学科建设[1]。学报如何更好地结合自身特点,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作用,一直是业内关注和探索的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研究,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在服务学校学科建设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1高校学报的定位

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2]也明确指出:“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学报既有学术传播的属性也具有立德树人的特点,是我国学术期刊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果一般科技期刊出版的核心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而高校学报应该处理好出版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关系。无论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还是出版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关系,在一定的层次之上都是相互统一的。没有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不可能持久,不能立德树人的学术传播也得不到提升,而高校学报的立德树人功能与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高校学报在高校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出版的学术传播上,而其编辑出版过程本身也应该体现和履行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在简单的社会评价导向之下,高校学报的功能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仅仅从影响因子、引文频次等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标来评价高校学报是不公平的。在这种导向下,即使是高校学报的从业者自己都对高校学报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是妄自菲薄[3],政府文件中也写入了“鼓励高校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2]。我们认为,在高校科技期刊的定位上,不应该以出版形式为标准,而应该以科技期刊的作用发挥程度来评价[4]。高校学报就应该同时肩负起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力和服务于学校学科建设两项任务。单纯提升学术影响力对于高校学报来讲,一方面是提升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单纯以高水平稿件发表为目标,将失去高校学报办刊的意义。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目的是为学科建设服务,会为学校的学科影响力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提出坚持“出精品、创名牌,办一流学报;争时效、促交流,举科技人才”[5]的办刊思想。面对高校学报的出版属性,应最大限度地提升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对内,应坚持提升、培养和扶持年轻作者。

2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高校学报首先是一份杂志,一份学术性的“学报”,努力提升学术影响力是高校学报出版属性的必然要求。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学科建设的行为。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的本质就是其服务学科建设的能力,没有学术影响力或者学术影响力不高,就是服务的能力不足,因此“出精品,创名牌,办一流学报”就是我们高校学报编辑的首要任务。

2.1明确两点认识

目前,高校学报编辑比较困惑的问题就是如何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方面的认识需要统一。(1)学术影响力是一个相对的指标,是同类比较的结果。我们的目标是办一流学报,而是否一流需要有一个比较的参照物。通常有这样几种比较:一是与同类院校的学报比较;二是与所有院校的学报比较;三是与全部中文学术期刊比较;四是与国际学术期刊比较;五是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比较。人们在论述学术影响力时,因为忽略参照物的合理性,容易产生自卑和气馁的想法。(2)学报的定位不现实,目标好高骛远。我们常常会听到地方院校学报抱怨办刊艰难,不如“211”院校学报稿源丰富,但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教学科研型大学学报与研究型大学学报的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而教学型技能型院校的学报更不能以研究型大学学报为目标。各类高校学报应该体现各自院校的特点,包括“学术论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应该是一样的。在我们的办刊实践中,尽管稿件录用率不足30%,但是符合学报目标要求的稿件还是很少,因此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师生的期望,办刊压力同样较大。因此,我们在办刊中,应明确《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指标是与同类学校的学报相比较,而不与行业学会、科研院所的专业期刊盲目对比。同类型的高校学报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如研究型大学同样严重存在高水平论文外流的问题。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困难,只能是看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且有效。我们长期以来紧盯C9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指标,具体办法是,选取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和被引半衰期4项指标,除以所在学科期刊的平均数,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隐匿学科的差异。这样,将C9高校所主办的25种冠以大学名称的学报进行排序,观察自己所处的位置变化。

2.2几项主要措施

几年的对比结果显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能够位居前列,应该说是达到了设定的“一流”目标,而其他的核心期刊刊源、数据库检索或者是精品科技期刊等都是学报学术水平的表现之一。在同类学报中排名前列,那么该进入的期刊源自然也不会被落掉。西安交通大学相对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科实力明显不足,如何在劣势面前争取好的成绩,显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总结起来,我们感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可供参考。

(1)研究学术信息传播规律,以传播规律来指导编辑加工。为了提高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论文显示度,就必须提供搜索引擎和读者的检索习惯,尽力将检索点包含在论文的主题之中。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后引用的方便和可能,在论文的表述中适当归纳结论和概念[6]。

