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精选(九篇)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

第1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虚拟经济;虚拟资本;衍生金融商品;电子货币;网络银行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第2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虚拟实在

作者简介:常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34-02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近十年,博客、SNS社区、微博等社会网络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单一。目前,只有部分高校建有校园BBS,但在还没有形成全国或地区性的大规模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因此,各大高校应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需求,在不改变虚拟社区赖以存在的、能够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的优势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进一步改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如,目前上海市在大力推广的“易班”,就是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此外,还能通过共享各所大学教师的课件资源,让学生不但能掌握自己学校的教学内容,更能了解到其他优秀大学教师的课件教案。并能帮助辅导员有效管理班级,并能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第3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虚拟实验;真实实验;整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2―0132―05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化学教学应多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1]。但是要实现标准中提倡的内容,单靠传统课堂实验教学还远远不够。此时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虚拟实验开始与真实实验进行整合,并应用到中学化学等学科教学中,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在整合时教师找不到一种理想的结合点,往往是顾此失彼。笔者认为在进行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时应先分析实验目标、类型等,把握好整合的时机和度。

一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现状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虚拟实验方面的研究很多。国外的有麻省理工学院的WEBLAB、Science Space等,国内的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虚拟化学实验室、浙江大学的虚拟化学实验等。然而,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研究较少,其中有“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2]”、“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3]”、“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4]”等文献。以上这些文章指出了二者整合在理论层次上的优势,但是关于实践应用的却很少。另外,上述文献大多将虚拟实验应用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较少,对于何时整合、整合什么、为什么整合、如何整合等更实际的问题,几乎很少涉及。

二 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虚拟实验可以弥补真实实验的不足,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任何新的事物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也不例外:

1 侧重理论的阐述,缺乏实践操作性

现有的整合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先阐述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概念、类型、优势和不足,再说明如何将二者优势互补。这种研究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是这些纯理论的阐述究竟能给一线教师带来什么?能否促使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虚拟实验?何时整合?如何进行有效地整合?一线教师真正需要什么?这些问题在上述的研究中却不曾提到。理论提的固然好,却不具备实践操作性。这是现有的以理论为主的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在推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尴尬处境,究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当考虑的当务之急。

2 夸大虚拟实验的作用,忽视真实实验

现有的整合研究中,有的盲目夸大虚拟实验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真实实验的重要性。但是笔者认为,虚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因为虚拟实验毕竟会使学生产生“虚拟感”,而真实实验能消除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虚拟实验中“不真实”的感觉,真实实验在这方面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虚拟实验无法取代的。虚拟实验是对真实实验的模拟,真实实验是虚拟实验的基础,虚拟实验的局限性恰恰又是真实实验的优点,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发挥各自的优势,精心组织实验教学,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 缺乏优质资源,不利于整合

目前虚拟实验多是演示性的,交互程度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开发这些实验的人员多是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他们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或者是开发这些实验的是学科教师,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纵然他们有很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很强的教学设计能力,也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虚拟实验。归根结底,如果没有优质的资源,整合就是纸上谈兵。

4 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5]。但是,有一些教师在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过程中只是为了使用虚拟实验而使用虚拟实验,缺乏将虚拟实验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的意识与方法。因此,如何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如何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安排,如何用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方法来指导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改进教学工作,是目前教师亟待发展的一种新能力。

三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效整合的模式

当前的关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研究,多采用如图1所示的模式。虚拟实验多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之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涉及。虚拟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前演习的场所,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现象、仪器的使用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进行真实实验时可以减少失误的次数。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关于实验仪器的操作技巧、实验现象观察等方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实验时间、空间和实验仪器药品的限制,再去重复真实实验的过程是不可能的。这时,虚拟实验以其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可重复利用性成了学生的好帮手,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

难道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过程中,虚拟实验只能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吗?显然不是,在整合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应以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找出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进行整合的最佳契合点。当然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相应的教学过程阶段的划分也有所差异。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整个化学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为:(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演示讲解,探求新知;(3)设计练习,巩固新知;(4)联系实际,拓展深化。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该如何整合?怎么才能使二者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呢?经过研究,我们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模式。

下面我们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首先,分析实验教学的目标,以确定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其次,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再次,确定实验教学的起点,这一项的目的是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6]。最后,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类型确定是以虚拟实验或者真实实验为主进行教学。

