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中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中应用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可以有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当前,随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迅猛发展,使国内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逐渐增加。由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急剧上升,也逐渐暴露出不足之处。该文主要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优势,最后提出师资队伍信息化、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建设的新发展趋势,以期对高校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会展经济;管理专业;趋势分析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可以将不同维度信息相融合的交互式三维视觉的仿真系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真实体现。该系统作为新的认知载体,将其运用于教育领域可以有效转变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学习、体验与实践,还有利于教师运用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对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以及创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项要求专业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创意化思维,还要具有较强的管理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新型技术的产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传统教学思维对教学模式与功能会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端技术型人才,无法匹配社会发展。因此,加快虚拟现实技术融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可以有效提升专业质量,并进一步解决此专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清晰思路。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1.1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

虚拟现实技术是图形设计、多媒体交互、传感技术、人机接口、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综合运用,由感知、传感设备、模拟环境和自然技能等构成。模拟现实技术正如其命名一样,可以借助模拟现实的功能,构造出一个三维空间,从而使人仿若置身真实世界。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有四大类型:沉浸式虚拟现实、窗口式虚拟现实、增强式虚拟现实和分布式虚拟现实。沉浸式虚拟现实通过洞穴式三维展示装置,对用户眼、耳等感官进行封闭处理,同时替换虚拟感觉环境,使得用户完全沉浸于这一虚拟环境;窗口式虚拟现实以计算机屏幕为基础,通过自然交互和三维图形技术,塑造三维视觉刺激,并加入手动交互操作,加强感觉联结;增强式虚拟现实技术将虚拟现实空间与真实空间进行巧妙组合,增强用户现实世界直观信息认知与虚拟世界深层信息认知;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以网络技术连接在同一虚拟世界中,加强沉浸式虚拟现实多用户互动感,从而升级虚拟世界体验感[1]。

1.2虚拟现实技术的主要特征

虚拟现实被视为先进的人机接口技术,通过计算机和电子技术构筑的三维虚拟空间。虚拟现实技术是经过不同传感器,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直观感受且进行实时交互的手段。这种手段可以使用户沉浸于模拟空间内,从而产生全身心的真实感和沉浸感。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这3个明显特征。

1.2.1沉浸式。沉浸式是利用使用者的视觉、听觉等生理性质,运用大数据设计出与显示相符的三维环境。用户通过佩戴头盔与手柄等特殊工具,置身于虚拟环境中,这时用户所佩戴工具会感受到与现实世界相当的感触。

1.2.2交互性。虚拟现实系统最核心的设计是交互设计。用户即能利用电脑、计算机等设施实施交互体验,又能利用数字头盔和手柄等特殊工具进行交互。计算机可以感应到用户的行为动作和语言,进而调节所呈现的影像、声音、图案,以此为用户在虚拟环境体验带来便利性。1.2.3多感知性一般情况下虚拟现实系统均会设置各种感官装置,所以,用户在虚拟世界内也会获得与现实世界同样的感官体验,使用户能够在虚拟世界中实现身临其境的最佳效果,并在其中学习相对应的知识结构[2]。

2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具备相应的应用优势。

2.1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补充远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之前的远程教学通常会由于基础设施、投入经费以及实验场所等不同因素,将重要教学实验进行延迟或暂停。在这一情况下,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有效满足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获取丰富的思维认知,并进一步深入认识专业所学内容。

2.2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仿真会展现场环境

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虚拟仿真课程环节中,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在现实会展场景难以完成的事情,将不同案例在仿真环境中实践,进而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运用。并且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授课教师可以按照虚拟教学所反映的信息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规划要围绕虚拟模拟环境完成制订,使学生及时领会不同会展管理流程和设计节能的序列化学习目标,实现教学应用、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

2.3加强教学中体验感与互动感

学习体验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学习场景,使其得到直观感知与体验。学习体验会展服务在建构虚拟学习场景,增强人机交互的同时,利用学生虚拟身份变换提升学习体验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互动。

2.4为技能实训提供全新技术服务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虚拟实训,能够为技能训练提供真实场景体验,使学生沉浸于情境化实训过程。这种虚拟情景化实训不仅增强实训体验感、为学校节约成本,而且在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3]。

3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趋势分析

3.1师资队伍信息化

教师是确保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不可或缺主体。因此,高校已逐步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第一,强化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准入标准。由专业课程教师中挑选出虚拟现实技术等相关信息技术素养较高教师,通过专门化教学、针对性考核的形式遴选教师,确保专业课程教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二,实施教师信息化培训。通过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校园实训、校外实践和在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课程教学信息化中的核心素养。第三,加强教师融合项目实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作为复杂的教学内容之一,项目教学本身对教师进行教学提出更多创新性要求。学校通过激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就项目实施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运用进行专项探讨,以清晰化工作流程,加强教师队伍综合能力[4]。

3.2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建设

虚拟现实是集聚不同前端技术和多学科于一体的系统,是创客教育的最佳载体。将虚拟技术应用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能够为教学课程建设带来有力支撑,亦可为高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提供良好的教学建设思路,以及帮助学生营造多种形式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可以使学生通过在创客学习空间内,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主动发现、创新思维、实践练习以及跨专业融合来掌握全新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的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虚拟空间内实现“玩中做”“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等创新教学,以此来拓展学生以及教师的发散性思维,使其创造出更具设计感的创客作品,进而形成具有创意的专业教学课程。另外,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师也能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自身素养的升级,使自己的专业认知更加权威。具而言之,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是新时代教学课程建设的创新,其能够有效推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改革,从而实现高质量育人[5]。

3.3虚拟现实技术与会展经济管理专业实现有机融合

虚拟现实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所衍生的新型技术,被逐渐运用于不同领域。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课程的科学整改,进而为祖国科技研究培育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虚拟现实技术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相融合可以有效实现创新性教学,通过虚拟仿真环境和实践教学管理,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师生提供更好的创新思维。例如:对虚拟实践的教学进行规划,基础教学设施、实践经费管理、安全预警等全方位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实现全程控制,提供虚拟智能化的教学实践环境,使虚拟现实技术成为高校师生更好的学习平台和教学手段。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人数较多,教学实践面临场地难以有效选择以及资金消耗问题。同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不能实时进行专业实践,导致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实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时教学,还能增强专业的创新性和互动性,提升会展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环境还可以为会展经济管理专业提供教学改革思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6]。

4结语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形成完善的教学课程;同时,能够通过仿真模拟加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现实性、直观感知性和实效性。故此,该文阐述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与特征,并对虚拟现实技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趋势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清晰思路。

参考文献

[1]朱天元,林艺旻.虚拟现实和激光传感技术的机器人轨迹跟踪[J].激光杂志,2021,42(10):157-161.

[2]聂云霞.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0):8-10.

[3]李铁成,刘力.基于会展经济学与会展管理学的专业教育层次体系与知识-能力体系构建与应用[J].高教论坛,2017(6):37-43.

[4]刘红霞.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6):128-129.

[5]程鹏.基于三维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力数据可视化分析[J].电气自动化,2021,43(5):1-3,47.

[6]陈浩,钟世禄.虚拟现实技术在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现状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1):127-129.

作者:逯晓蕾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