(2)重视最新传播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扩大学报论文的展示机会。加入数据库、实行预先发表、建立独立网站等,这些都是同行所熟知的,但是我们更加重视本刊的独立网站建设,特别是提供作者需要的除了论文以外的有价值的信息,吸引研究人员即使不投稿也登录本刊网站的机会。

(3)注重论文录用的选题层次,提升论文的理论性。目前,评价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主流指标体系,无非就是论文的被引用,即基于引文的统计分析。同样的一篇文章,如何提高其被引用的可能性,除了语言加工以外,论文选题的前沿性自不需言,而对于工程技术类研究成果往往习惯于展示“数据和事实”而不重视对数据背后的机理进行分析。同样的数据,理论水平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分析结果,这就需要编辑人员有意引导。总之,高校学报之间的竞争除了先天条件以外,更重要的在于我们编辑人员的进取精神,在于编辑人员的职业能力。尽管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空间有限,但是如果具有“垃圾里淘金”的能力,同样可以有所作为。

3服务学科建设的措施

提高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是服务学科建设的基础,但又不同于一般专业性学术期刊,可以参与和引领学科发展。高校学报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目的应该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服务。高校学报就是本校学生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成果表达能力训练的平台。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越大,这个训练的平台就越高,将科研成果传播得越远,以达到举荐科技人才的结果。这是学术期刊的共同属性,而高校学报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应该有更进一步的作为才能体现出学报在高校存在的价值,否则与专业期刊没有区别,自然也就会出现了“鼓励”高校学报转型为专业期刊的声音。学术影响力是服务学科建设的基础,但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不是无止境的,而高校学报应当安于本分、忠于定位,体现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

3.1体现严谨求实的学风

高校学报的编辑不应该将自己仅仅定位于编辑,而应该定位于教师,在高校中管理、服务和环境都是育人的组成部分,而直接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打交道的编辑更应该有育人的意识和责任。编辑人员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时刻体现出严谨的学风,无论是在作者接待还是在稿件处理过程中都可以体现出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例如:以身示范——限期承诺服务,规范处理流程;旗帜鲜明——坚持不端检测,倡导严谨学风;诲人不倦——细处着手展现耐心,理解沟通体现关心。

3.2提高论文写作的能力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科研成果表达能力对于研究生就是必须培养的内容,因此也是高校学报的重要职责[5]。高校学报发表的论文多半是作者的“处女作”[7],高校学报编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论文写作的能力:一是通过日常的稿件编辑加工,指导年轻作者提高论文写作水平;二是结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开设科研论文写作选修课或者是讲座;三是开展科研论文写作研究,及时将研究成果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学报网站,注重论文写作技巧的普及。一般来讲,科技论文的表达关乎论文的录用,好的主题表达不清也难以体现成果的水平,因此常常成为退稿的理由。《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明确承诺:“对本校作者不以论文表述不清为退稿理由”,以此扶持本校作者的发展。

3.3指导科研选题的方向

一般认为编辑就是组织审稿、组织修改和编辑校对,但是,如果我们从服务学科建设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高校学报编辑日常掌握的审稿专家资源对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具有很大的价值。为此,我们可以不以录用发表为目的,组织审稿专家对稿件进行学术审查,注意将审稿意见归纳整理并结合编辑日常工作的经验,可以对作者的选题设定、研究方向和路径等提供十分有针对性的指导。许多作者感慨:比我导师考虑的都具体,更有指导性。3.4提供创新探索的环境高校学报是本校教学科研的窗口,一定体现在高水平上,作为本校的出版平台,应该在学术研究创新上给予更多的关注。为此,我们坚持开设“学术争鸣与创新”栏目,对于本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的尚不成熟但符合科学的新的发现、新的构想、新的探索,实行特别政策,不以论文的形式标准做限制,争抢科研成果的优先发表权。这样不仅是“鼓励原创、鼓励争鸣、鼓励探索”,活跃高校的创新氛围,而且可以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风采展现出来,以此来体现高校科研的窗口作用。

4结束语

学科建设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和学术水平之间的竞争[8]。根据学科建设要求,提出了高校学报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一些有效措施,通过我们高校学报编辑的努力,进一步发挥高校学报在学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从而体现学报编辑在高校中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川,宗淑萍,刘雪春.发挥学报平台作用,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71-1173.