四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案例

下面以“实验室制取氢气”为例,来阐述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虚拟实验可以将抽象化为具体,将局部的实验现象放大显示,以利于学习者观察实验现象,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真实实验的不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内容,而且气体的制取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它来创设情境。例如:让学生回忆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必须先做什么?这时学生可能回答检验气密性等。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实验室制取氢气需要检验气密性吗”?此时教师可采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虚拟实验来展示检验气密性的过程。若采用真实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也受实验药品和仪器的限制。而虚拟实验操作简便、节省资源、时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教师引导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检查气密性的操作与制取氢气的有什么不同?提出问题,引起学习者注意,激发其学习动机。

2 课堂演示讲解,探求新知

可以采用虚拟实验辅助讲解,例如:利用排水法制取氢气时,怎么判断氢气已经收集满了呢?由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展示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在设计时我们在旁边加入了一个文本输入框,让学生输入观察到的现象。输入之后提交,紧接着会有一个反馈,在设计反馈这一环节时,我们采取了一些激励性的、暗示性的图片或者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点燃学生思考问题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另外,学生也可以反复操作虚拟实验,为进入真实实验打好基础。但是这种反复的操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重复点击鼠标,因为我们在设计虚拟实验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交互动作。比如,在如图3 的“实验操作”项“仪器的选择”中,添加实验所需的仪器和一些干扰项(干扰项的设计与实验中用到的仪器相似,是学生的认知模糊点)。同时为了减小选择的难度,使学生做起来不至于太吃力,我们添加了文字提示,例如“有三次选择的机会,共需6种”。为了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操作,采取了这样的设计方法即在本步没有完成之前,“下一步”的按钮或者链接就不会出现,只有在学生做了本步实验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操作。并且如果操作不正确或者是不规范,相应的步骤都会有反馈。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相应的知识,也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思想。

3 学习者进入真实实验操作

在以往的整合过程中,有些人认为学生已经在虚拟的环境中操作过多次,此环节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种观念是相当不可取的。因为虚拟实验系统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环境,重要的操作技能的获得还需要在真实的实验室中进行。并且由于虚拟实验设计能考虑到的意外情况有限,而在真实的实验室中,学生每操作一次实验可能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学生去思考。这些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的过程,是虚拟实验无法取代的。在进行真实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由于时空或者实验仪器药品的限制,不能利用真实实验解决,这时可以继续使用虚拟实验来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可以利用虚拟实验中的“在线讨论”模块就某一问题与同学交流讨论,协同解决。

4 半自动生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做任何实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记录学生的实验步骤、结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于纸质的实验报告中有很多是重复性劳动,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给老师的批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该问题,在“实验报告”模块的设计中,我们将虚拟实验与数据库连接起来,学生在做虚拟实验的过程中,实验仪器药品的选择次数、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填写会在实验报告中自动生成。比如检验氢气的纯度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输入文本框,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输入文本框内,这时用一个变量a来记录学生输入的内容,再将变量a保存到数据库中,就可自动生成。此处呈灰色显示,学生在提取实验报告时不能随意修改,这种设计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在做完实验之后,互相抄袭实验报告,也减少了学生的工作量,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评价的信度。

5 实验教学的修改、效果的评价

虽然将这一环节放在了最后,但是并不意味着评价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而是始终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检查、总结和指导教学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它的科学性、导向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是实验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保障[7]。

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我们设计了两种类型的虚拟实验:一种用于让学生反复操作,培养能力;另外一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相关要考查的知识、实验技能一一做了统计,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考查方法。当学生完成实验之后,相应的实验时间、说明,填写的实验现象、方程式等会在实验报告中自动生成,并且客观选择试题的得分也是自动生成的,一些主观性试题答案则呈灰色显示,教师在调取实验报告时只需批阅主观性试题部分并给出相应的分值,最后按“提交”按钮,系统会自动统计得分,并给出相应的反馈提示,如:学生的哪些知识技能比较薄弱,需要强化等。

五 整合应用的原则

1 依据实验目标、内容和类型

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实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实验类型。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学生当前必需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确定实验教学的起点,明确学习者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行为能力,为选择以虚拟实验或真实实验为主提供操作依据。

2 依据教师能力和学习者特征

进行整合时,必须考虑到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比如信息技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是整合成功与否的关键。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多少,以便为后续如何整合、何时整合提供依据。

3 依据学校现有条件

在整合时,必须依据学校现有条件,即是否具备优质的教学资源。比如性能较好的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软件等,这些是整合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4 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优势互补

进行整合时,应当首先明确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各自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扬长补短、优势互补。以上是笔者在研究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一些看法,并对于为什么整合、整合什么、何时整合、如何整合等问题,给出了笔者的一些观点,以期能为初中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OL].

[2] 何秀全,韩耀军.整合资源构建“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室[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9):143-145.

[3] 李升源,刘宏,周克良,肖发远,黄朝志.电工电子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互补性[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 74-76.

[4] 丁美荣,柴少明.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99-102.

[5] 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5-196.

[6]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55.

[7] 王后雄.新理念化学教学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42-245.

Further Discussion of Integration of Both Virtual Experiment and True Experiment

―The Case of ‘To Produce Hydrogen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boratory ’in the Chemistry of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ZHANG Xue-jun WANG A-xi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n proposes the general integration mode of virtual experiment and true experiment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the case about the model applied to che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Finally some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are proposed.

Keywords: virtual experiment; true experiment; integra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第4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虚拟仪器》 教学方法 考试方式

1.虚拟仪器

1986年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NI)研发推出了图形化编程环境的开发平台——LabVIEW软件,并首先提出了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s,VI)的概念。作为以计算机软件为核心的新型仪器系统,虚拟仪器具有功能强、测试精度高、测试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人机界面优异、灵活性强等优点,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同义语[1]。使用虚拟仪器系统可以避免仪器编程过程中的大量重复性劳动,从而大大缩短复杂程序的开发时间,并且客户可以用不同的模块构造自己的虚拟仪器系统。虚拟仪器技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正沿着总线与驱动程序标准化、硬/软件模块化、编程平台的图形化和硬件模块的即插即用方向发展。LabVIEW采用图形化编程方案,是非常实用的开发软件,它整合了诸如GPIB、VXI、PXI、RS232、RS485及数据采集卡等硬件通信的全部功能,而且具有很强的分析处理能力。虚拟仪器的开发厂家为了扩大虚拟仪器的功能,在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表达模式及其变换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建立了数据处理的高级分析库和开发工具库,使虚拟仪器发展成为组建得极为复杂的自动测量系统[2]。

随着PC、半导体和软件功能的进一步更新,虚拟仪器的功能和性能不断提高,如今在许多应用中它已成为传统仪器的主要替代方式。虚拟仪器的各种优点让用户可以放心地舍弃旧的传统测量设备,接受更新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虚拟仪器系统。由于计算机的性价比不断提高,虚拟仪器的价格更为大众化,用户不再受限于传统仪器的使用限制和昂贵价格,进一步降低了使用成本,减少了开发费用和系统的维护费用。此外,新型笔记本电脑把虚拟仪器的便携性和强大功能推向一个新的水平。所有这些必将加快虚拟仪器的发展,它的功能和应用领域将不断增强和扩大。

2.虚拟仪器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虚拟仪器系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学部门开始用它建立教学系统,不仅大大节省开支,而且由于虚拟仪器系统具有灵活、可重用性强等优点,使得教学方法更灵活。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高校扩招及学生实践动手要求的提高,出现了一些新的实验教学问题:(1)基于传统仪器实验教学的不足。当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仍然是基于传统仪器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素质教育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学生需花费较多的时间组织、连接甚至搬动、更换仪器设备,一方面没有把实验课的时间完全用于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另一方面增加了仪器设备的损坏机会;②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少,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少;③由于实验设备的更新跟不上仪器工业的发展,实验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虚拟仪器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虚拟仪器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仪器系统是测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全新的仪器概念,打破了传统仪器的局限,在仪器的研究与制造中引起了一次重大的革新,是未来仪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在测试、控制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3]-[5]。虚拟仪器的特点主要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功能,并且,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接口技术的发展,虚拟仪器的实时数据采集与控制功能不断提升。一些高校对虚拟仪器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开发,其中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有“ZK-3VIC型虚拟测试振动与控制多验装置”和“DRVI快速可重组虚拟仪器平台”等。不论哪种虚拟实验系统,归结起来,虚拟仪器应用于实验教学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纯软件的虚拟仪器实验,如图1所示,即从信号的产生到信号的分析、处理和存储全音都由虚拟仪器进行仿真模拟,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理论验证性实验。

图1 虚拟实验方式之一

另一种方式的实验系统由“虚拟仪器+数据牙集卡+实测信号”组成,如图2所示。这种方式适用于操作性实验,对实验设备要求较高,除了PC机之外,还必须具备数据采集卡、实际被测对象和传感锹等。学生利用虚拟仪器平台构建扫频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记录分析仪等虚拟书器,通过数据采集卡控制激振器和采集传感器的辅出信号,经过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完成实验。