[2]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2015-03-15].china.caixin.com/2015-03-13/100790840.html.

[3]赵大良.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J].编辑学报,2002,14(6):404.

[4]赵大良,孙岩,张丛.亮点与困惑——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的解读[J].编辑学报,2015,27(2):1-3.

[5]荆树蓉,赵大良,葛赵青.精品•名牌•特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办刊思路[J].编辑学报,2004,16(4):290-291.

[6]周均东.学报发展与学科建设互相促进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16-120.

[7]赵大良,杜秀杰.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J].编辑学报,2009,21(5):380-381.

第5篇: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市化视角;农村职中;校园文化建设;瓶颈;对策

一、城市化视角下农村职中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瓶颈

(一)受教育对象和群体有了显著改变。随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由于外来户口的大量迁入,影响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也较为复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经常出现不一致,甚至相背离的情况;许多不良精神垃圾随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以比其他地区快得多的速度侵入,使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判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农村职中校园文化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可能与时俱进,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也才能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自身特点。(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跟不上时代步伐。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发展呼唤着新的教育。然而检视今日教育的价值取向仍存在严重的偏误。例如偏重于学科教育,疏忽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很多学生为了应考、为了升学而读书,很难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的精神生活、个性特长、道德信仰等被漠视、被践踏已不是个别现象。(三)校园文化建设系统性和独特性的缺乏。在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独特性的现象,或顾此失彼,或存在认识上的严重偏差:一是重硬件、轻软件,满足于豪华的建设和现代化的教育设施,而缺少从内涵上提升办学水平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二是重灌输、轻体验,将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创新的火把;三是重现代、轻传统,一味地追求设施设备的先进,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校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师生的归属感不强。(四)农村职中学生主观因素的制约。我校是一所农村职业高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学生受社会文化影响大,但自身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高,喜欢标新,并易于接纳城市中的一些所谓“新潮”的、“流行”的事物,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特点、言语风格、穿着打扮带有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的思想品德参差不齐。

二、城市化视角下农村职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路径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农村职中校园文化必须不断应变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一)以农村城市化为背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目标,体现独特性。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在实践中要参照城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建设服务为目标,总结农村学校的自身优势,走农村职中城市化发展的道路,着力打造农村学校城市化发展的特色。因此,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积极主动地将城市化建设理念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认真探索适应城市化的校园文化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地塑造出自己学校健康丰满的校园文化形象,才能形成独特的农村与城市接轨的校园文化。(二)以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铺垫,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传承性。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它是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是经过历史的选择、积淀、凝聚、发展而成的。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文化精神、要求的集中体现。农村城市化建设在吸收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文化的同时,也不能抛弃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校园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学校本土出发,结合当地的历史、自然资源和乡土人情,充分挖掘文化积淀。(三)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观念,体现责任性。农村职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城市化建设和多元化时代带来的文明成果,拓宽师生与外界交流的渠道,让师生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掌握丰富的教育信息。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为他们以后多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以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体现针对性。环境是育人“土壤”。在城市化建设中,校园“硬件”环境建设重要,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的“软件”环境建设同样重要。校风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校风不正,再美的校园也会失去它的光彩。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三、结语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良好的校园文化让人如沐春风,城市化建设中的农村职中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推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建设有城市化特色的农村职中校园文化要立足于学校本身,在借鉴优秀城市学校建设经验的同时体现农村学校自身的办学风格。我们必须加大农村职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使农村职中真正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促进农村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春梅,白炳贵.《学校“班级文化场”的构建》,基础教育研究,2003.6

[2]朱国庆.当前我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从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3]王大忠.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6

[4]谢燕玫.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