图2 虚拟实验方式之二

3.虚拟仪器的教学方法

“虚拟仪器”作为一门应用技术课,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虚拟仪器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掌握虚拟仪器系统的基本构成及设计思想,学会系统软件开发工具LabVIEW,掌握虚拟仪器在测量仪器、过程控制、信号分析、远程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技能,具有利用硬件设备快速构建研究、开发工作中需要的测试、实验系统的能力。虚拟仪器具有软件开发与硬件设计结合紧密、应用性强、涉及专业知识广等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6]-[8]。

3.1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置。教学方法是针对教学内容制定的,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基础编程、应用开发、创新教学。基础编程模块:在介绍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构成和最新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虚拟仪器前面板设计和程序框图设计、程序结构、图形显示、字符串与文件I/O、数据采集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应用开发模块:课程的主要内容从理论讲述转变为应用,以操作性、应用性项目为主,设计出测试、应用等一系列实验模块。创新教学模块: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1]-[3]教学内容取材于实际工程项目,根据知识点将整个项目分解开来,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分立到综合。在整体结构上,将知识点与具体实例应用相融合,应用针对性更强。

3.2教学方法的选用。课程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鉴于“虚拟仪器”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把课程教学由课堂搬到实验室,把讲授与学生动手实践灵活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技能技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根据课程内容的三个模块,以教、学、做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

3.2.1讲授模式:主要针对课程中的理论教学,包括虚拟仪器技术背景知识、图形化编程语言原理、数据采集原理、硬件配置、仪器控制及软件工程,其目的是讲明讲透虚拟仪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知其所以然。(1)讲练结合法,就是把教师讲授和学生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讲和练互相促进,迅速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2)实例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学习。[4]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多个精选实例,将所要学习的知识、操作、技能等融入实例中,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演示、讲解、讨论、学生练习及总结等环节,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3.2.2实践实练:在课程教学中树立“理论重实践、实践重体验”的教育思想。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一系列使用性、操作性、应用性项目为主,设计出认知、使用、测试、集成、应用等一系列实验和练习模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程,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在整个环节中,任务书是关键性开始,既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又要给出各种规范要求、数字信号处理的新技术等。

3.2.3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的内容要求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吸引力,因此,项目必须是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开放式课题,具有应用性或研究性,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软硬件设计、提交报告、演示汇报等完成本项任务。

4.虚拟仪器考试方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虚拟仪器课程的特点,结合本课程在我院几年来授课及考试方式的探索,通过对以往考试方式的改革,总结出以下几种考核方式,可以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4.1上机操作考试。针对虚拟仪器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首选上机操作考试,既能测试学生对软件的掌握程度,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体现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如果班级比较多,而电脑台数不足,就可以分上下场考试,每场间隔10分钟,即第一个班级考完后,集体下课,第二个班级马上进入考场,使学生之间没有交流的可能性,保证考题的保密性。当一次上下场考试不能满足需求时,可出多套难度相当的考题解决漏题问题。

4.2半开卷考试形式。针对学生过多而机器过少的情况,在上机考试没有办法保证保密性时,可选择半开卷形式。可令学生在一页A4纸正反面上,以手抄写的形式记载自己不熟悉内容,可供答题参考,期间不再提供任何形式的参考资料,该方式能够杜绝学生为了一个公式而发生考试舞弊行为。在出题上,以机动灵活的题目为主,充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有严谨性又有机动灵活性。

4.3采用课程论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数据检索、处理资料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以设计性题目为主,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案例为主,可以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对工程实际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之处是学生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可通过答道形式进行区别及判定。

4.4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试形式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是对考生多方面基本能力素质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闭卷考试侧重考查的识记、理解、理论应用诸方面的能力水平只能体现在书面表达和文字陈述之中,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习的知识容易造成书本化。

5.结语

《虚拟仪器》的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都需要具体分析,机器多学生少时宜采用以上机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方式;机器少学生多时,宜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上机操作相辅的方式。教学实践证明,考核成绩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平时成绩体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实验成绩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设计能力;课程大作业反映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通过教学改革与尝试,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松岭,吴静.虚拟仪器设计基础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刘萍,曹慧,邱鹏.虚拟仪器的发展过程及应用.山东科学,2009,22(1):80-83.

[3]刘成文,肖兴明,刘初升.虚拟实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淮海工学院学报,2003,1(2):94-96.

[4]徐明.虚拟仪器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5.

[5]胡乾苗,励金祥,林剑辉.“虚拟仪器”课程“3P”教学方法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2,(22):66-67.

[6]姜英秀.关于高校考试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9,(1):68-69.

第5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学习评价机制是衡量学习好坏的评判标准,它由一系列硬性指标、规章制度构成。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学习制度和评价标准,如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制度、学习考核、学习交流与测评等各项动态管理制度。把学习情况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到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中,监督了党组织成员的学习过程。然而,这一学习评价机制很难在虚拟社会中有效地实践。虚拟社会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且学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可以以不同身份在虚拟社会中开展各种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获取信息,表达意愿。这就使得评价对象不确定,难以实施考核。虚拟社会环境下组织存在方式的虚拟性弱化了党组织学习的保障机制。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党组织为党员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建立起学习保障机制,制定了完备的学习活动规划和实施方案,使日常个人学习与集中团队学习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专题学习和系统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党员学习效果。在现实社会中,党组织学习条件主要以现实环境为依托,将党员联系起来开展学习活动。然而,虚拟社会环境下,党员学习主要是以虚拟环境为活动空间,以个人行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缺乏相对稳定的组织群体,常规学习、集中学习等形式在虚拟社会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激发学习型党组织成员需要与兴趣,是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正视的问题。虚拟社会的开放性、自主性和虚拟性特点,使得网络受众有多种选择。如何使党员网络受众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必须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归宿。通过专题讲述、理论面对面、理论游戏、音像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党员兴趣,形成理论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创新虚拟社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党组织网络文化资源共享。虚拟社会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是指先进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其它学习资源为广大党员干部在虚拟社会环境下所共享的制度。共享机制必须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普及的基础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打破了特定社会群体对于政治信息、文化知识的垄断,网状、扁平的信息传递方式取代了过去“金字塔”型的信息传统方式,每个成员都能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寻找、下载、阅读所需信息。从网络空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上传、下载、、跟帖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学习生活方式。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就需要党通过网络监管的方式对巨大信息流进行甄别、筛选。一是要大力弘扬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避免出现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二要屏蔽各种有害的思想言论,特别是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创新虚拟社会合作与协同学习机制,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合作与协同机制是指学习型党组织基于虚拟社会环境开展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并形成共识、统一思想的一种团队型的学习制度。合作与协同学习机制能有效地发挥党员在虚拟社会环境下开展团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信息共享、真诚交流、增进凝聚力,实现共同发展。合作与协同交流机制不同于一般的交流机制,它强调各成员之间的平等,没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上下级观念。只有平等相处,才能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虚拟社会组织管理的扁平化能有利于决策层和成员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决策层好的决策理念、决策意图很容易传达到操作层,而基层成员的许多好的想法也可以很快传达到决策层。

组织扁平化可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实现内部上下层级间的有效互动,提高竞争力,要求组织内形成自主化管理。[2]在虚拟社会里,人们可以不用顾虑个人的身份、职业、收入和地位的差异,随意进行比较单纯的、不带有功利性质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新的交往行为消除了传统中介媒体的权,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直接化和个性化,使众多人快捷、经济、直观、有效地进行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较2010年底增长2318万,增长率为7.9%。博客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5.5%,较上一年底略微提升1.1个百分点。这种平等宽松的沟通氛围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提高网民的自主意识和参与精神,这种虚拟社会学习合作与协同机制,可以进一步增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创新虚拟社会学习参与协作机制,提升党组织的学习力。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是全员参与的一种协同和合作的关系。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不是单个人的学习,而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一种合作、协作学习的方式。虚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学习型党组织团队学习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虚拟社会环境下广大党员得以毫无拘束地进行思想表达、情感交流和信息传递等活动。这种多元、个性、非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信息沟通方式、合作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习型党组织中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网络交互平台,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互帮互助,发挥集体协同效应,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参与协作式团队学习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交往过程,各成员在参与协作式学习中都属于平等的合作者,学习者的个性也得到肯定和实现。可以说,虚拟社会参与协作式学习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可以适应党员分布相对分散、学习时间难以统一集中的情况,而且还可以通过组织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协作式学习,更好地推动学习[3],进一步提升虚拟社会环境下党组织学习力。

作者:曾令辉 陈敏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

第6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虚拟实在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

[1] [2] [3] 

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第7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摘要:在当前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实验教学方式极大补充了传统医学实验教学的不足,本文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讨论分析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医学实验教学中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虚拟仿真;医学教学;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 ;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01-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于 2001 年 6 月通过并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指出:“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仅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还包括技能目标。”医学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医学生医学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目前传统医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教学体系落后、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共享、成本消耗较大、教学服务难以标准化、效率低等不足的特点[1]。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是基于虚拟现实基础之上的 21 世纪新型教学方式, 医学仪器虚拟实验室通过将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与医学仪器设备性能相结合,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及实验结果,从而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2]。

一、验对象及工具

1.实验对象:随机选我校护理专业6个班300名同学,A组3个班150同学为对照组,B组3个班150名同学为实验组。

2.实验工具:人民卫生出版社《健康评估》教材第三版,心脏体格课件及录像, XF-BT型心肺检查模拟人及配套虚拟软件。

二、验方法

A组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采用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后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教师再示范,学生练习后进行考核;B组学生采用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式,即教师采用课堂多媒体课件讲授,学生采用XF-BT型心肺检查模拟人及配套虚拟软件练习后考核。从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建立临床思维满意度、教学方法满意度和考核结果六个方面展开调查。

1.教学资源共享程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有50%同学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1%同学认为可轻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验组100%同学认为可在不同程度上实验教学资源共享。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程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10分钟的人数占57.3%,能够坚持主动学习10-20分钟的人数占28.7%,即大部分学生在20分钟后进入被动式教育;实验组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30分钟以上人数占87.3%,其中38.7%同学能够主动学习60-70分钟。

3.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对操作技能不掌握的还有26%,57.3%的同学能够进行一般性操作,能够熟练完成检查的人仅占3.3%;实验组操作技能不掌握的仅有2%,61.3%同学虽然手法上还有欠缺,但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整个心脏体格检查。

4.能否建立临床思维满意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57.3%同学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培养临床思维模式;而实验组87%同学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模式。

5.教学方法满意度

通过上表调查,对照组79%对教学方法感到满意;而实验组98%对教学方法感到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

6.考核结果

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对照组26%同学在60分以下,57%同学在60-70份范围;实验组2%同学在60分以下,39%同学在81-90分范围。

三、结论

1.能够实现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

《全国医学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手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学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可见,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医学院校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已经势不可挡,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刚好可以实F大范围教学资源共享,对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学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均能够起到重大作用。

2.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只有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均不能称为成功教学,而虚拟实验教学通过其趣味性、互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不断参与和教师的互动实现了教学目的。

3.够有效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既有虚拟实验的“虚”,也有仿真实验的 “实”,做到虚实结合。学生既可以通过电脑程序模拟的病房、病人,按照医院流程给患者进行模拟练习,进行技能操作,又可以通过仿真病房在模型中进行加强训练,极大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4.极大加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了患者从入院到检查、诊断、治疗和护理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患者看病的整个流程,这对医学生建立整体临床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5.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

与传统教学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相比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法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虚实结合。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虚实结合,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部分操作直接由计算机代替学生直接完成,学生没有直接动手的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将计算机虚拟实验的“虚”和仿真病房、现实病房中的“实”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2.结合专业特点,切忌满目跟风。

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专业、科目特点,什么科目、什么实验内容适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要做到胸有成竹,实验内容需要精挑细琢切,切忌不顾专业和实际实验水平,盲目跟风。

3.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构建虚拟实验室需要较高素质的人才配备,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确定一套完善的虚拟实验室实施方案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课题。

参考文献:

第8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 关键词 】 武警部队;VMware虚拟化技术;服务器

【 Abstract 】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APF need to be put into use in more data centers and servers, but in Network management center, the server construc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need high costs. And also, there have been a problem of low utilization rate about hardware resource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VMware server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on the basis of experiments, how to classify so many servers and integrat,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also offered a proposal and reasonable plann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have been evaluated and demonstrated for the planning, and provided ideas for the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APF.

【 Keywords 】 capf;vmware server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server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大规模、高投入地建设着众多的系统和应用平台,而目前,这些平台主要还是以传统服务器运行管理模式搭建,因此需要采购和部署大量服务器来适应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但是,实践中,服务器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导致服务器资源利用率降低、众多系统管理起来更为复杂、增加了数据备份的难度等。在以“云计算”为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下,虚拟化的出现为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2 现状及VMware虚拟化技术

2.1 VMware服务器虚拟化

虚拟化形象的表述就是对物理资源的抽象化,在计算机领域通常是指在物理设备的基础上加入一个简化的“中间件层”,这个“中间件层”包含一个管理程序,用于以动态和透明的方式分配物理资源。

虚拟化技术是将设备和程序进行有序分离,这样就把一套设备虚拟出若干不同的虚拟机,且这些虚拟机间相互独立、并行工作、运行起来也不会产生冲突。服务器虚拟化就是在一台服务器上同时运行若干互不干扰、独立的虚拟服务器,而这些虚拟服务器与一般的物理服务器一样提供服务。

VMware vSphere是用于构建云计算基础架构的虚拟化平台,目前版本已经发展到vSphere5。它主要由两大核心组成,即VMware ESXi和VMware vCenter。VMware ESXi是一款安装方便、性能可靠、管理简单、可独立安装和运行在裸机上的虚拟化系统,它将CPU、内存、存储器等物理资源抽象到虚拟机上,从而使虚拟机在性能上、稳定性上和管理难度上都可以与一般硬件服务器相媲美。VMware vCenter负责整合和管理功能,作为一个可扩展、可伸缩的平台,可以借此实现由一个控制平台统一管理数据中心所有的主机和虚拟机,整合了集中控制、主动可扩展管理、动态资源分配和性能监控等多项功能,可以对虚拟环境进行最精确的了解和延展。

2.2 服务器虚拟化实施思路

服务器虚拟化可以很好的解决目前服务器群的弱势,不过在实施虚拟化方案时,也要考虑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还要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逐步部署实施,特别是要保障好关键应用和服务的稳定,杜绝出现“一刀切”或“推倒重建”的错误方案。

在服务器虚拟化的实施前首先要考虑三点。

(1)物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虚拟机需要占用物理服务器的硬件资源,分配不合理会影响服务器的实际使用。资源分配过多会造成浪费,也减少了虚拟机的数量;资源分配不足又会降低服务器的性能。所以,要根据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充分评估论证各种系统平台和应用的负载、并发用户数及满意度等指标,科学配置服务器资源(如CPU、内存、存储器、网络等),力求资源的最优化。

(2) 提高虚拟服务器的效能:服务器虚拟化对于网络承载力力要求会更高,带宽要求会比虚拟化前高出数十倍。同时,在一个网络中虚拟机的数量越多,安全风险也就越大。所以,提高虚拟服务器的效能需要优先考虑。

(3)物理主机的稳定性:物理主机虚拟化成为多台虚拟机后,虽然会提升服务器利用率,不过一旦这台主机出现故障,会导致更大损失,有风险扩大化的特点。所以,物理主机的稳定性也是虚拟化必须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

综合考虑以上三点,同时还要根据每个部队的建设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力争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现有高性能服务器作为虚拟服务器的物理主机,同时搭配光纤通道SAN存储,再准备一台性能稳定的物理服务器安装VMware vCenter Server。考虑到部队应用系统的多样性,构建方案应按照应用程序的特点进行分类,建立虚拟服务器群。对于现有的业务系统平台和数字资源平台统一组合,建立一类虚拟服务器群;对常用的WEB服务(如总队级网站等)、FTP服务等应用组合,建立二类虚拟服务器群;对数据库服务器、作战指挥平台和备份服务器等重要数据平台仍放在物理服务器,不得虚拟化,确保程序的稳定运行,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3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应用效果

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可对服务器的硬件和运行环境实现共享。从实验阶段的服务器虚拟化实施可以看出,武警上海市总队网管中心服务器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管理也更为有序。

(1)实验前,每项数据业务占用1台物理服务器;实验后,通过资源的共享和流转,只用了3台物理服务器就部署实现了至少十项应用。目前看来,如果有新业务需要上线,我们无需再次添置物理服务器,只要通过虚拟化软件在现有服务器上考虑好资源需求,再创建新虚拟服务器即可,通过集中管理,大大减轻了网管人员的工作量。

(2)从实验后的测试数据看,服务器资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实验前,每台物理服务器的CPU、内存利用率一般均达不到8%,峰值也不过15%左右。实验后,3台服务器的利用率达到60%~80%,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3)实验前,各项应用服务的备份与恢复均是单独完成;实验后,利用服务器HA与集群技术达成不间断应用的目标,大大提高了服务器的可靠性,降低了故障率。

在研究虚拟化应用优势的同时,也找到了该项技术的一些不足之处。

(1)管理技术复杂,管理能力要求高。实验后,三台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十余项应用使得管理技术变得比较复杂。同时,服务器的虚拟化需要网络存储,这就要求网管人员还要懂得服务器、网络存储、网络等更多方面管理能力。

(2)物理设备性能损耗较大。实验发现,各项应用服务虚拟器会同时占用物理主机大量内存资源和I/O操作应用,如试听资料的浏览应用、数据库系统、警营论坛等,由于访问量大,资源占用过高,无法使用虚拟化技术。

(3)部分资源占用小的服务不适合虚拟化。如一些需要加密狗进行加密的应用服务,比较难以实现虚拟化,虽然占用物理资源不多,但也不适合采用虚拟化技术。

当然,在综合比较实验前后网管应用的实际效果、服务的便利化和物理资源的使用情况后,将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引入武警部队二、三级网网管中心建设中利大于弊。

4 结束语

本文结合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特点,在实验的基础上,围绕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需求,介绍了服务器虚拟化在二、三级网管中心建设中的实施思路。随着虚拟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等技术,并将其应用于部队网络管理中,相信随着虚拟化技术的逐步应用,会为部队节省更多的财力和资源。

第9篇:虚拟与现实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

一、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VR(Virtual Reality)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并通过传感设备与之交互的新技术。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变为人所能感受的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多维信息。

与传统计算机相比,虚拟现实技术具有 3个基本特征(3I 特征):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沉浸感(Immersion);友好亲切的人机交互性(Interaction);发人想像的构想性(Imagination)。

以虚拟现实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近乎完全真实的感觉。同时人与虚拟环境之间可以进行多维信息的交互作用,参与者从定性和定量综合集成的虚拟环境中可以获得对客观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深化概念和建造新的构想和创意。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是采用与企业联合,借助企业提供的设备和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限于各种现实条件,某些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能得到较好地落实,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致学生毕业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飞跃。就教育理论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人的临场化,参与者与虚拟环境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代之为学习者通过自身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得到知识、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虚拟实验既可缩短训练的时间,又可获得直观、真实的效果,还能对那些不可视的结构原理和不可重组的精密设备作仿真实训,一方面培养学生操作、维护和检修的技能,另一方面培B学生自我训练的意识和创新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基于虚拟仪器的虚拟实验室

走在科技前端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实践性非常强,设备仪器的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当前创新教育引领学生发展的环境下,平均不到两年,设备的配置就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创新实验需要。由于设备仪器的被动淘汰,必然产生大量的更新需求,因此高额的采购费用始终是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大踏步发展和改革的瓶颈。相对于实际实训场所的建设,投资建立一套相应的虚拟现实系统的投资要小得多。通常虚拟现实系统的投资是实际系统投资的几十分之一,且面对设备更新换代,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训基地在原有基础上改进、完善的投入更可以大幅度降低。因此,从科学技术上寻求一种新型的、实用的方法来建设基于虚拟仪器的虚拟实验室,也许是高职教育走出实验、实训困境的一条出路。

由虚拟现实技术生成的适用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包括相应的实验室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以及实验信息资源等。虚拟实验室可以是某一现实实验室的真实再现,也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例如,在城域网和广域网的网络建设过程中,不必真正把网络构建起来就可以亲身体验,犹如进行现场的操作。在数字电路的课程实验中,可以通过虚拟的电路器件来达到电路设计的目的,而没有器件问题所带来的麻烦。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中,可以虚拟商务环境,让学生进入这个虚拟环境,身临其境地体验现场交易的气氛和参与交易的过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是比较基础但又是难做好的一个实验,由于在计算机上安装新的操作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的操作系统产生影响,而使用虚拟计算机来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实验就十分方便。创建的虚拟机有自己的 CPU、内存、硬盘、光驱,在这个虚拟机上,可以安装 Windows、Linux 等真实的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程序。

通过虚拟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既可以缩短实验的时间,又可以获得直观、真实的效果,还能对那些不可见的更承担了辅助艺术设计的重任,所以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设计竞赛)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或顾问。“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操作性、现实性、趣味性、社会性都很强,适合开展知识竞赛。可根据教学实践制定竞赛规则,组织学生举行团体设计竞赛。

3.改革考核方式,以考促学

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计算机动画设计”课程的考核可分成三部分:一是对基础知识采用闭卷笔试考核,主要考查基本概念、知识点;二是基本技能与操作,指定一些平时做过的例子,规定时间让学生完成,主要考查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三是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在一个月内设计、制作一个作品。三方面分别占成绩 30%、30%、40%,三种考核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讨,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掌握现代计算机图形设计知识,增强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现代艺术素质,成为2l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华.电脑图形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对设计教 育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1):157-159.